APP下载

广播新闻音响的采录探究

2021-08-05吴灵敏方国强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9期
关键词:广播新闻音响细节

吴灵敏 方国强

【摘要】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对广播新闻来说,采录优质音响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增强广播新闻的现场感和贴近感,提升传播效果。采录新闻音响看似简单,但还是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一定要做好功课,避开“干扰”,采录到最佳的音响素材,让广播新闻“活”起来。

【关键词】广播新闻;音响;细节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9.090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是一种以声音传情达意,营造想象空间的艺术。广播声音主要由语言、音响、音乐三部分组成。如果采访者或者是制作者,按照主题的需求巧妙组合好这三者,将使广播新闻报道的声音元素产生多元化,能给听众营造艺术享受的感觉。目前,广播对语言及音乐的使用频率极高,对音响的使用相对少一些。我们在这方面多做文章,有助于增强广播新闻的现场感和贴近感,提升传播效果。

在广播新闻中,音响一般来说有两类:一类是人物讲话的音响,另一类是环境音响或者现场音响。那么,如何用声音完整地表现新闻呢?用音响“写”新闻是最直接、最真实的传播方式。记者可以在新闻现场背景的烘托下直播新闻,也可以把鲜活的原声、真实的现场音响采录后剪辑压混播出。可以说,带音响的新闻报道以其现场感、同步感浓厚等特点倍受听众青睐。

不久前,我台广播记者采制了一篇《铜陵以“江南解放第一城”的独特殊荣永载共和国史册》的新闻稿件。这条稿件中将战斗时的枪声、炮声以及号角声等进行压混处理,再现了当年战争的激烈。同时,又将合适的音乐进行压混处理,让整个广播新闻听上去不仅激情澎湃、豪情满怀,更有一种恢弘大气的视觉感,立体传播效果明显。稿件音效处理其中一段原文如下:

(压混电影音效)一时间,长江江面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人民解放军在猛烈的炮火和机枪的掩护下,奋勇向前,突破长江天堑。4月21号凌晨4点,70师渡过夹江,对南逃的国民党守军展开追击。上午8点,人民解放军顺利攻下铜陵县城。铜陵成为渡江战役发起后人民解放军解放江南的第一座城市。陈已春【出录音:铜陵渡江战役的胜利应该说撕开了国民党1800公里的防线,打破了他们这种固若金汤的神话,也彻底粉碎了他们当时企图隔江而治的幻想,而且铜陵的解放为整个渡江战役的胜利,甚至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非常好的开端,打开了新的局面,所以到4月21号上午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号就解放了南京,就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苦心经营了22年的反动统治彻底瓦解。】

(音乐扬起)尽管渡江战役已经过去70多年,但红色薪火仍在铜陵这块热土上代代传承。如今,在铜陵高速路口等地高高竖起的“江南解放第一城”的牌子格外醒目;前往党史馆、笠帽山烈士陵园、胥坝乡“渡江第一船”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他们在回望历史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矢志践行初心使命。(音乐渐止)

但是,在广播音响素材中,由于采录的疏忽、失误或风大、噪音大等环境因素,可能会采录到嘈杂、含混不清、忽高忽低、进出突然、空旷、失真等音响素材。如果使用这样的效果音响,再好的主题也被冲淡,采录的同期声内容说的再好、再精彩也没有听众愿意去听,广播新闻的质量与播出效果就会受此影响而大打折扣。甚至在编辑审听新闻节目时就会因为这样的原因不得不作“废稿”、“弃稿”处理。所以,采录新闻音响看似简单,但还是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一线广播记者采访时,一定要做好功课,采录到最佳的音响素材。

一般来说,一线广播记者采录新闻音响的场所主要分为两类:一个是在室内;一个是在室外。采访场所的不同,决定着使用采录设备时的各项准备和注意事项也就不同。下面就不同的场所和一些采录的细节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1. 室内采录新闻音响的注意事项

室内采访是广播记者经常采访的场所之一。一般大多是会议室或是单人办公室。根据多年的采访经验,会议室等大而空的房间会有回声,这是声波特征所决定的。在这样的房间,可以通过大声讲话检测是否有回声。若有回声,最好换个小一点房间。另外,在采录时要注意关闭门窗,抑制室外干扰声影响采录效果。采录时,将话筒的方向对着被采访人即可。话筒与声源(被采访人)的距离,要考虑环境杂音及声源音量的高低等因素来确定。当周围环境(比如在商场超市等场所)杂音多、讲话人声音低时,要把话筒靠近声源一些,反之则可以远一些。但是太近,会因为被采访人的换气声和爆破音而产生“噗噗”的声音,太远时采录到被采访人的声音又比较低,混响声增多,使整个声音发空。所以,比较合适的距离是一般从嘴部算起,以30~40cm之间为宜。同时,要做好采录设备的实时监控,防止将原声录“爆”。现在的采访机一般都是MD型的,可以直接在显示屏上实时监控。正式采访前做好测试,把音量大小、电平幅度掌握在显示屏上音量电平指示器的中间位置即可。此外,现在的多数数字采访设备上都有“DPC”(动态功率控制)的开关按钮,要切记确保这一按钮在关闭状态。

2. 户外采录音响的注意事项

广播记者在户外采访比较多,比如市区野外、河边湖畔、山区矿区等地。在这些地方进行采访,采录新闻音响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要注意防風

户外采录新闻音响时,微风拂面,虽然采访者和被采访者都很舒适,但要是没有注意到风向和风量,当风直接吹向采访机时就会录出“呼呼呼”的杂音,采录到的就只能是“无效音响”,所以户外采录必须注意风向和风量,并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在采录时不要把话筒的正方向直接对着风向,在避开风向的同时,也要使用防风罩。风量更大的时候还要在话筒的海绵套上再套上一个大海棉套以降低“风噪”的影响。如果没有防风罩时也可以采用丝绸或手帕代替。此外,在野外采录音响时,不管风有多大,用身体挡住风,效果也会更好一些。

2.2. 要注意防噪音

噪音是优质广播音响的最大“敌人”,不仅会让受众听不清音响内容,更严重影响了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如果只是想要纯粹的广播音响,就不要靠近分贝很高的音响,如礼炮声、锣鼓声、现场大音响喇叭等,应当让采访人远离这些分贝高的环境。当然,环境噪音有时候也是我们需要的背景音响。比如说明厂矿企业车间生产的设备音响,喜庆氛围的锣鼓声,说明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环境音响等。这些音响要单独采录,在制作过程中以压混处理,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同步采录就会让两种音响互相干扰影响,达不到最佳传播效果。

2.3. 要注意角度

新闻现场的声音有高有低、有有用的无用的,甚至杂音都存在其中。若不选择号最佳的采录位置或角度,在随便一个地方伸出话筒就录的话,这也有可能是一堆没有层次、嘈杂无用的音响素材。只有注意选择背景音响清晰而没有杂音且能突出主题的现场音响为被采录的基本位置,就可以做好现场报道或录音报道。任何新闻现场都不可能追求把所有的声音都要录进去,只能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位置或角度才可以采录到好的新闻音响。

3. 捕捉细节音响,让广播新闻“活”起来

广播新闻中,好的细节音响,比文字说明更有效果,更能够带给听众立体的“画面”、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形象,增强广播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如果说,概括、描述等文字语言是广播新闻的“骨”,那么,细节音响则是广播新闻的“肉”。优秀的广播新闻作品,就是以“骨”立文,以“肉”增色。在我台季度创优作品中,被评为一等奖的广播新闻作品《受灾户汪辉龙家的幸福年》就很好地彰显了“细节”音响的魅力。部分文稿如下:

2021年牛年春节,对于枞阳县枞阳镇连城村汪辉龙一家人来说显得格外特别,因为他们正式告别住了近40年屡遭洪水侵袭的老宅,搬进了县城里宽敞明亮的新楼房。老汪说,这个新年,一家人过得特别踏实。《新春走基层》今天播出《受灾户汪辉龙家的幸福年》。请听报道:

(压混洗菜声)大年初一早上10点多钟,汪辉龙的家人开始在厨房里忙活起来,准备丰盛的年饭。厨房里明亮洁净,油烟机、燃气灶、热水器一应俱全。妻子方利红负责掌勺,小儿媳王李芳站在一旁,用冒着热气的自来水淘米、洗菜。【出录音:(记者:现在家里都通了天然气了吧?)对,新房子几乎都是天然气,就是我们现在洗菜都很方便,一开水龙头直接用热水来洗。】

(压混陪孙子玩游戏声)在装有中央空调的客厅里,汪辉龙正在陪着3个学龄前的孙子玩游戏、看电视,享受天伦之乐。汪辉龙的新房子位于枞阳县城的绿岛家园小区,三室两厅,有近120平方米。虽然装修得简单,但非常干净温馨。门窗上张贴着“福”字和窗花,增添了新春喜庆的氛围。汪辉龙说,一年前,自己都没想过能住上这样的新房。【出录音:这个年过得比以往更舒服,更踏实,说真的。有了这么好的住房,这好在党的关怀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才有了我们的今天啊!】

这段文字,包括被采访人同期声,以及洗菜声、玩游戏声等细节音响,原汁原味,亲切感人,如果不是记者亲历现场,恐怕不会获得如此生动的细节。同时,这名记者较好运用了介绍、描绘、串联等手法,语言简练,紧扣音响,表达出的感情真挚,这才是能被评为新闻创优作品一等奖的关键。

另外,细节音响之所以感人、吸引人,原因就在于它传递了来自生活的真实声音,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原貌,使听众如临其境,能够真切感受。而这种真实性的表达主要依赖于现场的实况音响。所以,在实地采访中,广播记者一定要善于观察周边环境,细致体悟。例如清晨的鸟鸣声,过往车辆的马达声,溪水流动的潺潺声,孩子天真可爱的奶笑声,乃至我们身边的每一种声音,都有它们各自的韵味,都能展现真实的客观存在,可以把它们处理成背景声,强化新闻的现场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采访设备要随时处于预录状态,一旦发现能吸引自己、感动自己的细节音响就要及时采录下来,运用到新闻的录制中,让广播新聞“活”起来。

3. 结语

音响是广播新闻的“灵魂”,音响素材的质量如何决定着一篇广播新闻稿件价值评定的最终走向。“细节决定成败”,在新闻采访中,广播一线记者一定要提前预判采访环境,做好相应准备,采录到优质的、吸引人、感染人的新闻音响素材,并灵活地、恰当地运用到广播新闻的制作过程中。这样,广播新闻听起来就更有“触感”,也更有“质感”。

猜你喜欢

广播新闻音响细节
田野里的音响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广播新闻语言表达形式探讨
声音的价值
广播新闻策划与创新
诚实音响
细节取胜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如何化“微”为机
2014年广州国际音响唱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