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研究综述
2021-08-05叶淞文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许多科目的课程目标已经逐渐不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同时根据过去社会发展状况所制定的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也已经逐渐跟不上时代步伐。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爆炸的社会,如何重新有效制定新的课程目标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在综合教育领域学者的过往研究的基础上,对于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提出一些反思与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信息化社会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基于以实践技能能力培养为主的传统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逐渐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技术层面快速革新,对于新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此时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却拘泥于过去的发展阶段。现阶段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改革中,职业教育往往过多的将注意力放置于具体的教材设计和实践操作的设计过程中,对于基础理论的重视还不够,所以导致大部分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对于课程目标的把握不准确。因此,在新时代职业教育中,我们需要更加注意课程目标的改革设定,只有准确定位好课程目标,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使得实践和理论更充分的有机融合,为新中国创建更加全面的技术型人才。
二、课程目标的涵义
1.课程目标
郭峰(2006)认为课程目标应该指的是学生在一段学习时间内所应该要达到的标准,这里面应该包括课程教学计划,抑或者是称之为总体方案之中所存在的培养目标。邓泽民(2005)指出:“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贾剑方(2017)认为,课程目标应该是为了使得学生们可以达到一定的课程学习结果,根据预先设定目标的课程学习来达成的。王坤(2013)对于课程目标的定义是每个学校的阶段课程为了要达到的之前所预设的学习结果,学生应该在学习完指定的课程后,相应的能力应该达到一个新阶段。
(1)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职业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是对学生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学习成果的预期,也是职业教育课程价值的具体体现和课程本质的外部反映。胡斌武(2015)认为,基于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它的课程目标应该更关注相应职业工作岗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教育中,必须要考虑到所培养出的这些人才将会直接面对相应的职业工作岗位,就需要让他们首先掌握所对应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实操技术,即我们所说的能力要素。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需要考虑以培养学生掌握对应岗位能力要素为主。
职业教育必须紧跟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这是由其特殊性质所决定的,同时设定课程目标的目的也就是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但如今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同以往,以人为本思想的逐渐完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之中,在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要将其培养成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职业人。
三、职业教育新课改的课程目标
新课改下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应该要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应该是和普通教育一样以学生为发展主体。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应该要更加多元化,而不是仅仅只针对单一岗位进行培养;同时对于课堂教学内容也不能太过于注重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要逐渐关注到学生整体的发展;对于职业技能的培养也要主动地去适应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有效地改变。
同时,新课改主张进行主体性教育,注重发挥课程参与者的主体性,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坚持的是主体性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最佳发展期,重视教师作为研究者,重视创造自主、开放的和谐课堂教学氛围。
四、当前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研究现状
在中国传统职业教育体系下,几乎所有的课程目标都是以培养职业相应岗位为最终目的。这种教育模式通常被学者们称为岗位定向式的教育模式,抑或者是专业定向式的教育模式。孙亚军(2010)认为,虽然这种教育模式很好的涵盖了职业教育的特点,但是过于强调定向培养,这会导致其培养目标单一。
李伟(2017)认为职业教育课程的课程不应该将工作任务简单地进行分割,而是将其课程目标定位在反映某一职业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同时在这过程中也能保证岗位技能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这就是专业能力的系统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核心能力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外的基本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化,具有跨职业的普遍运用性和迁移性。
职业定向性是职业教育课程的独有特性,职业教育课程不仅明确培养人才的层次,而且明确今后工作的方向,其专业设置与职业的对应性较强。因此,赶住社会职业的需要对于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来说,比关注社会生活的需要更加重要。
人们为了描述清楚什么是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在过程之中产生了许多追求的目标。“行为目标”是一种表述学生在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發生的行为变化,是可观察的、具体的行为形式陈述的课程目标。而在教育情境中伴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则称为“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习者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目标取向的螺旋式上升变化,体现了人们对于人本主义的不懈追求追求,即人的主体价值的追求,也反映出了时代精神的发展状况。而这种不懈追求的超越和时代精神的发展,也正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借此根据多种目标取向形成一种新的课程目标的混合取向来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取向。
五、小结与思考
(一)理论层面
通过对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现有研究成果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现阶段学术界对于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研究并不深入,大多都是借鉴普通教育课程目标的研究,抑或者是西方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研究,因此很容易受限于西方对职业教育的理解。这就导致学者们进行研究的时候会出现与西方学者研究相似的情况,并没有结合中国独有的职业教育实际情况进行研究,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独立性不足,进行分析的要素不足,是现今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理论所存在的问题。往后对于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学科体系的构建研究,更要突出科学性,要吸纳融合多学科的先进思想理论。同时也要鼓励并考虑将企业和学生的想法,使他们参与到课程目标的研究和制定中,促进研究的深化。
如果把职业能力划分为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这样的层次结构只是为了问题的方便划分的,这不是职业能力的本质体现。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绝不是培养单项能力就能行得通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在职业活动中对各种技能不断地加以内化、整合,从而形成稳定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过程,因此,只有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实现职业能力的综合化,这才是职业教育所向往的课程目标。
(二)实践层面
现如今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已经由单一性向整合性发展,这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目前中国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就导致了不同地区对于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有不同层次的需求。相较于国外来说,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而且当前对于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研究仍缺少大量的实践研究,所以其实际上的指导意义并不强,效度和信度都不足。因此,对于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研究,需要充分考虑各个地区之间所存在的需求上的差异、经济发展上的差异等,有效开展多元化的研究。在考虑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性的同时,仍需考虑各个层次职业院校发展水平上的差异,积极开发校本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提高本校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力。
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应当要适当反映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之中,教育工作者们往往过于关注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设计,例如课程内容的设置选择、课程体系的设定等,忘记适当反映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面对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要向着人才培养目标发展设定。
参考文献
[1]郭峰,饶异伦.基于泰勒课程原理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研究[J].职教论坛,2006(06):7-9.
[2]邓泽民,陈庆合.论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J].职教通讯,2005(04):9-10+28.
[3]贾剑方.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与督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5):15-21.
[4]王坤,谢长法.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2013,33(06):65-67.
[5]胡斌武,周文涛.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取向探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7(05):75-78.
[6]张健,陈清.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确认的价值、依据与内涵[J].职教发展研究,2019(01):32-36.
[7]孫亚军.新课改背景下职业教育评价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0(02):23-25.
[8]李伟.“工业4.0”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初探——基于知识与能力的视角[J].职业教育研究,2017(11):61-65.
[9]邓泽民,刘京文.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诉求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取向的转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1):41-43.
作者简介
叶淞文(1998.06—);男;汉族;浙江台州人;硕士研究生;南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