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新华网“数据新闻”内容的生产策略与问题
2021-08-05刘萱
刘萱
【摘要】新华网“数据新闻”作为最早一批创办的数据新闻平台,有一定的相关经验,其内容生产策略也做出一系列比较符合融媒体背景的改变,但仍然存在一些内容生产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新华网“数据新闻”的内容生产策略,以期发现其在内容生产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华网;数据新闻;内容生产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9..068
融媒体时代,随着大数据、可视化等技术的发展,数据新闻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常态化手段,国内外也涌现出一大批数据新闻报道网站和创作平台。新华网“数据新闻”项目于2012年正式启动,期间经历了两次改版,使其数据新闻作品更加契合融媒体时代的特征和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新华网的数据新闻在内容生产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 新华网“数据新闻”内容生产策略
1.1. 选题:注重受众内容需求
通过分析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的内容,大致可将其选题分为政经类、民生类、健康类、知识类以及科技类。据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5月21日,政经类数据新闻共120篇、民生类359篇,占比最高、健康类103篇、知识类及科技类分别有88篇、19篇,具体占比如图1。
从上图可得知,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中民生类新闻占据绝对优势;由于国家政策会影响民众本身,加上新华网本身的定位原因,政经类新闻也紧随其后;其次因为健康类新闻与民众息息相关,占比也较高。此外,通过具体分析民生类新闻版块的内容可以发现,报道主题多聚焦于民众一直以来所关注的教育、就业、儿童、健康等领域。因此,可以看出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在选题方面会更加注重受众的内容需求。
1.2. 呈现形式:适应融媒体时代特征
融媒体背景下的数据新闻主要采用的是可视化的呈现形式,作为数据新闻不可或缺的一环,可视化对于新闻信息的传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的呈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动态可视化视频、静态条漫、图文报道。
动态可视化视频大多用于表现长时间的趋势变化,比如在2021年5月12日题为《这份中国人的最新“画像”请查收》数据新闻中,通过使用动态视频,将中国民众历年的人数增长、年龄分布、性别占比等变化清晰地展现了出来,相比传统的文字新闻,动态可视化视频在呈现数据变化方面更直观、简洁,也增强了数据新闻的情绪感染力。
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中的静态条漫数量较少,前期主题较为混杂,既有政治性主题漫画、又有经济类、民生类等主题漫画;而后期主题则较为统一,大多聚焦于展现人物形象,包括对父母、医护群体、人民警察、抑郁症患者等形象的描绘。但此类型的数据新闻传达的信息量较少,新闻性较弱,因此总体阅读量不高。
图文报道是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主要采用的报道方式,与传统新闻报道相比,用“可视化图表+文字”的形式来报道新闻,一方面可以丰富视觉元素,降低数据的枯燥性,让受众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文字内容可以进一步分析数据,阐述观点,增加数据新闻中的信息量,提高读者的接受度。
1.3. 传播渠道:契合“小屏时代”传播特点
2014年起,我国网民的手机上网比例就超过了传统PC端,自此以后,我国正式进入以移动终端等设备为代表的“小屏时代”,面对这种变化,如果媒体仍然主要依赖PC渠道传播,必然会面临淘汰的危机。新华网“数据新聞”栏目既设置了PC端交互新闻版块,如2019年8月2日发布的《中医药不是席地而坐的大象》,适应电脑等大屏终端;也设置了手机交互新闻版块,如2021年3月8日发布的《依法履职担当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成绩单”》,适应小屏终端设备,受众可以随时拿起手机观看,容易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2. 新华网“数据新闻”内容生产的问题与建议
2.1. 新华网“数据新闻”内容生产的问题
2.1.1. 交互性弱且形式简单
虽然新华网的数据新闻创办较早,属于国内首批数据新闻平台,但其在交互性方面远远比不上同年所创办的其他数据新闻平台,比如2012年1月网易新闻创办的“数读”、同年11月财新传媒创办的“数字说”、以及澎湃新闻的“美数课”等栏目,这些数据新闻平台发展较为成熟,创新性较强,所发布的数据新闻不管是在交互性还是展示形式等方面都更加多元,整体画面的美感要优于新华网“数据新闻”,并且这些平台的数据新闻作品也多次入围国际赛事,受到国际平台的认可。而通过数据统计发现,在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中,PC交互版块的作品仅有13篇,手机交互版块的作品虽有123篇,但阅读量较高的作品寥寥无几,并且几乎所有作品的交互形式都是较为简单的H5,封面也缺乏设计,很难吸引受众点击阅读。
2.1.2. 囿于数据表面,缺乏深度分析
在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发布的作品中,虽然文字占较大一部分,但是文字内容大多是对数据图表展现出的表层信息进行总结,较少去深入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这对搜集到的大量数据来说是一种严重浪费,也导致数据新闻作品缺乏启发性,影响作品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关从业人员思维仍局限于传统形式的新闻制作中,对数据新闻内容生产的认识不足,无法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新华网“数据新闻”在2021年3月份发布了一则《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的数据新闻作品,选题较有价值,但内容则只是简单地总结了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却没有进一步剖析受众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对选题本身来说也是一种浪费。
2.1.3. 缺乏时效性,热点追踪能力较弱
新华网“数据新闻”与其他数据新闻平台相比时效性较弱,由于其栏目自身定位和筛选机制的原因,新华网所发布的数据新闻作品往往并未贴近热点,更新频率也比较慢,这也是导致其平台作品总体阅读量不高的重要原因。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这是我国航天事业一个巨大的进步。当天,澎湃新闻的“美数课”就以动画形式发布了一则有关“天问一号”登陆的数据新闻,其后又发布《火星上的人类痕迹》作品,梳理人类登陆火星的历程,取得了较高的阅读量。而截止到2011年5月22日,新华网“数据新闻”平台未发布一则有关登陆火星的作品,丧失了追踪热点的机会,也与新华网本身重要媒体的定位不符。
2.2. 新华网“数据新闻”内容生产的建议
2.2.1. 提高新闻人才技术素养,鼓励创作交互式内容
融媒体背景下,受众在接收新闻时,除了要求了解到最新的事实信息,对于新闻的展现形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迫使新闻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融媒体时代的技术素养主要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在拥有专业的新闻能力基础上,能够融合技术的思维方式,实现对数据的筛选整合以及可视化等相关技能的把握除了掌握技术能力,也要转变思维,提高与受众互动的意识,在创作数据新闻时,将交互性纳入思考之中,创作出更多有创意的交互性数据新闻。
2.2.2. 增强内容新闻性,挖掘数据的新闻价值
数据除了能最直观地展现事物的动态变化,还能够帮助受众了解事物的深层表现,帮助受众理解事物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并且还可以通过数据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新华网在创作数据新闻时,要以数据为基础,进一步深挖数据背后的原因、意义、影响等,让数据新闻具有思想深度,能够让受众在观看数据新闻时接收到有用的新闻信息。相关的新闻工作者也不要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制作一些毫无新闻价值的数据新闻,如此只会影响栏目的声誉。
2.2.3. 贴近时事热点,增强时新性
数据新闻虽然在形式上与传统新闻有所不同,但其本质仍属于新闻,只要是新闻,就要具备能够成为新闻的价值要素,时新性就是其中之一。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受众总会给予极高的关注,尤其是当事实涉及的主体具备重要性的要素时,关注度会更高。这些热点对于新闻媒体来说都是极佳的机会,及时做出好作品,不僅能吸引受众的注意,还能提高媒体本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新华网“数据新闻”要提高新闻敏感度,从热点话题中发现新闻并及时制作优质的数据新闻,如此才能促使整个栏目的进步和发展。
3. 结语
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创办时间较早,几乎与国际数据新闻平台的创办同步,又背靠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应利用好人才技术等优质资源,同时借鉴学习其他优秀的数据新闻平台,汲取成功经验,生产出适合在融媒体背景下传播的创新性数据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郭文琛,陈智睿,曾庆香.选材与呈现:全球数据新闻实践十周年截面特征[J].电视研究,2021(01):48-51.
[2]孟威.数据新闻的比较优势与隐忧[J].新闻战线,2016(13):31-35.
[3]杨莹.浅谈小屏时代传统媒体的突围策略[J].记者摇篮,2020(12):8-9.
[4]纪征,彭霈.浅析数据新闻传播现状及改善对策[J].新闻传播,2021(04):26-27.
[5]白霜.媒介进化论视角下新闻人才技术素养培养研究[D].河北大学,2016.
[6]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