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符号学分析《国家宝藏》的文化传播
2021-08-05谢远芳
谢远芳
【摘要】在泛娛乐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快餐式文化已经成为受众经常接受的文化形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常常被忽视。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国家宝藏》节目的成功证明,不是只有泛娱乐化的内容才能获得受众的喜爱,严肃节目同样可以具有趣味性,也能受到观众极大的追捧。《国家宝藏》以文物作为载体,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让历史文物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向观众演绎了国宝文物背后跌宕起伏的前世今生故事,实现传播者与接收者的良好互动,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很好的传承。
【关键词】符号学;《国家宝藏》;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9.050
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文化节目《国家宝藏》于2017年12月3日播出以后,节目就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同时第二季同样是好评如潮,在2020年12月6日,第三季在央视综艺频道与观众如约见面,一经播出就在豆瓣拿下9.5的高分。三季节目之所以能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功,是因为该节目改变了之前文化节目的叙事模式,书写了主要以“舞台剧场化“的表演和“秘密解答式”引导为主要的新篇章,向观众生动地演绎了国宝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给没有生命力的文物注入了生活气息,让文物具有一定的温度感,同时也可以很好的激发了涌动在观众骨血里的家国情怀,在文化领域里掀起一阵“现象级风潮”。从符号角度来探究《国家宝藏》中呈现的符号元素,不断解读其中文化的密码,可以进一步地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为文化综艺类节目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1. 基于符号学分析《国家宝藏》
符号在人类社会随处可见,它是人类用来表达世界的一种工具。今天的时代已经是高度符号化时代,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提出,语言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自给自足的系统来研究,强调语言的共时性。这位著名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家在他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中提出:“需要一门科学来研究社会中的符号生命。符号学将显示符号是由什么组成的,以及符号受什么规则支配。在符号学原理研究中,法国著名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根据结构语言学把符号学的基本方面分为四类:一是语言和言语;能指与所指;三是制度与组合;第四是直接含蓄。符号学的研究对象最初是语言,后来又不断扩展。文字、图像和声音都属于符号系统。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具有传播和存储符号的作用。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让符号系统的覆盖范围也有了巨大的扩展。电视符号的原始类型主要是语音和图像符号,即声音和图像。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媒介内容的不断丰富,电视符号系统逐渐丰富,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为了探讨《国家宝藏》的符号表现形式,我们将从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的构建入手,分析传统文化在媒介上的传播。
2.《国家宝藏》的语言符号系统建构
符号学中的语言符号系统包括言语系统和文字语言系统两大系统,不同符号系统从不同的角度传递文化。
2.1. 言语系统:展现文化底蕴
言语系统包括解说声和同期声两种,声音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就需要通过一些额外的注释来解释相关的文化常识。在《国家宝藏》这档节目中,001号评价员张国立承担了解说国宝的责任。《国家宝藏》的语言符号系统包括记录现实的语言,舞台剧式的表演语言还有幽默风趣的综艺节目语言。在节目中,静态的文物不具有自己叙说的功能,需要具有解说功能的语言符号,所以节目中出现的各大博物院的介绍,国宝守护者和国宝的故事都是纪实性的语言符号。这种语言符号能够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和记录性。节目以舞台剧的表演方式展示了前世文物的传奇故事。与纪录片语言符号不同,舞台语言符号强调对话性。通过表演者的对话,清楚的展现文物背后蕴藏的故事。同时,《国家宝藏》除了语言表达外,还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通俗元素的语言符号,如主持人张国立在每个节目开始时的开场白:“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我们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语言符号既幽默俏皮,又沉着冷静,建构了独特的语言符号体系。同时,还可以直接展示文物背后中国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的文化底蕴,让观众直接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2.2. 文字系统:传递文化内涵
文本语言系统包括字幕和照片文本。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让字幕的形式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各种形式的美术字开始出现并被使用,这些字幕具有渲染和衬托气氛的功能。当情节发生曲折时,嘉宾的主音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画面中间,更能明显地吸引观众的眼球,起到强化节目的作用。在文化类节目中大量使用仿古艺术词,可以展现节目的文化底蕴,更好的符合节目的基调,可以更加直接的感知节目的文化内涵。在《国家宝藏》中,简单的LOGO设计是该方案的一大亮点。印章式字体,让观众在节目开始前感受到节目的文化氛围。书法字体的大量使用也可以进一步展现《国家宝藏》权威而令人信服的文化内涵。
3.《国家宝藏》的非语言符号系统建构
电视文化节目的非语言符号系统大致可分为静态非语言符号系统和动态无声非语言符号系统以及音量非语言符号系统。静态非语言符号系统能对角色的服装,环境,频道的色彩,时空的变换,图表和图等元素进行分析。动态非语言符号系统主要是指人体的眼神、手势、动作等。有声非语言符号系统还包括了类语言和音乐音响符号系统。
3.1. 背景符号:奠定文化基调
背景符号用于节目整体基调的奠定,烘托节目的氛围,其中舞台的设置,灯光的运用以及人物服饰的选择都是节目的背景符号。《国家宝藏》的背景符号呈现,舞台的设计十分考究。运用了虚拟视觉技术,呈现出立体逼真的效果,创造出具有时空穿梭体验的文化场景。在节目拍摄现场的舞台,整体上是国宝盒子的概念,具有一种隐性的符号所指的功能,观众可以近距离的接近文物,减少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节目中的转场和舞台背景的转换相配合,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冯小刚主演的午门前世舞台剧中,十几分钟就展现了杨慎的生活经历,同时在云南邸府与午门两处场景的转换中代入感很强。此外,在《国家宝藏》中,另外一个重要的背景符号就是灯光符号。节目使用白色的灯光具有崇高和干净的符号意指作用,可以更好的让观众感知到节目整体的文化品味。在节目的开场环节,观众可以看到国宝盒子的不断变化,同样文物在国宝盒子屏幕内也跟随变换,当001号解说员张国立老师走到通道,整体的舞台又变成充满文物的宇宙星河。节目舞台灯光的灯光设计为节目的“国家”气质加分,用光配合节目体现“国宝”的“魅力”,也将文物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无形地表达了出来。人物服饰的运用也作为一种背景符号,《国家宝藏》作为一档严肃的文物鉴赏记录类的文化节目,主持人和国宝守护人的服饰多为正装,通过严肃的服饰表达传递出节目的文化态度。在舞台剧部分,演员们也会穿上特定历史时期的服饰来配合演绎文物的历史故事,让演绎的故事更加贴切。通过舞台、灯光、服饰等背景符号,进一步的奠定节目的文化基调。
3.2. 人物符号:传递文化情感
主持人和嘉宾作为节目特有的人物符号,他们代表着节目的绝大部分内容,节目的语言符号都是需要通过他们来传达,人物的语言和表情会影响节目的传播效果。《国家宝藏》每期都会有不同的“国宝守护人”,有很多年轻人喜爱的明星,例如在讲述文成公主时,请来了大家所熟知的年轻演员杨紫为大家讲述文成公主的前世今生故事,一时间登上了微博热搜。节目不仅注重“名人效果”还邀请素人嘉宾来一起诉说文物的故事,在讲述秦始皇兵马俑时邀请了文物摄影师,通过讲述他给文物拍“身份证”的日常来进一步的传递着文物的故事。
另外,主持人张国立老师在节目中的符号功能也不能忽视。他不仅要把控着节目的节奏,更重要的是作为节目的官方代表,因此主持人这个符号所表达的更多的是节目组官方的态度。《国家宝藏》挑选张国立作为节目主持人,也是经过慎重的考虑,从张国立在大众心中的整体形象定位出发,他曾经饰演过许多的皇帝,观众对其饰演的皇帝也都很喜欢和认同,被观众认可的一位“皇帝”来主持《国家宝藏》,符合节目的权威性,同时也奠定了节目官方的基调,同时也能很让观众很精准的感知文物背后所带来的文化情感。
3.3. 语言符号:强化文化感知
文化节目的声音非语言符号系统包括类语言符号系统和音乐声音符号系统。其中,类语言是指人声的音调的变化和音量大小的不同,包括叹息,感叹和语气词等语调的抑扬顿挫,这些类语言可以表达思想和情感。音乐和声的符号系统是比较独立的存在,大多以背景音乐和声效的形式出现,主要起到烘托节目的氛围,增强节目的文化感染力的作用,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在《国家宝藏》这档节目中,不仅会有一些严肃的音乐,还要用一些流行的现代音乐。音乐符号可以帮助节目很好的解释和介绍文物身上的一些故事。例如,在一期节目中,为了更好地解读文物《洛神赋图》的故事,节目制作了一部以文物史为基础的音乐专著《仙才叹》,从音乐中观众可以感受到曹植对洛神的向往和遗憾的感情,由此可见音乐符号可以不同的维度和多样的层次上帮助大众更好的感受文物蕴含的内涵,情感和意义。
4. 总结
《国家宝藏》节目通过独特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为观众建构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节目,其中的文化意义也是通过符号的方式被建构和呈现出来。节目不仅通过对于文物的符号能指的呈现,表达出大国国民需要具有的家国大爱,同时也为中国具有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感到自豪的情感。《国家宝藏》这档文化类的节目,不仅能让观众了解到文物背后的故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大众对于優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国家宝藏》节目文化符号的传递,让传统文化在纷繁复杂的大众文化中得到传承和发扬,让符号意义有效地被观众认知解码出来,同时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得到更好地传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8
[2]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
[3]郑科、黄敏.《国家宝藏》中文化传播的符号学解读[J].传媒广角,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