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中式”之名传播文化美学
2021-08-05李渔
李渔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出自《战国策·齐策三》的典故常被我们用于比喻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即只有相近圈层、相近品味的群体才可融合共通。但对于独立手作服装设计师李易赫而言,以“新中式”服饰为载体,以圈层为基底,以文化触达为根本目的的传播与弘扬,才是其“新中式”服装创作的灵感与坚持所在,也是她所定义的“新中式”文化圈层所在。
李易赫,“九合锦”品牌创始人及主理人。作为吉林省文化传承人之一,同时也是吉林省十佳设计师,艺术院校客作讲师,师承国家宫廷刺绣传承人王小潇。多年间,李易赫遍寻北京、内蒙、苏州、杭州名师,汲取各地众家手工刺绣名师精华,融汇贯通,将服饰设计与工艺研究融为一体,经典且现代,传统且时尚。她立志于“传习文化衣冠,重塑高端定制,把传统文化创新并穿在身上传承下去”,其倡导文化回归理念,相信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接续传承应与时俱进,共生共通。
在李易赫心中,一个民族的服饰就是一个民族活跃且有鲜活生命力的社会发展史,服饰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显著特征,可盛誉为“无字的史书”“无声的语言”。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继承、理解、发扬我国的民族服饰文化,始终是李易赫思考并追踪的重要课题。
在中产扩容,自我消费意识觉醒的当下,中产收入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面对基本生存需求已被满足,审美及个性主义大行其道的趋势,中产阶层对于文化及美学的消费能力也在同步提升。十余年的服装行业从业经历使李易赫意识到,服饰定制行业必是未来个性消费及文化消费的首选。
当然,定制手作新中式服饰产品只是李易赫商业版图的冰山一角,如何将碎片化、陌生化的城市社交场景及家庭文化、婚嫁文化场景与中式传统文化融合并进行传承与开发,才是她的终极目标。对于李易赫而言,服饰消费只是一种社交途径,她更希望营造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圈层,使消费者告别对品牌的盲目崇拜,取而代之的是对文化回归、品质追求和独立品牌的认同与归属感。
从最初的手作中式婚嫁衣饰起步,至今天的中式常服、儿童新中式定制以及高端手作传统新中式服饰,李易赫始终坚持她的民族元素以及民族文化推广初心。其坚持以汉族文化为底蕴,以满蒙为基础,融合共通,将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场景下进行升级。一针一线均为情怀所指,一寸一缕皆为责任所在。
李易赫的新中式服饰,除了作工精良用料考究,更多的是创作味道与品味。李易赫是一个十足的细节控,她严于品质,时至今日成于品质,也受制于品质,皆因较高品质要求自然使其告别了量产可能。工业化大行其道,手作匠人微乎其微,而一件新中式服饰从量体定位、款式设计、版型确认、工艺融合等诸多细节,均是無法间断与独立存在的。作为持有匠心的新中式服饰挖掘者、记录者和传播者,自行于这条荆棘之路,李易赫就坚信,真正好的东西,必然传世,通过慢慢体验、真城交往,终有温度及态度存留。
“自己”与“自我意识”是无法具象体现的,只有把自己抛出去,再反弹回来,才会了解什么是“自己”。这个概念在李易赫与她的“九合锦”品牌定义下,便是“九合锦”可接纳任何对自我审美及自我服饰概念无清晰理念的群体,因为在不断的试装及中式文化沟通中,客户最终的认可与接纳,是对李易赫的最大支持与无形鼓励。
手作与孤品往往相伴相生,本身就略带高端的字眼,加持了“九合锦”的态度与味道。创业维艰,但创业也让李易赫从做品牌到传播文化有了实质改变。更广阔的传统文化领域,是李易赫追求的人生,也是她想扎根的人生。
新中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在追赶审美趋势的同时,还要保持对行业的敏锐度;在满足健康消费心理的同时,向更高层次的新中式华服领域发力,这便是文化的承载价值与传承意义。面对华夏五千年文明,李易赫并无过大野心,她只想安心做好她的新中式手作定制服饰,希望中产之外的其他群体也可以融入文化交流与文化服饰的对接中。所以,她的工作室以及公司处处充满中式元素,她将手作新中式服饰融入生活,她相信新中式服饰可留存久远。
传播传统文化、发扬匠人精神,李易赫一路披荆斩棘,摸索前行,我们看到的她平和温暖,均源于坚持与不放弃的“九合锦”精神。“九”为至尊,“十”则满溢,凡事留一分,过则不及,这是李易赫的行事态度,也是“九合锦”的个性所在。
伴随现代文明的发展,传统与现代并无冲突,相反,李易赫坚持以传统元素撬动现代生活,这是态度,也是必然。服饰已然突破低级遮体控温的属性,更多地被赋予了文化内涵,甚至是身份与生活态度的体现。因此,细分领域、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双重突破,让李易赫的“九合锦”更加小众和高端。但李易赫从不担心“九合锦”的未来,因为她相信的不只是服饰本身,她更相信文化的生命力及生活美学的承载力。
电影《启示》中,除了恢弘的画面质感以及色彩美学,更是对于文化、传承和未来的向往与启示。历史在迂回中持续向前,生命在时间中永续更替,但唯有文化永存,这是源于民族的自信,也是历史留给世人的遗珠。向历史致敬,向未来远行,道阻且长,道亦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