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情的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改进

2021-08-05徐丹

速读·中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学习起点课堂生成学情

徐丹

◆摘  要:陈隆升教授在《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一书中提出,“学情分析”应该把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情况结合起来分析,即贯穿于从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到评估的全过程。这为我改进日常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笔者尝试在教学《青蛙卖泥塘》一课时,通过合适的策略掌握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的学情,以此展开教学,试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情;学习起点;课堂生成

一、借助课前预学 把握真实起点

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仅仅是分析学生现有的相关知识、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也包括分析学生在掌握新的教学内容时,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障碍。

《青蛙卖泥塘》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围绕“为什么卖”“怎么卖”“卖成了吗”三部分展开故事。细读文本,发现青蛙为了卖泥塘,一共做了六件事:种草、引水、栽树、种花、修路、盖房。其中“种草”、“引水”这两部分写得比较具体,老牛、野鸭具体说了什么话,青蛙听后是怎么想、怎么做的,都有清楚的交代。而其他信息都隐藏在第十自然段中,只列举了有哪些小动物指出了问题,此后青蛙对泥塘的多次改造也是一笔带过,文本略写,可能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易提取相关信息。于是,我将“青蛙为卖泥塘做了哪些事”作为本课预学单的其中一题。

从预学单完成情况来看,仅有17%的学生提取到了完整信息,其他学生或多或少有所遗漏。有了这样的实证后,我非常肯定地将“能说出青蛙为卖泥塘做了哪些事,最后为什么又不卖泥塘了”定为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尝试利用课堂作业本中的思维导图作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先提取前两个信息,再提取隐藏信息。

二、关注课堂生成 学情引领教学

(一)搭建学习支架 顺学而教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谁来买泥塘?同时出示思维导图。根据学生的回答先将老牛、野鸭、小鸟、蝴蝶、小兔、小猴填入方框里,以这种方式先梳理文中出现的小动物。

第一,二次卖泥塘结构相似,且老牛和野鸭的建议是显性信息,学生容易提取。首先在老师的帮扶下理清青蛙第一次卖泥塘的过程,学习老牛提出的建议——种草。接着放手引導学生自主梳理第二次卖泥塘的过程,找出野鸭的建议——引水。第十自然段写得很简单,却藏着四个小动物的建议,引导学生对照导图,思维碰撞,读懂句子背后的意思,逐步提炼出完整的隐藏信息。

(二)尊重课堂意外 以学定教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学第十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模仿前面老牛和野鸭的句式说一说当时小动物们会怎么跟青蛙提建议。有一个学生不假思索地举起了手,他回答说:“小鸟飞来了,说:‘青蛙,你在这里种点树!”听了他的回答,我开始反思这个片段的教学。

在学习前两次卖泥塘的过程中,我把老牛说的话和野鸭说的话联系起来,让学生对比读:

一头老牛走过来,看了看泥塘,说:“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

一只野鸭飞来了,看了看泥塘,说:“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

有一位同学思维较敏捷,很快就发现:老牛和野鸭说的话,都是先说泥塘的优点,再说缺点的。听了他的话,其他同学似乎都表现出“恍然大悟”的神情,于是我仅简单地让孩子们读了读这两个句子,一笔带过。可是当让孩子模仿老牛和野鸭的句式自由说话时,很多同学并无法抓住“先说泥塘优点,再说缺点”这个要点。我想这应该就是孩子自以为懂而其实不懂的。

于是我再次出示这两句话,引导学生对比观察,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发现这两句话都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泥塘的优点,第二层意思是说缺点,并抓住“不过”“就是”,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前后意思的转折。同时告诉孩子用这样的方法提出建议会显得委婉一些,不会让青蛙觉得不舒服。并且,在补白小动物说话时,我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支架,出示句式:

……  走过来,看了看泥塘,说:“   …… ,不过(就是,要是)        …… 。”

通过更细化的对比朗读,让孩子发现转折句的特点,搭建支架,帮助孩子学说话,学会如何婉转地向别人提建议,孩子的说话明显比之前有了进步。

三、评估学习结果 改进教学设计

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通过学习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收获,可以通过口头、书面或者行为等不同的方式来呈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不仅能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检验我们教师的教学成效。

《青蛙卖泥塘》这篇童话故事,里面角色众多,课后习题中提出了“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的要求。分角色讲演故事,是对学生梳理文本,准确把握角色语言的一个评价反馈,是学生“学”的概括性表现。于是在课堂最后,我安排了让孩子们“根据思维导图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的环节。

在讲演中发现,基本上孩子能理清课文,能用转折句委婉地向对方提建议,但是较难抓住角色语言,无法自然地进入场景对话中。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或许与我在朗读指导上,没有特别注意引导孩子聚焦角色语言,读出对话语气有关。于是,课后我尝试调整教学设计,将讲演故事分三步推进:1.读演青蛙和老牛的对话;2.读演青蛙和野鸭的对话;3.发挥想象,创演故事。

这样的分步表演可以分散难点,并且便于具体指导。学生也在模仿课文语言讲演故事的过程中,大量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有效提高其语言表达的质量。

在这次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课前的分析、课中的观察、课后的评估这三个阶段是互相关联、互相触发的。教师唯有把学生的“学习需要”置于核心位置,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努力寻求合宜的“核心内容构成”,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学习起点课堂生成学情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探究”再探究,“思考”再思考
捕捉课堂生成,引导深度探究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以学习起点为基础构建高效课堂
研究学情,以学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