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及其社会认知调查

2021-08-05王婷婷韩濛繁仝瑶

速读·上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大学生

王婷婷 韩濛繁 仝瑶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划设计中,文化自信被放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网络文学,广义上来说就是以网络为载体而发表的文学作品,它借助强大的网络媒介,具有多样性、互动性和知识产权保护困难的特点。网络文学近年来已经进入公众的视野,作为具有中国特色、诞生于中国文化环境的新文学、新产业,以其贴近群众、强大的创造力和丰富的形式,极大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传播。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已达4.55亿,网民使用率达到53.2%。根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国内网络文学创作者已达1755万。2019年,网络文学读者群体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迭代性,4.55亿网文用户中,90之后的用户已超总量的70%。除此之外,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动漫几乎要成为视听节目的中流砥柱。以2018年至2019年度视频平台月度播放量和热度最高的影视剧为研究对象,在热度最高的一百个连续剧中,网络文学改编占比高达42%。电视剧比网络文学拥有更广泛的传播范围,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不仅是基于网络文学这一主体进行的,对于影视行业的发展和群众价值观念的引导也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网络文学对于互联网一代年轻人的影响不可小觑,对于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今大学生的影响也值得探讨。

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路径研究、网络文学的作用影响分析研究、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联系研究都有涉足,且整体研究呈现出宽领域、深层次的特点。而从大学生的视角分析,探讨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文学中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深入研究还不够丰富。鉴于此,我们组建了“网络文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及其社会认知调查——以大学生群体为例”课题组,对大学视角下“网络文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深入地解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发掘网络文学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意义,明确网络文学中出现的传统文化因素对于大学生群体文化自信的作用,对网络文学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的作用形成客观的认知。并通过此调查对网络文学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渠道,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制度、社会、内容方面的建议。

二、研究设计

1.概念界定及操作化

大学生对网络文学中传统文化认知的操作化:认知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来获取知识,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生对网络文学中传统文化的认知是指大学生对网络文学的基础认识以及大学生对网络文学中传统文化的知觉深度、认可度、态度、消极作用的判断等方面。具体操作为:

(1)大学生对网络文学的基本认识;

(2)大学生对网络文学中传统文化的知觉深度;

(3)大学生对网络文学中传达的传统文化的认可度;

(4)大学生对网络文学作为传统文化传播载体的态度;

(5)大学生对网络文学中存在的消极作用的判断。

2.资料收集方法

问卷调查法:自制调查问卷,采用自填问卷式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文学中传统文化认知的调查。被调查对象的抽取及问卷的发放由本团队的成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实施与完成。总计发放问卷468份,有效问卷442份,有效率94.4%。

访谈法:本团队成员对全国的在校大学生群体以及网络文学创作者进行了无结构式访谈。对调查对象不加问题限制,避免了调查者主观因素对调查的干扰。通过无结构式访谈,我们获取了典型的个案材料,为撰写调查报告打下了坚实基础。

3.样本概况、抽样方法及过程

(1)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选择了样本充足且具有代表性的线上访谈。

(2)采取偶遇抽样的方式获得样本个体。被调查大学生群体覆盖全国27个省级行政区。

(3)最后,我们对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

三、调查内容分析

(一)网络文学深受大学生青睐

在“您看网络文学吗?”的问题回复统计中,80.25%的大学生回答看网络文学,只有19.75%的大学生回答不看网络文学。在线上的访谈中,一位21岁的大三女大学生在回答“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网络文学的?”的问题时表示从三年级就开始接触阅读网络文学,在回答“你更喜欢哪一种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的问题时回答更喜欢有趣、能自然展现传统文化的网络文学。由此可知网络文学在大学生群体中被选择和接受的程度很高,网络文学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很大影响。

大学生每天平均自由支配的时间大概为3-6小时,在此期间大学生可以进行各种不同方式休闲娱乐活动。根据调查,58.64%的大学生每天看网络文学的时间为1小时以内,41.36%的大学生平均每天花费一小时以上的时间阅读网络文学,其中28.27%的大学生平均每天阅读网络文学的时间为1-3小时,8.38%的大学生平均每天看网络文學的时间为3-5小时,还有4.71%的大学生平均每天看网络文学的时间为5小时以上。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阅读网络文学占据大学生较多的课余时间,阅读网络文学业已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二)网络文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呈现多元化

在“您看的网络文学中出现过哪种传统文化”的选项中,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传统文学”、“琴棋书画”、“传统神话”,将近50%的人选择了“语言文字”、“传统节日”和“饮食厨艺”,其他选项选择人数占比较均匀,从20%往上均匀分布在各区间内。由此可得,网络文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全面开花。

在“您看的网络文学中出现传统文化的频率”问题中,41.88%的人选择的是“经常”,54.45%的人选择的是“偶尔”,仅有3%的人选择“几乎不”。说明几乎所有受访的大学生都从网络文学中接触过传统文化。

在“您看的网络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传统思想有哪些”问题中,四个给定选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中和中庸”和“修身克己”选择的人数占比均达到了45%到60%,说明大学生对这种抽象类传统思想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该类传统思想在网络文学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该题的补充选项中,有不少人补充“修仙”,可以推断出修仙题材在大学生中较受欢迎。

在对创作者的访谈中,针对“您在自己的创作中多大程度会涉及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果涉及的话,大概具体到哪些方面?”的问题,网文作者小年(化名)答道:“大概有七成吧,内容的话,诗词,节气,服饰,习俗都会写,具体看某些特定的时间适合做什么,也曾经写过文言文,还有特定地区的特定风俗习惯。”以其为代表,大部分作者表示自己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会涉及不同种类的传统文化元素,这反映出作者创作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多元化。

(三)网络文学促进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在问卷关于“您认为您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多少来自于网络文学?”的调查中,有51.83%的大学生认为仅0%-25%的传统文化认知来自于网络文学,36.1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25%-50%来自网络文学,10.47%则认为50%-75%的传统文化认知来自于网络文学,1.57%的大学生甚至认为网络文学为他们提供了75%-100%的近乎全部的传统文化认知。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网络文学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具有不小的积极作用,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一半及以上都来自于网络文学。同时,也有超过一半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只有少部分来自于网络文学,这虽然不能否认网络文学的传播作用,但也表明网络文学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仍然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以上是针对网络文学传播传统文学广度的研究,在这之下则是对传播深度的浅层探析。

在关于“您认为网络文学在多大程度上加深了您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的问题调查中,极端的“没有”的选项占比较小,只有3.14%的大学生认为没有通过网络文学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另外,有51.31%的大学生认为加深认知的程度一般,有37.17%则认为加深程度较大,在有关于“你觉得网络文学有没有扩展你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面?能否举个例子?(举实例后询问怎么知道这部作品的?)”的访谈中,一位21岁的大三女生回答,“应该是有拓展知识面,比如小说《画怖》描写了不同的画中世界,有一些画是中国传统的画作,就扩充了我的知识面。”可得出,大部分的参与调查者都肯定了网络文学对于加深自己关于传统文化认知的作用。以著名网文作者“烟斗老哥”为例,近些年,其将创作指针转向了中华文化,分别完成了《妙医鸿途》和《大国名厨》两部知名作品。从传统中医到中华美食,“烟斗老哥”不断在中华文化中穿梭思索。与此同时,青年作家孙静姝女士也以非遗文化-金陵折扇为切入点,巧妙地通过女主制扇、网络营销和文创融合等情节,让非遗技艺跨越千年,在摩登都市中与现实撞出火花,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有广泛的传播,由此得出网络文学利于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会。网络文学作为一个興盛于中国的特色文化产业,不仅可以作为中国故事的“发源处”,更可以作为中国故事的“扬声器”。我们要发挥网络文学的“扬声器”作用,让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新颖的传统文化载体更好地向大学生乃至更多群体宣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关于“您会不会因为网络文学而去主动加深对某种传统文化的了解?”的调查中,有41.3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会因为网络文学而主动加深对某种传统文化的了解,58.64%则认为不会。这些数据显示了有接近一半的被调查者不仅是简单地通过阅读去加深、扩大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而是会更进一步,主动去搜索有关的资料扩大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可以看出网络文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简单的传播,更能提升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主动性、积极性。但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并不会主动加深了解,这也展示了网络文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弘扬作用的局限性。

(四)网络文学中的传统文化得到多数大学生认可

本次调查显示有60.21%的被调查者在推荐网络文学时,会将传统文化作为安利点,剩余39.79%的大学生选择不会。安利的本质即是对分享内容的认可,说明多数大学生认可关注传统文化。从分享行为的主体性来看,这种分享行为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表现。

根据艾瑞发布的2019年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出海数量显示,截至2019年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数量已经多达1万余部,2019年翻译网文作品出海数量达到3452部,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的市场规模也达到了4.6亿元。在对网络文学出海原因的调查中,有41.88%的大学生认为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说明近半数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吸引力、影响力和包容性的认可。另一方面,也说明网络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能够发掘和传播传统文化。同时,分别有42.93%、12.57%的学生认为网文题材新颖,质量高是网文出海的原因。网络文学通过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无界性以及去中心化的优势,能辐照到更广泛的受众,同时,网络文学的新颖与高质量也得到了部分大学生的认可。

(五)大学生对网络文学的传统文化载体作用呈积极态度

在“您认为网络文学中出现的传统文化信息的可信度”调查中,有60.73%的大学生认为其“一般可信”,有27.22%的学生对网络文学中的传统文化的可信度持正面积极态度,有12.04%的学生持负面消极态度,总体来说,大学生主观上认为网络文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是较为可信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在阅读网络文学时保持着辩证的态度认为其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这也意味着,网络文学创作者需要考虑作品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真实性,发挥其对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的正面引领作用。

经调查,81.1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文学应该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他们给出的理由主要是网络文学影响力大、受众面广,数字化是互联网时代未来发展的趋势两方面。18.85%的大学生持相反态度,他们中一部分认为网络文学是否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还有待考虑。另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网络文学准入门槛低,良莠不齐,不应当成为传统文化重要传播渠道,网络文学行业应当先正本清源,发展成熟后再打传统文化的名牌。

(六)网络文学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存在消极作用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本身具有工具属性。它既能传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也能传播落后消极的观念,特别是网络文学一直被诟病准入的门槛太低,良莠不齐。正如针对网文作者“您认为网络文学中传统文化的体现有什么问题?应该如何改进?”的访谈中,阿九(化名)表述的意见:“看见一句诗词不知道什么意思就直接用,也不管语境对不对,瞎胡扯。用一个成语也不管用的对不对就硬用,小学生文学。”因此,网络文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的准确性不确定,大学生和网文作者对网络文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表现也呈现出褒贬不一的态度。

阅读网络文学时,大学生作为读者会感受到作者对于部分传统文化的糟粕进行的正面描写,有46.6%的学生认为网络文学中宣传传统文化糟粕的现象出现的频率为有时出现,认为经常出现的占比11.52%,认为从未出现的占比21.47%。经过调查可知,大学生普遍认为网络文学中出现的传统文化糟粕有男尊女卑、等级思想、父权思想、愚忠愚孝、朋党腐败等,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男尊女卑思想。这之中可以看出,目前网络文学中确实存在传统文化的糟粕。不少网络文学刻意迎合读者低俗需求,存在不少糟粕思想。调查中最常出现的男尊女卑思想与网络文学中一大类别男频后宫文相契合,这类网络文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而言并不是有利途径。

(七)创作者缺乏科学可信 经济高效的查询渠道

在针对网文创作者的访谈中,有不少作者都表示缺乏可信的知识平台,考据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料会耗费很多时间,网文作者阿画(化名)在访谈中表示:“涉及就会不由自主想去考证,但考证很耗费精力和时间。”无独有偶,另一位作者也表示:“有些确实不好查询资料,百度机制有限,很多知识在某本古籍中,而我要是找不到那本书就会凭记忆写,有些作者纯粹觉得太麻烦。”这些困扰会打消一部分作者写作的积极性,降低网文中传统文化相关情节的准确性。

(八)大学生成为网络文学作家新增主体的主要组成

结合艾媒咨询及阅文集团推选出的2020年度网络文学榜样作家“十二天王”样本分析可以发现,不仅新增作家Z世代化,新生代作家的接连崛起也使得“成神作家”愈发年轻,网络文学作家年轻化的趋势势不可挡。这一切都指明,大学生逐渐成为网络文学作家的新增主体的主要部分。

四、结论分析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获取依赖于网络文学

从上文的数据和访谈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大学生有阅读网络小说的习惯,在访谈中甚至有大学生表示自己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接触网络文学。更重要的是,在义务教育普及和传播媒介发达的今天,仍有近一半的大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的总认知有25%以上来自于网络文学渠道,说明网络文学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极为重要。可以说大学生通过网络文学获取传统文化已经形成一种习惯,这要求我们重视网络文学的影响力。

其次,调查表明网络文学中的传统文化涉及面广泛,几乎涵盖了传统文化的所有種类,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曾读到过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小说,网络文学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极大的热情。

(二)大学生认为目前网络文学很难承担起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

一方面,大学生群体重视网络文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播,对于网络文学在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给予了很大的期待;另一方面,受访者又不完全信任网络文学中的传统文化信息,质疑网文的质量。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种矛盾是合理的,网络文学作品良莠不齐,基本史实出现错误、情节发展不符合常理、甚至错别字都时常出现。即使避免了上述错误,也可能因为内涵不够深刻而昙花一现。

(三)大学生对网络文学中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可彰显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积淀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它深度影响社会实践、经济及政治活动等方面,在网络文学领域,一方面,助推中国网络文学内容优质化,传播广泛化的重要支撑即是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在对外文化交流时,网络文学中的传统文化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扩大了中国文化的海外影响力,为增强文化认同感,构建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路径。被采访作家何在也表明:传统文化的输出是任重道远的,因为想要做文化输出首先要树立的是文化自信。网络文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文化自信相辅相成。

(四)大学生是对网络文学持积极态度的受众,也是主要创作者

在本次调查中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大学生阅读过网络文学,在这些学生中,又有百分之十三的人每天阅读时长可达三个小时以上,可以推断出网络文学的市场是巨大的。根据调查,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自信,对网络文学持有包容支持的态度。不仅如此,当今的大学生同样是网络文学作家新增主体之一。双重身份使得大学生与网络文学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由此可得,广阔的市场用户和较为包容的环境、大学生的积极态度是网络文学创作的有利因素,大学生具备更高的传统文化素质也是网络文学传播传统文化的一大助力。

(五)网络文学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是大势所趋

调查显示,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从小学武装到大学的今天,还有相当大比例的大学生通过网络文学来了解认知传统文化,可见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和加深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家倡导的“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网络文学发力全球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引导其充分发挥精品价值,在全球文创领域扮演更具分量的角色。网络文学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出海步伐不断加快,正逐步实现从内容到模式、从区域到全球、从输出到联动的整体性转换。不少网络文学企业翻译出版了大量易于让国外受众接受的网络文学作品,进一步传播中国好声音,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创新的魅力。谈及中国网络文学传播海外的原因时,被采访者作者橙子(化名)认为:中国文化作品走出去是必然的。当一件作品有了一定的内涵和魅力之后,自然而然地就会走出去。网络文学走出去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在于它是自然地成长起来的;它更多地反映了普通人们共同的爱好、审美和价值观,走出去就会更容易些。

五、建议

(一)平台加强对创作者的教育培训

网络文学内容生产者在创作时要做好传统文化的考据、历史事实的研究,保证传统文化内容的真实性,积极做正向引导。网络文学创作平台也要承担责任,为网络文学作者办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和培训班,让他们以更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创作,最终生产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同时各个网络平台也要尝试利用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共同构建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服务型”的创作平台,降低创作者们考据资料的时间成本,加强创作者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這也有助于作者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层次表达。

(二)重视对大学生群体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

调查发现,大学生不仅是对网络文学保持正面积极态度的受众,更是网络文学的主要的新增创作者。大学应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使得大学生群体在网络文学受众和网络文学新增创作者的双重身份下具有辨明是非的能力。以大学生为突破点,不仅提高了网文主要受众的传统文化素养,同时也为网文创作提供了高素质的“后备军”,从而进一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学的融合创新发展。

(三)深化网络文学的思想内涵 发挥其正向引领作用

目前的网络文学市场,整体质量不高、思想内涵浅显低俗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的访谈中有被访者表示在自己看来,网络文学良莠不齐,不值得深入阅读。网络文学与读者的距离近,准入门槛低,很多作者自身的文化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并不足以支撑进行一部高质量网络文学的创作。因此,网络文学不仅要保持自身特性和活力,还要日益向主流的意识形态、文学审美、文化传承靠拢,以便深化网络文学的内容深度,提高整体质量。

从传统文化深入表达的角度看,目前市场上的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表达多停留在表层,传统文化只是作品中的修饰。网络文学创作要注重表达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要符合时代特征,凸显时代精神,并引发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深层次传播。

(四)创建健康成熟的网络文学产业体系

在调查中,有小部分大学生不看好网络文学目前的发展状况,认为其普遍质量低下的现状不能支持重要渠道的地位。目前,网络文学产业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政府层面,要加强监管,强化“双主体责任”。在平台层面,落实网络文学出版单位的主体责任,充分充当其“把关人”的角色;在作者层面,对网络文学作者进行“实名制”管理,将作者与作品一一对应,也有利于强化创作者的责任意识。在国家方面,尽早出台规制网络文学产业发展的相关条例,要做好对网络文学知识产权的保护,培养创作者的创作热情。支持多元创作平台的发展,避免一家独大,垄断行业的现象出现。其次,国家应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审核、校订和系统化整理,再通过新媒体整合资源、进行数字化传播,方便受众准确辨别。

六、结语

本报告阐述表明,网络文学对于大学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大学生对网络文学的发展也充满了信心。作为大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一个链接,网络文学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另外,健康网络文学体系的创建需要国家、平台、教育界、创作者和受众的共同努力。

期望本篇社会调查报告,能为相关的部门和组织以及专家学者提供参考,为利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新途径提升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培育更多网络文学的创作人才、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智慧与力量,充分地发挥网络文学的特有优势,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报告2020年[C].艾瑞咨询系列研究报告(2020年第8期).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2020:500-541.

作者简介

王婷婷(2000.07-),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本科在读,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韩濛繁(2000.04-),女,汉族,河南荥阳人,本科在读,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仝瑶(1999.11-),女,汉族,河南焦作人,本科在读,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传统大学生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少年力斗传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