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小说简论
2021-08-05吴丹
◆摘 要:本文对宗璞笔下的知识分子精神困境及作品中出现的给人生希望的温情和她的小说独特的叙述视角、优美语言的进行分析研究,试图通过文本来探究宗璞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宗璞;精神困境;视角;语言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宗璞是一位独特的作家。她从小在家学渊源的家庭中长大,受到浓厚的古典文学的熏陶,并且大学时学习的是外国文学,这样就奠定了她对于东西方文化的熟识,这样厚的文化积淀做后盾,再加上她个人的天赋和独有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所以她的文章读起来更有别的作家都无法比拟的韵味。宗璞的父亲冯友兰老先生是有名的大哲学家,而她的姑姑冯沅君女士也是现代文学上有名的作家,她成长的环境也是在校园之中知识分子的天地中,她所接触的人也都是一些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所以在她的作品中主人公基本上都是知识分子,尤其是知識分子在历史的大潮流下对于命运的抉择和生存困境,特别是精神困境。
宗璞的创作可以简单的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63年以前,第二个时期是1979年以后。中间断层的一段时间是历史的原因所造成的,当时许多作家都有这样的断层。她前期的作品虽不是很多但是却写出了备受人瞩目的《红豆》,其他的有《诉》、《不沉的湖》、《后门》、《知音》。后期的作品相对多一些《弦上的梦》、《我是谁》、《心祭》、《鲁鲁》、《蜗居》、《米家的山水》、《三生石》《东藏记》等。但是不管是她的前期还是后期,宗璞的小说一如既往的描写知识分子的生活,特别是知识分子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其不变的主题。在宗璞的小说里的主人公一生中都在追求自己在精神上的完美。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检讨自己在精神的污垢和如何让自己的精神趋于完善。在她前期的小说里,由于价值观念的干涉,宗璞的主人公都是力图靠近祖国所需要的人。《红豆》里面的江枚就是这样一个在革命的召唤下最终放弃爱情走向肖素的队伍当中。那种对革命的依归在作者眼里就是当时知识分子最终的依归,而且在精神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在经过十几年的风雨之后,宗璞后期作品下的人物开始陷入迷茫,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归宿,尤其是担心自己被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所同化。当年自认为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归宿如今成为毁灭理想的深渊。宗璞笔下的很多知识分子都是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对艺术的忠诚、对科学的向往之情希望成为祖国的建设者的一份子。他们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精神,却遭受质疑,他们本身也被认为是“敌人”。这些认识上的错位导致他们不知情归何处的迷茫,现实生活中所受的种种压迫导致其精神的无所依存,以致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如《我是谁》中的韦弥。当自己全身心为之奋斗的信念被否定之时,出现的不知自己到底该走向何处的迷茫和找不到出路的绝望,像韦弥最终跳进她自认为是母亲怀抱的祖国,而实际上是吞噬她性命的湖。“勺院,这沙漠中的一点绿洲,又多了一个迷途的旅人。”“迷途的旅人”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总体状态。“菩提觉得自己的灵魂就像处在许多碎玻璃渣子中间,时时在流血。”其实这何尝不是当时知识分子的灵魂的整体写照。
一、绝望之中的希望
宗璞的小说写到了当时知识分子灵魂的不断挣扎,但是宗璞并没有因此把作品写的痛苦与颓废,相反主人公总是在这些挣扎中去寻找精神出路,最终走向顽强的维护着自己灵魂的完整,力求精神上的完美。在宗璞的小说中总是会给你温情和力量,她笔下的主人公即使堕入社会的最底层,遭到命运最残酷的打击,他们仍然能很快的从外界获得新的希望和将坚强的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这种希望和力量也许只是看到自然界生物所获得的新生,也可能是从别人身上所获得的面对生活的勇气。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能看到宗璞小说中温情的希望。《红豆》里虽然刻骨铭心的爱情带来回忆的伤痛,但是结尾的外面传来的“笑声”会让人忘记伤痛开始新的生活。《不沉的湖》里的苏倩作为一个对舞蹈有着无比热爱的年轻人来说,因为腿的缘故但是却永远不能跳舞,可想而知这种打击将是多么残酷,作者并不是要告诉我们没有了腿后的苏倩是多么不幸,相反苏倩在只有假肢的老徐身上燃起新的生的希望。在《弦上的梦》的最后一段是:“人的梦,一定会实现;妖的梦,一定会破灭。这是历史的必然。”(129)《心祭》也一样,“秋风在他们身后吹着,遥远了,遥远了——。”《蜗居》里“我到了尽头。而那灯火的队伍是无尽的。”这些新的希望在宗璞的作品中几乎每篇都成出现过,那些坚强的人就像明灯一样指引着处于脆弱中的人们继续向前坚强的活着。尤其在《三生石》就更加的明显。在第一章的结尾“人,应该是坚强的。”在第二章的结尾“便是冰刀霜剑之下,也还有来年的春天呵。歪斜的石阶缝里,青草正在发芽。”即使在菩提遭受最残忍的打击时她仍能够获得温情希望,当她父亲死亡,自己被查有乳腺癌,因为自己写的书遭到批判时,她获得了像魏大娘,齐大嫂等人的关心,还有惠韵相依为命的友情,和方知生死与共的爱情。这些人间的温情让她看到生的希望。人也许被逼到悬崖边上接近死亡,但是还能看到悬崖上的花朵在努力的绽放,看到人世间还有许多我们能够活下去的温情。黑夜再黑暗,黎明终究还是会来临。就像《三生石》里的结尾:“活泼的火光在秋日的晴空下显得很微弱,但在死亡的阴影里,那微弱的、然而活泼的火光,足够照亮生的道路。”
二、限知的叙述视角
在宗璞的小说中大多是限知叙事,很少涉及到全知全能的视角去写。虽然她的作品中也有意识流的式的大量的内心独白,但是又不同于意识流小说的那么多的无意识流动。而且这种叙事往往都是更多的描写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变化历程是必不可少的。在宗璞的小说中不论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都是从一个特定的主人公的视角去看,去观察。一边是观察别人,一边是观察自己的内心。因为她笔下的人物主要写的是知识分子。这种人物类型本身就很善于反思自己,所以在宗璞的作品中人物都是从一个特定主人公的视角去看,去想。《弦上的梦》里主要是从慕容乐珺的眼里看梁遐的出场,和她的讥讽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及其在后来文革之后的一系列行动。《心祭》里更加明显,完全是按照黎倩兮的角度去回忆程抗,当中很多是黎倩兮个人的一些想法和感受读者都可以很深刻的感受到。作品一开头就这样写到:“黎倩兮从没想到听见程抗去世的消息时,自己竟会这样镇静。”《三生石》里是按照菩提的来写的,从她的眼里去这个社会的种种疯狂,看着那些盲目追逐者的荒唐,和对于自己到底是像别人一样的“心硬化”一样的活着,还是在逆境之中坚强的活着的思索都能够让我们清晰的感受到。而文中对于那些外在的植物身上看到新的希望也是作者思维的侧面的反映。文中有大段大段的心理透视,都是梅菩提的所想也是对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控诉,作者采取这样的视角能够使我们能够感同身受的去理解作者或她的主人公的思想和她要传达给我们的感受。虽然这样的叙述不能让我们了解到所有人的想法,甚至可能很有可能作者个人色彩很严重,但是她透视自己内心的方法能够让读者能够体会叙述者的感受。
三、绘画美的小说语言
宗璞向来以语言的优雅而受到很多学者和读者的喜爱。孙犁在给她的小说写的序中尤其强调了宗璞的小说的语言美:“宗璞的文字,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每一句的组织,无文法的疏略,每一段的组织,无浪费或蔓枝。可以说字字锤炼,句句经营。--这样美的文字,对我来说,真是恨相见之晚了。”宗璞的语言優美是众所周知的。对于宗璞语言的“诗意”和“优雅”和语言的音乐美大家也有很多共鸣。其实除此之外她的语言还有绘画美的特点。宗璞语言的绘画美在她的散文中有更多的体现,但是在她的小说中同样比比皆是。由于她受过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深厚的影响,所以她对于语言的驾驭总是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词但是却能很生动的把画面展示在你的眼前,而且总是能让你忘记她那优美的语言,直接浮现在你眼前的是画面,像苏东坡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评价同样适合宗璞的小说语言。《鲁鲁》这部小说中对于鲁鲁的描写:“鲁鲁坐在地上,悲凉的叫着。树丛中透出一弯新月,院子的砖地上洒着斑驳的树影和淡淡的月光。那悲凉的嗥叫声一直穿过院墙,在这山谷的小村中引起一阵阵狗吠。狗吠在深夜本来就显得凄惨,而鲁鲁的声音更带着十分的痛苦、绝望,象一把锐利的刀,把这温暖、平滑的春夜剪碎了。”很简单的文字却能描绘出很生动的画面。宗璞的语言总是会让人想起满口余香这个词来。
参考文献
[1]宗璞,《宗璞小说散文选》,北京出版社,1981年.
[2]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1979—1980中篇小说选》第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3]姜山秀,《论宗谱小说创作的身份意识与叙述姿态》,《德州学院学报》,2004年10月第20卷第5期.
[4]黄萍,《论宗璞小说的多元化因素》,《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一期.
[5]郑新,《宗璞小说创作风格简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卷第4期.
[6]郭力,《经典解读:革命叙事中的女性生命风景线》,《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1期.
[7]郑新,《以德为文——试析宗璞小说的内在支撑因素》,《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9期.
[8]何西来,《宗璞优雅风格论》,《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
[9]宗璞,《三生石》,《1979—1980中篇小说选》第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27页.
[10]宗璞,《三生石》,《1979—1980中篇小说选》第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57页.
[11]宗璞,《蜗居》,《宗璞小说散文选》,北京出版社,1981年,第192页.
[12]孙犁,《肺腑中来》,《宗璞小说散文选》,北京出版社,1981年,第1页.
[13]宗璞,《鲁鲁》,《宗璞小说散文选》,北京出版社,1981年,第165页.
作者简介
吴丹(1982.11—),女,汉,河南开封市人,博士,西安航空学院人文学院讲师,陕西西安,研究方向:中国新文学与外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