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三维扭曲梁预制关键技术
2021-08-05彭琳琳
彭琳琳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40)
0 引言
节段梁预制拼装是将桥梁上部结构主梁划分为若干段,通过预制后运至现场进行组拼,然后施加预应力形成整体[1]。节段预制拼装具有节省材料、减少用工、减少环境污染、可实现流水线施工等优点[2],如苏通大桥引桥、厦漳大桥引桥、乐清湾大桥引桥、芜湖二桥引桥、秀山大桥引桥等均采用节段预制拼装技术。目前,国内对超高渐变节段梁的预制施工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项目62.5m跨节段梁为背景,深入研究空间三维扭曲梁在预制过程中的施工及控制要点。
1 工程概况
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项目北侧非通航孔桥为62.5m跨径等高连续箱梁,桥跨布置为(5×62.5+4×62.5)m,9跨左、右分幅,总长562.5m,桥梁起终点桩号为K27+835—K28+397.5。其中,起点至K28+282.542位于直线段,K28+282.542—K28+397.5位于缓和曲线段。62.5m跨箱梁标准横断面及控制点布置如图1所示。
图1 62.5m跨箱梁标准横断面及控制点布置(单位:cm)
节段梁均采用等高度单箱单室斜腹板断面,上、下行分幅布置,除墩顶块二次现浇外,其余均为预制节段。主梁中心梁高3.60m,翼缘悬臂长2.95m,悬臂端厚20cm,根部厚50cm,顶板厚28cm。跨中截面腹板厚45cm,底板厚27cm。梁段长度一般为3.5m,最大预制质量为93.4t。节段梁顶板横坡由节段沿结构顶板顶缘中点旋转形成,坡度主要为2%,部分梁段在缓和曲线段上处于超高段,横坡由2%渐变至-2%,部分横坡由-3%渐变至2%,且任一截面外形均为等截面,形成空间三维扭曲梁。以第2联第4跨节段梁横坡变化为例,左、右幅横坡曲率对比如图2所示。
图2 左、右幅横坡曲率对比
2 空间扭曲梁预制技术
2.1 总体思路
在调研国内项目基础上,制定本项目节段梁预制总体思路。节段梁常用短线法和长线法进行预制,是将梁段空间坐标转换为预制台座局部坐标系后,逐段匹配的施工工艺[3]。短线匹配法施工是循环过程,以即将浇筑的节段为起点(此时,前一节段的匹配节段已定位,且精度符合要求)说明匹配节段定位全过程,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短线匹配法预制工艺流程
节段梁适用于中小跨径的PC梁桥[4]。短线法预制节段梁易于控制工期、工序衔接紧凑,可专业化、工厂化生产,质量易控制、机械化效率高、对桥下交通影响较小,适用于城市高架桥;但需安装大型专业起重设备,安装荷载偏大、基础设计偏保守,造价偏高。短线匹配测量如图4所示,短线浇筑如图5所示。
图4 短线匹配测量示意
图5 短线浇筑示意
2.2 施工重难点
超高段通过节段梁每个横切面的横坡进行渐变调节,而非常规桥面铺装调整方式,导致该节段内的箱梁结构产生空间扭曲。当节段梁长3.5m时,取梁的截面曲率变化为0.12%,底板高差为6.4mm,翼缘板单侧高差为7.5mm。因此,在预制过程中,模板系统中的底模应具有一定柔度,使刚度在满足常规梁段预制的前提下,可适应变形要求,同时侧模也应具有一定柔度,当节段预制形成空间扭曲状态时,侧模与匹配节段、端模紧密贴合。
2.3 预制关键技术
2.3.1匹配梁调节
匹配节段主要通过6个控制测点实现定位,使用沿节段中心线的2个测点(FH,BH)控制平面位置,使用沿腹板设置的4个测点(FL, FR, BL, BR )控制标高,所有控制测点在新浇筑节段混凝土凝结前,安放在节段顶板上[4]。精确匹配定位前,需采集新浇筑节段测点及固定端模控制点数据,以固定端模作为高程控制基准点计算理论匹配坐标值,并在匹配梁段定位时,使用固定端模高程值作为后视点,分别测量LI1,I1,RI1的高程值,取平均值作为后视读数。匹配梁调节过程中,通过底模台座上的油压装置多次调整趋近4个控制点(FR1,BR1,FL1,BL1)的高程,误差控制在1mm内。
当匹配梁标高调整到位后,开始调整梁段轴线。固定端I1点作为后视定向基准点,完成定向后复核固定端点R1,L1,确保无误后方可调整轴线,否则需先分析解决误差。调整时分别在FH1,BH1上架设强制对中杆,测出y轴坐标值,其中一个与理论值差值为正,另一个为负。通过模板系统底部的液压千斤顶整体平移匹配梁后再扭转高程方向,使梁段处于理论匹配位置,调整时需多次趋近并复核数据。完成匹配梁的标高及平面轴线定位后调整匹配梁段梁长,在点FH1,BH1上架设棱镜,通过全站仪测出x轴坐标值,用液压台车整体平移匹配梁[5]。
2.3.2顺曲面形成过程
节段预制超高渐变段的空间扭曲梁时,通常考虑以折代曲,即让匹配梁与现浇梁模板形成一定夹角(具体角度以实际曲率为准),使浇筑的2榀相邻梁段存在折角,以代替曲线效果。本项目结合模板大面本身存在的柔性和支撑刚性,在拉杆体系和预偏纠偏体系共同作用下,使受影响较大的外表面呈曲面效果,从而达到设计线形。普通模板与扭曲梁模板如图6所示。
图6 模板示意
1)底模调节(见图7a) 可调节底模主要由刚性支架、调节支撑、面板、侧翼组成。调节支撑以梁长方向中心线为基准,分别对称均匀设置4个可伸缩粗螺杆(伸缩范围10cm),中间均匀设置3个等高铰接支撑端,两端侧翼分别均匀设置4个可伸缩螺杆和定位销轴。使底模扭曲的操作步骤如下:精确定位匹配梁后,外模下倒角贴合固定端及匹配梁下倒角后,使用液压小车调节底模空间姿态(略低于匹配梁与固定端模2cm),并伸展固定端侧翼,撑紧丝杆打入销轴后,使底模形成平面。使用液压小车顶升与调节底模,使底模与固定端模密贴(缝隙<1mm),下放底模支撑,转换受力体系至地面。伸展匹配梁侧翼,同时对匹配梁侧粗螺杆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底模与匹配梁密贴。
图7 底模、外模调节示意
2)外模调节(见图7b) 可调节外模由固定外模架、可调节支撑丝杆、倒角斜拉丝杆、面板组成。支撑丝杆梁长方向均匀布置3道,每道设置3处翼缘板及倒角、3处外腹板及下倒角,倒角斜拉丝杆设置于上倒角处,连接翼缘板及外腹板。在单侧翼缘板高差7.5mm的情况下,具体调节步骤如下:①自下而上整体调节外模,距固定端及匹配梁约2cm后调节下倒角处的6根丝杆,使倒角贴合;②自固定端向匹配梁方向,依次调节腹板处3根丝杆、倒角处3根丝杆、翼缘板处6根丝杆;③重复步骤②,使接触面密贴。
综上所述,可保证整个外腹板形成顺曲面。
2.3.3线形控制及保证措施
1)预偏值计算 因浇筑完预制台座后需进行预压及荷载试验,以保证节段梁浇筑过程中的不均匀沉降在可控范围内(此处控制为7m范围,不均匀沉降1mm),浇筑梁段顶高约5m,故顶板考虑1mm的反向预偏[6]。
2)线形保证措施 混凝土浇筑方式及不同浇筑部位对模板产生不均匀偏移,特别是轴线偏位,主要应对措施为:①进行对称分层浇筑,混凝土分层控制为30cm;②模板下倒角处设置横向拉杆,2个底模间设置纵向拉杆。匹配梁受一定力后发生偏移,特别是顶板处,主要应对措施为在顶部分别设3处对拉拉杆,使匹配梁与固定端形成整体受力。
3)保护层及结构尺寸控制 保护层采用垫块进行控制,入模后保护层尺寸偏差控制为2~3mm(以45mm为例,实际保护层控制为47~48mm)。垫块间隔45cm,呈梅花形均匀布置,原则同底板和翼缘板,使用圆环形垫块,其有效厚度为理论厚度+2mm。使用多点吊具整体吊装钢筋笼,吊点根据计算确定,需受力均匀,使用花篮螺栓进行调节。入模后调整钢筋笼,使钢筋笼与模板外表面完全贴合并检查保护层垫块贴合松紧程度。腹板位置为保护层主要控制区域,使用水平连接筋进行刚性连接,并间隔布置[7]。
3 实施效果
1)节段安装后,外表面呈曲线顺接,无明显折角错台。
2)保护层及结构尺寸检测合格率均>95%。
3)节段梁混凝土浇筑前(匹配完成状态),测点高程误差为-2.0mm≤Δz≤2.0mm,测点数占本次统计数量的97.1%;节段梁混凝土浇筑后,测点高程误差为-2.0mm≤Δz≤2.0mm,测点数占本次统计数量的95.7%,如图8所示。
图8 节段梁混凝土浇筑前后高程误差
4 结语
1)空间三维扭曲梁预制重点在于模板系统,既应满足刚度需要,又有一定柔度。
2)设计的可调节底模板系统由刚性支架、调节支撑、面板、侧翼缘板组成,采用液压小车调整底模空间姿态,使底模与固定端模密贴。设计的可调节外模系统由固定外模架、可调节支撑丝杆、倒角斜拉丝杆等组成,自上而下整体调节外模,使倒角贴合,再调节腹板丝杆,使接触面密贴,保证外腹板形成顺曲面。
3)为保证预制精度,采取台座沉降定期监测、对称分层浇筑、保护层垫块均匀布置等有效控制措施。
4)节段安装后成型效果良好,外表面呈曲线顺接,无明显折角错台。保护层及结构尺寸经检测,合格率均>95%。节段梁混凝土浇筑前后测点高程误差为-2.0mm≤Δz≤2.0mm,测点数占本次统计数量的95%以上,实施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