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能力障碍”到“角色构建”: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的心理边缘化发展过程

2021-08-05屈晨旭

湖北体育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生理性边缘化弱势

屈晨旭,陈 治

(河南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随着大众的健身意识不断提高,体育人口也在不断增加[1]。但是在现实生活仍有一部分人因带有体育能力障碍而逐渐疏离体育活动场域,解决好此类人群的体育参与问题,是打造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阶级分化逐渐明显,弱势群体有逐渐扩大的趋势[2]。关于弱势群体,《辞海》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弱势群体做出界定:“单靠自身的能力无法满足个人和其他家人生存而需要社会扶持的群体。”[3]社会学家Gitterman认为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环境中缺乏控制力,并且被生活压倒的人群[4]。杨海坤认为弱势群体是指因某些特殊因素导致其应有权利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5]。因此在弱势群体概念界定方面并无严格统一的说法,但其解释内容都指向“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能力,需要外界力量给予一定帮助”这一内涵。

在对弱势群体相关概念理解的基础上思考分析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的特点,本文借用俞丽萍教授的概念界定:“指有病残身体、或身体过胖、过瘦、体质差而多病、运动能力低下及先天不喜欢体育健身的懒散者。”[6]本文通过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的心理边缘化过程了解: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心理边缘化的发展是否具有主动性?其心理边缘位置如何获得?以及其心理边缘化是否具有阶段性的发展变化?在试图掌握其边缘化进程的基础上,把握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心理边缘化的内在逻辑,提出心理边缘化的疏导策略,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实现自我价值。

2 文献梳理

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提出“边缘化”(Marginality)一词,指在特定情境下使场域内成员之间关系复杂化,难以融入某一个文化团体之中而产生的矛盾自我和认知危机[7]。心理边缘化是指个体在现实情景中一般被认知为被赋予多种属性的文化载体[8],当在加入一个新的场域初期时因其特殊性在短时间内不能被赋予相应的社会期待,其原生文化无法在现有场域中维持原场域的固有地位,又不能在短期内获得现有场域的文化认同,在疏离感的长时间支配下个体主动置身于场域边缘位置的过程[9-10]。

2.1 边缘化两个发展过程

2.1.1 “结构-心理”过程

在边缘化研究中一般把“结构-心理”过程看作常规路径,是由于个体其固有的区别于现有情景中主导群体的特殊符号而被赋予边缘属性,若该社会情境内部运行机制长久不变,且情景中的某些障碍因素限制了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导致个体在场域内的关系处理中未能与其主导群体相融合,其边缘属性不断加强,个体就会产生悲观的消极情绪[7]。因外在结构性排斥迫使个体置于结构边缘之中,长久以往的结构压力使个体在心理上对该社会情景进行回避,形成缺乏自信的心理特征。所以说此过程是由外在结构传导到内在心理的一系列反应过程。

2.1.2 “心理-结构”过程

“心理-结构”路径认为在特定社会情境下,个体带有显性边缘特征且无法突破既有的心理障碍,融入到社会情境中而产生自我矛盾的人格,在社会情境的互动过程中逐渐丧失能动性的发挥,形成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混乱,从而导致结构层面的边缘化[11]。此过程是在无外在结构性排斥的群体压力下,个体因带有严重消极情绪的内在心理特征,而在社会情境中主动选择边缘位置,心理边缘的程度、强弱与其个体边缘特征的程度和心理状态都有紧密的联系。

通过两个过程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结构-心理”过程更倾向于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因其固有的边缘特征而受到外在结构性排斥,更具有被动性;而“心理-结构”过程更倾向于个体因其带有的边缘特征而患有心理障碍,继而进行自我价值的否定并置身于边缘地位,则更具有主动性。

2.2 心理边缘化发展过程的两种理论

2.2.1 情景变迁——时间维度上的角色错位

个体在社会情景中带有特定的角色属性并被赋予相应的社会期待,“现代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在短时间内无法为个体提供相应的行为模式,个体特性与所占据的社会地位之间可能会出现矛盾与冲突。”[11]也就是其原有社会地位被打破,而新的社会地位未形成,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而持续失去归属感和获得感,致使个体内部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情绪[12]。

迪基·克拉克十分关注带有边缘属性的特殊场域对个体的影响,他认为当今社会分化出许多阶层,每一个阶层都有其固有的行为模式,这种权力资本与社会期待的一致性是最大化实现其自我价值的先决条件。如果出现匹配偏差和错位就会赋予该场域以边缘属性的特点,内部个体会逐渐显现出边缘人格的特点,还可能引发其他的潜在结果[13]。所以说心理边缘化的产生是社会阶级分化在个体上发生错位的结果,是个体自我与社会认同上的混乱与危机。

2.2.2 群我关系——空间维度上的文化交融

在任何场域中都有维持内部运行机制的符号文化,用来规范指导场域内各个位置上行动者的行为策略[14]。当新生外来符号文化加入到场域中时,由于其带有在原场域中的特殊属性,就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

新生文化符号在进入场域后并非一直稳固于边缘地位,因为文化的包容性,在群我关系处理下,当新生文化符号具备一定条件时,能够与场域内主导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15]。场域内主导文化的包容性是新生文化符号边缘化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场域内主导文化的包容是具有选择性和条件性的:一是场域主导文化的固化程度,场域主导文化具有高度的共识性,但其固化程度也是有高低之分,对新生文化符号的边缘化程度影响也是不尽相同,场域主导文化固化程度越高,其新生文化符号受到的结构性排斥就会越严重;二是新生文化符号与场域主导文化之间不具备不可调和的矛盾,至少在加入新生文化符号后不会使场域内原运行机制发生重大变化[16];三是新生文化符号与场域主导文化的接触类型,群体间既存在积极接触,同时也存在消极接触,消极接触会对文化的融合产生消极的影响[17],究其原因仍是在文化价值基础和目标期待上的不一致。综上而言,新生文化符号融入期待目标与场域主导文化的吸纳期待目标发生不匹配时,就会受到场域的排斥。

对比两则心理边缘化发展理论,情景变迁——时间维度上的角色错位理论更倾向于在纵向的时间维度上所引发的情境变迁,导致个体在新的社会情境中产生角色定位混乱与危机;群我关系——空间维度上的文化交融理论更倾向于在横向的空间维度上所引发的文化交融,导致个体在现有场域中产生文化认同困境与障碍。

3 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的心理边缘化演进

随着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作息规律,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的规模居高不下[18]。此外弱势特征还具有稳定性和长久性,容易造成顽固的心理障碍,致使此类人群逐渐疏离体育活动场域,形成边缘心理,如图1所示。

图1 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的心理边缘化过程

3.1 能力障碍——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心理边缘化的前提条件

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的体育能力障碍是此类人群心理边缘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一方面能力障碍限制了个体在场域中作用价值的发挥并赋予其边缘属性,使其在社会情境内被置于结构边缘之中,无法获得情境中其他成员的价值认同,长久以往就逐渐接受自身的边缘身份并内化于心[14],形成“能力障碍-结构边缘-心理边缘”这一过程。另一方面,在个体带有能力障碍时,即便其能力障碍具有一定的不可见性,在自我矛盾和缺乏信心的影响下,个体在社会情境互动过程中的主动权逐渐丧失,其原有的价值期待被否认,并在内心中进行角色构建,认为自己不适合或没有能力在该社会情境中维持相应位置[19],从而在结构上主动选择边缘化,形成“能力障碍-心理边缘-结构边缘”这一过程。

3.2 群我协商——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心理边缘化的主要过程

3.2.1 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的心理边缘化发展过程

1)价值寻求

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在与场域内主导群体尝试性同化之前并非直接将自身置于结构边缘之中,由于部分体育能力障碍因素的后天可操控性与人类与生俱来的奋斗精神,使得此类人群在初期的群我关系处理中仍具有一定的体育需求和期待心理[20],并建立一定的价值期待,即个体是否能够突破既有的障碍因素,最大化实现自我价值,此阶段人群一般具有探索性的努力和尝试性的奋斗精神。

2)差异体验

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与其他个体的对比之下会暴露其边缘特征从而受到结构性排斥,此类人群所建立的价值实现目标越高,受到的结构压力就会越大,因其边缘特征的稳定性必然使得个体在追求既设期待目标的实现路径上遇到困难,进而导致其个体在心态上出现变化。在体验到群我现实条件差异的基础上,原期待目标的导向作用就会不断减弱,积极性开始下降,个体容易消极的心理,这种期待与现实的落差,开始引发心理边缘化的开始。

3)认知矛盾

在差异体验的基础上,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会感到自身现实条件与既设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如果此段差距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其心理上就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因其本就在先天上被剥夺了其正常体育活动的能力,若再难以通过后天努力进行弥补,就会打击其原有认知并造成现有认知体系的矛盾与混乱,将自身体育能力障碍归因为天命不公,并带有一定程度的抱怨思想,此阶段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心理边缘化的发展走势已基本定向。

4)身份认同

在长时间的群我关系处理中,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逐渐接受自身的特殊性,默认自身在场域中的边缘位置,认同并接受因自身体育能力障碍而受到的特殊照顾与区别对待并建立新的社会认同,继而逐渐获得与其边缘位置相匹配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期待,不再去想改变现实条件或达到怎样的目标。此阶段该人群已经完全置于结构边缘之中,对待自我和社会都有消极的情绪。

5)自我边缘

在确认自身无法改变其能力障碍并被迫置身于边缘位置之后,就会在心理层面更加主动的自我边缘,排斥并逃离能够暴露其边缘特征的社会情景,产生孤僻自卑的心理,严重者甚至影响到其它的生活领域,造成一定的性格影响,破坏正常的生活惯习和社会关系网,使其在心理层面完全达到边缘化。

3.2.2 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的心理表现特征

1)情景构想

为保证其期待目标和实践结果的最大化吻合,个体往往会事先在脑海中将整个实践过程进行演练,尽可能周全的设想到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环境因素、自我因素、他人因素中可能突发的问题,以保证实践场景能够按照既设的步骤去发展,还往往容易不受控制的构想如果在实际的现实情景中无法按照既定的计划步骤实施怎么办?如何面对同伴们的嘲笑、他人的歧视以及失败的自己?这种事先在脑海中的构想一般都是多次重复演练,演练次数越多,其心理障碍就越严重,在实践过程中就会面临更加沉重的压力,以及难以接受与期待目标偏差较大的实践结果。

2)自我怀疑

自我怀疑是在基于差异体验的现实认知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如果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在与场域主导群体尝试同化后未能达到期待目标的效果。既无法实现自我价值,又不能达成期待目标,反而意识到自身与场域主导群体之间巨大的鸿沟,就会强化自身边缘特征所形成的心理障碍,产生自我怀疑的矛盾心理,形成自我价值认知不清,自我位置定位困难,其积极进取的斗志逐渐被蚕食,消极堕落的思想开始萌芽,奠定了心理边缘化的发生发展。

3)话题敏感

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一般不愿意与人谈论跟体育活动有关的话题,因为容易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反应,使其原有的心理创伤得到不断重复的体验,轻者不加入讨论话题,保持沉默并逐渐远离,严重的话则会使其暴躁易怒、情绪失控,对个体的社会交往与情感维系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到此该类人群已经难以理智看待自身的体育能力障碍和常规体育活动,并且其仇视、敌对心理开始萌芽。

4)场域回避

对于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来说,体育活动就是他们的软肋,为了避免被重复揭示其无法抹去的伤疤,他们会尽可能的回避有关体育活动的人事物,对体育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即便是在外界压力下来到体育活动场域中,也尽量去扮演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表现地十分不积极,在主观上主动寻找结构边缘位置。这种现象说明个体已经无法承受体育能力障碍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并不愿意正视其体育能力障碍,开始逃避场域,虽然这样是能够使个体减少承受来自场域的压力,但是会进一步强化他们在结构上和心理上的双重边缘并逐渐适应边缘位置。

5)心理抑郁

由于体育能力障碍而引发的自卑心理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很容易波及到其他生活领域中去,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能力障碍,长久以往就会对自我价值产生否定,怯于尝试接触新生事物,甚至关闭已有的社会人际网,将自己与外界隔离起来,极大的提高患有抑郁症的风险。抑郁心理是个体心理在结构边缘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个体的身心发展都有较大的危害,在此之前就需要实施阶段性阻击机制,及时调整心理状态。

3.3 价值否认——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心理边缘化的角色构建

3.3.1 定位困难引发角色危机

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在初期对自己的现实条件的特殊作用无法准确把握时,如果一旦期待价值和个体创造能力出现较大偏差,其挫败感就容易使个体出现迷茫,甚至会产生“我能有什么用?我还能干嘛?”等自我怀疑的心理。其本质就是特殊人群因在某方面异于常人而导致不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发挥价值所引起的一种身份定位困难,但是如果长久以往,一旦超越了个体的心里耐受程度,就会使个体从自我怀疑上升到自我否定,产生消极心理并停止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合适场所,甚至把自己视作为场域中的附庸和累赘。这是由身份定位困难而引起的角色危机,其个体心理活动具有较为清晰的层次性,应及时做出心理诊断并采取措施,防止其心理边缘化的不可逆。

3.3.2 消极情绪排斥群际关怀

社会往往会给予运动生理性弱势群体一定的帮助,但此类弱势人群其心理都是非常敏感的,如果采取的援助方式不够妥当就会适得其反,不仅没有起到理想的帮助作用,反而让他们进一步意识到自身的能力障碍,甚至使他们在心理上对群际关怀产生厌恶抵触心理,加快心理边缘化的发展进程。虽然这类群际关怀在一定条件下未能发挥出理想作用,但也是施助者发自善意的帮助,若在受助者那里不但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反而受到了排斥和厌恶,这种善意的帮助就难以维持下去,甚至形成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致使施助者和受助者的相互排斥。

3.3.3 寻求同质固化边缘属性

运动生理性弱势群体一般都会逃离有可能涉及到其能力障碍的情境或话题,但是生活在社会交际网中就无法避免面对他们的敏感话题和情境,正是在这种结构压力和心理上情感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下驱使他们去寻找和的一类人,因为在他们之间有着文化认同、价值认同、经历认同、情感认同。如果此类人群形成一个群体,那么该群体内部各成员之间必然十分依赖,其过于强大的情感归属甚至将该群体自身孤立为一个整体,切断原有的社会交际网。到此阶段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既不是在外界结构性排斥之下的被动边缘,也区别于由于心理障碍无法突破而选择主动边缘,而是基于情感归属、文化认同、经历一致、价值归依下的依赖边缘,其边缘个体的角色构建也基本完成。

4 分析与讨论

4.1 “角色混乱、心理失衡、寻求同质”:心理边缘位置获得的辩证逻辑性

“辩证逻辑强调从动态上研究真理,要研究真理发展的各种形式或类型,揭示真理运动的普遍模式,从而阐明发展的内在机制。”具象思维观察运动生理性弱势群体心理边缘位置获得的过程,明显发现个体在场域中位置的发展变化以及其内在机制具有明显的辩证逻辑性。具体体现在“角色混乱-心理失衡-寻求同质”这一内在逻辑机制上。

能力障碍就是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在心理边缘化发展上的逻辑起点和具体表象,因其固有的能力障碍使个体价值不能被场域内主导群体所肯定,产生角色危机。心理失衡是个体在角色定位这一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心理产物。在个体的认知中,一旦期待的价值回报低于所付出的劳动努力,就会对其融入场域主导群体的积极性产生打击,一些消极情绪就会相应而生,导致个体心理陷入失衡状态。缺乏相应社会期待的自卑感,自我角色定位困难的迷茫感,致使其思维方式逐渐去理性化。寻求同质是在个体因心理失衡达到难以承受的阶段而选择的主要矛盾的转化。无情感归属状态下独自面临过于沉重的结构压力和心理障碍,以及自身边缘属性所带来的自卑感迫使个体选择性加入与自身同样具有边缘属性的群体之中,承认并依赖边缘群体这一新的社会身份。

4.2 “被动边缘、主动边缘、依赖边缘”:心理边缘状态演化的被迫主动性

运动生理性弱势群体的心理边缘化状态演进过程中,其个体心理边缘化发展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但是又区别于常规态势下为扩充利益或达到目标而选择的主动,是放弃达成既设目标,是一种被迫性的主动,更多体现出个体的无力感。是由于外在结构压力超越了个体心理耐受程度,长时间的被动边缘不断强化个体的心理障碍,而使得个体选择主动边缘,并逐步发展到依赖边缘的地步。

运动生理性弱势群体在场域中无法满足维持场域内正常运行而需要的个体价值,被暂时隔绝于场域主导群体之外,进行“待定观察”或期望个体能够自我发展完善。这一时期个体就是处于结构性排斥压力之下而造成的被动边缘。如果结构性排斥压力过大或长时间被动处于结构边缘之中,就会使个体在心理层面上产生认知矛盾,在自我角色上产生定位困难,进一步导致个体对该场域或与场域有关事物的回避甚至是恐惧,逐渐形成主动边缘的心理状态。主动边缘心理下持续获得的剥夺感和疏离感不断冲击着个体的心理防线,长时间堆积的消极情绪无处倾泻,致使其寻找“同质人”以建立新的情感归属和交际网络,并形成一个新生群体与场域主导群体相对峙。

4.3 “价值寻求、群我协商、自我边缘”:心理边缘过程发展的链式阶段性

以时间维度为基准纵向观察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心理边缘化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发现其相邻阶段之间符合链式结构模型,前因和后果相互匹配,具体体现在“价值寻求-群我协商-自我边缘”这一链式阶段过程上。

运动生理性弱势群体的心理边缘化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一般具有普遍的相似性。个体一开始在未准确把握群我差异时并不会主动将自身置于边缘位置之上,而是为克服自身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融入场域主导群体而建立相应的目标期待,意在与场域主导群体进行同化。群我协商是个体心理边缘化发展的主要过程,在体验群我差异、具体化群我矛盾后,一旦发觉场域内主导群体的固有文化的包容性和可渗透度较低时,就会造成个体能动性的丧失和自我认知的混乱,严重者会自我否定、自暴自弃,接受并认可边缘群体这一新的社会身份。在群我协商之下个体未被赋予所希望的社会期待,其挫折经历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个体的精神创伤,开始回避场域并在心理层面逐渐自我边缘。由此看来,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的心理边缘化具有较为清晰的阶段性变化,是在外在情景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强化其心理障碍,由量的积累引发质变化,并朝着下一个方向继续开始量的积累的过程。

4.4 运动生理性弱势人群心理边缘化的疏导

心理边缘化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变化,越到后期其心理边缘化不可逆现象越严重,因此应密切关注运动生理性弱势群体的心理变化,在早期就给予疏导和帮助。首先造成运动生理性弱势群体心理边缘的障碍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耐受程度,以及所遭遇的具体社会情境各有不同,在对此类人群进行心理疏导时,既要准确把握心理边缘化发展过程的普遍性,了解个体心理边缘化的程度,又要深入分析个体心理特点的复杂性和其他社会人类学特点,贯彻区别对待原则。其次心理边缘化的发展实质上是在心理层面逐渐脱离集体、自我封闭的过程,应采取人际心理治疗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改善其社交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转变他们的消极认知,使其能够更好的面对现实,并处理好现实问题。最后因其心理认知和行为习惯都具有稳定性和长久性,所以需要采取适当的心理疗法和手段对个体给予持续性的心理疏导和帮助。除此之外,还要对心理疏导的实施过程给予科学有效的监控,依据个体表现出来的心理反应对实施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猜你喜欢

生理性边缘化弱势
体操教学“边缘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病案突进
黄瓜15种生理性病害
壳样钙化子宫肌瘤悬吊式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1例并文献复习
刍议临床检验中血液生理性
豆粕:贸易谈判持续进行 豆粕市场整体弱势振荡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关于弱势学生心理品质与影响因素的探究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