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度分析

2021-08-05赛福丁哈德尔玛尔哈巴迪力夏提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赛福丁·哈德尔 玛尔哈巴·迪力夏提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产业结构 通常情况下,将产业结构解释为:一国中,农、工、服务三类行业于经济结构中占比的份额。从产业结构和部门两个角度来解释,前者的研究方向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关系问题,而后者则是对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关系的研究。想要更好的研究产业结构,就要对其归类分析,逐一研究发现规律。将之划分为三大产业为目前国际上最通行之方案。这种划分标准的依据便是相关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规律与足迹。举例来看,从大自然中取得第一手资料的是第一产业,进行二次加工的是第二次产业,而能够为人类提供一些日常用品的则是第三产业。按照这一定义,国内把农业方面的农、林、牧、渔等生产行为定作第一产业;把工业活动即开采挖掘,制造,电力生产、建筑等定义为第二产业。制造业的变革往往会引发产业革命,最终导致三大产业全面变革。除去前两类外,剩余行业便归属于第三产业范畴。我国依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拥有与众不同的划分标准:流通部门与服务部门。科学技术的创新会促使新的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受到其他的影响如、需求结构以及不同的自然要素禀赋。有可能促进一些行业的良性发展但是也有威胁某些行业发展的风险。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会与日俱增,其占比也会越来越大,最终使得服务业从业者有较大的市场机会。

1.2 就业结构 就业是指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劳动者,达到法定的年龄阶段,通过从事某种社会活动从而获得赖以生存的工薪报酬的经济活动。就业结构之定义核心在于劳动力的归属方面,通常而言是指正常经济环境中各行各业所需动用劳动力之数量、配比及内在联系;就业结构依照分类定义之不同,大体能分作部门架构和就业之城乡架构、所有制属性架构、地域架构、知识产业架构,也可从另一视角出发作性别架构、职业架构、技能机构等项划分。根据一定的规律和法则,就业结构还可划分成不同层次:宏观就业结构、中观就业结构和微观就业结构。[1]如果就业结构发挥作用,需要协调各种组成部分,各种结构之间应保持畅通的流动。因此就业结构具有复杂性质。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劳动力从集中分布于第一产业、部分分布于第二产业、较少分布于第三产业。转化为集中分布于第一产业,部分分布于第三产业,较少分布于第二产业的结构型式。并且现在大有向着”三、二、一”结构形式转变的趋势。多年来,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持续下降,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这也意味着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基本完成了从以农为主向非农为主的结构转变过程。

2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时空演变分析

我国的三次产业从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外来贸易商的喜爱,一直呈现平稳发展态势;产业结构也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改变。各个产业分工细致,自主优化;与此同时,劳动生产率也在提升。新型产业模式的涌现,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这些都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不可磨灭的支撑作用。

2.1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空间演变分析 为了直观展现本文观点,以下部分特从时空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本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将研究对象分为中国东部、西部、中部三大区以及非常有代表性的长江经济带。研究的指标主要为三次产业结构以及三次就业结构。从2000年至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地方统计局官网获得第一手研究数据。

从表1可以看出来,由于人力资本、技术条件、政策条件、自然禀赋、区位地理条件等客观条件的差异,中国东、中、西部,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也有所不同,其表现出来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分布也呈现出了较大差别。自西向东农业占比权重逐渐缩小,以端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呈现出向上发展的趋势。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比平稳 上升,截至2019年,各地区产业结构都朝着第三产业主导型方式发展。

表1 我国各地区2000—2019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分布顺序

2.2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时序演变分析

2.2.1 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率的变化 从1978年到2019年,我国第一产业GDP增加值由1018.5亿元提高到70473.6亿元。40年提高了69455.1亿元,平均每年提高1694亿元。在这期间,我国第二产业GDP增加值由1755.1亿元提高到380670.6亿元,40年提高了378915.5亿元,平均每年提高9241.8亿元。在这期间,我国第三产业GDP增加值由385亿元提高到70581亿元,40年提高了70196亿元,平均每年提高1712亿元。

经由上述数据不难得出结论,改革开放开始后,国内产业架构整体是由“二一三”向“二三一”转变之趋势。第三产业之市场占比与日俱增,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也逐步易主;同过往相较,第一产业之占比份额有明显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之发展态势较为平缓。我们大体可以从上述数据中归纳出这些信息:以GDP来看,第一、第三产业之占比此消彼长,第二产业大体平缓。

2.2.2 我国就业人数及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如表3所示,1978年以来,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从1978年的28318万人到2019年的19445万人,下降至8873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数量由1978年的6945万人到2019年的21305万人,增加了14360万人,存在小幅波动上升。

表2 我国GDP以及人均GDP变化

表3 我国三次产业就业情况

肉眼可见,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在上世纪80年代至今,短短40时间内人数达到了一个可怕的程度。在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时间内,劳动人口大量地涌向服务业。而这一转变也很好地体现了我国经济结构进行了巨大改变,单一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是昨日荣光了。

3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分析

3.1 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影响

3.1.1 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 三次产业结构的分布决定了劳动力就业的结构,为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基础。三次产业的空间布局决定着劳动力就业的地理分布。不同产业具有不一样的特征,决定劳动力就业的不同特征如性别、年龄、专业等。而且随着不同行业由盛到衰变化,引导着劳动力从由盛到衰的产业转移。在人类的经济发展史上,大多数国家,在农业社会时期,农业是产业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因此劳动力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当各国进入工业社会时,工业成为产业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因此劳动力多数转移至第二产业。科学技术之革新改变了时代,人民愿意将更多收入投入到个人消费及享乐上来,服务业之发展也由此昂扬向上。同样的,劳动力就会逐渐转移到第三产业。

3.1.2 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就业或引发失业 由于货币的流入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这时劳动力便显得可有可无,成为可替代品。此即为一国家地区第三产业结构竞争倾轧之过程。由此,该国会产生对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排斥。比如,进入工业时代时期,技术得以进步,农业工作得以机械化,从而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会使得产业技术进步,吸纳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

三次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中,一方面会排挤出大量低素质的剩余劳动力,一方面,又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这就造成了结构性失业。当现有劳动力因为经济结构的变化,造成他们的知识水平、观念、技术等追不上时代的脚步,就会因为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被社会淘汰,从而引发失业等一系列问题。如,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但是文化程度低的低素质劳动力却无法就业。

3.2 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具体到某一行业或领域,倘若其内部之就业结构同产业架构之产值架构相匹配,那么则可认为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之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的农业占主导社会,那么就业集中于农业,是符合农业社会发展水平的。当时的科学技术都是以推进农业发展为核心的。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就会从农业吸引大部分高素质劳动力。如果不适合工业发展的劳动力占据了就业岗位也会影响其工业的发展,也会使产业结构的升级遇阻。

4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协调性分析

4.2 产业结构偏离度从空间角度测算及分析 为研究我国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空间演变分布,本文依据2000—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整理,选取2000年、2010年、2019年作为分析的时间节点,根据产业结构偏离度计算公式进行了进一步测算,得出三个时间节点上我国各省域的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变化情况。测算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随着时间的演进,中国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度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大的变化。可以将其分为高度协调地区、较高度协调地区、中度协调地区和低度协调地区三个部分来分析。高度协调地区朝着北京、天津、浙江、上海、广东这些地区逐渐转移。二较高都协调地区慢慢转移到河北、安徽、江西一带。中度协调地区的分布就比较分散,其中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经济带,宁夏、山西、河南等片区。而低协调度地区则分布在云南、贵州、甘肃等地区。从表4中可以看出,产、就业结构矛盾仍旧十分突出,并且这种矛盾仍在不断激化。以地区视角出发,国内较发达地区相较欠发达地区,其结构偏离程度更高。这就意味着在我国东部地区的结构失衡问题十分突出,并且这一问题也在严重影响产出效益。倘若放置不管,有关人员的分配以及就业问题会很难得到解决。

表4 2000年、2010年、2019年我国各省域产业偏离度

4.3 产业结构偏离度从时间角度测算及分析 为研究我国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新近变化趋势,本部分依据1978—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整理,按照产业结构偏离度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测算,算出了自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变化情况。测算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我国产业偏离度

资料来源:根据表5绘制

首先,对我国第一产业偏离度进行分析。根据图1年我国第一产业偏离度均为负值(小于0),所谓的负偏离。这就是说,一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产值比重,劳动生产率较低,产业内存在隐形失业,应该调整资源配置。

图1 1978―2018年我国三次产业偏离度(%)

表格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第一产业数值说明,国内第一产业同第三产业就劳动力问题上的矛盾仍在继续。关于剩余两类产业的分析,由图1所示,我国第二、第三产业偏离度均为正值(大于0),所谓正偏离。说明该产业的产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产业未实现“充分就业”,应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同时在图中可以看出,第二、第三产业,尤其第三产业,在不断的趋于0。各个产业的偏离度趋于零时则说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趋于协调发展,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可以说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趋于相互协调的状态。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将时空二字分门别类细化探寻,就我国近代以来产业同就业架构协调度之变化趋势特点展开探究。从31个省会来看,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度存在不同地区间具有一定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具体表现在地域差异,即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度较高,中部次之,西部地区则最低。这个差异也体现了一直以来国家所关注的东西部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由此可得,东部地区科技、经济发展、地理位置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因而应该加强新兴科技产业的发展,新技术研发。实现最大限度的充分就业。让产业与就业得以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则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应该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接受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集群,增强当地就业的吸纳能力。西部地区应结合当地实情,加强产业与就业之间的调整,尽快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与就业增长。

通过调整政策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趋于协调化。首先要清楚了解我国现阶段国情。当下,国内正处在诸多来自欠发达地域之第一产业劳动力朝第二、三产业迁移之阶段。但是要清楚,第一产业作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基础,经济发展的保障。但由于国情的制约,农村劳动力的向外转移变得有难度。因为,为了有效的解决农村劳动力,我们应该加强农村城镇化建设,制定可实现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乡村其业,进而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进而破除城乡流动壁垒。加速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创新工业发展道路,保持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活力。用绿色工业发展模式,摆脱曾经的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所谓工业竞争优势。采取低耗能,环境污染程度低的工业发展道路。实现人类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用现代化工艺,先进技术和新能源发展工业,寻求科技化的工业增长,加大第二产业吸纳高科技人才的就业。

着重于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吸收劳动力最多且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部门,可以吸收了大量的低端就业人群,城镇失业人群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经过简单培训可以适应服务业的岗位要求。只有着重开拓新型经营服务方式,创新新的行业,才能进一步挖掘我国第三产业吸收高端人才的能力。不断对我国第三产业深化改革,提高服务意识和优化的管理机制,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外国投资,合理利用国内外资源发展第三产业,同时支持并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制定公平、公正、透明的产业竞争规范,规范民营企业的行为准则。使得我国民营企业在第三产业中可持续发展,发挥其在经济发展可吸纳劳动力的优势,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注 释

[1] 何盛明.财经大辞典: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安徽省沿江城市带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7%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