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草纲目》木部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记载及其启示△

2021-08-05贾春伶王锦燕赵奎君彭华胜

中国现代中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药食本草纲目药用植物

贾春伶,王锦燕,赵奎君,彭华胜

1.首都医科大学 附属复兴医院,北京 100038;2.首都医科大学 附属友谊医院,北京 100055;3.安徽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4.中国医学科学院 道地药材研究创新单元(2019RU57),北京 100700

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1]。现代食品的概念包含2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可供食用的普通食品,另一方面则是“药食两用物品”。食物和药物在调节人体生理机能方面功效相同且没有明确的界限,具有来源、成分、理论的同源性[2]。药食同源物质是基于药食同源理念的指导,在我国传统中医学和食疗学中使用的既可食用又可药用的中药材物质[3]。本研究中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现阶段特指在我国《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以下简称《药食同源目录》)中规定的具有传统食用习惯,且列入国家中药材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及相关中药材标准]中的植物。

从历史源流与内涵分析看,药食同源是人们对食物和药物(尤其是中药材)关系的归纳。从上古时期至今,人类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药食资源,并逐渐分化为食物、药物和药食同源物质。《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千金要方》《食疗本草》《太平圣惠方》《救荒本草》《野菜博录》《饮膳正要》等古代本草文献都详细记载了大量药食同源药用植物,可见其应用历史源远流长。《本草纲目》收载的1892种药物中,食物类药物就有300余种[4]。《本草纲目》是中医药本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其全面总结了明代以前中药学的成就,被誉为中国16世纪的“百科全书”。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生活使人们对身心健康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追求。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相关的研究论述也越来越多,如何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的开发和应用成为热点。

本文以《本草纲目》木部为研究对象,继草部研究[5]之后,对其木部的药食同源药用植物进行整理,挖掘《本草纲目》木部药食同源药用植物和非传统药用部位综合开发利用方面的潜力,对认识古代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应用、继承传统食疗文化、开发当前作为药食同源药用植物资源提供更为全面的本草学依据。

1 《本草纲目》木部中的药食同源药物植物

本文以《本草纲目》木部药物为研究对象,对 “集解”“主治”“发明”项下出现药食两用相关记载的药食同源药用植物及其内容进行系统整理。《本草纲目》木部共154味药(不包括杂木类和附录),涉及药食同源表述的药用植物共43种,占木部总药数的27.92%。

以2002年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首次发布的《药食同源目录》[6]及修订的征求意见稿[7]所载药食同源物质为依据,对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8],对《本草纲目》木部中的药食同源药用植物进行筛选和整理并录入Excel表格建立数据模板,将《中药药名辞典》[9]、《中药学》[10]作为中药名称正名标准,对中药名称进行统一规范。

《本草纲目》将木部分为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5类。经统计,以乔木类的药食两用中药材品种占比最多,达36.54%;其次为灌木类,占比达35.29%;寓木类最少,占比8.33%(表1)。

表1 《本草纲目》木部药食同源药用植物分类、可食用数及其占比

2 《本草纲目》木部食用部位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药用部位对比

《本草纲目》记载了同一种药用植物的多个器官,除了《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的药用部位外,常有其他部位可供食用。松,《本草纲目》记载:“其松脂、松叶、松花、根白皮可食”[4]1288-1291;枸杞,《本草纲目》记载:“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根、茎、叶、花、实俱采用”[4]1415-1419。本文以《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药用部位作为依据,对《本草纲目》[4]木部所记载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食用部位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8]所载药用部位进行对比。

2.1 《本草纲目》木部食用部位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药用部位一致的品种

将《本草纲目》木部所记载药材的食用部位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药用部位一致的药食同源药用植物(9种)进行统计。目前,已经收录到《药食同源目录》且食用部位一致的品种分别是杜仲(杜仲叶)、桑(桑叶、桑葚)、酸枣(酸枣、酸枣仁)、山茱萸、郁李(郁李仁)、茯苓。未收录到《药食同源目录》且食用部位一致的品种,分别是柏(侧柏叶、柏子仁)、诃黎勒(诃子)、桑(桑枝)、金樱子。

2.2 《本草纲目》木部食用部位多于或不同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药用部位的品种

将《本草纲目》木部所记载药材的食用部位多于或不同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药用部位的药食同源药用植物(14种)进行统计(表2)。目前,已经收录到《药食同源目录》且食用部位多于或不同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药用部位的品种,分别是松、桂、槐、枸杞。未收录到《药食同源目录》且食用部位多于或不同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药用部位的品种,分别是乌药、椿樗、檀(檀香)、合欢、棕榈、楮(楮实子)、蕤核(蕤仁)、五加、枳、竹(竹实)。

表2 《本草纲目》木部及《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品种及其药用或食用部位

3 《本草纲目》木部药食同源植物按食用部位分类

将《本草纲目》木部收录的药食同源药用植物按其食用部位分为6类,分别是嫩芽类(植物的早期嫩叶)、嫩苗类(植物的早期全株)、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皮类。

3.1 嫩芽类

《本草纲目》木部中,以嫩芽类供食用的品种有8种。《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3品种,分别为槐(槐花、槐米)、楮(楮实子)、杜仲,对比其药用部位与食用部位的不同。例如,槐,《中国药典》规定的药用部位是花、花蕾和果实,《本草纲目》记载:“初生嫩芽可煠熟,水淘过食,亦可作饮代茶”[4]1346。楮,《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药用部位是果实,《本草纲目》记载:“食其嫩芽,以当菜茹”[4]1392。杜仲,《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药用部位是皮和叶,《本草纲目》记载:“初生嫩叶可食,谓之檰芽”[4]1335。《中国药典》2020年版未收载品种,分别为皂荚、冬青、木天蓼、柳、石南。例如,冬青,《本草纲目》记载:“其嫩芽炸熟,水浸去苦味,淘洗,五味调之可食”[4]1410;木天蓼,《本草纲目》记载:“其子可为烛,其芽可食”[4]1432;柳,《本草纲目》记载:“其嫩芽可作饮汤”[4]1364。

3.2 嫩苗类

《本草纲目》木部中,以嫩苗类供食用的品种有2种,分别为枸杞(枸杞子)和槐(槐花、槐米),均被《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对比其药用部位与食用部位的不同。例如,枸杞,《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药用部位是果实和根皮,《本草纲目》记载:“春生苗,叶如石榴叶而软薄堪食,俗呼为甜菜。春生,作羹茹微苦。待苗生,剪为蔬食,甚佳”[4]1415-1416。槐,《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药用部位是花和花蕾、果实,《本草纲目》记载:“或采槐子种畦中,采苗食之亦良”[4]1347。

3.3 叶类

《本草纲目》木部中,以叶类供食用的品种达23种。《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品种,分别为松、桂(肉桂、桂枝)、乌药、椿樗(椿)、槐(槐花、槐米)、合欢、枳、檀(檀香)、楮(楮实子)、五加(五加皮)、枸杞(枸杞子)、桑(桑皮)、柏(柏子仁)、榆(地榆),对比其药用部位与食用部位的不同。例如,合欢,《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药用部位是树皮和花,《本草纲目》记载:“(绿叶)嫩时煠熟水淘,亦可食”[4]1352。枳,《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药用部位是果实和果壳,《本草纲目》记载:“嫩叶煎汤代茶,去风”[4]1398。桂,《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药用部位是干燥的树皮和嫩枝,《本草纲目》记载:“其叶甚香,可用作饮尤佳”[4]1294。五加,《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药用部位是根皮,《本草纲目》记载:“春月于旧枝上抽,山人采为蔬茹”[4]1414。《中国药典》2020年版未收载品种,分别为楸、榉、白杨、橉木、南烛、石南、木槿、山茶、荚蒾、南烛。楸,《本草纲目》记载:“(刺楸)叶似楸而薄,味甘,嫩时煠熟,水淘过拌食”[4]1340。白杨,《本草纲目》记载:“嫩叶亦可救荒,老叶可作酒曲料”[4]1367。

3.4 花类

《本草纲目》木部中,以花类供食用的品种有5种,均被《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分别为松(松花粉)、槐(槐花)、楮(楮实子)、枸杞、棕榈,对比其药用部位与食用部位的不同。例如,松,《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药用部位是花粉,《本草纲目》记载其松脂、松叶、松花、根白皮可食。松花“ 亦可酿酒。花上黄粉,山人及时拂取,作汤点之甚佳。今人收黄和白沙糖印为饼膏,充果饼食之”[4]1291。楮(楮实子),《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药用部位是果实,《本草纲目》记载:“雄者,歉年人采花食之。雌者,结实如杨梅,半熟时水澡去子,蜜煎作果食”[4]1392;棕榈,《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药用部位是叶柄,《本草纲目》记载筍及子花可食,“棕鱼皆有毒不可食,而广、蜀人蜜煮、醋浸,以供佛、寄远,苏东坡亦有食棕笋诗,乃制去其毒尔”[4]1375。

3.5 果实及种子类

3.6 皮类

《本草纲目》木部中,以皮类供食用的有6种。《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品种,分别为桂(桂皮)、桑(桑皮)、檀(檀香)、枸杞(地骨皮)、松(松花粉、松节油、油松节),对比其入药入食部位的不同。例如,檀(檀香),《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药用部位是树干的干燥心材,《本草纲目》记载:“皮和榆皮为粉食,可断谷救荒”[4]1350。松,《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药用部位是松花粉、松节油、油松节,《本草纲目》记载:“根白皮,辟谷不饥”[4]1291。榆,《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药用部位是根,《本草纲目》记载:“ 白榆,荒岁农人取皮为粉,食之当粮,不损人。榆皮,初春先生荚者是也,嫩时收贮为羹茹,嘉祐中,丰沛人缺食多用之”[4]1369-1371。《中国药典》2020年版未收载品种为榉,《本草纲目》记载:“皮可煮饮也。乡人采其叶为甜茶”[4]1363。

4 《本草纲目》木部收录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食用方法

《本草纲目》木部收录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以代粮为主,还有作蔬菜、作饮、作果食、作酱食等。

4.1 作粮食

古人利用自然界可供食用的树皮,经过加工,制成食物以代粮充饥,起到既可果腹又可疗疾的作用。肥皂荚,《本草纲目》记载:“ 中有白仁如栗,煨熟可食”[4]1358。实践过程中,古人还发现一些可代粮食的药用植物,甚至食用后可断谷。松,《本草纲目》记载:“松叶、松实,服饵所须。服食辟谷”[4]1288-1289。茯苓,《本草纲目》记载:“茯苓白色者补,善能断谷不饥”[4]1439。还可将树皮与米谷加水调和成的半流质食物,作羹粥,助养胃气。荚蒾,《本草纲目》记载:“煮汁和米作粥,饲小儿甚美”[4]1350。

4.2 作蔬菜

木部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初生嫩芽、嫩苗可作蔬菜食用,营养丰富。皂荚,《本草纲目》记载:“其初生嫩芽,以为蔬茹,更益人”[4]1353。枸杞,《本草纲目》记载:“待苗生,剪为蔬食,甚佳”[4]1416。

4.3 作饮

将木部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嫩芽、嫩苗、叶或花加工成饮品,口感良好,长期服用可以起到保健养生、调理不适症状等作用。山茶,《本草纲目》记载:“其叶类茗,又可作饮,故得茶名。山茶嫩叶煠熟水淘可食,亦可蒸晒作饮”[4]1428。石南,《本草纲目》记载:“桂阳呼为风药,充茗及浸酒饮能愈头风,故名。实如燕覆子,八月熟。民采取核,和鱼羹尤美。(湘人)必采石南芽为茶饮,乃去风也”[4]1420-1421;桑,《本草纲目》记载:“桑叶乃手、足阳明之药,汁煎代茗,能止消渴”[4]1388。木槿,《本草纲目》记载:“嫩叶可茹,作饮代茶”[4]1426。古人不仅做茶饮,还将根皮或叶子用来酿酒,有活血通络,助长药效之功。五加,《本草纲目》记载:“煮根茎酿酒饮,益人。造酒之方:用五加根皮洗净,去骨、茎、叶,亦可以水煎汁,和麹酿米酒成,时时饮之。亦可煮酒饮”[4]1414。

4.4 作果食

《本草纲目》木部详实记载药食同源的药用植物可作为果食果品,体现了补益或增加人体所需膳食营养的重要性。木天蓼,《本草纲目》记载:“子作球形似檾麻,子可藏作果食”[4]1432;胡颓子,《本草纲目》记载:“春熟最早,小儿食之当果”[4]1405;山茱萸,《本草纲目》记载:“子初熟未干,赤色,如胡颓子,亦可啖”[4]1404;郁李,《本草纲目》记载:“子熟赤色,亦可啖。棠棣生山中,子如樱桃,可食。郁李子如御李子,红熟堪啖,微涩,亦可蜜煎,陕西甚多”[4]1406-1407。

4.5 作酱食

5 《本草纲目》草部收录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服食禁忌

古人区分食物和药物,主要基于功能不同,但首要原则一致,均是安全性。药食同源药用植物大多性味平缓,温性,甘味,归脾胃经的食物占比最多[11]。当药物偏性大于食物,势必会影响到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药食同源并不意味着药食无异,在实际应用时,尤要注意药食的差异。而且“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即过量或不当的食用均易导致毒性(偏性)的发生。《本草纲目》对服食注意事项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反映了李时珍对其安全性和用法用量尤为重视。

5.1 适宜人群

李时珍认为饮食应因人而异,不同体质饮食注意要有侧重。桑,《本草纲目》记载:“孩子不得与桑葚,令儿心寒”[4]1702。茯苓,《本草纲目》记载:“仙家虽有服食之法,亦当因人而用焉”[4]1439。榆,《本草纲目》记载:“榆皮、榆叶,性皆滑利下降。气盛而壅者宜之。若胃寒而虚者,久服渗利,恐泄真气……本经所谓久服轻身不饥,苏颂所谓榆粉多食不损人者,恐非确论也”[4]1370。

5.2 用法用量

李时珍对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用法用量有具体要求,并对采摘时间、生长习性也有明确记载。芜荑,《本草纲目》记载:“可少食之,过多发热,为辛故也。秋月食之,尤宜人”[4]1372;桑,《本草纲目》记载:“桑叶可常服,以四月桑茂盛时采叶。又十月霜后三分,二分已落,一分在者,名神仙叶,即采取,与前叶同阴干捣末,丸散任服,或煎水代茶饮之”[4]1388。槐,《本草纲目》记载:“槐之生也,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更旬而始规,二旬而叶成。其花未开时,状如米粒,炒过煎水染黄甚鲜,其实作荚连珠,中有黑子,以子连多者为好”[4]1346-1347。

5.3 饮食宜忌

李时珍重视药食搭配,他认为在服药期间,食物的选择要知其所宜、知其所忌。避免生冷、黏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椿樗,《本草纲目》记载:“椿芽多食动风,熏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令人神昏血气微。若和猪肉、热面频食则中满,盖壅经络也”[4]1335。榆,《本草纲目》记载:“初生荚仁,以作糜羹,令人多睡”[4]1369。

5.4 炮制减毒

《本草纲目》中还详细记载了木部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各种炮制方法,通过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达到炮制减毒的目的。棕榈,《本草纲目》记载笋及子花入食,“棕鱼皆有毒不可食,而广、蜀人蜜煮、醋浸,以供佛、寄远,苏东坡亦有食棕笋诗,乃制去其毒尔”[4]1375。竹,《本草纲目》记载竹实入食,“江东乃有花而无实,顷来斑斑有实,状如小麦,可为饭食。竹实大如鸡子,竹叶层层包裹,味甘胜蜜,食之令人心膈清凉,生深竹林茂盛蒙密处。陈藏器本草云:竹肉一名竹实,生苦竹枝上,大如鸡子,似肉脔,有大毒。须以灰汁煮二度,炼讫,乃依常菜茹食。炼不熟,则戟人喉出血,手爪尽脱也”[4]1452。

6 讨论

6.1 《本草纲目》木部对 《药食同源目录》 的启示

现代《药食同源目录》及征求意见稿目前总共收录了110个药食同源物质。《本草纲目》木部记载的该目录中药食同源药用植物有9个品种,分别是杜仲叶、桑(桑叶、桑葚)、酸枣(酸枣、酸枣仁)、山茱萸、郁李仁、茯苓、松(松花粉)、桂(肉桂)、槐(槐米、槐花)枸杞。另外,《本草纲目》木部还收录34个药食同源药用植物,不在现代药食目录中,分别是柏(侧柏叶、柏子仁)、诃黎勒(柯子)、枳、金樱子、五加(五加皮)、竹(竹实)、乌药、椿樗(椿)、楸、梧桐、檀(檀香)、荚蒾、合欢、皂荚、肥皂荚、无患子、无食子、榉、柳、白杨、榆、芜荑、棕榈、橉木、楮、蕤核、胡颓子、冬青、山矾、南烛、石南、木槿、山茶、木天蓼。这些未被收录在《药食同源目录》中的品种,在我国传统中医实践中,既是药品又具有相当长的食用历史,至今民间仍有食用的。结合古代本草记载的传统饮食文化,充分考察这些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食用安全性、广泛性,结合政策规定可以作为扩充物种进行新食品原料的研究,加大开发力度,促进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随着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推进,大量的药食同源植物将被调查或发现,应结合古代本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现其药用功效与食用价值,并逐步纳入《药食同源目录》中,以丰富实现药食资源品种。

南烛PhyllostachysheterocyclaThunb.为杜鹃花科越橘属常绿灌木或乔木,又称乌饭树,食用历史悠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植根于中国的宗教文化中。受佛、道两家的影响,用南烛叶煮汁做成乌饭,结合传统节日,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俗[12]。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地,人们仍保留着农历四月吃乌米饭这一传统,还有用乌饭酿酒的做法[13]。《本草纲目》记载:“取汁渍米作乌饭,食之健如牛筋,故曰牛筋。其子如茱萸,九月熟,酸美可食。结实如朴树子成簇,生青,九月熟则紫色,内有细子,其味甘酸,小儿食之。寒食采其叶,渍水染饭,色青而光,能资阳气”[4]1412-1413。现代研究表明,乌饭树树叶中含有丰富的多糖和黄酮类成分,乌饭树浆果含有较高的多酚类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14];南烛叶可以提取乌饭色素,开发研制天然色素[15];树叶中含有黄酮抑菌成分,发现其对面制品有很好地保鲜效果,可以起到天然防腐剂的作用[16]。可见,南烛在着色、防腐、医疗保健等方面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香椿Toonasinensis(A.Juss.)Roem.为楝科香椿属的落叶乔木,虽为木本,却完全具备食叶蔬菜的要求,属于药食同源药用植物。香椿的根、茎、叶、果实均可入药,嫩叶和嫩芽为蔬菜,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香椿是常用的春季蔬菜,明清时期还作为贡品[17]。《本草纲目》记载:“椿、樗、栲,乃一木三种也。椿木皮细肌实而赤,嫩叶香甘可茹。樗木皮粗肌虚而白,歉年人或采食。栲木即樗之生山中者,木亦虚大,梓人亦或用之”[4]1335-1337。李时珍认为,樗即臭椿(樗属苦木科),与香椿相似,但不是同科植物,要区别开来,不能和香椿混为一谈。《中国药典》2020年版椿皮的来源是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altissima(Mill.)Swingle的干燥根皮或干皮。可见药用椿皮与食用香椿来源不同。现代研究,从香椿中分离得到150余个化合物,包括三萜、生物碱、黄酮、木脂素、香豆素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降糖、神经保护等生物活性[18]。清明后,食用的香椿发芽、抽叶,叶肉肥厚,其味清香。初生叶生长速度快,10 d内即可采食,但采收期很短,季节性很强,限制其广泛使用。现代研究将其开发成食物香精香料,不断扩充香椿的食用领域[19]。

榆UlmuspumilaL.为榆科榆属植物,分布广泛,食用历史悠久。将榆树皮做成榆皮面即可食用。先将榆树皮最外层黑皮刮掉,从树干取榆树嫩皮,晒干、粉碎、筛罗之后即做成可食用的榆皮面。榆皮面具有一定的黏性,在粮食(白面)短缺的年代,可将榆皮面掺在高粱面或玉米面中代替白面[20-21]。榆的药用部位是根,《本草纲目》记载其嫩芽、白皮、嫩叶、荚仁多个食用部位:“三月生荚,古人采仁以为糜羹,今无复食者,惟用陈老实作酱耳。刺榆,其叶如榆,瀹为蔬羹。白榆,荒岁农人取皮为粉,食之当粮,不损人。榆皮,初春先生荚者是也,嫩时收贮为羹茹,嘉祐中,丰沛人缺食多用之。荚榆、白榆皆大榆也,有赤、白二种,白者名枌,嫩叶煠,浸淘过可食。三月采榆钱可作羹,亦可收至冬酿酒,瀹过晒干可为酱,即榆仁酱也。今人采其白皮为榆面,水调和香剂,粘滑胜于胶漆。高昌人多捣白皮为末,和菜菹食甚美,令人能食。仙家长服,服丹石人亦服之,取利关节故也。断谷不饥,榆皮、檀皮为末,日服数合。嫩叶作羹及煠食,消水肿,利小便,下石淋,压丹石”[4]1369-1371。现代研究表明,榆树皮主要含有萜类、苯丙素、木质素和黄酮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22]。在食用方面,榆树皮无毒无味,使做出来的面团柔韧有弹性,故其被称为“植物性增韧剂”。也可将榆树皮提取物加工成浸膏或提取其中粗多糖等有效成分运用到卷烟或香精香料中[23]。

6.2 《本草纲目》木部对药食同源药用植物器官利用的启发

《本草纲目》木部药食同源药用植物普遍存在多个部位入食入药的现象,多于或不同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药用植物有14 个品种,分别是松、桂、槐、枸杞、乌药、椿樗、檀(檀香)、合欢、棕榈、楮(楮实子)、蕤核(蕤仁)、五加、枳、竹(竹实)。受传统用药习惯的影响,当前大部分药食同源药用植物和常用中药材仍存在仅限于单一部位入食或入药的情况,对整体植株的利用率不高,造成植物资源的巨大浪费。应针对《本草纲目》木部收录的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研究其可扩展药用部位的,深入挖掘资源价值,探索非传统用药部位的综合开发利用的可行途径,提升药食同源药物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枸杞LyciumchinenseMiller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是我国常用地道中药材之一,民间食用历史悠久[24-25]。《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其药用部位仅为果实和根皮,《本草纲目》记载:“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根、茎、叶、花、实俱采用。春生苗,叶如石榴叶而软薄堪食,俗呼为甜菜。春生,作羹茹微苦。茎、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圆如樱桃,暴干紧小少核,干亦红润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异于他处者。待苗生,剪为蔬食,甚佳。枸杞根实为服食家用。枸杞叶作羹,小苦。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淮南枕中记载西河女子服枸杞法。又有花、实、根、茎、叶作煎,或单榨子汁煎膏服之者。此药性平,常服能除邪热,明目轻身。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并阴干,用无灰酒浸一夜,晒露四十九昼夜,取日精月华气,待干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4]1737-1740。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枸杞中化学成分类型多样,主要涉及生物碱类、黄酮类、萜类等化合物。此外,多糖及类胡萝卜素衍生物也是枸杞中常见的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肝保护、神经保护、抗微生物及辐射保护活性等[26]。其还可以开发成枸杞食用色素[27]。枸杞除果实和根皮外,叶、花也是功能性食品的重要原料,具有潜在的资源价值及产业化前景[28-29]。

槐StyphnolobiumjaponicumL.为豆科槐属植物,是我国常用中药材之一。《中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槐的干燥花及花蕾为常用中药槐花Sophorae Flos,其干燥成熟果实为常用中药槐角Sophorae Fructus。民间有食用槐花,采叶煮羹食以作充饥的习惯[30]。《本草纲目》记载其嫩芽、嫩苗、嫩叶、花、嫩房角均实可食用:“初生嫩芽可煠熟,水淘过食,亦可作饮代茶。或采槐子种畦中,采苗食之亦良。折嫩房角作汤代茗,主头风,明目补脑。古方以子入冬月牛胆中渍之,阴干百日,每食后吞一枚。云久服明目通神,白发还黑”[4]1346-1350。现代研究表明,国槐主要含有黄酮、异黄酮、二氢黄酮及二氢异黄酮等成分,具有降压、抗炎等作用[31]。槐花与槐角除作为我国传统中药用于配方饮片或制药原料外,还被用于保健食品、化妆品等其他资源性产品的开发。例如,利用槐花生产具有保健功能的槐花茶、槐花糖、槐花蛋糕等食品[32];提取槐米中的天然提取色素对蚕丝织物进行染色[33];新鲜槐叶可用于富含氨基酸及蛋白质类等功能性成分,可以开发成保健食品、禽畜的饲料添加剂等[34]。

6.3 《本草纲目》木部对药食同源药用植物食用方法的启发

《本草纲目》木部详细记载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服食方法与饮食搭配,注重配伍和禁忌,对临床安全使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以药入食应慎重,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的药食同源名单中均含有诸多偏性较大药物,部分还有小毒,需严格服食方法,以防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李时珍重视采收时间和加工方法的选择,强调因人制宜和遵循四时的药食法则,体现了传统安全药食的思想。从适宜人群、用法用量、饮食配伍、炮制减毒等方面的详细论述,值得后人进一步整理和研究。《药食同源目录》是药食同源理念的现代体现,但其中未标明服食方法和注意事项。应利用现代技术和传统本草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完善相关限定,为安全食疗提供宝贵经验。通过对《本草纲目》以药入食记载的整理和统计,本着安全和健康的原则,需结合古今应用情况,对现代目录名单进行相关修订,并制定相关标准或规则,明确已有品种,严格把控新品种的纳入,规范服食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本草纲目》博大精深,蕴藏着大量作为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资源。本文继草部研究之后,又对《本草纲目》木部药食同源药用植物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涉及药用部位、食用部位、分类、服用方法、饮食宜忌等多环节,可以概括为药食同源药用植物新品种的开发、传统药用部位的扩展、服食方法考证3个方面内容。对《本草纲目》 的进一步挖掘研究,为当前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借鉴,也为现代药食同源目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本草学支持。

猜你喜欢

药食本草纲目药用植物
爱上《本草纲目》 不只因为健身操
药食同源 药膳产品成就养生新风潮
山西恩予:打造药食同源新业态
药用植物保育研究团队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米仓山南麓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分析
药食两相宜的桑科和锦葵科等药用植物
寻找家里的药用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