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和民国时期马铃薯在山西的引种与推广
2021-08-05李常宝谢文静
李常宝 谢文静
摘要 18世纪马铃薯传入中土之后,因其耐寒耐旱特性,在干旱少雨山地居多的晋西北高寒地带之种植逐步推广。马铃薯的引种不仅改变了当地民众的饮食习惯,且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山西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探讨马铃薯在山西育种、推广和改良的途径与方法,对当代山西农业育种、推广等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具有资鉴意义。
关键词 马铃薯 山西 栽培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起初为野生植物,约在1534年时,西班牙人才将这野生马铃薯,移植到北美威基尼亚州及北加洛利耶州,经过人工栽培后成为重要的农作物。1560年时起传人欧洲,西班牙、意大利、德意志等国相继栽培。1586年成为爱尔兰园艺作物,17世纪中后期各地普遍种植,成为主要食用作物一种。就笔者目力所及,中国最早的马铃薯记载于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溶的《植物名实图考校释》(1848年),该书描写了马铃薯的样貌特征、作用及其吃法,并提到马铃薯的不同称谓,云贵地区称其为“阳芋”,山西则呼之为“山药蛋”。然则马铃薯于何时何地传人中土种植,学界对此意见不一。但马铃薯引种山西是在18世纪则基本认同,如尹二苟考证马铃薯传人山西的时间应该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是经晋商从俄国或哈萨克汗国引入晋北地区;梁四宝先生在《马铃薯在山西的传播引种及其经济价值》一文通过梳理山西地方志,得出马铃薯传人山西的时间最晚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其传播路线有两,一是从福建,二是从俄罗斯。由于受传播途径和地域影响,马铃薯在山西的名称叫法各有不同,有山药(蛋)、白薯、蔓菁、黄独、土豆、山蔓菁、土芋、山芋、马铃薯等。
晋地素来苦寒,地瘠民贫,兼以自然灾害频繁,马铃薯作为粮菜合一的作物,具有高产耐寒耐旱等特性,引种不久,即成晋省民众解决口食,政府赈济灾荒的作物首选,得到了广泛的栽培,尤其是在晋北地区,马铃薯成为仅次于燕麦的重要粮食作物。民众对马铃薯有着深厚的感情,本土作家赵树理流派都被昵称为“山药蛋派”。本文综合多方面相关成果,从马铃薯在山西的引种史角度,对清末以来马铃薯在山西的栽培及其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进行研究,以对当代乡村振兴和山西现代农业发展作引玉之言。
一、农事部门的设立与作物种植试验
清光绪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剥削的加重,兼以战乱频仍,灾荒不断,农业经济逐步萧条。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清政府不得不调整农业政策,试图摆脱农业困境。如何劝课农桑,光绪二十七年(1901).山西省遵照朝廷诏令始设农工局,开始译介国外农业技术著述,推介新式农具;次年,山西省成立山西农林学堂,聘请日本东京农科大学毕业的冈田真一郎、林学士三户章造为农学堂教习。民国元年,山西省复设省蚕桑总局,且在太原、太谷、文水、临汾、大同等地兴办了省一级农、林等农事试验场,并在各州县设立了分场,旨在宣传农业新技术,改良农具,试验和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914年,山西省农事试验场与省蚕桑总局合并,改为山西农桑总局。1917年,山西省成立六政考核处以推广“六政三事”。在此期间,马铃薯在山西得到了广泛的种植,农技推广机构对其开展了种植研究。
1921年,山西省再行建立8个农事试验场,后又在30个县建立农事试验场及模范农田,作为良种繁育试验基地。1929年,山西省政府机构调整,重行整理农矿厅:将省农业总局,改为省农务总局,并扩大职责范围,附设农产种籽交换所,委定专员负责其事。同时,各县之农桑、农林、农牧等局,亦一律改为县农务局,专事农作物之试验。此外,山西省府还开办农业专门学校进行选种试验。由于农业种子种类甚繁,兼以地方恒多特产,山西农业专门学校为推广试验起见,广泛征集省外各县特产之作物蔬菜及树木种籽,以资比较并试验推广。1930年,山西省农矿厅奉部令转饬各县设立农事试验场,专事提倡推广改良各项农作物,以期增进农民知识,增加农业生产。1931年,山西省府为完善县政府部门组织职能,遂将县农务局改为县建设局,专办县政建设一切事项.其中改良农事为其重要之职责。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山西首当其冲,至1938年3月日军占领晋南风陵渡,山西大部分地区沦陷,该省各项事业陷于停顿。1939年,在山西沦陷区成立的日伪机构也有恢复农事试验场之举,旨在改良农业。1942年,日伪山西省府农事试验场附设农业传习所以作农技推广。1941年,阎锡山所管辖的晋西南地区也开办省农业改进所,并在吉县、蒲县、石楼各县设一处试验场,此项制度保持抗战胜利之后。至1949年,山西省农事试验场改建为山西省农业试验。
尽管农事机构变迁不定,但马铃薯的培植都是其主要职责。1916年山西农桑总局试验场提交了马铃薯试验报告,该报告所提是项研究以阳曲县为例,通过紫花与白花马铃薯的种植对比,“每亩计用种籽90斤于5月1号点播,株间距1尺2寸,6月12号第一次中耕,27号第二次中耕”,最终得出“紫花种收量为多,且颗粒较大,收获又可以早期”的结论(见表1)。同时,关于紫花马铃薯选种问题,试验场通过选用大、小两种对比种植,“大种者每亩计用种子85斤,小种者90斤”,得出“大种区较小种区可增收50斤,按一亩计可增收200余斤”的结论(见表2)。
1921年,山西农桑总局农事试验场开展了农作物横向对比研究,是项研究选取了山西常见作物:豆角、白菜、茄子、茴子白、马铃薯、蒜和青椒七种,就其种植效益开展研究,其结果见表3:
就上项种植收益问题,试验场计算是项研究的收支如下:
(一)豆角占地12畦,用肥料150斤,人工2個,按数计算每1亩地作租3元,每肥料千斤,估价5角,每1个人工估工资2角,共支出8角3分5厘,收豆角75斤,共售价9角7分5厘,纯收益系1角4分;(二)白菜占地用肥料人工俱与上相同,按前估价计算出8角3分5厘,收白菜164苗,共售价1元3分5厘,纯收益系2角;(三)茄子占地肥料人工俱与上相同,按前估计算支出8角3分5厘,收茄子292个,共售价1元5角,纯收益系6角6分5厘;(四)茴子白菜占地7分,用肥料700斤,人工11个,按前估价计算支出4元6角5分,收菜645个,共售价6元4角5分,纯收益系1元8角;(五)马铃薯占地1亩,用肥料1千斤,人工7个,按前估价计算支出4元9角,收马铃薯800斤,每百斤估价8角,收入6元4角,纯收益系1元5角;(六)蒜占地1分,用肥料100斤,人工一个按前估价计算支出5角5分,收蒜300粒,每百粒估价2角,收入6角,纯收益5分;(七)青椒占地2畦作地2厘,用肥料20斤,人工半个,按前估价计算支出1角7分,收青椒10斤,估价2角,纯收益系3分。
对比得出:在同比情况下,种植茴子白收益最大,其次马铃薯,再者依次为:茄子、白菜、豆角、蒜、青椒。但是综合其他因素考虑可以发现,白菜易得烧心病,茴子白种子变异特大,均宜改良品种,马铃薯结实繁多,且可以在果树隙地间种。因此,该项试验报告指出马铃薯产量最高,从每亩纯收益来看,前三者分别是茴子白、白菜、马铃薯,但由于茴子白易变种,白菜易得烧心病,故马铃薯最适宜试验和推广。
1922年,山西省农会开始推广农产新品种,该会附设的种子交换所搜罗中外优质品种进行试验,对从北京、南京兴农园及公司等处购买珍贵药材及各国奇异花草等百余种种子进行试种,并挑选优良品种于山西省推广改良。
1937年,山西省因备县农事试验场经费不足、人力不够,集中力量改良作物增产,各县农事试验场大多撤销,而集中力量在崞县、怀仁、闻喜、长治设联立农事试验场四处。各试验场以育种试验为要务,兼司防治病虫害,研究改良肥料土壤等。该四处农事试验场的育种试验,以所在地人民生活最需要之主要农作物为对象,以轮种方法,休养地力为目的开展作物试验。各试验场在开始试种各作物时,首先廣集当地农家品种,凡用纯系选种法所试验之作物,先以农家品种,举行品种比较试验。二年后,择其最优之品种,繁殖种籽,一方面为纯系试验内之标准品种;另一方面,在试验场创办之初,因为推广的种类较为缺乏,此品种在用纯系选种法所改良之品种未曾完成以前,暂时用作推广之用,以此品种为当地最优良之品种。至1949年以前,岢岚县所产马铃薯的传统品种有紫马铃薯、白马铃薯、红马铃薯及关东马铃薯等几种,大同地区主要种植五台白、大里外黄、小里外黄、小叶白、四平头、洋磁白、老财灰、果子红、变不过、紫山药、黑山药、蓝眼等当地农家品种。总之,在此期间,马铃薯的试验工作有了相当的进步。
二、马铃薯在山西的推广
南京政府时期的农业推广,其目的在用科学方法和完善的制度来改进农业生产方法,增高农民技能,改善农村组织与农民生活,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促进农村合作。为此,山西省政府采取多种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马铃薯推广工作。
其一,举办农业展览会。农桑总局为展览各县分局及女子蚕桑传习所之农桑成绩物品曾举办展览大会。如1921年2月21日举办的展览大会,会期三日。该展览大会还为观众游览而设立了各种陈列室,展出中外作物良种,如美国之向日棉、玉蜀黍、改良玉米、蓝玉米等,其中即有传习所农民所制的马铃薯淀粉。
其二,通过宣传来劝导农民进行种籽交换。种籽交换能快速增进农民作物的产量,民国初年山西省实业厅曾厘订办法印发布告及特产种籽一览表通令各县颁行,不过因为社会变迁,相关条文多已不能适用。1928年,山西省为之改进方法继续推行,并且将原有种籽交换办法进行详加修订,并印发白话布告及特产种籽一览表予以推行:一面定期召开村长会议将种籽交换利益详细说明,副村长转告人民于每年夏秋两季收获时注意选择优良种籽储备他人购买;一面转饬实业人员及各区长遵照该办法并参酌地方农民习俗,另拟简易交换办法劝告人民执行,并将布告粘贴通衙大道,晓谕民众参阅遵行。
其三,设立农业推广机构专司其责。1928年,山西省府颁令各学校成立农业推广部,规定由各校教职员和学生共同组成,推广部设研究股、宣传股、指导股、教育股,每股股主任一人,按事务之繁简,酌股干事若干人。不过,当时经费落实不力,地方也无此项预算,推广成效不明显,所做者也就是选优良种籽种苗分给人民,并赠送农事月刊两册而已。为具体落实是项工作,从1929年起,山西省府于农矿厅设立农业推广委员会。以期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增高农民技能,改进农业生产方法,改善农村组织、农民生活及促进农村合作。其业务分为研究股职掌,负责研究农林牧畜蚕桑暨一切副业等改良事项和关于土壤肥料农产品等化验事项;宣传股职掌负责直接或间接举办各种农业展览比赛讨论联观等会组织农林团体及其他关于农林业指导及提倡事项,编印农业浅说报告及他种定期不定期刊物并实施农业调查编制农业统计;指导股职掌负责提倡并扶助合作社之组织及改良,提倡并扶助乡村社会改良事业,提倡并扶助垦荒造林、耕地整理、水旱防治、病虫害防除方法暨种籽交换事项;教育股职掌负责推行农林试验场农业学校之成绩,为增进农民知识及技能得举办农林讲习所夜校函授科答复函询巡回讲演并提倡扶助乡村公共书报阅览及其他增进知识及技能事项。
其四,建立试验区与特约农田。1937年为辅助试验场地亩不足并示范作物栽培方法,山西省开始设置试验区及特约农田,由试验区与农民订立合同,发给农民优良种籽,从事栽培,根据合同农民受试验场之指导,由试验场酌量辅助肥料及人工等费,等到种籽收获后,试验场尽数收买。关于试验区与特约农田的区别,凡在试验场附近能直接指导者为试验区,距离较远者为特约农田,由各县建设人员代为指导特约农田的种作。每年农作物收获后,试验区择地举行农业展览会、比赛会,以资观摩并促进马铃薯方法之改良与增产。
另外,山西省府建设厅于每年春耕时,参照各县土壤、气候、农田亩数及粮食需要情形,规定各县应种粮食及其数量,推广种植含淀粉多的马铃薯以实现粮食增产,并要求各地从六个方面予以推进:(1)由县村行政人员将扩大种植马铃薯之意义与保存、食用方法,向人民彻底说明;(2)各机关部队团体均须经常食用马铃薯,以资节约食粮;(3)指导人民正确保存马铃薯;(4)规定人员婚丧大事之食品中,必须有马铃薯;(5)田赋食粮改征马铃薯;(6)由各县政府,按各村土壤情况,规定马铃薯种植亩数,以期普遍食用。严令禁种烟叶、瓜果类等非生活必需之作物。提倡以来,各县人民尚能普遍种植,节省粮食为数不少。
随着山西对马铃薯引种时间的延长、推广面扩大以及人们种植技术的提升,马铃薯种植得以迅速发展,并呈现出区域性的差异性。见表4:
考察上项统计表可知,马铃薯在山西最为适合的种植区域当为忻州地区,除板结和砂石土壤较多的神池、岢岚两县之外,其他各县所种植的马铃薯产量均不低,尤其是轻质土壤的五寨和滹沱河沿岸的定襄、代县,其产量多在1000斤以上,这些数据大抵与当代种植所得相当。
三、改良马铃薯种植技术
除设立农事机构推广马铃薯种植之外,山西省府还注重种植技术的改良,基本涉及到生产过程中的施肥、病虫害防治、播种、土壤等田间管理工作,从而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与质量。1925年阎锡山就在其演说中提到要以科学方法改良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并在实践中开始农具、肥料、农艺、病虫害防治等试验。1932年山西省政府在《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提出肥料、种子、耕作方法等农业改良计划,并为之创办各种农业职业学校以期传授先进农业知识,鼓励农民入学学习来提高种植技术水平。与此同时,山西省在改良马铃薯生产环节还指导农民重视种作的科学管理。此外,在马铃薯改良中山西省首次引进了农药、肥料等,现代农业因素开始凸显。
其一,使用肥料。肥料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事关农作物丰产高产。早在1919年,阎锡山曾派人赴日本学习农村知识和化肥的制造和使用技术,并从国外引进少量硫酸铵和磷肥和杀虫农药等。不过山西地处内陆,远离沿海口岸,购买西方先进肥料甚为不便。山西省农矿厅决定因陋就简,于1929年因陋就简推广农家肥技术,即利用人粪尿、厩肥、堆肥、草木灰、烧土等制作肥料,并编印此种改良肥料方法分发各县转发各乡村暨国民学校,由村长副国民教员为农民详细讲演,并督饬各实业人员每遇下乡时顺便切实劝导。
其二,防治马铃薯病虫害。马铃薯环腐病、黑茎病、晚疫病、退化病对其产量、稳定种性影响很大。环腐病使马铃薯植株矮小、皱缩、块茎小而易烂。防治方法是引种、换种、推廣抗病品种控制病害,亦可晚播留种,经药剂处理薯种。另外,马铃薯上面一块一块高起的厚皮如同结痂一般,是病菌所致的疮痂病,这种病菌能存活在土壤里,所以凡是用有病的马铃薯作种或是在有此病菌的土壤种植马铃薯,其结果,所产马铃薯十之八九有病——发育不全,小而畸形,外面有很厚的疮痂或是凹孔,不好看且不合用。疮痂病不仅减少马铃薯产量,而且有损品质。防除疮痂病的办法有:(1)选无病的马铃薯作种;(2)轮栽法;(3)选无疮痂病的土地;(4)稍用些石灰炭作肥料等等。但最有效的方法是对马铃薯种子进行消毒,当时的消毒方法有:(1)福尔马林浸种法;(2)热福尔马林浸种法;(3)舁汞浸种法。并提醒农人若是自己进行马铃薯消毒,建议用冷福尔马林;若是政府机关或学校去推广要以用热福尔马林或用昇汞为最宜。
其三,改良栽培法。民国时期,山西民众在其种作当中,通常习惯将马铃薯与谷子、高粱等轮种,如平川地区倒茬形式有:糜谷——马铃薯——莜麦——蚕豆——糜谷;蚕豆——莜麦——马铃薯——谷子;丘陵地区执行马铃薯——糜谷——马铃薯,豆类——莜麦——胡麻——豆类,小麦——小麦——马铃薯——谷子——小麦。轮息荒地为息荒三年,连种三年,莜麦——马铃薯——胡麻,山地区是马铃薯——莜麦——胡麻——马铃薯;蚕豆——莜麦——胡麻——小麦;芥菜——莜麦——马铃薯——芥菜。农机推广机构为之劝导民众改进耕地方法和播种技术。倡导民众:(1)秋后深耕一次,临近种植时将粪撒于地面,再深耕一次,也可以在犁地时同时撒人犁沟。(2)注重种植节气,夏马铃薯在清明前后,秋马铃薯在立夏节前后。(3)播种时选择肥大无伤之根,用利刃顺芽眼削开,一颗可削三四片。削下以后,拌上草木灰,放于通风干燥之地,经三五天稍干,再行播种。(4)播种方法,随犁点人犁沟,再将肥料撒于种片之上,耙耱平坦。(5)种子量方面,每亩田种约七八十斤至一百斤。(6)锄草方面,苗长二三寸时,除草一次。长至一尺上下时,再除草一次,拥土埋根。(7)收获时间,夏薯在立秋前后至处暑节,秋薯在秋分节至寒露节前后。收获时,用铁锹由土中挖出块根,用手摘下,藏于地窖,上覆干土,以防水气散发。
最后,改良土壤。马铃薯适应于寒冷干燥之气候,故晋北一带适宜种植马铃薯,尤其适宜砂粘土或腐殖质土,但雁门关一带砂砾尤多,不适宜马铃薯种植,为此须用“客土法”改良土壤——将他处粘土或腐殖质土混入砂砾土中,矫正本地土壤的属性。若本地土壤是粘土者,建议将表土深翻一次,使土壤上下混和,变成砂质黏土以便马铃薯栽培。此外,可多施用有机质肥料,如加入少量熟石灰,防止土质变成酸性,此举既能使砂砾变为细土,且能增加砂土之养料。并提倡近河之地多浇灌泥水,让水内所含之细土与养料渗入地中。总之,通过土壤改良,所种马铃薯不仅收成良好,其块根的淀粉含量亦多,达到了优质高产的目的。
四、马铃薯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
马铃薯是粮菜合一的作物,产量高且每亩淀粉产量要高出于其他作物数倍之上,马铃薯不但产量丰富,而且他的用途也很多,是为救济民食缺乏最好的作物,以解决民食缺乏的问题。
首先,丰富晋北地区民众饮食结构。晋北地区以莜面、豆面、马铃薯为主食,可代替米麦等主要食用作物,亦可代替蔬菜等食物,如在五寨县马铃薯与莜面掺合可做成抿面、疙瘩、拌烂、壳壳等,早晚吃黑豆面糊糊煮马铃薯或马铃薯拌烂等,而在岢岚东部山区和南川、北川居民早饭有莜面糊糊煮马铃薯炒面(用莜麦炒熟磨下的面),比较宽裕的人家还有马铃薯丝子,午饭有磨马铃薯抿面、糍马铃薯疙瘩等,西川和西山地区早饭则有蒸马铃薯,午饭多为糜子捞饭或杂面、马铃薯、西葫芦、南瓜杂烩菜。
其次,马铃薯除可做主食外,亦可将其制造淀粉,由淀粉制造粉条来提高家庭收入。马铃薯制粉条简单易操作,其主要原料用马铃薯及明矾(白矾)两种。制成之后将其绕成团状,或绕成小束状放于另一处,使其干燥,干后即可以保藏,煮熟后可炒可烩可入汤,成为待客佳品,亦可运输贩卖。由于马铃薯成本低廉,大半农家都有马铃薯出产。尤其在雁北一带,一亩地能产二十口袋,一口袋之重量约在120斤上下,每100斤马铃薯能产出15斤多淀粉,按照一般工艺,2斤半淀粉能制7斤多湿粉条。其粉及粉条之价格:1元可买15-16斤淀粉,可买24—25斤粉条。如此计算,如果将每亩地产马铃薯制成粉条,能有40元左右的收入。另外,生产粉条的副产品,即100斤重之马铃薯加工淀粉之外,尚有70—80斤渣滓可供人食,家畜之饲料或供肥料之需,而在晋北察绥一带普通农家除供作食粮或蔬菜用外,大半作为猪之饲料。
再次,马铃薯除可制造淀粉外,还可制造白酒和工业酒精等。1924年榆次士绅马绀岑发明马铃薯制酒,该酒“味颇甘而力猛,然饮之柔和适口,纯系正昧,似优于黄酒,微逊于白酒”。1935年,化学界称利用马铃薯研制汽油(即燃料乙醇,俗称“马铃薯汽油”)成功,其成本低且易销售,经过汽车由大同至阳明堡往返多次使用,成绩颇佳,而其燃烧力较之汽油尚强五分之一。马铃薯提炼燃料乙醇将缓解外来汽油运至山西境内价目昂贵问题。
最后,用马铃薯插花以提升民众生活情趣。切取半个马铃薯,用钉在其圆顶上戳若干个孔,把花枝插在孔中,而后把它放到一个大金鱼缸中,倒入一些水,把马铃薯淹没。这样枝上的花可保持很长时期的新鲜,因为马铃薯内的淀粉能供给花的一部的生活力。
五、结语
一种作物传人本土之后,需要不断的试验选育,最终得出最为适切的推广经验,并形成具有经济效益的农业种植示范效果。马铃薯传人山西以来,因其耐寒耐旱高产,逐渐成为晋北、晋西北地区重要农作物之一。晚清民国时期,山西省府在马铃薯的选育、栽培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方面做出了富有成效的举措,并就马铃薯的深加工方面有过尝试。凡此种种,使得马铃薯对于山西人的饮食习惯、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产生重要影响。作为革命老区乡村占80%省域面积的当下山西省,清末以来马铃薯的引种历史,尤其是作物试验场的引种选种培优、作物种植效益对比等方面对于老区乡村振兴极具启发,这对于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乃至农业观光园区建设依然具有借鉴意义。为此,我们需进一步发挥农事部门的功能,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不能仅仅承担生资部门专卖店的角色,还要加大种植试验培优,在推广适合于本土作物方面起到技术引领人的作用。高校涉农专业要大力度开展校地合作,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把传统的马铃薯等作物培育成巩固攻坚脱贫成果的抓手。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资源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晋北晋西北地区生态农业观光园区,促进农业要素回流,推动“三农”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趟出一条既能推进粮食丰产,又能保障农民增收的新时代农业发展之路。 (责编:张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