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读于趣,寓读于法,寓读于序:有效推动全民阅读

2021-08-04王超

出版广角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读书笔记全民读书

【关  键  词】全民阅读;寓读于趣;寓读于法;寓读于序

【作者单位】王超,大连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基金项目】2021年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项目“新时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方式及途径建设研究” (J202143)研究成果;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一带一路视域下辽宁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其认同研究”(JG18DB052)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2.028

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八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政府部门的规划和引领下,全民阅读发展日新月异。近期,中宣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对2021年全民阅读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明确做好2021年全民阅读工作,即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为目标导向,构建书香社会,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奮进新时代、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助力。《关于做好2021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分析了当前民众的阅读现状,针对痛点提出指导意见:在深入基层群众方面,强调要鼓励更多优、精、尖的出版内容,将阅读资源向基层倾斜,持续改善基层民众的阅读硬件条件,配齐阅读场馆与设施;在加大服务力度方面,倡导将阅读与家庭相融合,使阅读成为家庭生活、亲子互动的重要环节。同时,加强对特殊群体和重点人群的关注,使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群体享有与城市儿童相同的阅读服务。众多措施旨在扩大阅读活动的覆盖面,提高阅读活动的引导力与号召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度。

目前,党和国家倡导全民阅读,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改善全民阅读条件,为全民阅读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国民整体的阅读率、阅读时长和阅读质量都有待提高。如何有效推动阅读主体发展,让阅读成为全民自觉的行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全民具有整体性,但又是由个性鲜明的个体组成的,倘若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阅读的乐趣,寓读于趣,自然就有了阅读的动力;倘若每一个人对自己喜欢的书籍都能找到破解的钥匙,寓读于法,自然就具备了阅读的能力;倘若每一个人都尝试循序渐进,不断深入挖掘属于自己的领域,寓读于序,自然就形成了阅读的潜力。寓读于趣,寓读于法,寓读于序,能有效推动全民阅读,普及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进而营造全民读书的书香社会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寓读于趣

信息时代,寓读于趣的主要渠道是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这些媒介是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交互工具,具有移动、多元、联通等优势。民众借助多媒体开展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让知识更加入脑入心;通过社交媒体快捷方便地掌握时事热点,让天下事尽在掌指间;利用各种媒介精准高效地获取资讯信息,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从阅读到娱乐、从影音到交互,新媒体主导人们的视线,充斥人们的生活空间,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各类文化内容提供了便捷的创作条件和充分的展示空间。

当前,娱乐文化的发展为寓读于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民众可以从文娱节目中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文化类节目非常多,如大型服饰文化节目《衣尚中国》、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3》,以及《故事里的中国》《中国地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新颖的赛制吸引了大批观众,独特的节目内容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其中《典籍里的中国》是在《故事里的中国》基础上升级打造的又一档文化节目,节目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采用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经典故事,使观众跨越时空成为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一档《典籍里的中国》,用一场视听盛宴掀起了全民阅读的热潮。

在制作文娱节目的过程中,首先,要将“读”和“趣”有机结合,把握好专业性和娱乐性之间的平衡。节目制作方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融合,推出契合当下观众欣赏习惯的产品,让观众能够产生参与感和认同感。其次,用“趣”激发阅读的兴趣,进而挖掘阅读的深度。目前央视多数文化节目的内容集中在诗词、文字和历史等人文领域,形式基本以竞赛、背诵为主,缺乏通俗易懂的解读,普通观众可能看不懂,与此同时,节目在文化内涵与外延方面挖掘得不够,与现实生活联系得不够紧密。基于这样的前提,节目制作方可以通过喜闻乐见的节目设置激发观众的兴趣,让他们愿意去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观众通过节目了解《天工开物》里的“贵五谷而贱金玉”,就能明白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把重农固本视为安民之基;为什么从宋应星到袁隆平,一代代科学家怀揣着“禾下乘凉梦”,殚精竭虑,致力于提高农业技术;为什么我们国家全力保障“粮食安全”,为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把“种子”视为农业的芯片提速攻关。

整体来看,寓读于趣借助新媒体激发了全民阅读的原动力,有利于全民阅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也有利于通过阅读达到培根铸魂的效果。

二、寓读于法

《关于做好2021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创新阅读的方法手段,努力打造全民阅读新风尚、新理念、新潮流。同时,不断扩大宣传效果,使全民阅读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共同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社会氛围。

全民阅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知识普惠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提升全民素质,不仅要重视硬件设施建设,还要在软件建设上重视基本阅读方法的普及,要介绍基础且典型的阅读方法,让不同群体的民众皆可接受。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之所以绵绵不绝、长存于天地之间,离不开一代代人孜孜不倦的著书与读书活动。而我们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品质的改善、阅读效率的提高,需要将多种阅读方法融会贯通。

第一,我们可以借鉴毛泽东一直坚持的“四多”方法,即多读、多写、多想、多问。多读就是不仅要广泛涉猎,还要深耕经典,直至成诵,深入了解,透彻领悟。多写一是多抄写,强化记忆,二是多写读书笔记,就像徐特立所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仔细研读毛泽东的读书笔记我们会发现,毛泽东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而是根据学习的需要和书籍特点,或记录,或选抄,或摘录,或备注,进而实现记忆理解。在他所阅读过的书籍上随处可见各种眉批与符号,他眉批过13000多册图书,一本10万多字的《伦理学原理》写了12000字的批语。多想是指在读书的过程中,要辩证分析书中的观点,既不要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跟从,而是要有自己的见解,让知识为我所用,在享受经典的过程中升华理论境界,在摒弃糟粕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毛泽东读书批语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他或赞成、或反对、或怀疑的批注,精辟见解更是比比皆是,仿佛他正在与笔者进行激烈的辩论,而这笔墨就是他展开思想交锋的利刃。多问是指读书时遇到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及时请教。毛泽东常说:“学问一词讲的就是又学又问,不但要好学,还要好问。只有问懂了,才能记得牢。”读书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读书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诵读,而是领会其中的思想真意,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指导具体的工作生活,只有学懂弄通每个细节,才能保证我们真正学有所获。

第二,在阅读方式上,我们可以参考华罗庚的“从薄到厚,由厚到薄”的主张。一本书,在未读之前,我们感到就是那么厚,在读之时,我们又对里边的内容加以注解,补充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提纲挈领、掌握内容的实质时,书本的厚度就觉得变薄了,而我们理解得越深刻,书本也就越薄,最后大有一种洋洋洒洒百万字而盈于一页之间的奇妙感觉。这样,并不是学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我们把知识消化了。许多专家认为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把书读“薄”,初始阶段要使用概读的方法,顾名思义,概读就是略读统揽,整体把握书籍的主要内容与核心思想。概读的一个重要技巧就是研读目录,这样不仅能让我们总体把握书本的章节和架构,也能让我们提前了解感兴趣的部分和重点内容。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书的前言、章节的概览,这些地方往往是对知识的总结概括,让我们可以在阅读中窥一斑而见全豹。其二是把书读“厚”,又叫细读。所谓“俯而读,仰而思”,细读时,要勤于思考,有思考,理解才能深入。我们可以采取转换立场的方法,从作者和读者等不同角度体会书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从而把握著书人的思路;可以培养联想的方法,相关、相似、相反,举一反三;还可以“尽信书,不如无书”,敢于对书提出质疑,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三是再把书读“薄”,又叫复读。一是强化记忆,即通过再次对书籍浏览唤醒我们对知识的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发现哪些地方已经熟练掌握,哪些地方要加深理解,哪些地方还需要再次研读。二是归纳总结,此时我们不能局限于具体的章节中,而是要跳出书籍,通过对全书的俯视,梳理逻辑,理顺脉络,清晰结构,明确重点,使知识具象化、条理化。三是领悟思想,领悟思想的核心在于“悟”字,只有将知识为我所用,阅读才有意义,这也是我们倡导阅读的根本目的。

“法”如解锁之匙,寓读于法可提高民众的阅读能力,将浅阅读的“趣”深化为深阅读的“能”,让全民阅读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三、寓读于序

有效推动全民阅读对阅读顺序也有一定的要求,即法而有序。寓读于序强调由读到写,由写到想,从简至繁,在全民阅读中发挥引导作用。

第一,倡导全民随手记。读书笔记可以采用传统手写方式也可以利用智能软件完成,目的是让阅读行为落到实处。全民阅读背景下,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种笔记,这也是每一个阅读个体从中获益的体现。同时,大量有用的思想埋藏在读书笔记里,前人随手做读书笔记的事例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启示。很多古人的读书笔记整理出来,就能成为非常好的学术成果,比如历史学家顾颉刚,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六十多年积累了近二百册笔记,共计五百五十万言。这些笔记是他全部著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涵盖中国古代文化的政治、社会、经济、宗教、思想各个层面,充满了新材料与新见解。

第二,鼓励读有所思,读有所获。具体来看,可以通过读书提要、读后感、读书评论等方式实现。读书提要是在读书笔记的基础上,通过回顾凝练而成。读后感是阅读的一种反应,如实表达自己的感想即可,不怕谈偏,不怕谈远,确实是读书所感就好,其形式比较灵活,内容比较宽泛,特别强调个人经验和个人感受。总的来说,写读后感可以读书笔记和读书提要为依据,这样容易写好。评论,是进行相对理性、相对客观的分析评价,与读书有关的就是读书评论,比如文学评论、图书评论。文学评论要按文学的标准、文学的规律来谈论它的得失、思想意义以及艺术魅力。图书评论简称书评,即评论一本书好在哪里,提出哪些构思,使用哪些结构,表达什么思想内容,运用哪些材料,谋篇布局方法是怎么样的,有什么教育意义、审美意义,等等。

第三,适当写作文学研究论文。对于阅读来说,文学研究论文属于深入阅读的成果,要与评论放在一起谈,即在评论基础上写出高深的文章。例如,文学评论常常是就一个作品谈一个作品,而文学研究论文是在不同作品里发现同一个现象,在不同作家里发现同一个现象,具有综合性。比如论小说中的叙述者,就需要读完很多小说后,对叙述者的类别、特征、优势、局限性等进行全面总结,才能形成论文。相对来说,文学研究论文更综合、更深入、更抽象。

循“序”渐进的阅读方式可以挖掘民众的阅读潜能,厚植阅读精神,增强阅读效果。全民阅读因“序”由表及里,内化为民众自身的素养,凝聚为民族的整体形象。

总体而言,有效推动全民阅读能让阅读者从人类的知识文化中汲取营养,促进阅读行为的主动性,实现阅读行为的終身性,进而提升民族的阅读品质和阅读深度。全民阅读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而是一项持续性、长期性工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踏上这道阶梯的,应该是每一个人。我们需要的是共同进步,是精神文明素养的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典籍里的中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EB/OL]. (2021-03-09)[2021-04-11]. http://media. people. com. cn/n1/2021/0309/c14677-32046678. html.

[2]黄春景. 让“全民阅读”成为“全民悦读”[N]. 中华读书报,2018-05-14.

[3]刘欣. 推动全民阅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 出版广角,2021(5):46-48.

[4]马莹. 中华民族精神传播的创新性表达:基于《典籍里的中国》的思考[J]. 出版广角,2021(6):68-70.

[5]周伊,徐丽芳. 认知功能视角下的全民阅读变革[J]. 出版广角,2021(3):6-9.

猜你喜欢

读书笔记全民读书
全民·爱·阅读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众号
我爱读书
可持续全民医保
钱锺书的读书笔记
我们一起读书吧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读书为了什么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