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乡土教材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2021-08-04张莹

出版广角 2021年12期
关键词:乡土教材文化

【关  键  词】乡土教材;教材研究;乡土文化

【作者单位】张莹,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2.026

乡土教材作为乡土知识和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培养学生乡土情感和乡土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乡土教材研究现状的梳理与分析,有利于总结乡土教材的研究成果,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乡土教材研究提供方向及建议。

一、乡土教材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

随着乡土教材研究的开展,我国研究者在对乡土教材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同时,也对乡土教材的开发、编撰、发展以及实践困境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1.乡土教材的内涵研究

对于乡土教材的内涵,纵观研究者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解。

第一,将乡土教材视为地方性的知识和材料。如“依据各级各类教育目标,由当地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社会团体及个人组织编写的、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具有鲜明地方性特征的教学信息材料”[1],是不同区域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而形成的地方性知识的总结和整理。

第二,将乡土教材视为文化传承和培养乡土情感的手段。如“乡土教材是在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范围内,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由学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人员编写、以乡土文化为内容、以培养乡土认知、乡土情感、乡土建设为目标的补充教材”[2],它反映并传承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乡土认知, 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国家情感。

第三,將乡土教材视为一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材。乡土教材是学生身边的一种教材,是一种容易调动学生直接经验的教材。因此,要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就要重视跟学生直接经验相关的素材,即从以往的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及问题解决的相关教材。

2.乡土教材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发现,乡土教材具有教学性、乡土性、文化外显性和时代发展性等特征。

一是教学性。教学性是乡土教材的根本属性。“所谓乡土教材的教学性是指乡土教材需要同时考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即保证乡土教材的‘可教性和‘可学性,并且将二者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以保证其教学性的实现。”[3]即乡土教材内容的选编、安排和设计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同时也能满足和适合学生的学习。

二是乡土性。乡土性是乡土教材的固有属性,是区别于其他教材最典型的特征。乡土教材展示了不同地域的历史与现状,“系统地反映了特定的地理与生态空间的建置沿革、地理环境、重大事件、经济建设、文化教育、民族风情、名胜古迹等”[4]。

三是文化外显性。乡土教材具有典型的文化外显性。乡土教材作为特殊的教学文本,将百年积淀的历史文化呈现在乡土教材中,是文化的一种外显[2]。因此,乡土教材既是教学文本也是文化文本,具有文化外显性。

四是时代发展性。乡土教材的时代发展性表现在教材的内容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不同时代的社会需求不同,乡土教材乡土教材既要反映地方特色,也要反映时代特色,铸造时代潮流,关照社会发展趋势。

3.乡土教材的功能

综合国内研究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乡土教材具有育人功能、文化功能和意识形态等功能。

第一,育人功能。乡土教材的育人功能是乡土教材的基本功能,这是由教材的基本特征决定的。教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和素材,让学生在解构和建构乡土教材内容的过程中习得相应的知识,发展相应的技能,了解学习的过程,学会学习的方法,培育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也就是说,在乡土教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会获得乡土知识和文化,掌握乡土所需的实践技能,也会掌握乡土知识学习的方法并形成乡土社会情感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成长,形成对乡土社会的认同。

第二,文化功能。文化功能是乡土教材的内生功能。乡土教材承载乡土知识,展现乡土的独有文化,是一种文化产品。有研究者指出,我国乡土教材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并通过学校教育这样的专门宣传、训导、教育和培养的场所和机会,忠实地履行着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大责任,在培养下一代的活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文化功能”[2]。一是文化传承功能,乡土教材通过乡土知识传承,使乡土文化得以延续。二是文化选择功能,乡土教材不仅要选择与教育目标和价值的相符合的内容,还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内容,更要选择有益于乡土社会发展的内容。三是文化创新功能,乡土教材通过不断融合当代社会实践、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实现了乡土文化的创造与更新。

第三,意识形态功能。乡土教材尽管具有地域性,但地方与国家的一体性决定了乡土教材要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即乡土教材的内容不仅要呈现乡土性,还要展现和表征国家意志。乡土教材实现“家国同构”,不仅能够规范学生学习的乡土内容,而且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乡土教材的发展过程研究

关于乡土教材发展过程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探讨。一是根据发展阶段对其进行划分。有研究者将乡土教材分为传入与成型期、探索期与定型期、发展期与转型期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乡土教材的目标定位更加符合不同地域的差异特征,教材内容逐渐丰富且多元,教材体例向教科书式靠拢,开发及编撰群体由地方行政部门主导,学习群体不断扩大,涉及基础教育全阶段[3]。 二是从互动的视角进行分析。乡土教材是现实社会构成的一种文化书写工具,是乡土教材的发展过程是与意识洪流、社会大环境互动的结果[6]。还有研究者认为,乡土教材的发展过程受到国家意识和地域文化的双重影响,既传承了地域文化,又建构了国家意识。

5.乡土教材的开发策略研究

关于如何开发乡土教材,研究者主要从理论导向层面、地方性知识层面和学生层面提出了可资借鉴的策略。

第一,从理论导向出发,进行乡土教材开发。理论导向将乡土教材开发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从而使乡土教材开发有理可依、有据可循。有研究者从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出发,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开发适合不同地域的乡土教材[7]。

第二,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进行乡土教材开发。地方性知识是地方社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探索而形成的知识,是地方社会发展的根基。因此,在乡土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应强调地方性知识的特征,突出地方性知识的价值,并结合现代知识体系和学生需求对地方性知识进行拓展。

第三,从学生学习出发进行乡土教材开发。乡土教材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基于此,乡土教材的开发一是要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既有的经验和知识。二是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8]。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提出乡土教材的开发应该体现现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尊重多元文化等开发策略。

6.乡土教材发展问题

目前,我国乡土教材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一是乡土教材的发展趋势受限。尽管乡土教材是我国教材体系一部分,但其使用不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仅作为一种补充教材。加之乡土教材难以深入推进,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二是乡土教材质量不均衡。乡土教材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发,容易受到区域经济投入、开发主体等因素的制约,从而致使各区域乡土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三是乡土教材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9]。乡土教材的有效开展依赖于乡土教材师资,而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并未开设相关课程,在职培训中缺乏对乡土内容的关注,各地学校也缺乏专任师资教授乡土教材,多数情况下,具有补充性质的乡土教材的教学由各科教师兼任,这使得乡土教材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还具有被忽略的倾向。

二、对乡土教材研究的展望

1.从多学科的视角研究乡土教材

我国的乡土教材较为关注其内涵、特征、功能、发展过程、开发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从不同理论视角对乡土教材进行研究成果并不多。虽然有研究者从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出发,对乡土教材进行解释和分析,推进了乡土教材研究体系的发展,但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教材研究是一个宽广的、多学科的领域,不同学科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对乡土教材进行探讨,使乡土教材研究体系更加完善、全面和系统化。我们可以利用心理学、生态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深化乡土教材研究,如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乡土教材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的适应程度;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乡土教材的生态现况,探讨影响乡土教材开发和推进的生态归因以及乡土教材对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需求的满足等。

2.推动研究乡土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在乡土教材的研究过程中,多数研究者只关注乡土教材的开发与编撰环节,忽视了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这无益于乡土教材质量的提升。评价指标是乡土教材质量评价的核心,具有指导功能,是衡量乡土教材质量的标准。乡土教材的评价指标应从文化传承和创新、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教材内容的组织和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如乡土教材的内容是否体现乡土文化的精髓,是否适应时代需要,是否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文化意识、实践参与和责任担当;乡土教材的结构编排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否呈现综合性较强的乡土文化和知识等。

3.关注乡土教材的使用研究

乡土教材研究很少关注其使用研究,这不利于了解乡土教材的使用效果。乡土教材的使用决定了乡土教材价值的实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会直接影响乡土教材的效果。因此,相关研究者应关注乡土教材的使用研究。

教师和学生是乡土教材的使用主体。一方面,乡土教材要关注教师的乡土教材使用现状,分析教师在乡土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使用方式和取向等。另一方面,乡土教材要聚焦学生的使用现状。学生作为乡土教材最直接的使用群体,研究者不仅要关注教师对乡土教材的使用,还要关注学生对乡土教材的使用。如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对乡土教材的看法、使用目的、使用方式以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使乡土教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促进学生成长。

4.结合信息技术研究数字化乡土教材

数字教材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数字技术为依托,以多种媒介、多种用途以及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服务为内容的配套出版物。数字教材集合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元素,极大地满足了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仅颠覆了传统教材,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数字教材的深入发展,数字化乡土教材研究应成为未来一段时期乡土教材的主要研究方向。乡土教材应考虑数字化背景下乡土文化和知识选择与编写、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时间安排等,为师生创设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和教学环境,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开放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参考文献|

[1]张爱琴. 解读“乡土教材”:兼论“多元一体”教材体系的构建[J]. 湖南师范大学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35-38.

[2]李素梅. 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3] 李新. 固守与革新:百年中国乡土教材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4]石鸥,吴小鸥. 浸润在湖湘文化中的第一乡土教科书[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125-129.

[5] 毕华林. 教材功能的转变与教师的教科书素养[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87-90.

[6] 刘卓雯. 乡土意识变迁与乡土书写:黑龙江乡土教材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7]滕星,罗银星. 中国乡土教材的開发、收藏与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1):28-35.

[8]钟启泉. 试述教师的教材研究:兼议乡土教材的价值及其开发[J]. 教育发展研究,2010(12):25-29.

[9]李新. 乡土教材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 课程. 教材. 教法,2021(1):29-34.

猜你喜欢

乡土教材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谁远谁近?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