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职业院校民族陶艺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2021-08-04文艺

大观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

文艺

摘 要:陶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艺术,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其承载的艺术审美与人文精神对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相关产业,各个高等院校相继开设陶艺专业或在其他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开设民族陶艺课程。文章立足于以坭兴陶为载体的民族陶艺课程,围绕课程的教学目的,改革课程的教学理念,阐述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以促进高职艺术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更好推进。

关键词:广西职业院校;民族陶艺课程;课程改革

目前,在广西职业院校中开设陶艺课程的院校不断增多,内容以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为主,辅以各地方特色陶艺,如南宁红陶、靖西夹砂陶等的制作技艺。陶艺课程的开设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设计思维、能够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助推陶艺产业发展与壮大的人才。但是,在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和丰富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冲击下,传统的民族陶艺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陶艺产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广西职业院校民族陶艺课程教学现状

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广西钦州坭兴陶,其烧制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以来,为加快坭兴陶产业发展,培养陶艺设计制作人才,广西艺术学院、北部湾大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等一批院校相继开设了陶艺专业及课程,专业院校教学成为培育坭兴陶设计制作人才的重要方式。通过对这些职业院校进行考察分析,可以发现民族陶艺课程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承教学队伍年龄偏大,以民间艺人、大师为主,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

钦州坭兴陶历史悠久,近年来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文化产业。至2019年底,从事广西坭兴陶制作者3000余人,其中35~60岁的从业者占比70%,30岁以下的从业者占比仅20%。目前,钦州市共有坭兴陶各级工艺美术大师169人,这些大师大多年龄偏大,长期从事坭兴陶的制作,有着丰富的制作经验,但大多数从业人员并不是专业院校科班出身,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因此对于陶艺技能的教学不够专业,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系统,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二)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目前,民族陶艺课程中,以坭兴陶、南宁红陶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以拉坯、雕刻这种长时间的技艺训练为主。授课老师多数是各个职业院校聘请的大师,实践经验丰富,但是对陶艺设计与制作的实践技能缺乏系统、科学、规范的整理,陶艺设计与制作的指导教材还是比较空缺。

同时,部分院校民族陶艺课程学习的大多是壶、瓶等器具的制作。当代的大学生是在信息化和快节奏、高效率的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追求个性,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喜欢新鲜事物,喜欢时尚新颖的东西,对于这种枯燥的基础训练和传统老旧的器具制作普遍缺乏兴趣。

(三)课程教学缺乏现代科技的参与

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现代审美、消费观念的冲击下,传统技艺要想得到发展必须与现代科技结合。当前,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对教育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也随之发生变革,信息化教学改革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部分职业院校民族陶艺课程的教学重点仍然是拉坯、雕刻这种长时间的手工训练,所聘请的大师和专家缺乏信息化思维和能力,教学过程缺乏现代科技的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的效率与制作的效率得不到提升,因此难以适应当前职业院校信息化的教学需求。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不对接

当前民族陶艺课程教学重点是手工训练与制作,培养的人才大多从事陶瓷艺术品的制作。而现代社会是高速发展的工业社会,现代陶艺作品已经不再只是放在室内的陈列艺术品,或者是价值不菲的收藏品,更多的是具有现代审美和设计品位的生活日用品。面对这不断变化发展的产业需求,目前职业院校的民族陶艺课程教学不能与之对接,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不能运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产教不能融合。

以上民族陶艺课程的教学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是要改革民族陶艺课程的教学理念,运用现代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手段,把当前企业和产业需要人才的能力培养当成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通过课程的改革推动人才培养的改革。

二、民族陶艺课程的改革思路

早在2013年《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就指出:“推进课程改革,提升传承能力。贴近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相关专业课程改革。推进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接。改变单一的传承方式,制定有效的制度化学校教育传承方法,将口传身授的民间民族技艺整理成规范、系统、科学的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校开发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和校本教材,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传承。”其明确指出了民族陶艺课程改革的思路,就是要以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陶艺产业传承发展为指导,围绕陶艺的创新与发展,更新民族陶艺的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制定系统、科学、规范的教学标准。改革后具体的教学方式就是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注重手工训练的教学内容,将创新设计思维的学习作为课程重要学习内容,通过使用现代软件技术完成陶艺制作,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陶艺作品从创意到制作的过程。

三、民族陶艺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一)多措并举,打造大师领衔的教师团队

至2017年底,钦州市共有各级工艺美术大师169人,其中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1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人,中国工艺美術行业艺术大师2人,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人。广西职业院校可以聘请在陶艺界享有较高声誉的大师,使其与学校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合作,利用好大师的资源与影响力,学习他们专业、丰富的陶艺制作经验,并利用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打造大师引领的专业教师团队。

(二)多元结合,实现传承内容的系统化

当前,民族陶艺课程普遍以手工训练为基础,课程的结构也是以传统的制陶工序来安排,课程教学改革要以满足产业需求和培养大量陶艺人才为教学目的,所以,改革后的课程教学内容是将工艺流程规范、民族文化融合、传统与现代结合、设计与生产衔接、创意与市场接轨等多元结合,以此建设新的课程结构。民族陶艺课程教学改革应将软件绘图与软件造型的教学融入课程内容,按照现代的设计与制作思维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以传统制陶技艺为教学的基础内容,将利用软件设备进行创意设计作为教学重点。以此重新制定的课程结构,更加适应社会对大学生的技能要求,也符合当前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同时有助于提升陶艺的制作效率,扩大坭兴陶制作的参与人群,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设计语言及手法,创新坭兴陶制品表现形式,使坭兴陶制品更好地融入现代的生活空间,从而扩大坭兴陶烧制技艺的社会影响力,实现艺术为生活服务,促进非遗坭兴陶烧制技艺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三)科技融入,创新陶艺传承手段

当前,软件绘图技术与3D打印造型技术日益成熟,许多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民族陶艺课程的教学改革,一是可以利用制图软件和3D打印造型技术,进行陶艺的造型设计与图案的绘制,辅助学生绘制出丰富多样的装饰纹样和精致的造型,使得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独立完成陶艺作品的创意设计,这样有利于坭兴陶的制作形式的创新;二是采用现代科技设备,通过三维建模,使用曲面绘图工具精确绘制出用于生产的产品的数字模型,并结合渲染器实现材质光感的虚拟呈现,然后将模型进行3D打印,直观展示创意效果,以便后期进行制作与调整。这些创新的科技手段的融入,能够变革传统的陶艺传承手段,更加有利于民族陶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四)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双赢

民族陶艺课程应融合现代设计思维与传统民族文化,用科技手段改进当前坭兴陶制品的生产模式、制作技术与创作理念,针对困扰当前坭兴陶产业发展的瓶颈,培养坭兴陶产业急需的人才,让更多群体参与坭兴陶的创作与消费中,刺激坭兴陶产业多维度发展,促进地方经济与文化繁荣,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双赢。

综上所述,民族陶艺课程的改革是从陶艺产业发展的需求和高职教学的特点出发,以学生为本,以现代设计思维与设计流程重建课程体系,利用现代软件技术与科技设备,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率,以促进高职传统艺术类课程教学改革。而民族陶艺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人才与产业对接,实现陶艺的产业化和生活化,以更好地傳承民族陶艺,促进民族陶艺产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浅谈少学时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试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