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钢琴《弥夏》的教学实践研究

2021-08-04陈艺丹景佳

大观 2021年2期
关键词:合作意识钢琴教学教学实践

陈艺丹 景佳

摘 要:双钢琴演奏是重要的钢琴演奏形式之一,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开展双钢琴演奏教学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是高校钢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双钢琴《弥夏》是青年作曲家艾珺于2009年创作的,该曲是音乐会和比赛中大家热衷演奏的曲目之一。文章从作品简介、教学实践、教学价值几个方面来对双钢琴《弥夏》进行教学探索。

关键词:双钢琴;钢琴教学;教学实践;合作意识

一、作品简介

(一)创作特点及影响力

双钢琴《弥夏》创作于2009年,作曲家艾珺在创作时采用了独特的探戈节奏,把4拍分成8个半拍,这样可以产生三个重音,并将节奏改成“3+3+2”的组合形式,这样便拥有强有力的节奏感和不规律的重音。另外,在这首作品中加入了爵士、探戈来丰富旋律。在近几年的演出中,这首作品的出现次数很高,还多次出现在各大钢琴比赛的舞台。

(二)音乐结构

双钢琴《弥夏》是一个三部曲式。

呈示部(第1-77小节):其中第1-13小節是前奏,第14-15小节为引子部分,第二钢琴奏出探戈的节奏,第16-32小节是呈示部主部主题部分,此时调性为b小调。第16-23小节是第一部分,旋律在第一钢琴,紧接着从第24-32小节开始旋律转移到第二部分,是第一段旋律的加花,织体更复杂了,在结尾也充当了连接。第33-63小节是一个副部主题,其中第33-47小节是第一部分,旋律在第一钢琴,乐句以四个小节为一句的向下模进进行。第48-63小节是第二部分,同样旋律在第二钢琴,结构与之前相同,这里的第一钢琴结合了主部主题动机。第64-77小节,呈示部走向尾声,调性转移到f小调。

发展部(第78-134小节):其中第78-89小节是第一部分,该乐段转为降b调。第90-93小节是一个过渡段,调性转为F。第94-104小节为第二部分,由“4+11”的乐句构成,这一段第二钢琴奏出主题旋律。第105-108小节是一个连接过渡。第109-121小节为第三部分,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动机的高二度变化发展。第122-134小节再现部之前的过渡连接部分。

再现部(第135-174小节):其中第135-142小节是再现部主部主题部分,只再现了旋律在第二钢琴。第143-158小节副部主题部分,只再现了旋律在第一钢琴。第159-174小节是结束部分,调性回归到b小调。

(三)音乐特点

《弥夏》最主要的特点是借鉴了探戈舞曲的节奏型,传统的探戈节奏一般都是2/4,每分钟30~34小节,每小节二拍,第一拍为重拍。这首作品不像传统探戈音乐节奏比较单一,它的节奏更加复杂,具有十分鲜明的重音特点。一般的4/4只有一个重音,它改变了传统探戈中节拍的强弱位置,以前的强拍被弱化,而弱拍反而被强化了,从而使这首作品演奏起来更加具有动感,更具节奏感。其次,与第一声部的标准节拍重合在一起,使得这部作品变得更有现代感,充满了动感的氛围。

二、双钢琴《弥夏》的教学实践

双钢琴演奏强调的是合作艺术。在合奏时,不但需要运用日常独奏时运用的技巧,更需要两位学生多交流、讨论,例如对乐句的处理,每一个主题应该用到什么样的风格。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共同完成一部作品,一起探讨乐句的划分、节奏的配合、曲式结构、音色处理。

(一)声部的处理

在双钢琴演奏中,乐句通常在两架钢琴中游走,这里就涉及了乐句在不同钢琴不同声部中的衔接,在出现这样的段落时,先把主题旋律标记出来,分清楚主次,再进行合奏。

双钢琴作品一般至少有四个声部,笔者称第一钢琴的高声部为第一声部,第二钢琴的高声部为第二声部,第一钢琴的低声部为第三声部,第二钢琴的低声部为第四声部。两位学生演奏时需要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教师应注意聆听整体音响效果,进行调整,不能忽略了音乐的整体感。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演奏时,不能以自己为中心,既要演奏好自己的声部,也要聆听对方的声部,让乐曲听起来更像是一个人在演奏。

如自119小节起进入乐曲的副歌部分,第三声部先进入主题,第一声部紧接在后呼应第三声部的主题,形成对话、问答的形式,要求演奏者能够知晓两个声部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可以根据音色对比、触键方法等来辨别。

(二)音色训练

在教授曲目之前,教师应该先描述双钢琴《弥夏》表达的情境,接着再对乐句进行分析理解,引导两位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在分析时,应当把每个声部分解开,明确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情感演奏。

例如第94-104小节,这是一段非常浪漫绵长的旋律,模仿了阿根廷自由探戈,运用复合节拍形成了热情奔放的音乐基调,在连续的动力感极强的主旋律之后,安排了一段抒情优雅的旋律。这可以和前面的主旋律形成一个呼应,仿佛是在述说人们在繁杂的工作之后难得的一段清闲时光。因此,在演奏这一段时应当怀着轻快的心情。

(三)节奏配合

节奏是这首作品的教学重点。在演奏时,两位学生不能看到对方的手部动作,经常出现演奏速度不统一的情况,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自由探戈的重音位置,如119小节,第四声部主要是给旋律进行伴奏,每个小节得给出三个重音配合第一声部。在节奏很难统一的地方,需要培养学生的听觉感应。

三、教学价值

(一)培养学生听觉能力

在高校钢琴表演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中,双钢琴演奏往往作为一门必修课出现,在钢琴教学实践中,双钢琴演奏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声部音乐听觉能力。双钢琴演奏并不突出个人的表现,不按照主观的个人心理感受去表现作品,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作品演奏时的整体音响效果,积极引导学生去聆听自己在整体音响效果中的分量与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若学生分不清自己旋律的位置,这时可以将两人的合作先录制下来,让学生聆听自己的声部,例如有时处于和声根音的位置,有时又会是一种节奏型的交互等。这些声部的变化依赖于听觉来完成,相互聆听才能准确地表现出音乐中的主次关系从而形成高度的统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觉,还能够引导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触键方式带来的音色变化,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鼓励学生以听觉来指导演奏。

(二)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

双钢琴演奏需要学生提高演奏时的默契度,对双钢琴《弥夏》的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弥夏》的和声关系、旋律变化相对幽默、欢快,学生在练习时更能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和音乐的美妙。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打好基础,要求学生在速度、节奏、音色上高度一致,注重细节处的声部变化等,表达出音乐的内涵。

(三)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音乐表现力是指音乐演奏者表现音乐的能力,人们能够根据演奏者对于旋律、和声以及节奏等音乐要素的表现感受到演奏者对于音乐的认识与理解。双钢琴《弥夏》在演奏时追求共性,演奏技巧难度并不占据主导地位,不过分追求高强度、高技巧,但要求演奏者能够恰当表现音乐,充分把握音乐形象。

部分学生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对于音乐和声色彩、节奏等感知能力较差,通过双钢琴《弥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乐感,无形中也能够提高学生演奏歌唱性旋律的能力。

四、结语

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从作品出发,对双钢琴《弥夏》进行了创作背景、文本结构、音乐特征的概述,并根据双钢琴《弥夏》的教学要点,分别从声部的处理、音色训练以及节奏特点探讨了如何进行教学实践。如:演奏前先分清楚声部主次,再进行合奏;在音色训练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沉浸在盛夏的情境中,再引导学生一起进行乐句分析。最后,本文从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三个方面总结了双钢琴《弥夏》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徐祺丰.青春记忆 音律偶成:中国双钢琴作品《弥夏》演奏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9.

[2]苟倩如.双钢琴音乐作品在高师钢琴教育中的教学价值[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5.

[3]毕晓鹏.高师钢琴四手联弹的教学实践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8.

作者简介:

陈艺丹,江汉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景佳(通讯作者),江汉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合作意识钢琴教学教学实践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措施探讨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关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