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课标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探索

2021-08-04张丽容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65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自主探究阅读能力

张丽容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传统的阅读教学法,课堂气氛沉闷,欠缺师生互动,教师只对课文做一些纯理性的或模式化的讲解,阻碍了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引导,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探究;创新实践;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阅读能力?笔者认为,探究是首要条件。学生的创新由疑开始,因感兴趣去探究再到慢慢走向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因此,笔者把自主探究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着眼点,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带着质疑,在品读中探究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可见,“疑”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动力。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课堂上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质疑的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做到敢问、想问、乐问、善问,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主动阅读,积极探究,实现语文的再创造。

如学习《荷叶圆圆》一文,传统教学一般都是学生能琅琅上口地把文章读出来,并掌握生字词,本课的教学任务就已完成。虽然,低年级倡导课文以读为本,但缺少指导,学生匆匆而过地读。学生对这篇童趣盎然的文章不但感受不深,而且没能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时,有学生提出质疑:“同样是一片绿绿的荷叶,为什么小水珠把荷叶当作摇篮,小蜻蜓把荷叶当作停机坪,小青蛙和小鱼儿却分别把荷叶当作歌台和凉伞呢?”笔者马上抓住学生质疑这一契机,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紧紧抓住这四个“研究点”展开探究:1.小水珠的样子是怎样的?2.在雨后的夏夜里,小青蛙最喜欢干什么?3.小鱼儿生活在哪里?4.小蜻蜓长得跟谁比较相似?

探究分三步进行:1.看一看。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2.找一找。让学生找出描写小水珠(躺、眨)、小蜻蜓(立、展)、小青蛙(蹲、唱)和小鱼儿(游、捧)等动作的词语。3.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学生领悟到:读描写荷叶这一段落时要通过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等来凸显出它的绿和大。通过观察、找重点词和品读,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有学生说:“作者把没有生命的小水珠写活了,读着读着,我觉得这一颗颗的小水珠渐渐地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小娃娃。”有学生说:“作者把‘庄稼的小卫士——青蛙演变成能歌善舞的歌唱家,真有趣!”还有的学生说:“炎炎夏日,连小鱼也要躲在凉伞下避暑,我在读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夏天的酷热。”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笔者只在疑难处稍加点拨,让学生结合教师的建议、同学的评价进行调整和取舍。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们参与度高,学得兴趣盎然,课堂很有实效。

运用如上方法教学《荷叶圆圆》一文,让学生带着疑惑细细品读,在教师的点拨下慢慢地一层一层解开心中的困惑。在品读、剖析中开展探究性阅读,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百花齐放,在教法中探究

1.抓好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彩的课文导入能在我们的教学中起到令人意外的效果。对不同体裁的课文,我们可以灵活采取与之匹配的导入。笔者在教学《比尾巴》是这样做的:在轻松的音乐中,创设情境,把缺少了尾巴的松鼠、兔子、猴子、鸭子、公鸡和孔雀的图片张贴在黑板上,带着疑惑的语气问:“同学们,大家看看以上动物少了什么?”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小动物们的尾巴没有了。”笔者说:“小动物们的尾巴被弄丢了,急得都快要哭了,你们能帮助它们把尾巴找回来吗?”学生兴奋地说:“能”笔者:“不同的动物有不一样的尾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儿歌《比尾巴》,我们擦亮眼睛,用心思考,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把小动物们的尾巴找回来。”寥寥数语,学生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興致勃勃地参与到学习中,努力探寻答案。

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在课堂上要结合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和年龄情况,创设学生喜欢又有课堂实效的教学环节,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定显实效。

2.课件演示,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中获知

小学生在学习中主要体现在具体形象思维上,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笔者在教学《日月潭》时,考虑到了低年级的学生对我国台湾的日月潭一定很陌生。为了让他们了解“日月潭”的地理位置,笔者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欣赏“日月潭”的地形外貌及它周围的景色。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学生不但知道了“日月潭”名字的由来,而且还了解了“日月潭”周围有哪些名胜古迹,它们分别又是什么样子的。直观形象的课件的演示远远胜于教师用千言万语去解释。

3.精心设问,设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课堂提问是一门很讲究技巧的艺术,主次清晰、有启发性的提问才能提高课堂的实效。以《棉花姑娘》这篇课文为例,它主要写棉花姑娘生病,分别请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帮忙治病等情节。教学时,笔者让学生仔细阅读四次对话,思考:棉花姑娘在请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帮忙治病的时候,它们分别是怎么回答的?你从它们的回答中知道了什么?问题设计越广,就越需要学生扩大阅读范围,甚至要深入阅读全文。学生细阅相应文段后,结合问题认真思考,在教师的点拨和小组的合作探究下去解决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只有紧紧围绕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提问,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

三、放飞思绪,在拓展中探究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自主探究阅读能力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