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聚焦生命教育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1-08-04李颜言

关键词:法治生命教材

李颜言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以有生命情怀的教育内容为核心、以有生成体验的教育策略为抓手、以有生活现场的教育途径为纽带,教师就可以优化教育内容,推进教育过程,拓宽教育途径,建构聚焦生命教育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

顾明远教授说:“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1]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旨在对学生的生命知识、生存能力、生命价值等施加影响,促使他们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得以成长。初中阶段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黄金阶段。道德与法治课是初中阶段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更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青少年的“拔节孕穗期”,道德与法治课承担着了解生命现象、获取生命知识、激发生命尊严、培育生命情怀、引领生命成长的教育责任,承担了培养健全人格、健康生活、面向世界、拥抱未来的现代公民的时代使命。为此,笔者尝试以有生命情怀的教育内容为核心、以有生成体验的教育策略为抓手、以有生活现场的教育途径为纽带,打造聚焦生命教育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一、以“生命成長”为核心优化教育内容

教师艺术地处理教材、科学地确定内容,将教材文本转化为学习文本,这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就是在选择合适的‘种子。”[2]聚焦生命教育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优化教材中生命教育的显性内容,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的隐性元素,在学生心灵深处埋下一颗关于生命的种子,最终实现帮助学生生命成长的目标。

(一)优化教材内容:把握学生认知和教材理论的契合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教师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统编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突出了生命教育的主题,但生命的话题对初中学生而言颇为宏大、艰深。因此,聚焦生命教育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就要在读透教材观点、读懂教材思路、读通教材逻辑的基础上,开发教材文本中生命教育的专题内容。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恰当处理教材,搭建适宜学生学习的知识坡度,逐步推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例如,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是关于生命的专题教育。这一单元从多角度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知识相对分散,学生难以将教材观点结构化。对此,笔者在整体把握单元内容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了“生命”“生存”“生活”三个主题的学习内容:“生命”主题侧重于对生命意识的教育,“生存”主题侧重于对生命技能的教育,“生活”主题侧重于对生命价值的教育。同时,在每个主题中设置有针对性、引领性的问题、案例和活动任务(详见图1)。在教材的解构与重构中,每个主题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合宜,逻辑清晰,学生得以在层层推进的教学中深化对生命的思考。

(二)创生教学内容:挖掘学生发展和课程任务的需求点

冯建军教授说:“生命是教育的原点。”[3]生命教育应当以学生的生命需求为立足点,以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为落脚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要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生命困惑,充分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的隐性内容,创生解决学生疑惑、适应学生成长、实现学生发展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学有所需、学解所疑、学有所促。除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统编教材其他分册中还有非常多的内容渗透了生命教育。比如七年级下册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知青春期的情绪特点,并学会情绪管理。对此,我们可以挖掘情绪话题中与生命话题相关联的内容,将情绪管理与挫折教育、生命教育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面对压力、感知愤怒时不要伤害自身与他人,要尊重生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又如八年级上册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和九年级上册第八课“中国人  中国梦”,都涉及树立学生的责任担当和理想信念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国家意识和生命价值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生命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进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可以说,统编教材的底色就是生命。

思政课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生活性、时代性,课堂要基于教材,更要拓展教材。聚焦生命教育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要紧密联系生活中与生命话题相关的社会热点,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生命教育的生长点,创生适宜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执教八年级上册第五课中的“善用法律”时,笔者从校园暴力的热议话题出发,选用了引发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电影《少年的你》的片段和“北京五名中学生因校园暴力被判刑”的新闻事件作为教学素材,在法治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通过对教学素材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让学生了解法律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进而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生命。

二、以“生成体验”为抓手推进教育过程

统编教材总主编朱小蔓说:“品德课能否真的构成生命教育的意义,还在于通过真实的教学过程师生的生命意识是否被激活,在于师生真实的身心生命是否‘在场,并且不止于有关生命的知识在意识的‘表层留下印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活生命意识、感受生命现场,让生命知识镌刻于心灵呢?教师可以通过情境体验、活动探究、榜样激励的教育方法,在对话交流体验中创生真实的教学过程。

(一)课堂生“情”:以情境深化体验

要让学生的身心生命在教学过程中“在场”,就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感悟生命现场,通过情境触动心灵,从而实现课堂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互动,促使学生在知识与情境的交互中完成深层次的情感升华和意义建构。

例如,在“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中,以“向死而生”为主题的自然段,起着承“生命有时尽”的内容和启“生命有接续”的内容的重要作用,但这一主题对初中生而言较难理解。此时,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受敬畏死亡、热爱生命的主题意义。笔者设计通过“墓志铭”让学生感悟体验:呈现司汤达的墓志铭——“活过、写过、爱过”,卢梭的墓志铭——“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胡适的墓志铭——“这个为学术和文化进步,为思想和言论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让学生从古今中外的名家墓志铭中,感受死与生的关系,思考希望为自己的一生留下什么样的注脚,进而感悟到“既然死亡必将到来,那么我们更要让自己的人生活出意义”。

(二)课堂有“思”:以活动启迪思考

课堂由系列教学活动组成,教学活动的推进和展开构成课堂的“轴心”。以活动探究推进教学,要求将学生感兴趣的外显行为活动和思维内化活动相结合。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活动,在合作、感悟、探究、思考中构建知识、培养能力、提升思维、培育素养,经历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课堂活动的形式多样:有个体活动,也有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班级活动等群体活动;有相对静态的看、写、画、思等形式,也有相对动态的听、说、读、辩、演、做等形式。

例如,在引導学生思考生命价值、进行价值选择时,笔者结合抗“疫”故事设计了一个主题探究活动:当疫情结束后,如果要建一座“抗‘疫博物馆”,你会选择哪些人像、物品和瞬间放进去?人像组中有“国士”钟南山、“英雄”战士、“暖心”医务人员、“平凡”志愿者等图像;物品组中有签满字的防护服、2月从重庆飞往武汉的机票、一枚党章、一封家书等物品;瞬间组中有军人母亲和女儿告别、小区门卫大叔在大雪中值守、医务人员疲惫地睡在地上等画面。全班分为人像选择组、物品选择组和瞬间选择组展开讨论,选择3~5个对象放入“抗‘疫博物馆”,并为所选对象写一段解说词。在活动中,学生积极了解抗“疫”故事,通过讨论、比较、选择、撰写和展示,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判断和选择。

(三)课堂育“人”:以榜样传递价值

亚里士多德认为,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用典型、正面的榜样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心理认同,让学生自觉地用榜样的生命经历来激励自己、用榜样的精神品质来引领自己。榜样教学可以化“被动”的价值灌输为“主动”的价值学习。

例如,在执教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活出生命的精彩”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身边的榜样人物诠释平凡与伟大。如:选用《人民日报》微博号发布的视频《唱给抗洪一线逆行英雄的歌》,通过奋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解放军战士、消防员、党员干部、退役军人、志愿者等人物,引导学生感受将个人生命与他人、集体的命运联系起来时生命所绽放的光彩;选用诸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团队、建设港珠澳大桥的普通工人等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民、为民族、为国家做贡献的人物的故事;选用中国文明网发布的“最美人物”,每一位“最美人物”都在平凡的岗位上闪耀不平凡的价值,都在传递榜样力量。

三、以“生活现场”为纽带拓宽教育途径

生命教育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积极拓展思政小课堂,主动联系社会大课堂。教师应建立多方协同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让学生在更丰富、更广阔、更真实的场域里,实现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协同学校育人:用主题活动拓展思政小课堂

课堂外的学校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道德与法治课可以整合利用学校德育工作和主题活动的生命教育资源,将课内和课外联结起来,拓宽生命教育途径,形成学校育人合力。如结合学校的节日、纪念日活动:在国家公祭日、国家安全教育日、世界环境日、清明节等具有教育意义的特殊日子,设计相关生命教育活动。如结合学校的班团队活动:根据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可能面对的生命问题,关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主题,开展诸如“七年级·欣赏自己”“八年级·成长的困惑”“九年级·生命与责任”等系列主题班会。如结合学校的特色活动:在学校的文化节、科技节、综合实践活动展等特色活动中,举办生命朗读者、生命微电影、生命设计书等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如结合学校安全逃生演练活动:在学校组织的地震、火灾等应急演习中,让学生增强安全保护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二)协同社会育人:用实践活动联系社会大课堂

社会实践活动是生成认知、培养技能、深化情感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达成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因此,生命教育不应当局限在课堂中、学校里,而应当让学生走进生活现场,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生活技能、深化生命体验、提升生命感悟。如充分利用青少年教育基地:利用医院、防疫站等医疗卫生场所,引导学生感悟生与死的意义,形成珍爱生命的态度;利用交通队、禁毒所等教育实践场所,让学生感受规则,敬畏生命。如联同社区开展社会服务和青少年志愿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助老助残等社区公益活动、担任“见习居委主任”、参加志愿者服务队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关爱他人、承担责任的意识。如开展课外拓展活动:通过“职业体验”等,让学生感受每一种社会职业的辛劳与价值;通过“采访”“调研”等,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生命成长故事,在真实的触动与感染中逐步实现价值成长。

总之,关注生命教育,是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积极回应,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当前青少年生命发展问题的题中之意,更是引领学生生命成长的迫切需要。李政涛教授在《教育与永恒》一书中说:“教育的内芯是真实、具体、微观的教育教学过程,它的实质是一个活泼泼的生命如何在教育活动中持续成长的过程。”[4]在生命教育这项系统工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应当精心打造生命课堂,充分发挥促进学生成长、涵养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3(09):85.

[2]印伟.行成于思——中学政治课堂思考力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66.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

[4]李政涛.教育与永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5.

猜你喜欢

法治生命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