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与心功能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021-08-04陈小青萨尔娜刘子浩李刚阿依娜西·热哈提李鹏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

陈小青 萨尔娜 刘子浩 李刚 阿依娜西·热哈提 李鹏

摘要:通过阅读近10年的相关研究文献,从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心功能严重程度与不同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两方面来总结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心功能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辨证分型;心功能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7-0080-03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主要死因,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的两大挑战之一。据我国2003年的抽样调查,成人心衰患病率为0.9%;发达国家心衰患病率为1%~2%,每年发病率为0.5%~1%。心力衰竭病人4年死亡率达50%,严重心衰病人1年死亡率高达50%[1]。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重,生活质量低下,死亡率偏高,已成为中国社会公共卫生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古代医学中并无“慢性心力衰竭”这一病名,但古医籍中关于“心痹”、“心胀”、“心水”、“支饮”、“胸痹”、“心悸”等的描述都与现代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相类似。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感受外邪,劳倦内伤,久病耗伤,情志失调等原因引起,病位主要在心,与肺、脾、肝、肾密切相关,“虚”、“瘀”、“水”为其主要病机,心气心阳亏虚是其病理基础,血瘀是其中心病理环节,痰浊和水饮是其主要病理产物。为了更好地了解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心功能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现状,现就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严重程度与不同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做一综述。

1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目前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尚无统一的标准,历代医家根据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同,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总结出多种辨证分型。除此之外,近年来对慢性心力衰竭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文献亦十分丰富。

1.1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研究 张伯礼院士[2]等主编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十版)将心衰分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喘脱危证等4个证型。《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将其分为7型,即气阴两亏型、心肾阳虚型、心肺气虚型、气虚血瘀型、阳虚水泛型、痰饮阻肺型、阴竭阳脱型。陈可冀院士[4]将心衰分为:(1)气虚血瘀:心气虚兼血瘀、心阳虚兼血瘀、肺肾气虚兼血瘀、气阴两虚兼血瘀。(2)中阳亏虚,水饮内停。(3)肾阳虚衰,水饮泛滥。伊璠[5]通过对232例心衰患者症状进行聚类分析后,将其归纳出五种证型:气虚血瘀证、心肺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水饮凌心证、心肾阳虚证。张桂静[6]通过总结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古今文献用药规律,提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证候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饮阻肺,心气不足,心肾阳虚,阳虚水泛。张忠辉医师[7]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将慢性心力衰竭分为心肺气虚-瘀阻饮停、心阳亏虚-血瘀痰盛、气阴两虚-血瘀水停、脾肾阳虚-瘀阻水停、阴竭阳脱-瘀滞水停五型。闫玲玲[8]通过分析近10年与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文献规律,指出心衰的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心肺气虚证、阳虚水泛证、心肾阳虚证等,常见病性要素为气虚、血瘀、阳虚、阴虚、水停、痰浊。周亚滨教授[9]则采用早、中、晚分期辨证将慢性心力衰竭分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阳虚喘脱证四型。姜德友教授[10]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将慢性心力衰竭分为心气虚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心肾阳虚证,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五型。

1.2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要素研究 张玉婷[11]通过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要素与心功能分级的关联性研究得出,本病病性要素分布频次由高到低为气虚、血瘀、痰浊、阳虚、水饮、阴虚,双病性要素进行组合以气虚+血瘀最多见,双病位要素进行组合以心+肺最多见。徐双等[12]针对186例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及用药规律回顾性研究发现,心衰常见证候分布依次为气虚、水饮、血瘀、阳虚、阴虚、痰浊。陈婵等[13]通过采集357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得出:其中气虚、血瘀、水停、痰浊、阴虚和阳虚为最常见证候。在单证型至七证型的证候组合方式中,以三证组合、二证组合和四证组合等较为常见,主要以气虚血瘀兼夹他证为其主要表现形式。张洁等[14]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发现心衰构成比在前五位的证候类型是心肺气虚兼痰饮阻肺39例(12.42%)、心肺气虚兼痰瘀互结21例(6.69%)、气阴两亏兼痰瘀互结16例(5.09%)、脾肾阳虚兼痰瘀互结15例(4.78%)、气阴两亏14例(4.46%)。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尚不统一,但从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整体过程来看,气虚、阳虚、阴虚、血瘀、水饮、痰浊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2 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严重程度与不同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相关研究显示,血清BNP、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等指标与慢性心力衰竭不同中医辨证分型间存在相关性,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严重程度客观指标变化,其中医证候类型亦随之演变,且有一定相关性。

2.1 血清BNP、NT-proBNP与慢性心力衰竭不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窦荣海[15]通过对123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例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不同辨证分型与血清BNP具有一定相关性,即随着BNP的升高,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的演变过程为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證→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崔萍[16]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着血浆NT-proBNP水平的递增、心功能从II级→Ⅳ级的变化,中医证型的变化表现为从心肺气虚证→气虚血瘀证→心阳虚衰证的变化,这反映了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严重程度由轻到重的变化,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具有客观的指导意义。刘德秀等[17]通过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与BNP的关系发现,慢性心衰早期证候表现以心肺气虚为主,随着病情的加重,心功能Ⅲ级和Ⅳ级患者的证候表现则以心肾阳虚证、气虚血瘀证、阳虚水泛证为主。张凯[18]研究发现,随着慢性心衰患者中医证型由以气虚为主(心肺气虚型、气阴两亏型和气虚血瘀型)到以阳虚为主(痰饮阻肺型、心肾阳虚型和阳虚水泛型),最后发展为阴竭阳脱型,血清BNP、NYHA心功能分级也随着升高,而左室射血分数则随着降低。

2.2 左室射血分数与慢性心力衰竭不同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王敏等[19]研究发现,随着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由心肺气虚证→氣虚血瘀证→脾肾阳虚证的转变,NYHA心功能分级和NT-proBNP逐渐升高,LVEF则相应降低(P<0.01)。陈畅[20]通过研究127例慢性心衰常见的中医证型与心脏超声结果的相关性发现,LVEF值随中医证型由心肺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的演变而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李星星等[21]通过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LVEF之间具有相关性,LVEF越低,考虑为阳虚水泛证的可能性越大。

2.3 纽约心功能分级与慢性心力衰竭不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陈海生[22]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的不同中医证型与NYHA心功能分级、LVEF和血清BNP值密切相关。随着痰饮阻肺证→气阴两虚、血瘀水停证→气阳两虚、血疲水停证的中医证型变化,慢性心衰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血清BNP值相应的升高,LVEF值则相应降低。陈婵等[23]研究发现,从心功能Ⅱ级至Ⅳ级的转变中,水停类、痰浊类、血瘀类、阳虚类症状在慢性心衰中医辨证中呈明显递增趋势。徐重白等[24]通过对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分型及规范化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随着慢性心衰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的递增,中医辨证分型呈气阴两虚→气滞血瘀→阳虚水泛的演变。纪颖[25]研究发现,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递增,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分型呈现出由心气虚→血瘀→阳虚→水停的证候演变规律。

3 小结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但总体来说慢性心力衰竭的证候要素主要为气虚、阳虚、阴虚、血瘀、水饮、痰浊。慢性心力衰竭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BNP、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等指标存在相关性,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严重程度客观指标变化,其中医证候类型亦随之演变,且存在一定相关性。近年来关于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类型、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心功能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较多,但关于慢性心力衰竭不同的中医证型与其近期及中、远期临床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献极少,且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对照研究,期望以后可以开展这类研究,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特色优势,提高中远期临床疗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近期及中、远期预后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9版.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66.

[2]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10版.北 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103-10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77.

[4]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2):136-138.

[5]伊璠.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规律及临证经验数据挖掘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

[6]张桂静.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古今文献用药规律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7]刘婷玉.张忠辉主任医师从水湿痰瘀论治慢性心力衰竭(心水病)经验总结[D].广州: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

[8]闫玲玲.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十年文献分析[D].广州: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

[9]刘新野,于海洋,葛媛,等.周亚滨运用辨病辨证辨体思想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2):116-119.

[10]张鼎顺,李文昊.姜德友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5):424-426+430.

[11]张玉婷.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要素与心功能分级的关联性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

[12]徐双,张艳.186例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及用药规律回顾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3):7-8+11.

[13]陈婵,赵慧辉,王娟,等.357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人口学信息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2,31(3):163-165.

[14]张洁,仇盛蕾.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J].中医学报,2017,32(8):1555-1558.

[15]窦荣海.不同中医证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NP变化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D].兰州:甘肃中医学院,2014.

[16]崔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与心功能及相关指标的关系[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9):10-12.

[17]刘德秀,李本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与B型利钠肽的关系[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9,33(3):186-187+190.

[18]张凯.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LVEF、BNP值及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学院,2015.

[19]王敏,徐新利,林建华,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和左室射血分数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J].新疆中医药,2014,32(5):4-6.

[20]陈畅.慢性心力衰竭常见中医证型与心脏超声结果的相关性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8(13):66-68.

[21]李星星,吴旸,范宗静,等.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左室射血分数相关性的Meta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1):143-146+150.

[22]陈海生.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心率变异性、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23]陈婵,张鹏,陈建新,等.冠心病心衰患者心功能分级与中医四诊及证候要素分布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4):870-872.

[24]徐重白,贾坚,吴中华.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分型及规范化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J].江西中医药,2011,42(9):9-11.

[25]纪颖.中医辨证论治对慢性心力衰竭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收稿日期:2020-12-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760883)

第一作者简介:陈小青,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心血管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通信作者:李鹏,E-mail:doctorlitcm@yeah.net

猜你喜欢

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
冠心病合并心衰介入治疗后BNP水平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分析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综合康复护理对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观察
miRNA—1和心肺复苏后心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舒心通脉组方治疗慢性心衰心肺气虚证患者的临床观察与药学监护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防治作用的有效性
给心功能分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