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以来党的民族工作的演进与发展

2021-08-04王蔷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演进中国共产党发展

[摘要]民族工作是多民族国家治国理政的核心内容,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社会实际和民族发展需要出发,针对不同时期的民族工作重点制定了一系列方针和政策,目前基本形成了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权威性的民族工作的方法,民族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民族间的关系更加团结稳固。围绕党的民族工作发展历程,从确立阶段、曲折发展阶段、恢复和发展阶段、深化发展阶段等分别探讨了党的民族工作的演进与发展,分析了建国以来党的民族工作演进的特征与启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演进;发展

[作者简介]王蔷(1989-),女,藏族,云南迪庆人,中共迪庆州委党校,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学、党建等。

[中图分类号] D061,D0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07-0007-03

中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而民族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民族工作方法作为协调各民族之间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桥梁,反映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事关民族发展与社会稳定。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治理体系。探讨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脉络,把握民族工作的演进规律,对于新时代民族发展和社会繁荣意义重大。

一、党的民族工作在确立阶段的演进和发展

新中国伊始,百废待兴,许多民族地区的民族政权没有建立,民族关系异常复杂,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如何协调好各民族间关系的问题。1949—1955年间,党的民族工作指导思想从无到有,民族矛盾得到一定解决,民族平等问题被正式提上日程。

这一时期,党的民族工作主要有:1、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了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在不同省份和地区采取了差异化的民族工作方法,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继成立,之后的十年内,广西、宁夏和西藏也先后成立了少数民族自治区。2、改进民族关系,帮助少数民族实现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1953年,党开始启动民族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对民族称谓进行了规范,制定实施禁止民族歧视和相互侮辱等的规定,较好地改进了民族关系,各民族间更加团结。《共同纲领》通过法律形式确定了民族平等,各少数民族身份得以确认,颁发了民族自治地方优先发展经济的政策,少数民族的权利得到很好的保障。3、大量培养民族干部。党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工作,各级政府部门中广泛吸收民族干部,并定期对民族干部进行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文化与政治水平。4、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党中央提出了“稳、宽、长”的政策,在民族地区逐步推进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帮助他们积极开展生产、民族贸易、师资培训等工作,引导各民族顺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二、党的民族工作在曲折发展阶段的演进和发展

1956年开始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民族工作经受了洗礼,正确与错误交织。1956—1966年,党的民族工作一方面受到错误思想的指导,把民族问题看作阶级问题,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较为冒进,不仅导致经济严重下滑,而且恶化了民族关系。直到1961年、1962年,随着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对一些错误的民族工作做法进行了纠正,党在民族、宗教和统战领域的问题才得以逐渐解决。

“文化大革命”时期,民族问题被列为阶级斗争问题,民族工作部门被撤销,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宗教等工作受到严重破坏,一些民族干部也受到迫害,民族情感被大大伤害。这一时期,民族工作的原则和理论受到较大影响,导致党的民族工作面临重大考验。

三、党的民族工作在恢复和发展阶段的演进和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工作逐渐得到恢复,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发展。

1978—1983年,是党的民族工作的拨乱反正阶段。这一时期党的民族工作主要有:1、澄清民族问题认识,平反冤假错案。1979年,全国边防会议重申了党的民族工作思想,把重视民族工作提上了日程;1980年,《西藏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了民族问题不是阶级问题,标志着对民族工作的拨乱反正。之后,1981年在云南召开的民族工作汇报会、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讨论会、党中央关于讨论内蒙古自治区工作的会议,明确了要严防“左”倾错误的民族工作指导思想,坚决反对一切破坏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言论和行为、积极平反冤假错案等问题,这些政策措施,对于恢复和改善民族关系意义重大。2、恢复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养民族干部。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恢复,同时到1983年,全国新建了53个民族自治地方;民族政策的法制化进程加快,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真正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使得很多民族干部重新回到领导岗位;为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民族干部、民族人才的培养,为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3、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邓小平首次在民族工作中引入了生产力的标准,这进一步推动了党对民族地区实施优惠的经济政策,实行特殊的财政政策、税收和贸易政策。例如,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的设立,优惠的农牧政策、东西部对口支援政策等。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方面,1982年开始,党和国家开始重视民族文字出版工作,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基本恢复,民族教育方针也得到及时调整。

1984—1991年,党的民族工作处于全面改革阶段。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持续影响下,党的民族工作得到进一步的补充、调整和落实,这一时期党的民族工作主要有:1、發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党中央提出了“两个离不开”的民族关系思想,为新时期的民族团结工作指明了方向,共同理想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实现了结合,民族团结的教育形式得到创新。1984年,中国第一部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系统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相关组织与管理办法,确保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持续健康发展,带动了各民族地区自治条例的制定。2、全面开展对口支援,多形式推动民族文化发展。1984年,党中央明确了8省市援藏的项目,致力于推动涉藏地区经济发展;对民族贫困地区,确立了帮扶型经济政策,并明确了重点做好牧区扶贫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党在民族文化发展方面也不断与市场接轨,通过兴建文化基础设施、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和语言文字、整理民族古籍等措施,大力推动民族文化发展。教育方面,在《义务教育法》中明确了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教育,例如实施双语教学、开展教师援助等工作。

1992—1999年,党基本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應的民族工作方针。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不仅加快了改革开放步伐,也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这一时期党的民族工作重点体现在:1、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实行民族区域改革开放。党的民族工作中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爱国主义等教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颁布实现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法制化与规范化。党和国家进一步明确对口帮扶对象,明确了全国支援西藏、北京帮扶内蒙古、山东帮扶新疆、福建帮扶宁夏、广东帮扶广西,同时实施了民族地区的沿边开放,在人才、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支持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2、实行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民族经济发展措施。这一时期,党和国家推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兴边富民行动”,综合地区、贫困等因素对民族地区采取一系列的经济优惠、边境贸易优惠等,加大对西部和边境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较好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3、继续扶持发展民族文教事业。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民族文化工作,民族文化产业得到了发展壮大,与市场经济不断融合,许多民族特色文化得到了发掘;《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文物工作意见》,意味着党和国家进一步规范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民族教育方面,1992年召开的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民族教育的任务,确定了新时期民族教育的原则,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为新时期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和民族地区适应时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党的民族工作在深化发展阶段的演进和发展

进入新世纪的2000年至今,党的民族工作方针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面临着一些新挑战和新情况,中国共产党逐步深化了对于民族工作的认识,不断调整和深化发展着民族工作方针,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总目标。

2000—2012年,党对民族工作作出了新的安排和部署,以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重点解决民族工作政令措施中与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的问题。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十二条”,对党的民族思想、民族理论进行了系统概括,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工作体系。这一时期,党的民族工作主要有:1、贯彻落实民族平等。2001年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把民族平等提到了新的高度,明确了各个民族地区均要实行共同繁荣和发展;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获得了党和国家的扶持,实现了民族政治平等。2、修改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2001年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了修订,提出民族地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的市场经济发展和民族区域自治水平起了较好的推动作用,适应和满足了民族地区在新时期的发展要求。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计划等三大经济政策,极大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3、稳步推进民族地区文教事业。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在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中包括了文化产业相关内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文学艺术、传媒等进一步得到保护与支持;2004年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实现了民族宗教工作的法制化。民族教育方面,实行西部地区民族教育攻坚,努力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4、实施打造民族干部队伍工程。党和国家实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并在民族工作会议上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作了具体的要求,提出完善民族干部选拔制度、配备更多民族干部的意见,对于加快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民族工作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认识,作出了新的部署。2014年召开的民族工作会议以及2017年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的民族工作任务进行了创新性安排。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作包括:1、增强民族团结。习近平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系统阐述了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据;同时,习近平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高度。这为争取各族人民民心、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提供了保障。2、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14年,习近平在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重申了坚持民族区域自治不动摇的基本方针,指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发展方向。3、保障和改进民生。新时代的民族经济发展中,强调了对城市民族工作的落实,针对少数民族流动情况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对民族地区实施精准扶贫工程,在民族地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党提出了“不让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地区掉队”的口号,使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2013年确定的十三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以民族地区为主。2014年党提出要发挥“灶小火旺”优势,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持续加强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直接解决边境民族地区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4、创新民族文化教育方式。党中央明确提出要重视双语教育工作,增进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感情。2016年,中央在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措施中,提出了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倾斜的意见,并加快了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力度。5、对民族干部提出更高的要求。2014年的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保障,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三个特别”提高了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标准,要求少数民族干部不仅要是非分明,还要立场坚定,也要融入群众。

五、建国以来党的民族工作演进的特征与启示

建国以来党的民族工作经历了确立阶段、曲折发展阶段、恢复和发展阶段、深化发展阶段等不同的历程,尽管有曲折发展过程,但总体而言党的民族工作始终以发展为主题,以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为根本宗旨,持续推动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干部培养、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文化教育振兴等的发展。党的民族工作的演进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越性,其动态演进的过程既与时代紧密相连,也体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对民族工作的推动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民族政策与民族实际情况结合。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和民族实情出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围绕不同的主题和中心来解决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前,亦或是改革开放后,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民族工作主线都和民族问题、时代特征紧密结合。

第二,妥善处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坚持并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和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较好地处理了国家统一与民族自治的关系,进一步推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民族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中,把推进民族团结作为整合民族关系的纽带,在民族政策和法规之外,还有各民族情感沟通的渠道,较好地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民族团结教育、表彰和宣传活动,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重视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把加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感情、凝聚民族力量作为整合民族关系的重要纽带。

第四,民族政策与法律法规相互贯通。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主要通过民族政策来处理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因为这一时期社会刚刚稳定、经济发展也才起步,不适合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解决民族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民族政策的法制化被提上日程。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政法兼治是中國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明显特色之一,民族政策与法律法规相互贯通提高了民族问题的解决效率。

[参考文献]

[1]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克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

[3]中央民族干部学院教材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4]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5]金炳镐.新中国民族政策60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6]钟芸.浅析中国民族政策[J].改革与开放,2011(06).

猜你喜欢

演进中国共产党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论我国死刑制度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
基于企业营销理念演进的道德营销探讨
当前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演进及发展探析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