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________,不只是________

2021-08-04邵雅平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木匠外公

题目

生活中,许多人和事的意义不是单一的。比如:成长,不只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心智的成熟;出发,不只为了到达,更为了沿途的风景;父母,不只是生养我们的亲人,更是我们精神成长的引路人;家,不只是“港湾”,更是一种责任与义务……请联系自己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思考、感悟,以“,________,不只是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自选角度,补全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散文除外);3.字数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要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

题解

這是一个辩证性很强的题目,补全题目对学生来讲是第一大考验,直接选用提示语之题目显然不够夺人眼球,那么我们只有从解读题目的提示语开始,找到选题方向。“生活中,许多人和事的意义不是单一的”提示我们写作的方向———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看待人和事,从而得出与定向思维不一样的结论。

题目的前后有两条横线,与以往半命题不同的是,以前填写的内容是作文的重点,而这篇作文将重点放在你没填进去的那句话上,如“家,不只是‘港湾,更是一种责任与义务”,后面的“责任与义务”才是本篇作文的重点,因此我们脑海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写作的重点,并且在文章的结尾处点明,使文章主旨一目了然。

学生例文

叶落,不只是归根浙江省绍兴市实初教育集团实验中学九年级杜沁芯

指导教师邵雅平

一阵清风拂过,携着菊花的幽香,在枝叶间穿梭跳跃,惊了一树的黄叶。一片枯叶自枝头落下,辗转蹁跹,最终回到大地的怀抱。

我看着那落叶,在土地上静静躺着。都说叶落归根,可它们舍弃了高高的枝头,放弃了俯瞰世界的资格,真的只是为了寻根吗?我有些茫然,思绪随风渐渐飘远,那个搅动三国风云,为蜀国鞠躬尽瘁的谋臣———诸葛孔明,依稀从历史深处向我走来。

他自隆中草庐而出,为了那个识他之才、三顾他于草庐之中的明主。他自悠闲清静的隐居之所,走入烽烟四起的乱世,自此步步筹谋;他自高高的清闲“枝头”落入凡尘,开启了他的“叶落”生涯。

草船谋箭,空城唱计,他将自己经天纬地之才贡献于蜀国,让蜀国兴起了勃勃的生机。先主辞世,他悲不自胜。遵先主之言,他鞠躬尽瘁,扶持幼主,再不能脱身。

他原可以在山野之间,闲烹清茶,笑煮温酒,却偏偏舍下了高挂枝头的惬意,步入污浊的红尘,做了那落叶。自他踏出草庐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一生困于世事,不得抽身。为了扶持幼主,他再次耗尽心血,七出祁山,只为不负先主所托。直至病逝五丈原,亦无怨无悔。

诸葛亮放弃清净闲适的隐居生活,踏入俗世是为了什么?为了施展他的才华、抱负吧———他认为烽火狼烟,才是他的归宿,是他所寻的根。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初衷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改变。一日日的君臣相对,一次次的默契谋划,他已然视刘备为主,于他而言,刘备已不再是他出山谋天下的一个理由,而是他此生耗尽心血也要为之奉献的君王。后来,叶落,再不只是为了归根,而是为了新生,为了蜀国的新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叶,亦是如此。叶自枝头落下,不只为了寻根,更为了化作那养分,帮助大树完成新生。

诸葛亮倾一生心血于蜀国,又未尝不是想做那落叶,护蜀国繁荣昌盛。

如今,我对叶落又有了新的理解。叶落,不一定是凋零之故,或为寻根,自愿从枝头落入尘土;又不只为了寻根,更是为了大树来年的新生,自愿奉献。

如今的中国,蒸蒸日上,焕发着勃勃生机。可这新生背后,又包含着多少先辈的奉献牺牲!

当年的旧中国,列强肆虐,满目疮痍。乱世之中,革命先烈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谋后辈之锦绣年华;立国之际,血雨腥风,无数志士奋不顾身,用满腔热血,教日月改换新天。如今,泱泱华夏,巍然屹立,山河如画,消防战士不惧熊熊烈焰,赴汤蹈火;白衣天使穿梭于生死之间,救死扶伤;戍边英雄谱写不朽军魂,寸土不让……我们所认为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花叶无私,自愿落入凡尘,成就满园春色。因为落叶,我们才能云淡风轻地静赏时光流转,岁月生香。我也愿做一片落叶,于晴好的蓝天之下,笑看荣木欣欣,守护山河无恙。

教师点评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这是自然现象,小作者笔力遒劲,见解不凡,衍生出新的观点———叶落不只是归根,更为了成就满园春色。整篇文章理畅辞达,一气呵成,豪放雄奇,不落俗套。由诸葛亮落入凡尘俗世护新主,把主题诠释得精准入理。结尾升华,主题更加鲜明突出。(邵雅平)

黄昏,不只是落幕

浙江省绍兴市实初教育集团实验中学九年级王逸

指导教师邵雅平

日影西沉,微云舒卷,一老一少正手牵着手,沐浴着缕缕金辉,走在归家的路上。

儿时的我,一放学就喜欢赖在外婆家的院子里,惬意地躺在椅子上,黄昏中,凝视天边那一场盛大的燃烧。看云卷云舒,烫染上镏金嫣红的纹饰,我总会兴奋地拍手笑着、欢呼着。外婆就坐在一旁看着我,当慈爱的笑容在她脸上荡漾开来,我的心也被暖意包裹。那时,黄昏好像只是一个温馨的落幕。

上小学了,日渐增多的作业和五花八门的培训课填满了我的生活。在外婆家的日子屈指可数,每次也是来去匆匆,那与黄昏约会的记忆被封藏在记忆深处。直到那年寒假,我们一家陪外婆一道过年。

一路颠簸,到外婆家时天色已暗。眼前还是熟悉的样子。院子里朵朵蒲公英随风舞动,仿佛在和我打招呼。耳边传来锅铲碰撞的热闹声,我赶忙跑进厨房帮忙。那个熟悉的背影矮小了许多,好似岁月诉说着什么。她炒菜的动作依旧熟练,紧握铲子的手却有些许吃力。见我来了,她亲切地呼唤我,慈爱地笑着,迎面扑来的仍是熟悉的温暖。但满脸的皱纹直刺入我的双眼,好似针扎般疼在心头。我哑然,任凭苦涩在心中荡漾开来。

黄昏侧卧山间,余晖洒入窗前,似是一缕缕暖橘色的叹息。那一刻,我意识到外婆的黄昏已至。那黄昏不只是落幕,还是时光流转间的诉说。它好像在轻声告诉我,我长大了,他们也在悄无声息地老去。

我恍惚地徘徊着,咀嚼着黄昏的滋味,不知不觉走到院子里。当一阵风轻抚我的发梢,眼前忽地撞入几抹雪白,蒲公英翩然从我的眼前掠过,未及回眸,便已消失。脚边仍有朵朵蒲公英簇拥在一起,随风摇曳,清新淡雅。即便下一秒会随风飘逝,即便黄昏即将来临,它们也要争分夺秒展现魅力,这何尝不是在提醒我:珍惜当下每一缕微风、每一份美好,甚至每一分每一秒。

随手拨弄书桌旁的地球仪,看着它在夕阳下转动,我忽然发现,原来被我慨叹着的黄昏,恰是地球另一端的人满怀希望的晨曦。黄昏,真的不只是落幕,它不仅用最美的夕阳与我的过去道别,还在成长的路上教会了我太多太多。无论是正在走向迟暮的外婆,还是院子里飘向远方的蒲公英,都似一缕缕光照亮了我的心田。我不禁感叹:黄昏,不只是落幕,更是天空热情如火的微笑,那金色的眼眸向我投来殷切的目光,告诫我要珍惜从指缝间溜走的如水时光;它也掀起我内心的层层波澜,启示我微笑面对生活,也许就能柳暗花明。

沐浴着夕阳的余晖,我铭记着黄昏的哲理,缓缓走在人生之路上,奔赴更远的地方。

教师点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昏给人的感觉更多是朦胧的凄楚、生命落幕的悲哀。小作者却将黄昏描写得美好又有哲理,它提醒我们时刻珍惜,提示我们满怀希望。流淌在文字间的不是悲伤,不是凄楚,更多的是对生命与生活的感悟。至情至性,至真至理。(邵雅平)

家,不只是住所

浙江省绍兴市实初教育集团实验中学九年级刘倩倩

指导教师邵雅平

大年初一的傍晚,我如往常一样出门散步。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空气里浮动着年夜饭的香味,隐约可以听到家家户户的欢声笑语。沿街皆是寻常风景,我却总能发现不一样的风光,不一样的光彩:长街路口的人家,屋檐下挂起两盏大红灯笼,质朴的房子平添了几分喜庆的味道;不少人家屋外,碎红满地,灿若云锦,大概是早晨的“开门炮仗”。

所有建筑都在深沉的夜幕中显出黛色的轮廓,整条长街在静默中好像轻声叹息。风呼啸着席卷大地,叶蜷缩着,像婴儿攥紧的小拳头,拼命俯下身子,依偎着树汲取温暖。头顶掠过振翅之声,是晚归的鸟儿。它们如旅人,也拥过风,也抱过雨,于奔波劳碌中见证良辰美景,也看日出日落谱人世繁华。我猜,它们鼓鼓的行囊里一定包裹着许多话,却始终得不到安慰与回答,那是在风餐露宿的生活里滋生的对家的渴望。此刻寒风渐起,这种渴望更加强烈,它们迫不及待地飞向温暖的巢寻得庇护。

一阵凛冽的寒风扑来,该回家了呀。总有一丝情愫百般缠绕,如候鸟般,离家远了,归家之意就莫名涌上心头。我想起那间被我唤为“家”的向阳的小屋,它能用温暖复苏我近乎被寒冷冰冻的四肢。但又不同于候鸟,我的家,它不只是住所,住所里更有其乐融融的亲人,能用温情抚平灵魂的皱纹。纵使世界五彩斑斓,始终不及家中一分温情。也听得虫鸣犬吠,也听得人家锅碗瓢盆轻响,众人近乎一样的生活常态,唯独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品出不一样的味道。我打了个寒战,加快了归家的脚步……

推开轻掩的家门,满室温馨,心窝刹那间被温柔填满。父母熟悉的招呼声:“回来了呀。”电视里播放着热闹的节目,亲人们谈笑风生,炉上的茶水热气腾腾,袅袅地簇拥着温暖的亲情。

岁月如诗,句句含情,奔波在成长的路上,荡漾在时光的舞步里。家不只是住所,更是精神的归宿,将灵魂妥帖安放。家像一把梯子,左脚可以向上攀登欣赏风景,右脚还有坚实的支撑。栖息于此,时光隐隐,欢喜淙淙,却道,“此心安处是吾家”。

教师点评

家,不只是住所,还是心灵休憩的港湾,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人为你守候,总有一盏灯为你点亮,家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深沉情愫。小作者通过一次散步,明白了“纵使世界五彩斑斓,始终不及家中一分温情”的道理。文章辞藻瑰丽,描写细腻,体现了小作者较深厚的文学功底。(邵雅平)

失去的,不只是竹林

浙江省绍兴市实初教育集团实验中学九年级姜思怡

指导教师邵雅平

外公床头摆着一张照片,那是他曾经的小院一隅。笔直的毛竹在阳光和微风下投下斑驳竹影,唤起了我的回忆。

外公和竹子有不解之缘,因为小村三面环山,山上多竹,外公自小便和邻居一起学竹艺。从挑选合适的竹子开始,外公用手亲自感受竹节间的纹理,通过丈量竹子的粗细,来判断它们是否能编成某样竹器。粗壮的竹节被他削成一条条的竹篾,在空中翻飞,又被编制成一件件精致的竹器。外公靠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我随外公在山里长大,自小便跟在他身后,穿梭于竹林间,与小动物为伴,与青林翠竹为友。那些被时光珍藏的日子里,我们俩总爱站在雨后的竹林里,细嗅竹子的清香,聆听雨落竹叶的声音。闲暇时,外公会为我编一两只竹虫。看着我拿着竹虫兴奋的样子,他也笑得像个孩子,脸上的皱纹扭在了一起。

时光荏苒,当外面的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尘世的浮华迷惑了人们的眼睛,城市的诱惑蔓延至山村。村里的后生不愿再学习这种过时的技艺,纷纷外出打工。外公起初还劝人家留下来继承前辈的手艺,然而当后生拿出从城里带回的五颜六色的收纳盒时,他的眼底閃过一丝落寞,他知道留不住他们了。

待我长大些,父母便把我和外公从乡下接到城里。那片竹林和小院也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被夷为平地。那段时光似一个泡沫般的梦,在灿烂的阳光下,终究还是破了。只有从那张外公拍下的照片中,我们依稀还能够看到过去的影子。

外公经常坐在他亲手制作的竹椅上,凝望着照片中的那片毛竹出神。清冷的月光洒在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上,点滴晶莹在虎口绽开。偶尔我能看到他在笑,也许因为那抹碧绿,让他回到了年轻时与竹林相伴的岁月……

外公至今保留着一个箱箧,里面是他做篾匠时使用的各种工具,每当初夏竹笋生长时,他都会将它们拿出来,细细擦拭,再把它们郑重地放回箱箧,也许外公在以这样的方式缅怀过去。

青山隐隐,高楼林立,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工艺逐渐消失。曾经触手可及的层层林海,变成了一张薄薄的照片;曾经精致的传统手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慢慢消失;曾经家家户户的日常用品,也慢慢变成了博物馆中的展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我们失去的又何止是一片竹林呢?

教师点评

竹林虽平凡,对于外公来说却是一份精神寄托。本文小作者心思缜密,洞察力敏锐,能够选取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题材,展现现代科技不断冲击传统技艺带来的“后遗症”。失去的不仅是传统手艺,更是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态度,还有历史发展的见证。文章立意深远,引人深思。(邵雅平)

片段一

有些人虽然拥有梦想,但总是“梦”着,“想”着,却懒于行动,最终,梦想就成了空想。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浙江省绍兴市实初教育集团实验中学九年级赵佳

片段二

书籍不仅能带给我们知识,还能让我们的灵魂产生强烈的碰撞,在火花中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欣赏世界的黑与白、暗与明!

———浙江省绍兴市实初教育集团实验中学九年级阮思丹

片段三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上,我们都曾有过忧伤,都曾被烦躁、迷惘笼罩,都曾迷失方向,但只要找到自己的一片净土,不论有多黑暗,總能星辰相聚。

———浙江省绍兴市实初教育集团实验中学九年级陆奕涵

素材一

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开播后迅速征服了大批观众。有人说“陈晓卿”这三个字就是一档好的美食节目的保证,因为他曾经主导过文化盛宴《舌尖上的中国》。这位据说最懂美食的导演带着团队,走遍二十多个国家,制成的纪录片呈现出的每一帧画面都可以馋哭“吃货”。而这档节目之所以吸引我们,不仅仅因为那份美味,更重要的是美食背后的故事———人情与风俗、信仰与文化……

素材二

一位木匠做得一手好门。他给自己家做了一扇门,他认为这门用料实在,做工精良,一定经久耐用。过了一段时间,门上的钉子锈了,掉下一块木板,木匠找出一颗钉子补上,门又完好如初。不久又掉了一颗钉子,木匠就又换上一颗钉子。后来,门上的一块木板坏了,木匠就又找出一块木板换上。再后来,门闩坏了,木匠又换了一个门闩……若干年后,这扇门虽经无数次破损,但经过木匠的精心修补,仍坚固耐用。木匠对此甚是自豪:多亏有了这门手艺。

忽然有一天,邻居对他说:“你是木匠,你看看你家这门!”木匠仔细一看,才发觉邻居家的门一扇扇样式新颖、质地优良,而自己家的门又老又破,满是补丁。木匠明白了,是自己的手艺阻碍了自家门的发展。

可见,学一门手艺固然重要,但固守专业不知创新同样也会禁锢自己。面对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要学会不断革新,有魄力去打破关住自己的这扇无形的“门”,放眼世界,打破旧格局,这样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猜你喜欢

木匠外公
同行是冤家
木匠身影
木匠手中的诗情画意
《下雪了》
同行是冤家
我的外公
外公做的门
外公是个象棋迷
我的外公
谭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