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
2021-08-04林琳
题目
“本色”的意思是“原来的面貌和不变的品质”。涓涓小溪的本色是
静静流淌的从容;破茧蝴蝶的本色是向往飞翔的信仰;葱郁大树的本色是脚踏实地的坚韧……每个人都应具备自我的本色,自然流露美好的品性、高尚的情操;每一种职业也必该保留其本色,彰显人性的光芒、传承珍贵的财富……請讲述自己的经历,或叙述自己接触到的人物,以“本色”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题解
“本色”,意即原来的面貌和不变的品质,是人物身上自然流露出的美好品性、高尚的情操,或是职业精神彰显的人性光芒、传承的珍贵财富等。我们在选材时可以从做人态度、职业精神等方面入手。在行文中要明确点出人物的本色是什么,使主题更为鲜明。行文中要明确写出人物身上是如何体现出,或者保持这种品质或精神的。当然,一种“本色”精神下与人物相关的一件事情或多件事情可写;多种“本色”精神下的人物的多件事情也可写。
学生例文
本色
人大附中九年级王美璇
秋色,便是熬煮一壶良辰美景,几杯敬朝霞,几杯敬夕阳。
遇见她,胜似这美好的时令———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浅识人之本色,品尝到一种久违的触动。
“成长的快乐就是总有一天你学会笑着说出那些让你难过的事情。”对于永远长不高的袖珍身材,她这样看待———抬起头,踮踮脚,便离阳光又近了一分。
她说:笑,就要开怀,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循着一阵银铃般悦耳的谈笑声,我推门而入。皮影文化博物馆中,她正在收拾道具,本就矮小的身躯显得更加瘦弱。我本不期盼能够与她交谈,怕不经意间流露的悲悯激起她深深的自卑。“喜欢这里吗?”她却先打开了话匣子。我不由得审视起这个自来熟的小人儿,大大的眼睛在笑,薄薄的嘴唇在笑,深深的酒窝也在笑。她转身,碧波般清澈的眼神呈现出一团温柔的火焰,嘴角的弧度像恬静的弦月。我为她的自信所震撼。
不经意间看到她记录表演场次的本子,扉页上题着几句诗:
天空是倒过来的海,
让阳光擦亮我们的日子……
读后觉得挺有味儿,我拍拍她:“哪儿摘的?”“好吗?”她红了脸。“嗯,不错,谁的?风格好像徐志摩?普希金?”她的脸更红了,眼睛亮亮的,透着令人莫名其妙的兴奋。
我追随她走向舞台。拨、抬、摆、收、绕,人偶一会儿双枪对打,一会儿纵马飞奔,整台戏被她耍闹得好不红火!十指下,箭杆起舞,人偶跃动,她仿佛融入了这童话,纤密的发丝在奔放的快乐中飘动起来,竟为小小的身躯增添了些高度,我似乎看到了她灵秀外表下自强的底色。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呈诙谐,”她清亮而亲切的嗓音再度传入耳际,“来,让我教你吧。”我早已沉浸在这独具魅力的传统艺术中,亦沉浸在她身残志坚的无瑕本色里。“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早亡,一官吏受小儿布偶启发,用棉帛裁成夫人影像,于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观看。”说着她便手执一婀娜女子形象牵挑旋拉,正是“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头上的步摇、腰间的玉佩亦活灵活现。“龙颜必大悦。”念着,我也执起人偶,笨拙却用心地模仿着,眉宇间又多了几许庄重,似欲深入探寻皮影文化,又或许想接近她弱小身躯下自信、自强的本色。
月余后再见到她时,她掏出一本书说:“送给你吧!”那是一本手写的诗集《霞光的诉说》,作者兰蒂———是她。她抿着嘴,嫣然一笑:“谢谢你,你曾以为我是徐志摩,是普希金,太过奖了。不过,这太令我欣慰了。”我听着听着,忆起她那令人莫名其妙的兴奋。嗯,“天空是倒过来的海,让阳光擦亮我们的日子……”
蓦然觉得,她与人偶在一起的时刻,再不显得袖珍。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自信、自强地坚守,常执精巧的皮影,饱蘸诗意的笔墨———不忘初心的旅行,便不枉走这一遭。
天地大静,一根凉笛,一弯残月,林下漏银辉,疏疏如残雪,融身于自然,映出绚烂的本色。
教师点评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博物馆里的皮影表演者,开篇直言“遇见她”胜过秋色之美,让人忍不住想要了解“她“是怎样的人。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选取了初遇时自信的笑、本子扉页上美好的诗句和精彩生动的皮影演出这三个素材,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和动作进行了大量细致而优美的描写刻画,勾勒出一个身材矮小,却热情爱笑、自信自强的女孩形象。令人赞叹的是小作者入木三分的描写:她笑时,“碧波般清澈的眼神呈现出一团温柔的火焰,嘴角的弧度像恬静的弦月”;她表演时,“纤密的发丝在奔放的快乐中飘动起来”,手中“牵挑旋拉”,皮影人偶连“腰间的玉佩亦活灵活现”。借助细节描写中的比喻、衬托和大量准确生动的形容词,我们看到了女孩火热的内心与自信自强的性格。
那么,本文想要展现的“人之本色”究竟是什么呢?透过结尾凝练的总结,我们不难知晓,那便是自信自强、坚守本心。
(王文)
本色
人大附中九年级刘润杉
常言道:“英雄本色。”自古以来,英雄豪杰或坚忍不拔,或勇于担当,但普通人亦可以拥有自己的本色。
他———一位渐冻症患者,我妈妈的病人,在全身几乎都不能动的情况下,依旧乐观生活。
初次来探望他的我全然不知道“渐冻症”是怎样一种病。我推开病房门,只见他挂着呼吸机,靠着床背,双眼炯炯有神地盯着眼前花花绿绿的电视屏幕。“爷爷好!”我懵懂地看着他。
只见他的保姆举起一张拼音表,他吃力地仰起头,眼珠缓缓地转着,全身僵硬,一动不动,嘴唇微微颤动,好像在说着什么。“他说,你是郭大夫的女儿吧?看着真聪明。”保姆笑着对我们说。他又用眼睛“指”着拼音表,我满脸疑惑不解。“他说让你拿一个柑橘,那是他老家的特产。”他努力地扬起嘴角,仿佛每一个细胞都在挣扎,挣扎着向这个世界微笑。
走出他的病房,我又去了其他渐冻症病人的病房,他们大都目光呆滞地望着雪白的天花板,仿佛失去了生活的兴趣。
妈妈看出了我的疑惑,说道:“他是一个商人,工作时遭遇过很多的坎坷,但他都挺了过去,你知道他为什么看那个拼音表吗?”我摇摇頭。“他用眼神示意每一个字母,向其他人拼出想说的话,他不想放过任何交流的机会。”
我恍然大悟,他几乎全身都被“冻住”,但他依然想尽办法去正常生活,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渐冻症这样一种无法治愈的病降临在他身上,他却依然乐观、积极地生活着。这是怎样一种品质呀!品尝着他给我的柑橘,我发觉他的乐观与这柑橘一样甘甜,自始至终没有改变。乐观,便是他的本色。
乐观之本,是他所经历的挫折的沉淀;乐观之色,是他炯炯有神的目光、努力表达的神情。
再次探望他时,我已经上初三了。这一次,他用眼睛看着《苏东坡传》,用眼神指着字符,保姆说:“一蓑烟雨任平生,真好。”他的病更重了,已无法扬起嘴角,但他依旧乐观地感受着古人的志趣。
“任平生”是苏轼的达观,而乐观即是他的本色。
教师点评
本文以一位渐冻症患者为描写对象,一开始便用其“乐观生活”的形象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小作者从一个探望者的视角,对病人进行了细致描写:他“挂着呼吸机,靠着床背”“全身僵硬,一动不动”,但依然“双眼炯炯有神地盯着”,还招呼“我”吃柑橘,眼神中透露着乐观,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疾病缠身却积极生活的普通人。这是文章的巧思之一。
除了直接描写外,小作者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由病人的主治医生———“我”的妈妈揭开了这位病人的与众不同———保留着工作时面对挫折的乐观。而对其他病人状态描写的加入,也更突出了病人的乐观精神之难能可贵,点明了“本色”的内涵,呼应了“普通人亦可以拥有自己的本色”的主题。这是文章的巧思之二。
而结尾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将这位病人与“苏轼”类比,更是表达了小作者内心的敬佩之情。
(林琳)
本色
人大附中九年级毕昕宇
父亲抚摸着黑白老照片上的笑靥,眸子里却流光溢彩。
我漫不经心地整理着家中的书柜,不经意间发现了一张黑白老照片。黑白照片上是一个衣衫如雪的少年如雕塑般矗立在码头,身后便是广阔无际的大海。看得入神时,父亲走上前来,问我:“在看什么?”我指了指照片,父亲嘴角上扬,告诉我这是他的照片。我不解道:“黑白照片那么单调,为什么不换上彩色照片?”他笑道:“孩子,你不懂,五彩斑斓并非本色,本色不在于色彩的呈现,而在于灵魂的感知。”
父亲青年时便参了军,这张照片,便是他刚入伍的时候拍下的。现在的我像极了他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样子。在他那时纯洁的心中,对于海军的想象便是辽阔无边的天空、洁白如玉的海军服、澄澈淡蓝的祖国海与鹅黄温暖的故乡月……军营却如黑白一般冷峻。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平时短暂的十分钟,在训练场上却长如十年。刺骨的海风让脸上有如针扎,狂风却依旧没有停止它的嘶吼。他时常腿部痉挛,跌倒了只能扶着墙站起来,想迈开步伐的时候却再次跌倒,如此周而复始,膝盖已是伤痕累累。他自问:痛苦不堪,难道是人生的本色?
可他从未放弃,强忍满腹苦水再次站起来。海水淡化了痛苦,留下的只有曾经许下的诺言。他发誓要献身祖国的海防事业,用奋斗来铸就无悔的青春,擦亮人生的本色。
曾经那嘹亮的歌声、穿云的口号、整齐的步伐以及劳累一天后人人期待的一声熄灯号,这些都深深地烙印在他脑海里。他曾“剪下”自己的一段年华,奋不顾身地朝着一个目标狂奔,那勇敢的模样,像码头上自由不羁的风,像海滩上红润炙热的太阳。这,便是人生的奋斗本色。
父亲抚摸着黑白老照片,仿佛触碰着那些青春岁月的记忆,依然能感受到温馨与美好。此刻,我与父亲眼中早已不是黑白,而是流连着洗尽铅华的本色。
教师点评
本文独具匠心地以一张黑白老照片引出了父亲年轻时参加海军的经历,告诉读者什么才是人生的本色。全文语言细腻生动,在作者笔下,父亲眼中的“海军服”是洁白如玉的,“祖国海”是澄澈淡蓝的,而“故乡月”则是鹅黄温暖的。父亲年轻时纯洁的内心和坚定的爱国之心在恶劣的气候环境、艰苦的军营训练的衬托之下更显可贵。文章对事件的叙述也并非一马平川,父亲内心曾有的困惑、痛苦与战胜它们的过程,为文章增添了阅读魅力。最终,对海军的热爱和对誓言的执着支撑他用奋斗擦亮了人生的本色。本文开头曾提到的本色的内涵不在色彩,而在灵魂。而父亲的本色,正是赤子之心支撑下的青春岁月里无悔的奋斗。
(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