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起承转合——新时代城市更新新建项目设计探讨

2021-08-04黄伟勋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1年7期
关键词:邓世昌城市更新岭南

黄伟勋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州510010)

1 城市更新的概念和理论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伴随城市不断发展及外扩,部分旧城区出现产业外移,税收下降,基础设施和房屋失修,居民外流的衰落现象。为解决城市因过度外扩而引发的内城衰退问题,“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更新和发展的主题。

城市更新是将城市中已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改造的活动。目的是通过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败的物质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城市更新一方面是对城市片区建筑物及空间环境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对各种文化环境,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方面的延续与更新。

经欧美及我国现阶段大量理论和实践证明,建筑新建与改造设计并举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吴良镛先生提出“有机更新”理论,认为城市建设应该按照城市内在的秩序和规律,顺应城市的肌理,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使得城市改造区的环境与城市整体环境相一致[1]。

对于旧城的更新与改造,要根据房屋的现状加以区别,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好建筑,修缮虽尚可利用的建筑,拆除破旧危房,考虑现在与将来的关系,既保留历史文脉的延续,又形成有机的整体环境。城市每一个局部区域改造具备相对的完整性与延续性,集区域成整体,促进旧城的整体环境的发展,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2-3]。

2 我国城市更新历程及动态

欧美各国的城市建设及更新的历程,经历了战后重建,城市外扩后的衰退萧条时期、城市回归与复兴等几个时期[4]。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40年间,城市建设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⑴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经济开始腾飞,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建筑界反思大规模拆除旧城的状况,对城市旧改的不同对象研究不同的策略,出现了许多成功案例,为后续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如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等项目。

⑵20 世纪90 年代,建筑师进一步探索对旧建筑等的改造再利用,使得旧有建筑焕发出新的朝气,如苏州河旧仓库改造、“上海新天地”等项目,在旧城改造及开发再利用领域继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⑶21 世纪初至今,随着城市发展外扩的不断加速,对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旧城区进行改建和扩建,特别是对城中村整体改建、历史建筑及周边区域的升级改造,成为城市更新的重点方向,如广州大量城中村旧改、恩宁路改造项目等。

3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的实践探索

某项目位于海珠区宝岗大道,属于典型的广州旧城区,周边有各个历史时期建成的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建筑,不具备保护价值的单、多层住宅及新建成的高层住宅。北侧邓世昌纪念馆为其中最重要的建筑,南侧及西侧为建国后的多层普通民居,东侧为3 个高层住宅小区,约10栋高层住宅。

在建筑密集,城市环境拥挤,各历史阶段建筑物并存的旧城区地块,如何使新建项目具备适当规模、合适尺度、展现适时的建筑形象,提高城市品质的目标,设计方法尤为重要,在此借鉴了中国诗词创作“起、承、转、合”的思路,开展建筑设计及实践。

元代范德玑的《诗格》写道:“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起、承、转、合”是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正面反面立论;“合”是全文的结尾。

3.1 起:设计定位尊重场地的城市脉络,积极回应城市

本项目北侧的邓世昌纪念馆原址为邓氏宗祠,始建于1834 年,1894 年邓世昌殉国后,由清政府颁发抚银加建改造而成,具有古典岭南建筑风格。1994年9月17 日成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 年9 月海珠区博物馆依托邓世昌纪念馆成立并开馆,目前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海珠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邓世昌纪念馆目前正在全面升级改造,将建成纪念广场(见图1)。

图1 邓世昌纪念馆Fig.1 Deng Shichang Memorial Hall

本项目南侧及西侧为多层普通民居,不具备历史保护价值,布置无序,房屋破旧,公共设施短缺,东侧为5 栋约100 m 高层办公及住宅,南北广场为4 栋约100 m 高办公楼及100 m 高住宅,分别建于20 世纪末及21世纪初(见图2)。

图2 场地状况及周边高层住宅Fig.2 Site Condition and Surrounding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地块为广州海珠区旧城区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升级纪念馆,并增设广场,另一方面要引入社会资金,解决原项目用地居民及周边居民回迁安置,安排新住户,增加公建配套,提升街区生活便利性,集约用地,提升城市街区环境(见图3)。

图3 邓世昌纪念广场规划方案Fig.3 Planning Scheme of Deng Shichang Memorial Square

3.2 承:延续传统建筑空间,集约用地资源

本项目用地约12 200 m2,其中1 300 m2为道路用地,为确保纪念馆空间完整性,经与主管部门协调,开发业主免费将240 m2用地提供给纪念馆前广场,27 00 m2供纪念馆公园,仅保留了7 600 m2用地,用于建设住宅及公建配项目,建筑面积24 300 万m2,新配建肉菜市场及商铺3 000 m2,其余21 300 m2住宅面积供原居民回迁安置房与新建商品房各一半,2层地下室。

为进一步提升纪念广场的空间视线效果,在纪念馆的正中增设南北向视觉通廊,在此范围内,不布置建筑物,因而项目实际可建设用地压缩为4 000 m2。按实际可建设用地计算,容积率达到6.0,极大增加了设计难度(见图4、图5)。

图4 项目用地红线Fig.4 Red Line of Project Land

图5 邓世昌纪念馆视线通廊与项目总图Fig.5 Deng Shichang Memorial Hall Sight Corridor and Project General Map

住宅限高100 m,若采用1 栋楼来完成2.13 万m2的住宅建设量,塔楼的面宽将远远超过60 m,体量非常巨大,对周边场地、邓世昌纪念馆及现有高层住宅产生空间压迫及视线干扰。结合本项目需要设置安置房和商品房的功能要求,项目布置为2栋塔楼。

场地东西面宽小,南北进深较长,沿南北设置住宅塔楼,错位布置。北侧为安置房,使回迁的居民位于相对熟悉的城市历史环境,并靠东部呈方形布置,压缩体量,降低高度,尽可能减少对纪念馆的压迫。南侧布置商品房,西侧户型控制面宽,部分房间面朝西向,满足视线通廊要求,同时采用转角阳台、飘窗等外遮阳手法适应岭南气候特点,体现绿色建筑发展观[5]。

裙房配套肉菜市场及商业沿北侧及东侧布置,面对纪念广场及东侧居住小区对应布置,2~3层,高度控制在15 m 以内,与道路宽度相近,形成了宜人的街道尺度,在高耸的塔楼与旧有单多层建筑间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过渡,同时为纪念广场及周边居民提供了便利的购物环境。

3.3 转:创作当随时代,体现文化特征与地域气质,延续传统建筑空间的精髓,造型有别于各阶段历史建筑形象,展现城市新足迹,体现时代背景下新建项目的特点

广州位于岭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北方汉族的迁徙南下给岭南地区带来了荆楚文化、闽越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原文化,海外经商的岭南人也为其带来海外文化。岭南建筑受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的长期影响,演化中兼容并蓄,形成了多元、开放、兼容、创新的建筑文化,展现轻盈、通透、明朗的建筑特质[6]。

伴随全球化进程,各地文化深入交融,建筑风格如何传承地域气质,保持文化的多样性,避免同质化显得尤为重要。当代中国建筑应该兼具传承精神与时代特色,并通过地域建筑语言表达[7]。

场地中部及西部结合视线通廊要求,形成大面积的中心庭院,延续了纪念馆广场的开敞空间,同时为西侧旧居民楼提供了良好的室外空间,南北塔间形成东侧小庭院,在视觉通廊的南端衍生小庭院,扩展中心花园的景深,营造出空间通透流动的岭南庭院。

裙房参考传统岭南建筑的比例及尺度,形成骑楼,在近人尺度为城市行人及周边居民提供熟悉的岭南街道空间,在传统街区保留了历史的记忆(见图6)。

图6 岭南传统骑楼与项目裙房造型Fig.6 Lingnan Traditional Arcade and Project Podium Shape

塔楼没有仿造建于19世纪的纪念馆风格,通过对岭南传统文化及建筑风格的理解,借鉴岭南建筑满洲窗的比例,尺度和意向,通过现代的材质和表现手法,对传统的岭南建筑文化进行了现代的演绎,以现代材质与表现手法重新演绎传统岭南元素,创造新时代的特色岭南建筑(见图7、图8)[8]。

图7 满洲窗与造型演变Fig.7 Manchuria Window and Its Modeling Evolution

图8 建筑造型Fig.8 Architectural Modeling

3.4 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项目所营造的空间及城市形象,能否带来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需要在建成后得到社会和市场的检验

本项目方案经反复优化论证,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评审专家高度认可项目为邓世昌纪念馆提供的广场场地和视线通廊的公益性贡献,街区商业营造的骑楼空间,住宅的形体和具备岭南建筑特点的造型。

本项目建成后,原居民顺利回迁,周边原居民考察项目后,积极认购商品房,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9]。

4 结语

城市更新涉及社会、历史、经济及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对于不同的城市区域,不同的建筑群体,设计师从城市更新的理论及经验入手,归纳设计方法开展实践,对建筑物及空间环境进行改造,同时对社会邻里网络的历史予以传承、延续及提升,体现时代性,各个城市片区整合形成城市的整体性。

我国拥有灿烂悠久的建筑文明,但近现代城市更新改造的历史不长,理论及实践需要积累。作者有幸参与过广州旧广钢地块,原南方报社等项目的更新、改造设计。在城市进化中尊重历史,勇于创新,起承传合,采用适度的建设,适合的设计,创造适宜的城市空间,在城市新更新过程中留下适时的足迹,使新建筑与旧建筑和谐共存,为城市的多样化提供可能。

猜你喜欢

邓世昌城市更新岭南
忆岭南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邓世昌的“红绿灯”行权妙法
雨岭南
TOD/城市更新
不辞长作岭南人
邓世昌的悲壮里带着些让我说不出的齿冷
易说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