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替米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的临床价值

2021-08-04宋健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0期
关键词:培哚米沙坦心功能

宋健

心力衰竭即指于适量静脉回流条件下,因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异常,心排血量缺乏难以维持组织代谢正常需求而引发的以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据有关数据调查发现[2],60 岁以上人群心力衰竭发病率>10%,病死率高达50%。近年来,跟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心力衰竭发病率显著上升,且存在年轻化发展趋势,目前已成为威胁国民身体健康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3]。现阶段,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方式治疗心力衰竭,其中较为常用的药物包括正性肌力、利尿剂等,此类药物在改善心功能、重塑心室方面均可发挥一定作用,并得到临床的认可[4]。但有关文献报道[5],常规药物治疗心力衰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与不足。替米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II 受体抗结药,在高危心血管、高血压疾病治疗方面可发挥显著效果[6]。培哚普利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具有扩张血管之效,通常被临床上用于缺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为验证在心力衰竭治疗中替米沙坦与培哚普利的协同作用效果,现对本院78 例心力衰竭患者展开研讨,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 收治的78 例心力衰竭患者,以抓阄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39 例。常规组患者男女比为22∶17;年龄46~80 岁,平均年龄(61.89±6.04)岁;病程1~14 年,平均病程(5.74±2.76)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0 例,Ⅲ级19 例,Ⅳ级10 例。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为23∶16;年龄47~80 岁,平均年龄(61.92±6.03)岁;病程1~15 年,平均病程(5.76±3.08)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0 例,Ⅲ级18 例,Ⅳ级11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满足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版内相关标准[7];②临床检查、诊断、治疗等数据完整;③能积极配合本次研究;④患者与家属均了解且支持本次研究。

1.2.2 排除标准 ①由先天性心脏病而致心力衰竭;②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或缺陷者;③合并全身性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者;④基础疾病控制不佳者;⑤处于病情加重期;⑥研究前2 周接受其他药物治疗者;⑦无法耐受研究药物或对研究药物过敏者;⑧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

1.3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施以基础治疗,包括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扩血管剂、利尿剂等,嘱咐患者保持良好休息,控制其水分与钠盐的摄取量。常规组患者采用替米沙坦(南京瑞年百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3213)治疗,以口服方式用药,80 mg/d,顿服。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培哚普利[施维雅(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382]治疗,以口服方式用药,4 mg/d,顿服。两组均连续治疗3 周。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分别在治疗前后通过彩色超声心电图测定患者的CO、LVEF、LVESD、LVEDD,以评估患者心功能。②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疗效判定标准[8]:优:治疗后,患者气短、心悸等临床症状基本或完全消失,心率恢复至正常,心功能改善 >2 级;良: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心率有所好转,心功能改善1 级;差:均未达到以上2 项标准。优良率=优率+良率。③观察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通过随访,统计两组用药期间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头晕或头痛、恶心呕吐等,以评估两组用药安全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CO、LVEF、LVESD、LVEDD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O、LVEF 水平均明显高于常规组,LVESD、LVEDD 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注:与常规组对比,aP<0.05

2.2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常规组治疗优13 例(33.33%),良16 例(41.03%),差10 例(25.64%),优良率为74.36%(29/39);研究组治疗优17 例(43.59%),良20 例 (51.28%),差2 例(5.13%),优良率为94.87%(37/39);研究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03,P=0.012<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常规组出现腹泻2 例(5.13%),头晕或头痛2 例(5.13%),恶心呕吐3 例(7.6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5%(7/39);研究组出现腹泻1 例(2.56%),头晕或头痛2 例(5.13%),恶心呕吐2 例(5.1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2%(5/39);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4,P=0.530>0.05)。

3 讨论

心力衰竭属于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及致死率较高。该病具体表现为水肿、乏力、呼吸困难等,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累及循环系统功能损伤,影响肝肾、呼吸功能,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9]。据有关文献报道[10],心力衰竭的5 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当,可见心力衰竭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危害极为严重。因此,临床上应加强对心力衰竭治疗工作的重视,不断优化临床治疗方案,以改善该类患者预后。

既往临床上主要采用扩血管、强心、利尿等常规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经实践证实,以上药物尽管能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但难以有效降低该病死亡率,而且一旦病情加重,该类药物并不能满足临床治疗需求。孙飞龙等[11]研究中表示,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常规扩血管、强心等药物虽可发挥一定作用,但在降低并发症方面难以获取理想效果。于雪[12]认为,扩血管、强心等常规药物是治疗心力衰竭必不可缺的基本治疗药物,但还应配以血管紧张素抑制剂,以强化临床治疗 效果。

替米沙坦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抗结剂,主要用于高血压治疗中。药学实验提示,该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适应证较为广泛。在心力衰竭治疗中,替米沙坦能通过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抑制,来阻止血管紧张素Ⅱ的合成,促进颈动脉扩张,降低肺动脉压力和血管阻力,为心脏负荷、心室收缩与舒张末期内压恢复提供良好环境,防控心室重构期间心肌肥厚的出现,提升LVEF 及CO 水平,从而实现心功能改善的最终目的。培哚普利属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适用于缺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治疗中。该药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机理:通过对神经激素异常激活的抑制,促使心室重构逆转,从而增加LVEF水平,降低心肌耗氧量,最终促使心功能的改善。此外,培哚普利还可减轻血管阻力,促进心脏血流的改善。因心力衰竭病因较为复杂,单独用药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故而,本研究对以上两种药物进行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CO、LVEF、LVESD、LVE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O、LVEF 水平均明显高于常规组,LVESD、LVEDD 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优良率94.87%(37/39)高于常规组的74.36%(29/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03,P=0.012<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4,P=0.530>0.05)。这提示培哚普利与替米沙坦联合疗法能促使患者心功能的改善,能提升心力衰竭临床治疗工作质量,安全性值得信赖。

综上所述,培哚普利联合替米沙坦疗法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为突出,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培哚米沙坦心功能
氢氯噻嗪联合替米沙坦用于高血压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培哚普利和螺内酯对大鼠糖尿病肾病水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
培哚普利及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及胰岛素抵抗和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表达的影响
心功能如何分级?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胰岛素抵抗OLETF大鼠血清IL-18水平变化及替米沙坦的干预研究
替米沙坦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BMP-7的影响
替米沙坦和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及最小成本分析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
培哚普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系统评价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