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缺血性与非缺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对照研究
2021-08-04张谷陈玲陈晓
张谷 陈玲 陈晓
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指的是患者心脏结构或功能障碍所致心脏输送血液下降,或压力负荷增加导致的疾病,患者有水肿、乏力或呼吸困难等表现,对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均造成了极大的威胁[1]。目前该疾病的治疗以药物为主,常用β 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以降低患者死亡率,但从整体上来说患者的治疗效果仍不乐观[2,3]。为进一步提升慢性心衰患者的疗效,本次择取2019 年1~12 月期间本院心内科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共60 例分组开展药物对不同病因心力衰竭的疗效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9 年1~12 月期间本院心内科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60 例,根据病因不同分为ICM 组与NICM 组,各30 例。ICM 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龄52~81 岁,平均年龄(62.5±6.3)岁;病程2~8 年,平均病程(4.3±1.3)年。NICM 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龄50~82 岁,平均年龄(63.1±6.4)岁;病程2~10 年,平均病程(4.7±1.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首先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停用36 h 后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Novartis Singapore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Private.Ltd (分装: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90001,规格:50 mg×28 片],50 mg/次,2 次/d。以患者病情改善效果调整给药剂量,可每2~4周增加1倍给药剂量,直至单次给药剂量达到200 mg 即可,患者用药1 个月为1 个疗程,共需要治疗3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NT-proBNP、6MWD、LVEF、LVESVi、LVEDVi。不良反应包括头晕、恶心呕吐、咳嗽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6MWD、LVEF、LVESVi、LVEDVi 比较 治疗前,两组NT-proBNP、6MWD、LVEF、LVESVi、LVEDV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CM 组NT-proBNP 水平高于NICM 组,6MWD 短于NICM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LVESVi 及LEVD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6 MWD、LVEF、LVESVi、LVEDVi 比较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6 MWD、LVEF、LVESVi、LVEDVi 比较 ()
注:与NICM 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该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体现在患者心脏长期泵血功能下降,造成组织出现持续性低灌注,引发呼吸困难、乏力等多种临床症状表现,对患者的心功能造成了严重损伤,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了极大威胁[4]。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下降,生活质量有所提升,但是其临床疗效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沙库巴曲缬沙坦是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新型药物之一,是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药物中的脑啡肽酶是一种中性肽链内切酶,对多种肽类的降解均具有促进作用。有研究结果显示[5],ARNI 类药物对不同阶段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均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还可增强体力,改善生活质量。2017 年发布的心力衰竭管理指南中建议该药物可用于LVEF<35%的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同时针对NYHA 分级中二级和三级患者,以及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耐受良好的患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ICM 组NT-proBNP 水平高于NICM 组,6MWD 短于NICM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药物对NICM 患者病情改善效果更理想,ICM 患者可能合并心肌梗死,并在心梗病灶处发生心肌坏死,导致心室壁节段性运动发生异常,并且缺血处心肌顿抑会造成患者心肌收缩障碍,诱发更加严重的心肌缺血;NICM 患者相比ICM 患者的心肌损伤或纤维化症状轻微。同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LVEF、LVESVi及LEVDV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因为入组患者无显著心肌重构所致,同时也说明该药物的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对ICM 和NICM 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是对NICM的疗效相比ICM 更理想,临床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治疗,提升患者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