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DSA 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08-04董发新
董发新
脑血管病属于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即使患者经救治后存活,受到高致残率的影响,多数预后情况较差。脑血管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缺血性,另一类是出血性,所有患者中前者占比可达80%左右[1]。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于老年群体,最主要的发病原因为脑动脉狭窄,患者发病后表现为偏瘫、偏盲、记忆功能障碍等,生活质量可受到严重影响。目前,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时,可用手段包含外科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药物联合外科手术治疗为经典的治疗方案,但治疗后部分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会再次发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2]。近年 来,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应用神经介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此种术式属于微创手术,具有众多的优点,且疗效肯定。因此,本研究分析了全脑DSA 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7 月收治的60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 例,女21 例;年龄53~80 岁,平均年龄(62.2± 6.0)岁;既往病史:脑卒中46 例,家族性脑血管病 14 例;合并症:高血压48 例,糖尿病20 例。纳入标准:①与诊断标准相符;②经全脑DSA 确诊;③发病时间≤24 h;④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药物过敏;②多发性脑梗死;③拒绝接受治疗;④重要脏器功能严重异常。将患者随机分为A 组与B 组,各30 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全脑DSA 检查:①采用局部麻醉,以改良Seldinger 穿刺法在右侧股动脉处进行穿刺,成功将8F 动脉鞘置入,给予肝素,剂量为3000~5000 U,经超滑导丝引导置入猪尾巴造影管,到达主动脉弓后停止,利用血管造影系统造影,清晰显示出主动脉弓部位各血管的开口位置、走向等;②猪尾巴导管、超滑导丝依次退出,通过超滑导丝将5F 椎动脉造影管或西蒙导管置入,到达主动脉弓各血管的开口位置后停止,行开口造影,分别在双椎动脉、双颈总动脉处进行,在正侧位进行仔细观察;③参数设置:造影剂:碘克沙醇;造影剂体积:主动脉弓25 ml、超选椎动脉6 ml、颈动脉及非超炫椎动脉8 ml;注射压力:主动脉弓600 PSI、超选椎动脉、颈动脉及非超炫椎动脉300 PSI;团注速度:主动脉弓15 ml/s、超选椎动脉4 ml/s、颈动脉及非超炫椎动脉6 ml/s;④阅片由3 名以上医生利用双盲法进行,血管狭窄程度利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NASCET)法评估,狭窄率<30%视为轻度狭窄,狭窄率30%~69%视为中度狭窄,狭窄率>69%视为重度狭窄。全脑DSA 检查后,见颈动脉起始部狭窄38 例,颈动脉中远段(C4~C7)狭窄6 例,大脑中动脉狭窄8 例,基底动脉狭窄4 例,椎动狭窄 6 例。
A 组给予药物治疗,阿司匹林(广东九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1139)100 mg/ 次,1 次/d;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29/H20171237]75 mg/ 次,1 次/d,连续应用6 个月后氯吡格雷停用,继续服用阿司匹林,用法用量不变,持续时间至少1 年。
B 组给予神经介入术治疗。神经介入术治疗: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在术前3~5 d 口服,用法用量同A 组;②手术时采用局部麻醉,给予肝素3000~ 5000 U(与造影同期进行者追加肝素1000~2000 U),引导图辅助下向靶血管置入导引导管,之后把0.014 微导丝通过狭窄病变区;③对颈内动脉起始部病变者,经微导丝向颈内动脉颅外垂直段送入保护伞,通过后将过滤保护伞释放,顺着微导丝再将球囊送到狭窄段,缓慢扩张,扩张后复查血流状况及生命体征,无异常后送入支架予支架成形;④对颈内动脉中远段(C4~C7)及其他病变者,顺着微导丝再将球囊送到狭窄段,缓慢扩张,扩张后复查血流状况及观察生命体征,无异常后以狭窄具体情况为依据适当选择支架,并确保狭窄段被支架覆盖;⑤正侧位下,给予动脉DSA 造影,观察颅内动脉形态、显影效果,患者生命体征密切监测,并观察意识恢复情况、肢体活动情况;⑥确认效果后,拔出动脉鞘,以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压迫时间为术后12 h,右下肢制动24 h,术后24 h 严密监护患者情况,血压、心率密切注意;⑦抗凝治疗术后常规开展药物治疗,同A 组药物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3 个月再次行全脑DSA 检查,依据检查结果评估治疗效果,血流达到3 级,血管残余狭窄<30%判定为显效;狭窄部位与治疗前相比恢复程度>50%判定为有效;血管狭窄未明显改变及开放部位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皮下血肿、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B 组治疗总有效率90.0%显著高于A 组的5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B 组并发症发生率10.0%明显低于A 组的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复杂的病因,患者发病后病情可迅速进展,需及时开展相应的治疗,而尽早开展治疗的关键则是快速、准确的诊断病情[3]。全脑DSA是近年来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脑血管病检查手段,通过向目标血管注入造影剂,将脑血管的形态结构、循环时间等准确、清晰、真实的反映出来,如果动脉存在狭窄情况,也可明确的显示出狭窄位置、狭窄程度[4]。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接受治疗前行全脑DSA 检查后,检查结果可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病情康复[5]。
缺血性脑病发病诱因中,颅外动脉狭窄是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颈动脉狭窄,约占60%左右,以颈内动脉的起始位置为好发部位[6]。研究表明,颈动脉存在严重狭窄情况下,同侧脑梗死的发病率可>90%,且是进行性脑卒中[7]。因此,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时,关键在于及时、有效的恢复颈动脉狭窄,进而降低复发风险。随着临床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神经介入手术,大量学者提出采用此种术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并通过相应的研究证实了该手术治疗的有效性[8]。本研究结果显示,B 组治疗总有效率90.0%显著高于A 组 的5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并发症发生率10.0%明显低于A 组的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全脑DSA 联合神经介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采用全脑DSA 联合神经介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过程中,通过术前DSA 检查,有助于医生明确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和狭窄位置,根据检查结果行神经介入术治疗可提高血管再通率,且不会严重损伤神经元,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了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提升了治疗的安全性[9]。此外,DSA 系统辅助下,脑血管形态结构可清晰、准确的显示出来,并能获得动脉期、静脉期等血流图像,可使医生准确掌握患者病情,提升手术操作的准确性,进一步增强手术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时,采取全脑DSA 联合神经介入术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明显改善动脉狭窄情况,提高血管再通率,利于患者的恢复,且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于临床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