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沪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2021-08-04张玲娜王琦

科技促进发展 2021年4期
关键词:两地上海北京

■ 张玲娜 王琦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00101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务院多次发文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基于这样的顶层设计,一系列的落地政策先后出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设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通知》(2016)、《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2019)等从创业导师团队建设、创新创业“金课”打造、创新创业大赛等方面构建了全面、系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较快的北京、上海,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跨界性特点突出,大学生创业主动性、抗压力、资源整合力和需求感知力较强。但是由于创业资源禀赋差异引致下的资源依赖路径不同,京沪两地的大学生创业动机、创业路径、创业特征又有着显著差异。加之“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创业以它自身独特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了新模式。

一方面,大学生创业有共同特征,有一定专业基础和学习能力、至少大学期间有在城市生活的经历、对新生事物的感知力较强。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也存在差异,从南北方企业类型来看,南方家族企业占比高于北方,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创业教育对创业影响会在不同地区有显著差异性,进而导致京沪学生创业资金来源、创业动因、创业起点时间可能不同。因此,新时期,深入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素质能力,深刻剖析影响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力培养因素,并给出相应对策建议,对于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尽管已有研究对创业教育教学、创业模式选择、创业税收优惠等进行的深入研究,但是少有文献具体分析典型特大城市大学生创业特征差异,鉴于此,本文选取北京和上海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利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分析研究问卷调查结果,能较客观地反映出京沪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1 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1.1 问卷设计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特征设计问卷。问卷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内容分为被调查者的性别、年级、专业、政治面貌、学校类别、生源地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主要调查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旨在了解当今大学生创业的内在驱动力;第三部分是大学生创业精神调查表,旨在了解在大学生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第四部分是大学生创业能力调查,为了解大学生对机会识别能力、项目设计能力、团队组建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等能力的掌握情况,问卷采用Likert五分量表调查大学生创业意识、精神、能力,分值从1 分到5 分分别对应“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为保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在大学生中进行了小范围的测试,并邀请创新创业教育领域专家对问卷进行修订完善,最终形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调查量表。

1.2 数据来源

1.2.1 来源学校、年级与专业

在调查上,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和上海两地10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300 份,收回1275 份,收回率超过了98%。采取实地调查和利用问卷网线上调查方法分发问卷收集数据,对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及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共十所学校的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在问卷调查中,上海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41份,有效回收率98%;北京高校共发放问卷650 份,回收有效问卷634 份,有效回收率97%。在北京五所高校被调查的大学生中,男女生的比例比较相当,分别为49.7%和50.3%,调查对象最多的群体是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占总人数的68.8%;在专业方面,财经类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共349 人,占55.11%,其次是理工类学生,共124 人,占比19.56%,综合类学生共107人,占比16.89%,政法类、医药类、师范类、语言类、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占比较少,体育类、农林类专业的学生没有参与调查。调查样本中各专业学生分布不均,集中在财经类、理工类、综合类3大专业方向。

上海被调查大学生中,男女生的比例也比较接近,分别为53.67%和46.33%,调查对象最多的群体是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占总人数的46.18%;在专业方面,专业为理工类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共171 人,占26.68%,其次是财经类学生,共计151 人,占比23.56%,综合类学生共85人,占比13.26%,政法类8.27%、医药类4.99%、师范类4.06%、语言类3.59%、艺术类4.37%、体育类3.74%、农林类7.49%,调查样本中各专业学生分布不均,集中在理工类、财经类、综合类3大专业方向。

1.2.2 学生生源地

从京沪两地调查数据可知,参与调查的京沪两地大学生家乡所属省份以我国东部地区为主,依次是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北京大学生占比39.56%,上海大学生占比36.35%,西部地区北京大学生占比41.33%,上海大学生占比12.32%。中部地区上海大学生占比占比27.93%,北京大学生占比16%,两地东北地区和港澳台地区人数较少。

1.2.3 学生及父母创业情况

1.2.3.1 学生创业情况

本问题针对调查个体已创业的情况和未来创业的计划,如表1所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创业的打算,北京大学生占比57.78%,上海大学生占比40.06%,其次是还没创业但打算创业的群体,北京大学生占比35.11%,上海大学生占比36.04%,已有创业经历的学生占少数,北京大学生占比7.11%,上海大学生占比20.90%。

表1 调查样本创业情况

1.2.3.2 学生父母创业情况

调查样本中,父母有创业经历的学生占少数,北京大学生父母创业占比15.11%,上海大学生父母创业占比36.35%。(表2)

表2 调查样本父母创业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创业的最佳时机

通过调查发现,京沪两地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最佳时机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北京24.44%的大学生认为创业的最佳时机是在毕业后的1~3年之内,而上海大学生计划创业的最佳时期为硕士期间,占比20.28%;其次是认为大四创业是最佳时机,北京和上海大学生占比分别为16.89%和20.28%;北京大学生选择硕士期间创业人数最少,占比仅为7.56%,上海大学生选择大学一、二、三年级创业的人最少,占比12.17%。

总体上看,两地高校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最佳时机时看法不一,调查群体选择不同的创业时间段,其原因可能与不同时期的学业任务、阅历经历有关。北京大学生绝大多数人选择在本科毕业后创业,此时相对而言学业任务更加轻松,而选择在硕士阶段创业的人数最少,此时学业繁重。上海大学生绝大多数人选择在读硕期间创业,此时相对本科阶段而言社会经验更加丰富,而选择在本科阶段前3年创业的人数最少,此时学业繁重、社会经验不足。

2.2 大学生创业动机来源

北京大学生调查样本中,将就读高校与专业作为创业动机来源的学生占大多数,占比为29.33%,其次是社会媒体、家庭、朋友、创新创业培训,分别为21.33%、19.56%、15.11%、14.67%。由此可以看出,高校以及专业、创新创业培训对学生创业动机影响较大,高校的正确引导以及创新创业类培训的组织在学生的创业路上起着重要作用。上海大学生调查样本中,朋友作为创业动机来源的学生占大多数,占比27.77%,其次是就读高校或专业、家庭、创新创业培训、社会媒体,分别为24.65%、21.53%、14.66%,11.39%。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选择是否创业时,朋友的影响因素较大,调查样本中大部分人将朋友视为重要的创业动机。总体来看,京沪两地高校大学生创业动机主要来自于就读高校和专业、朋友和家庭,可见高校教育的正确引导以及朋友和家庭在学生的创业路上起着重要作用。

2.3 大学生未来创业地点选择

从京沪两地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北京和上海的大学生都选择未来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创业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北京大学生占比42.67%,上海大学生占比37.75%。其次是自己的家乡,上海大学生占比39.56%,北京大学生占比28.08%。选择二线、三线城市创业的学生较少。由以上结果可知一线城市更吸引大学生去创业,城市经济发展情况、城市创业资源对于创业者影响较大,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加吸引创业者。其次是调查者的家乡,其原因可能与家庭、人脉资源等因素有关,而二三线城市对创业者吸引力较小。

2.4 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和培训

由京沪两地调查数据可知,北京大学生调查样本中参加过创新创业比赛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40%,没参加过比赛的占60%;上海大学生参加过创新创业比赛比例为45.09%,没参加过比赛54.91%,两地大学生大部分人没有参加过创新创业类的比赛。由表3可知,调查样本中两地大学生没参加过创新创业类培训或课程的人数超过50%,北京大学生占总人数的57.33%,上海大学生占比54.91%。北京大学生参加过创新创业培训或课程的占42.67%,上海大学生占比为42.90%。可见,高校在创新创业培训方面仍需要高度重视,与其他课程相比,创新创业课程及培训普及率较低。

表3 京沪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和课程培训情况

2.5 参与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情况

调查样本中京沪两地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参加过班级、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并且在各个组织中担任过主要负责人或组织者和相关成员占大部分,北京大学生中有43.11%的学生担任各个组织的负责人或组织者,上海大学生中有30.73%的学生担任各个组织的负责人或组织者。北京大学生中是学生会、社团等组织的相关成员占比33.33%,上海大学生占比为34.16%。两地大学生中只有少数学生从未参与过学生会等学生组织。

2.6 大学生认为重要的创业服务

调查样本中,绝大多数京沪两地大学生认为资金与融资的支持是最重要的,北京大学生共283 人选择了资金和融资,占比44.89%,上海大学生共有226 人选择了资金和融资,占比35.26%。其次是创业教育培训,北京大学生占比23.11%,上海大学生占比29.17%。选择创业孵化的北京大学生占比22.67%,上海大学生占比21.68%。选择模拟创业大赛的学生较少,北京大学生和上海大学生分别占比9.33%和13.88%。这启示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和指导时,应更加重视创业教育培训以及孵化平台,在资金获取以及融资方面提供指导,而模拟的创业比赛并非那么重要。

3 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本次调研从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3 个维度,侧重于真实反映京沪两地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现状,对结果做少许分析和建议,报告以京沪两地大学生为主体,从各个问题切入进行描述和说明。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分值统计如下:

3.1 创业意识

本部分共9 道题,5 点计分,满分为45 分,最低9 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激情三个方面进行提问,总的来说,调查样本在创业意识维度的得分较高,北京大学生均分为32.36±6.20,上海大学生33.42±6.05。其中,相对于创业需要和创业动机而言,创业激情方面得分较低,北京大学生得分9.65,上海大学生得分10.67。(表4)

表4 京沪大学生创业意识得分

3.2 创业精神

本部分考察个体的创业精神,共28 道题,5 点计分,满分为140 分,创业精神共分为挑战冒险、实践科学、精益求精等10个方面。由两地调查数据得知,北京大学生创业精神总分均值为109.09,标准差为17.200。上海大学生创业精神总分均值为108.23,标准差为18.57。(表5)

表5 京沪大学生创业精神得分

3.3 创业能力

本部分考察大学生个体的创业能力,共48 道题,5点计分,满分为240 分,共分为机会识别、项目设计能力等16 个方面,每种能力各3 道题。京沪两地调查数据整体呈偏态分布,说明京沪两地大学生整体创业能力较高。北京大学生平均每种能力得分10.71 分。上海大学生平均每种能力得分11.05 分。北京大学生在团队组建、团队管理、团队沟通、市场开拓、融资吸引、落实目标、调整目标、风险防范、产品开发、项目运营得分较高,高于均分,其中“团队组建能力”得分最高,而设定目标、落实目标、项目设计、机会识别、产融互动、资金获取能力较低,其中“设定目标能力”和“产融互动能力”能力得分最低。上海大学生在机会识别、设定目标、调整目标、团队组建与管理、产品开发、市场开拓、项目运营、风险防范、融资吸引能力得分较高,高于均分,其中“设定目标能力”得分最高,而落实战略目标、资金获取、产融互动等6种能力得分较低,其中“产融互动能力”得分最低。(表6-7)

表6 北京大学生创业能力得分

表7 上海大学生创业能力得分

3.4 量表总分

本量表共95 题,每题最低1 分,最高5 分,总分475分。北京大学生调查样本634份,均分349.18分,标准差58.02。上海大学生调查样本共641 份,均分357.16 分,标准差46.835。整体上京沪两地大学生总分呈偏态分布,偏度<0,说明北京大学生和上海大学生整体创业素质和能力较高。(表8)

表8 京沪大学生调查样本量表总得分

3.5 各维度的相关

从北京大学生和上海大学生测试结果看,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3 个维度彼此之间相关极显著,各维度之间以及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相关极显著。(表9)

表9 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

4 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通过对京沪两地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力的调研及分析能够看出京沪两地大学生整体创业素质和能力较高。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影响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力的瓶颈:创业课程培训的普及率不高,两地大学生没参加过创新创业类培训或课程的人数超过50%;京沪两地大学生创业意识中“创业激情”得分最低,北京大学生得分为9.65 分,上海大学生得分为10.67 分;京沪两地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中的“坚持不懈精神”不足,是创业精神中最低得分项。北京大学生得分7.47分,上海大学生得分为7.58分;创业能力中京沪两地大学生的“设定目标能力”和“产融互动能力”得分最低,分别得分是10.52 分和10.51 分。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对此建议如下:

(1)要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从教学体系、课程设计、金课建设、教学方法、项目培育、导师团队、创新创业大赛等方面完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突出创新、融于实践的“学做思创”的教学体系,要围绕创业知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等方面设计课程。课程设计要按照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文件精神的要求,突出实践性和操作性,不仅要传授创业理论知识与方法,更要设置比重高的创业实训课程,让学生体验到创业实践的真实情况,进而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要秉持OBE教育理念,重点建设一批创新创业金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激情,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要创新教学方法,多元地使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初创企业模拟等方式进行教学,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要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科技立项——创业项目——创业孵化体系。建立校内外导师融合联动机制,建设以专业教师、企业家、投资人等为核心的创业导师团队,助力双创人才培养。高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制度为保障,鼓励大学生参加“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创、以赛促教,全面提升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能力。

(2)要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建设。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对创业意愿有直接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者做事的恒心毅力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创业素质中重要的心理素质。而调查中发现京沪两地大学生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不足,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创业的精神内涵和社会价值,鼓励想创业的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保持坚持不懈的精神,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凭借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创新的想法和敢拼的闯劲,去开拓一番事业;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帮扶指导他们组建创业团队,搭建平台,帮助他们参与项目运营,使大学生从实践中真正了解创业,获得创业的知识与技能。一方面高校应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基础上加开创业心理课程,提升大学生创业的心理效能,具备不怕挫折勇于挑战、面临风险与困境时的心理抗压能力和恢复能力,进而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创业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将挫折教育融入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创新创业的过程并非一路坦程,充满着挫折和困难,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和应对挫折,掌握一定抗挫折的方法,提升抗挫抗压能力,进而使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不畏困难、不惧失败、坚持不懈地将创新创业项目坚持到底,确保成功创业。

(3)要建立产学助创协同育人机制。鉴于大学生创业的短板主要体现在社会经验不足,缺少企业管理运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经历,缺少资金获取和融资方面的经验,缺少资源获取和行业数据方面的渠道问题,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设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通知》要求,完善多级导师制度。高校要建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产教融合、产学融合。一方面要依托校企合作,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设计基于行业企业创新发展的课程体系,邀请优秀的企业家参与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突出面对面的双向互动交流,培养塑造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另一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青年创业平台、创业孵化器的合作,定期组织创业学生去企业实习实践、参观孵化器、观察初创企业、走访调研企业(家)和创业者,加深大学生对企业经营的了解,增强与企业家和创业者之间的互动,以提高大学生对创业者的认知,从而深入了解成为一名创业者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产学助创协同育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高校创业理论教学和企业(创业者)实战经验丰富的各自优势,同时能增加大学生社会阅历,为大学生今后成功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4)要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所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地域文化是一个区域内长期以来积淀形成的具有独特性质的文化,对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影响。调查中发现京沪两地大学生在创业起始阶段、创业动机、创业资金来源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这说明了地域文化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高校要培育基于地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这是因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凸显各自的发展特色,就是要围绕所在区域的功能定位和文化特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弘扬地域文化,从而获得社会和政府的认可与支持,有利于形成政府、社会、企业与学校协同联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格局。另一方面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有利于高校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发挥辐射作用,推动区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获得地方政府的政策与金融支持,进而能够扩展高校创新创业空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机会与平台,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猜你喜欢

两地上海北京
上海电力大学
轨交项目连中标,东南两地传喜报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