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教学实践探索
——以影视剪辑课程为例
2021-08-04谢艳虹
谢艳虹
杭州师范大学
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飞速革新带来影视行业的爆炸式发展,也由此衍生出对于影视创作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伴随着智能手机、移动网络的普及和提速,网络短视频以其短、平、快的特点用一种新的呈现形式带领人们步入了读秒时代。为了满足与日俱增的社会需求,各大高等院校也纷纷开设了数字媒体相关专业。
但是我们却陆续发现一个问题,一方面用人单位表示对于影视创作人才需求的缺口无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大量相关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在就业的时候又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这种矛盾使得高校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双方供求无法匹配的失衡状况,也进一步凸显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该如何进行自我调整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提出在数字媒体专业教学中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以期对目前这种困境有所改善。
一、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现状
(一)现状概况
通过对国内开设数字媒体专业高校的调研发现,其人才培养方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以技术手段为主,艺术为辅,往往开设在理工类高校。依托计算机软硬件等学科优势,培养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从事影视后期制作,游戏开发,网页设计,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另一类则是以艺术理念为主,技术为辅,主要开设在艺术类院校,依托美术和艺术设计等学科,培养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同时也具有一定数字媒体技术能力的人才。两者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在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表达与创意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与应用性,努力培养兼具深厚艺术素养和过硬的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在实际情况中,往往很难达到技术和艺术的平衡与兼顾。
影视剪辑是数字媒体专业下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涵盖了艺术、科技、文化等多方面领域,是数字影视艺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授课的专业教师除了要解决如何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相关专业技能,更希望实现学生专业素质与岗位需求的接轨,避免学生毕业后再次进行知识重构,把高校教育和行业需求结合,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研究以及改进教学方法。
(二)存在问题
1.师资力量上有所局限
我国数字媒体在各大高校开设专业培养整体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完善,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还处在建设和摸索的阶段,所以在师资方面也存在一定欠缺。许多现有的专业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或者学科背景下转型过来的,比如艺术设计、绘画、传媒、计算机等,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可能在某个领域较为突出,但是并不系统全面。而影视剪辑则是一门旨在培养技艺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课程,所以如果教师只有单一的知识背景,就很难胜任综合化的发展需要。
2.教学模式的不连贯性
目前,大部分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在教学上基本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采用单元授课的形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整体体系完整,但各门课程各自呈独立单元,并且每个教学单元之间没有过渡和连接,学生获取的知识相对割裂,不容易达到承上启下的效果。在数字媒体设计专业课程中,影视剪辑课程与二维三维动画技术、影视特效、视频包装等后续课程有着密切的衔接关系。课堂讲授有利于学生理解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影视后期剪辑这一类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显然这样的方式缺乏实践经验,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3.学校与社会尚存在一定脱节
数字媒体相关专业课程受技术发展的影响较大,学校的教学体系整体组织较为庞大,对于行业的一些前沿信息不如企业更新与发展的及时,存在一定滞后性。教学活动也基本在学校范围内,授课教师与企业兼职讲师沟通的机会不多,久而久之,也就产生了学校课堂与行业生产之间的脱节,对学生的培养缺乏职业针对性。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很多理论知识,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如何进行转化来解决具体问题,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起源和发展
工作室一词最早来源于西方艺术创作领域的作坊,是艺术家从事职业活动以及培养未来艺术家的场所。后来以这种作坊为基本雏形,将艺术创作与传授知识技能有机结合,并赋予其新的内涵,逐渐发展成为了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对现代设计教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种教学模式倡导技术与艺术结合,注重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的能力,改变了传统以教师单一性的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有效的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对于传统课堂模式的一种有益补充。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影视剪辑课程为例
影视剪辑属于后期制作的范畴,是对前期策划和中期拍摄后的成果进行分解以及再创作的过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影视在叙事表意上的独特性、剪辑艺术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并结合软件操作技能的学习掌握视听元素的非线性剪辑,培养学生一定的独立创作与后期剪辑制作输出的能力,为今后创作自己的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俗话说“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在这样一门课程中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符合高校对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目标中艺术性、技术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影视剪辑课程中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实践为核心,以工作室为载体,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由教师带领学生,强调团队合作,将课程教学与项目实践结合在一起,将传统学校的封闭型讲授教学方式转变为面向实际应用的开放型教学方式,最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结合影视剪辑课程的特性,其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运行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产教结合式和项目带动式两种运作模式。
1.产教结合式
产教结合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开放的实践平台,教师将课堂内容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项目,引入影视剪辑相关的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打破原有学科结构,把教学内容融合到工作室的学习当中,以课程项目化的方式指导学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接受任务并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来完成项目,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专业技能的提升。一方面学生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融汇贯通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和教师零距离接触的交流平台,建立了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具体的项目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采用虚拟项目和校内学生团队创作两种方式,自行策划、搭建团队、设计制作。虚拟项目是指可以用已经完成的某个项目作为练习,但是按照真实项目的工作流程和任务要求来执行,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学习原则,学生以此作为实训体验和经验积累。校内学生团队创作可以结合高校学科竞赛进行选题,把教学重点融入到比赛中去,引导学生积极参赛,在比赛中实践学习。或者组织同学参与大四毕业生的毕业创作课题,教师以项目参与者的身份加入,与同学们共同协商讨论进行辅导,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项目带动式
项目带动式是指以工作室为单位承接企业实际项目,教学以实践实训为主,所有教学活动围绕真实项目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模拟企业模式进行项目分工,根据自身所擅长的专业强项,在团队中赋予不同的社会角色,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认领和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了解市场需求,真实体验前沿行业动态。这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模式,教学场所由课堂拓展到校外,通过与业界合作的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师资安排上,在配备校内主讲教师的基础上聘请企业专家兼职指导,以行业发展的需求,对照企业人才培养能力与素质的标准,协助任课教师共同带动项目的开展,校内校外的双导师制多元互补,相互渗透。对于学生的考核标准,除了以往常规的对于专业知识点、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作业成果的考量外,加入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考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工作室搭建了学校与市场之间的桥梁,通过学生、教师、企业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学生在校所学与行业需求的接轨,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多样性的发展需求,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为将来毕业真正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以此作为良好的过渡,也解决了学生就业时的很多困惑,从而缩短了职业适应阶段,提升就业率,形成多赢的局面。
三、结语
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教学实践是对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理念的一次探索性尝试,符合近年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数字媒体专业依托于其他多学科和现代新技术,具有跨界综合性的特点,也因为其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整个教学体系尚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随着媒介与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人们对视听体验的不断丰富,同时也推动传统影视理论教学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在今后的过程中我们还将探索多种教学手段,对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模式做更为深入有效的改革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