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云南民族出版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2021-08-04周语桐
周语桐
云南民族出版社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步伐坚实有力,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被充分激发,职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人才问题进行了精辟阐述,强调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把人才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新高度。民族出版事业既是我国图书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民族出版专业技术人才建设,关系到民族出版事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是一项既管当前又利长远的基础性工作。本文以云南民族出版社为例,对加强民族出版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探讨。
一、云南民族出版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云南民族出版社是云南省民族宗教委下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是目前全国出版少数民族文字文种最多的公益性综合出版社,成立于1957年,从成立之初的7个民族文字编辑组、20多名职工发展到现在16个民族成份组成的69名专业出版队伍,每年出书超过300多种。全社核定编制82名,现有在职职工69名,包括汉族、彝族、白族、傣族、哈尼族、苗族、景颇族、傈僳族、纳西族、藏族、佤族、拉祜族、回族、普米族、独龙族、仡佬族等16种民族成份。在职专业技术人员57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82.60%。从学历结构看,博士研究生学历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9人,大学本科学历39人,大专学历8人;从职称结构看,正高职称资格数21,副高职称资格数14人,中级职称资格数8人,初级职称14人;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10人,35岁至45岁12人,46岁至55岁21人,56岁以上14人,总体年龄结构偏大;从性别结构看,女性专业技术人员31人,约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4.39%。
二、当前民族出版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民族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是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出版事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民族出版专业技术人才不止要精通出版专业技术,还要精通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客观上讲,民族出版人才工作比普通出版人才工作更复杂、更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引入困难。以云南民族出版社为例,受聘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虽然达2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7.37%,但分民族来看,各民族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结构性断层问题十分突出。有的民族只有中职、初职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副高、正高级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的民族只有正高、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没有中职、初职专业技术人员。民族文字编辑承担了翻译、编辑、校对等出版环节中的大部分工作,对民族文字编辑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很高。相对于工作能力、工作强度的高要求,经济收入、职业评价等反馈相对较低,在人才引进中不占优势,人才引入渠道主要是公开招聘大学毕业生。自2012年开始,人才年龄结构老化、断层的问题日益突出,云南民族出版社每年都在组织公开招聘,但是民族文字编辑岗位因报名人数达不到开考要求而不能开考、笔试通过后语言能力测试不合格等原因未能招录到合适人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前公开招聘工作的相关规定限定了报名资格,符合民族出版需求的人员报不了名;另一方面是满足报名条件的人员达不到民族编辑岗位要求,不能通过入职考试。
二是人才培养困难。当前民族文字出版专业人才主要来源是高校毕业生。高校专业设置、培养体系等直接影响到人才输出质量。随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推广,民族语言文字的应用范围逐渐缩小。对一些少数民族来说,如白族、拉祜族、佤族、普米族等,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熟悉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人才少之又少。招聘工作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不懂专业民族语言文字的情况很常见,即便公开招聘考试笔试成绩很好,但在民族语言文字专业测试时不能听、说、读、写的很多。离开了民族语言文字基础谈民族出版是不能成立的。然而,事实上,民族出版面临的正是人才紧缺。对于在职的民族文字编辑同样存在发展短板。出版行业实行职称准入机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要参加全国统一的资格考试并合格才具备职业资格,每年要参加相应学时的继续教育才能通过注册。这对于出版专业人才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准入机制。但是,这一机制对民族出版专业技术人才来说缺乏针对性,考核、培训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在民族出版领域体现得不够充分,加之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新入职的正处于学习期的年轻编辑因承担其他事务而长时间脱离专业技术岗位,不能在职业成长的关键期接受良好的培养,没有做到“做什么评什么、做什么学什么”,人才培养的效果不够理想。
三是人才保留困难。目前,民族出版工作主要以公益性的方式开展。由于民族文字编辑承担的任务较重而行业经济收入、职业评价、事业成长等反馈相对较低,加之行业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中青年人才培养难度较大,培养方式单一、培训机会不多,产生了人才留不住的突出问题。云南民族出版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主体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是本民族懂语言文字、懂民族文化的大学生毕业分配之后就一直从事民族出版工作,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对民族出版事业抱有深厚的感情,对职业生涯的认同感比较强,能数十年如一日立足岗位做奉献。随着时代的变迁,价值理念、职业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民族语言文字专业人才作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在很多领域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一直在以专业工作为主的事业单位做业务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不再是最好的职业选择。从2018年以来,许多考生不选择报考云南民族出版社,或者考上也只是作为临时性就业过渡,在工作的同时准备其他入职考试,遇有更好的机会就另谋他职。这些问题已成为云南民族出版社人才建设的现实瓶颈,短期内难于突破。
三、对加强民族出版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深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21〕10号)指出,深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要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党管人才、党管出版原则,遵循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成长规律,健全完善符合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培养造就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为推动出版业持续健康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撑。基于云南民族出版社民族出版人才的现状,对开展民族出版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坚持服务发展,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围绕新时代出版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求,着力提升民族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激发民族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民族出版优化升级。建立评价标准动态更新调整机制,突出政治引领,强化政治和品德评价,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将政治规矩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人才评价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对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化、民族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出版学科学位教育、职业资格制度和职称制度相衔接,培养一批适应时代发展、胜任岗位职能、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专业人才,为民族出版专业技术人才广开源流。
二是坚持遵循规律,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遵循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引导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和正确的出版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民族出版产品和服务。不讲“三唯”看实力,破除论资排辈论文崇拜,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坚持以品德、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科学设置职称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的倾向,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和评聘机制,合理设置评价标准,突出凭能力实际价值贡献的人才评价导向,注重考察人才的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创新价值履职绩效成果贡献,鼓励民族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深耕专业,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人才评价要体现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特点,按照共通性与特殊性水平业绩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分类建设,分类评价,优化服务,为专业人才职称评审创造良好条件,努力激活干事创业“一池春水”。
三是坚持以用为本,畅通民族出版专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是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生动体现。坚持干什么评什么,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界定、服务好职称评审工作,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社会和业内认可。进行政治品德和业绩能力双重考察,完善人才评价诚信体系。建立基于道德操守和诚信状况的评价退出机制。促进职称制度与选人用人制度相衔接,把人才培养、评价与使用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民族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
总之,只有紧紧立足于云南民族出版工作的特殊性,“因地施策”“因情施策”,不断拓宽少数民族出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渠道,才能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动民族出版事业不断向前,为云南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