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奇博物馆”布光大作战
2021-08-03张夏
张夏
也许你还没有意识到,给博物馆布光是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照明设计师既要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展现出它独无二的美感,又要想办法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安全、美观、舒适是三个非常重要的考量维度,接手这项工作就像在小心翼翼地“走钢丝”, 点儿都不能马虎
领取“灯光三件套”
●照度:光照的强度,也就是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光通量,单位是“Lux”。例如,台灯的照度理论上不应小于500Lux。
●色温:色温是表示光线中包含颜色成分的计量单位,常用“K”来表示。色温越低,色调越暖(偏红);色温越高,色调越冷(偏蓝)。
●显色性:光源对物体颜色呈现的程度。显色性越高的光源,颜色还原能力越好,反之亦然。
只有掌握基本的照明术语,才能顺利完成布光任务,请在此处领取你的专业“工具包”,准备你收开始“作战”吧!?
场景一: “不敏感”展厅
青铜器、陶器、瓷器、玻璃器、玉器、翡翠等“无机质文物”对光并不敏感。换言之,光照对这类文物几乎不会造成多大伤害。但是,为了使观众在博物馆里能够尽可能地安静下来细细欣赏, 般选用的照度不超过300Lux,同时,色温不应高于6500K。设计布光方案时,考虑美观和舒适更多 些。
真实案例分享
201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人气国宝”翠玉白菜曾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一楼的特别展间展出。之前多次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过这件国宝的野岛刚在观展时惊讶地发现,这次看到的翠玉白菜和他印象中完全不一样:“美了好几倍!”
原来,台北故宫博物院将翠玉白菜放在观众的视线之下,而东京国立博物馆则是将它放在了比观众视线稍高的位置。“如此一来,高度只有18.7厘米的翠玉白菜,看起来会比实际尺寸大些”,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欣赏到它精致的细节。
另一方面,“台北故宫博物院基本上是将展示的空间全部打亮;而东京国立博物馆是在一个漆黑的台座上放置翠玉白菜,从上方打了三道光线”。这种更突出展现翡翠特性的打光方式,能更好地“透射出翡翠独特深邃的绿”,自然让这件国宝看上去更美了。
场景二: “太敏感”展厅
书画、古籍、丝绸等“有机质文物”对光极其敏感,说“见次光就伤次”也并不过分。因此,在展出这类文物之时,文物的安全就必须作为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纳入考量,而美观和舒适的要求则退居其次。
如果仅考虑舒适的话,那么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最舒适的莫过于显色性极佳的自然光了。但是,对脆弱的有机质文物来说,这舒适的自然光中却包含着大量破坏文物的“有害成分”,从而造成文物老化、发黄、变脆。自然光中的红外线也可以产生“热效应”,加速文物老化。因此,对于脆弱的有机质文物来说,莫说自然光,就连闪光灯的光都是巨大的威胁。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博物馆不允许观众使用闪光灯了吧
目前般规定,在展出对光高度敏感的文物时,展厅照度值应不高于50Lux,同时,要求色温不高于2600K。如果照度低于50Lux,人眼就难以轻松分辨颜色了,即使使用高显色的光源也很难补救但是,如果是极为脆弱珍贵的文物,也不得不采用更低的照度和色温,同时尽量缩短文物的展览时间,并设置较长时间的文物“休眠期”。
真实案例分享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明上河图》,上次展出还是在2015年举办的“《石渠宝笈》特展”上。当时,工作人员除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设置了故宮武英殿书画展厅的光强和色温外,还把展出时间限定在一个月内。据媒体报道,为了一睹这一传世名画的风采,观众最长排队时间超过了十四小时。那次展出之后,直至目前,此作已“休眠”了将近六年。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排了那么久的队,真正站在文物面前的时间只有几秒钟!最令人崩溃的是,在那种昏暗的灯光环境下,观摩研究细节是不太现实的,能大体看清画的内容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场景三: “自然光”展厅
自然光对某些文物来说充满了“杀伤力”,但是在展厅之外的公共空间和休息区,自然光的运用却能让博物馆更有亲和力,大英博物馆就是个范例。这家博物馆使用了可滤去有害光(主要是紫外光)的特殊玻璃,还在天花板等位置设置了可减弱照度的柔光设施。如此来,既能保证文物安全,又能兼顾观众的舒适度,还能节约照明用电,简直是举三得呀
苏州博物馆的自然布光也很讲究。毕竟,它的设计者贝聿铭正是以“让光线来做设计”闻名于世的建筑大师。该馆标志性的玻璃天窗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室内。这样不仅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难题,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
也许对普通观众来说,这些布光问题既琐碎又枯燥。但在博物馆人的眼中,照明设计体现的是工匠精神,这里面有对文物的敬畏之心,对美的理解和追寻,还有对观众的体贴与关怀。你想加入他们的行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