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芣苢》:劳动的欢乐与崇高

2021-08-03王旭东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1年4期
关键词:衣襟全诗诗经

王旭东

原 文 阅 读

芣 苢

先秦·佚名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选自《诗经·周南》)

阅 读 发 现

《国风·周南·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民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部编高中语文教材选入《芣苢》的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审视:其一,如单元提示中的表述“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其二,如单元学习任务中的说法,“古代人民热烈的劳动场面,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对这样一首看起来很简单的诗,古今学者却给了它很高的评价。

一、重章叠唱的形式美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重叠得如此繁复却也是绝无仅有的。

“采采芣苢”四字在全诗中出现六次,其中“采采”二字尤其值得我们重点解析。“采采”二字属于典型的叠词。一种理解是“采而又采”,如果按照动词解释,似与后文重复;另一种按照所谓“各种各样”来解释,用来修饰“芣苢”,也显得不合事理。这里“采采”按照形容词理解更为恰切,即课下注释中给出的“茂盛的,有光彩的(样子)”,这样理解相对稳妥。如此既避免与下文的“薄言采之”重复,又表现了芣苢之美。如陶渊明的《荣木》中有一句“采采荣木,结根于兹”,谢灵运的《缓歌行》中有一句“习习和风起,采采彤云浮”,这两句诗中“采采”的含义都侧重突出光彩。本诗中“采采”二字一共出现了六次,是一再赞美芣苢的光彩夺目,惹人喜爱。“采采芣苢”既可以理解为对劳动对象状貌的歌咏,也可以理解为触景生情,运用起兴笔法描绘形象。诗句表现了劳动者的快乐,语言朴素而富有感染力。

到了第二句,“薄言”是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诗中“薄言”一词反复出现了六次,这对于诗的韵味的强化,实在太重要了。此处当是表示激动状态的发声词,只可体味它的韵味,不可强调它一定是什么。在原始诗歌中,发声比用语更重要。

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似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接着,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句、第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变化的,其余句全采用重叠形式。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诗句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诗中六个变化的动词,又表现出芣苢越采越多直到大家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二、劳动场面的动作美

《芣苢》不断重叠中的变化,就是贯穿全诗的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

“有”是多、丰富的意思,表示可供采摘。古人说:“求其所生之处曰采,得其所生之处曰有。”“掇”是拾取的意思,就是把落到地上的芣苢果实捡起来。“捋”是用手顺物抹取。捋因是五指顺物抹取,较掇取之更易,故《说文》云“取易也”。胡承珙说:“掇是拾其子之既落者,捋是捋其子之未落者。”“袺”是用衣襟兜物。现今农村妇女采集时,仍常采用这种方法兜物。“襭”是将衣襟插在腰间以承物,就是指把衣襟一角插在腰带上,以便盛物。

在《芣苢》一诗中,来自劳动者灵巧的手的一系列动作,成为即兴歌唱取材的对象。这六个字可以分为三组。其一为“采、有”,这是对采集这一行为的一般性描述,偏于概括而不太具体。其二为“掇、捋”,这是对用手取芣苢这一动作的具体描写,或一颗一颗地拾,或一把一把地抹,写得很真切、很生动。其三为“袺、襭”,这两个“衣”部的字,是对用裙襟盛取芣苢的动作的具体描写,或是手提衣襟而往里揣,或是掖起衣襟来兜着。这采摘动作真的太有画面感了。

就诗的叙事逻辑而言,第一章“采之”“有之”是总说,指为采集而寻找芣苢,并找到了很多,一个“有”字概括了芣苢的丰富。第二章写采摘的姿态。芣苢成熟后,子即开始脱落,采收时先拾落地者,以免踩入泥土中不易拾取,然后再捋取在枝者。所以这里先言“掇之”,后言“捋之”,这既是两种不同的采摘姿态,同时也是采收芣苢的程序。最后一章写“袺之”“襭之”:妇女采野菜或拾野果时,往往是先用一只手握住衣襟,一只手采摘,将野果之类放入兜起的衣襟中;如可采集的东西很多,她们便把衣襟的两角系在腰间带子上,用双手采摘。这些动作,是完全符合劳动实际操作程序的,它来自生活,属于不必刻意雕琢的神来之笔。以上一系列动词在《芣苢》一诗里的巧妙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了出来;又通过反复叠唱,将劳动者欢快活泼的情绪自然地吟唱了出来。

三、多样解读的意蕴美

芣苢即车前草,也称当道、牛舌草、车轮菜、蛤蟆衣等。其表面光滑或略有短毛,生于路边、沟旁或山野荒地。嫩叶可作菜蔬食用,有些地区用之作饲料。全草与种子均可入药。此类植物在《本草纲目》中被如此描绘:“春初生苗,叶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长及尺余。中抽数茎,作长穗如鼠尾。花甚细密,青色微赤。结实如葶苈,赤黑色。”

在古今学者眼中,作为本诗核心意象的“芣苢”蕴含着别样的深意。而这深意,也提示后人要从不同角度领會古人采摘“芣苢”的可能的原因。关于这一点,重要的说法就有七八种。在这里介绍一下宜子说和斗草说。

宜子说。针对“芣苢”,朱熹在《诗集传》中说“采之未详何用,或曰其子治难产”。闻一多也在《诗经通义》中强调:“或以为草,或以为谷,或以为木,传闻异辞,然宜子之效,则仍与此《传》‘宜怀任(妊)之说不异。”在闻一多看来,芣苢可以写成“芣苡”,而“芣苡”在古时的本字是“不以”,而“不以”正是今词“胚胎”的本字。由此可见,选择“芣苢”作为核心意象,的确有可能因其穗状花序结籽较多而与上古时人的多子信仰有关。

斗草说。《诗说》认为《芣苢》是“斗草”的歌谣。斗草是古代流行于妇女儿童间的一种游戏。春夏期间,百草丰茂,青少年踏青野外,往往以采花草斗胜负为戏。其形式有多种,或比采某种花草数量的多少,或比采花草品种的多少,或比质量的好坏,或比草茎的韧性。这种活动是带有神秘的宗教意味的,有可能与芣苢“宜子说”是一脉相通的。

如果我们站在采摘比赛的角度来看,《芣苢》凸显的是采集车前子的妇女们灵巧而上下翻飞的手:她们先是不紧不慢地摘取,继而把摘取到的果实装进盛放收纳的容器内。这时,她们彼此之间生出了微妙的竞争心理,于是一面口里喊着“采采”的劳动号子,一面加快了采摘的速度。于是,慢慢摘取的动作就变成了飞快拾取,紧接着由手指的动作变成了手指与手掌的协作,从“拾”变成了大把大把的“捋”。在这样的速度下,盛放容器可能很快就满了,但竞争中的她们并没有停止,而是一手拉起衣襟,一手把捋下的车前子放进去。但这样仍然不够,最后,她们终于把已经沉甸甸像个大包袱似的衣襟塞进腰带里,两只手大把大把地开始捋取。

这样的劳动场面,热烈、紧张而繁忙有序,丝毫让人看不到劳动的艰辛,反而让人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从诗之本质上考虑,《芣苢》是一首采摘歌,所采摘的对象是一种叫芣苢的果实。这是妇女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子,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情绪。诗篇以开首两句为基本句型,连续五次反复,在辗转咏唱中,不时地转换动作意象,使诗篇的速率加快,生发出欢快的气氛。这种气氛,这种诗境,这种艺术,非刻意而能学之。

一言以蔽之,《芣苢》这首散发着恒久魅力的诗,正是渗透劳动教育的经典教学文本。

(责编 / 严芳)

猜你喜欢

衣襟全诗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劝学
刚刚好
初 春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巧用《诗经》解难题
走过春天
如梦如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