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抗战中国行考辨二题
2021-08-03吴心海
吴心海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记者、小说家,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谈到他青年时代就读过的美国作家作品时表示: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我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我认为,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需要去深入了解。
除了《老人与海》外,海明威还著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作品。
出生于美国小镇奥克帕克的海明威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身为记者和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足迹遍及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古巴等国,素有“世界公民”之称。1941年,海明威和当时的夫人、著名战地记者葛尔虹还曾来到我国香港、广东、桂林、重庆等地,对中国人民艰苦的抗日斗争加以报道。
海明威80年前在中国抗战最艰难时刻的中国之行,既是中美两国人民友誼的见证,也是中美新闻(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不过,由于时代久远,海明威没有相关回忆文字,葛尔虹也明确表示当时没有“记录”,这造成了海明威中国之行的一些具体细节不够明确,甚至还有讹传的现象。围绕相关史料“抽丝剥茧”,有可能还原或重现历史的原貌。
一、海明威曾在中国杀鬼子
近几年来,有关海明威在中国采访时直接参加战斗的故事甚嚣尘上。2016年7月13日,《文汇报》以接近大半个版的篇幅刊登了署名“本报记者 陈晓黎”的文章(以下简称“陈晓黎文”),题目就是《1941年,海明威在中国杀鬼子》,作为海明威逝世55周年的纪念。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引用”当年的《新华日报》报道说:
1941年5月1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重庆《新华日报》头版报道:“中央香港 16日电:香港《史密斯日报》报道了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广东前线曾随中国部队分乘沙船三艘,乘夜向下游进驶,在广州近郊登陆。海明威用他丰富的战地经验,在广东韶关利用夜幕的掩护,亲自破坏了日寇的一段铁丝网,并干掉了一个日本士兵,缴获了日寇的一杆枪和几颗手榴弹,他们于拂晓前安然离去。”
笔者当时在《文汇报》读到此文时,心情激动与惭愧参半:供职多年的《新华日报》,大半个世纪之前曾刊登海明威帮助国人杀日本鬼子的新闻,自己竟然闻所未闻,甚至从来没有听报社老一辈同人提及,颇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感觉。遗憾的是,抗战期间的《新华日报》老报纸,报社并无保存,直到五年后的今日,笔者才有机会寓目1941年5月17日的《新华日报》,但令人讶异的是,当日《新华日报》上所刊登的海明威新闻,和《1941年,海明威在中国杀鬼子》中引用的所谓“新华日报”上的报道有很大区别。
为方便读者辨别,特将1941年5月17日的《新华日报》刊登的题为《海明威随我军入广州近郊》的新闻(以下简称“新华日报海明威原文”)照录如下:
(中央社香港十六日电)士蔑西报今日晚版中刊载美名作家海明威,近在广东前线时之冒险事迹。据称:海明威在韶关时,某夜曾随中国部队分乘沙船三艘,乘夜向下游进驶,在广州近郊登陆,将日本军事建筑若干破坏,于拂晓前安然引去。据传此次之冒险,给与海明威以深刻之印象,证明各方所传沦陷城市内之日军夜间常撤至安全地点,以避免中国游击队之进攻一节,确属事实。
1941年5月17日《新华日报》头版
同一天,重庆《中央日报》第二版,也使用了“中央社”这条有关海明威的消息,题目为《海明威壮举 随军夜袭广州近郊》(以下简称“中央日报海明威原文”),标题虽不一样,但文字和“新华日报海明威原文”基本一致,篇幅不长,还是照录如下:
(中央社香港十六日电)士蔑西报今日晚版中刊载美名作家海明威,近在广东前线时之冒险事迹。据称:海明威在韶关时,某夜曾随中国部队潜入广州,华军于是夜将日本军事建筑若干所破坏。彼等一行分乘沙船三艘,乘夜向下游进驶,在广州近郊登陆,完成破坏工作,于拂晓前安然引去。据传此次之冒险,给与海明威以深刻之印象,证明各方所传沦陷城市内之日军夜间常撤至安全地点,以避免中国游击队之进攻一节,确属事实。
同样是当时中国最大新闻通讯社“中央社”发布的稿件,刊载在两份不同的报纸上,核心内容一致,文字有些微差别,做过版面编辑的新闻人都明白,应是当值编辑根据版面情况对文字进行的删削和调整。“中央日报海明威原文”标题虽有“海明威壮举 随军夜袭广州近郊”的字样,不免给人以联想,但通读全文以及“新华日报海明威原文”,只有中国军队破坏日军建筑的记述,没有一个字或一个细节涉及海明威亲自动手杀鬼子、夺取枪支和手榴弹!
当然,无论是“新华日报海明威原文”还是“中央日报海明威原文”,都没有“中央社”所依据的香港《士蔑西报》1941年5月16日“晚版”上有关海明威的英文原文来得准确。香港《士蔑西报》查询不易,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甚至国家图书馆都没有馆藏,承台南大学许舜杰博士大力协助,费尽周折笔者终于找到《士蔑西报》1941年5月16日“Final Edition”,其首页刊登有题为《Hemingways Adventure With Chinese Soldiers》的新闻,内容和上述《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刊载的“中央社香港十六日电”基本一致,同样只字没有提及海明威亲自杀鬼子或参与破坏日军设施!
1941年5月17日《中央日报》第二版刊载《海明威壮举 随军夜袭广州近郊》
对比可见,“陈晓黎文”和事实上《新华日报》上的文字(包括《士蔑西报》上的英文原文)相左甚矣。
为溯本求源,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服务平台进行关键字查询。结果显示,早在2011年,山西《文史月刊》第5期就刊登李良旭《海明威来中国打“鬼子”》一文,此文被当年《晚报文萃》第8期转载。亦被《传奇故事(百家讲坛版)》《炎黄纵横》等各式各样的媒体转载、引用。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文章信口开河之处颇多,例如把“中央社”错为“中央”;名列“香港四大英文报刊”的老牌西报《The Hong Kong Telegraph》(《士蔑西报》,一译《香港电闻报》或《香港电讯报》),错成一个子虚乌有的香港《史密斯日报》。这里顺便提一下,海明威研究专家杨仁敬教授所著《海明威在中国》一书,同样引用了《新华日报》的这则消息,不过,书中误把“士蔑西报”录为“士蔑西根”,还专门加了一个注释,云:“指斯密斯根(Smith Daily)”。
海明威硬汉的形象,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高大伟岸,取决于他在抗战最困难的阶段来到中国,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体现了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有力支持。至于海明威是否亲手杀了鬼子、是否亲身参与了破坏日寇军事设施,有无这些细节,都不会改变海明威本身的硬汉形象。
1941年5月16日《士蔑西报》首页刊登有题为《海明威和中国士兵的冒险》的新闻
二、海明威周恩来重庆会面时间考
美国记者海明威的中国之行,当时的陪都重庆是重要的一站。海明威和夫人葛尔虹受到了国民政府异常热情的欢迎,包括蒋介石宋美龄夫妇设私宴招待。不过,海明威和蒋介石的会见,当时重庆的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并没有报道。
当时未见诸报端的,还有海明威夫妇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同时任《新华日报》董事长)在重庆的秘密会见。对于这段会见,《红岩村轶事》以《周恩来秘见海明威》一节专门叙述,有些演绎的成分。海明威和周恩来会见时的内容,较可信的是当时担任翻译的王安娜回忆:
在那一个小时当中,周恩来只说了两三句话,其他时间全是这位著名作家独自演讲。内容与解决远东诸问题有关的。他的讲演富于空想,但与根据具体事实得来的认识距离太远了。
而另一方当事人海明威对于这次会见未见书面提及,他的夫人玛莎·葛尔虹则在回忆录中赞扬了周恩来给她和海明威留下的深刻印象,但表示,当时由于太激动而忘了做记录,没能把周恩来跟海明威的谈话传给后代,因此十分遗憾。
海明威的中国之行,不仅仅是中美新闻交流的一件大事,他和周恩来的会面,对中国共产党的外交工作,也有很大的促进。海明威回美国之后,除了向政府有关方面(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转交了《周恩来将军为我所写的对整个时局问题看法的》报告外,《周恩来年谱》还有如下记载:
(1941年)5月16日 致电廖承志并报毛泽东:根据海明威等所谈,我们在外交上“大有活动余地”。建议在香港多选几个人,“配合这种活动,活动方针须与重庆合拍”。
关于海明威和周恩来在重庆会面的时间,《周恩来年谱》的记录是:
5月中旬 先后会晤美国作家海明威夫妇和鲁斯夫妇。他们表示美国反对国共内战,主张抗日,赞成实现统一战线的民主政权,不满意国民政府的武断和抗战无能。对中共的抗战态度和民主、经济、外交等政策表示关切。
杨仁敬教授《海明威在中国》一书中,辟出专节“待商榷的意见”,对包括海明威、周恩来重庆会面地点和时间等四个主要问题,予以探讨。关于海明威和周恩来会面的地点和时间,《海明威在中国》明确表示为“1941年5月中旬”,依据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的《周恩来年谱》(1898—1949)第509页(2007年9月中央文献出版社推出的新版《周恩来年谱》,会面时间依然为1941年“5月中旬”)的记录。事实上,这一结论是可以商榷的,因为1941年4月16日《新华日报》头版的一则简讯,刊载有如下消息:
美名作家海明威夫妇于昨日下午二时乘机飞腊戍,转往新加坡。
1941年4月16日《中央日报》第二版《海明威赴仰光》的报道
当日重庆《中央日报》第二版,也刊登有《一来一往 海明威昨赴仰光 加尔德威尔抵渝》的新闻,新闻如此表示:
[本报讯]美国名作家海明威夫妇在渝停留一周,十五日下午二时飞腊戍,将转往仰光及新加坡返国。乘同一飞机由港到渝者有美国小说家加尔德威尔及其夫人。加尔德威尔常为《生活杂志》及其他刊物撰稿,其夫人布科华德为《生活》新志之摄影记者,将在自由中国拍摄大批照片。按彼等系于本月九日乘飞剪号由美抵港。
综上两篇新闻所述,笔者认为,海明威夫妇已经在4月15日从重庆乘飞机前往缅甸腊戍了,如此,次月中旬再在重庆和周恩来会面便殊无可能。
在新的史料发现前,我们虽然无法断定海明威和周恩来在重庆会面的确切时间,但两位伟人的晤面不迟于1941年4月15日当是不争的事实。当时围绕海明威夫妇中国的行踪,重庆《中央日报》《新华日报》、香港《大公报》《立报》等,均有相关报道,草蛇灰线,有迹可循。
1941年4月7日《中央日报》短讯《海明威飞渝》:
[中央社桂林六日电]美国名记者海明威夫妇,6日下午2时由桂飞渝。
海明威夫妇在重庆逗留了几天后,又乘飞机去了成都。1941年4月11日《中央日报》刊发了消息《海明威飞抵蓉》:
[中央社成都十日电]美国小说家美国午报记者海明威,10日下午4时由行政院秘书夏晋熊陪同乘飛机抵蓉。
1941年4月13日,《中央日报》第二版“时人行踪”刊登消息:
[中央社成都十二日电]美记者海明威,十一日晨十时由蓉飞渝。
1941年4月15日,《中央日报》第二版刊发新闻《欢迎海明威 嘉陵宾馆的一个盛会》,记述了4月14日下午中国新闻学会、各报联合委员会、国民外交协会、中美文化协会等9个单位、300多位中外来宾在“陪都风景最优美的嘉陵宾馆”欢迎海明威夫妇的盛况。如果从海明威夫妇次日就离开重庆看,这次欢迎盛会也是欢送盛会。
上述几则消息,勾勒出海明威抵达重庆、中途离渝去蓉,由蓉返渝,到最终离开重庆的整个过程—4月6日下午由桂林飞抵重庆、10日乘飞机离开重庆前往成都,11日离开成都返回重庆,14日下午参加欢迎盛会,15日下午乘飞机离开重庆前往缅甸。在这些日子里,6日、10日、11日和15日,都在旅途之中,考虑到当时的交通状况,海明威和周恩来会面的可能性基本没有,只有剩下的7日、8日、9日、12日、13日和14日这六天会面的可能性较大。准确的日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更多的史料发现后浮出水面。
(责任编辑 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