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民间故事中的生命意识
2021-08-03曹媛
摘 要: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拥有了自我认知,产生了生命意识。作为乌拉特蒙古人生命符号的呈现,乌拉特民间故事反映了蒙古族人的生命活动、生命意识和生命思想。通过对乌拉特民间故事的分析和解读,探究乌拉特民间故事中所蕴含的乌拉特蒙古人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乌拉特 民间故事 生命意识
一、生命意识概念
现今的科学研究认为,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对于时间和死亡的认知,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对于生命存亡的认知,成为人类认知自身的肇始,是人类自我意识形成的一个标志。雅思贝尔斯认为,史前阶段是一个缓慢而又巨大的过程,所有的事物都在无意识当中实施。人尽管己经发展为人,但是依然和自然紧密联系。这种依附关系表现为生命意识原型。人和自然、社会融为一体的生存记忆与体验,借助古代文明阶段的集体记忆通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最终积淀为“生命意识原型”a。无论是中国传统哲学从外宇宙层面解读“我”与“物”的关系,还是西方哲学从内宇宙层面探讨生命本身,人类试图通过对于生命的探索,实现自我的定义与定位。人类于生命认知中确证了自身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发现生命主体,内省自我价值,重构生命历程。从整体上看,生命意识作为人类最为原始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个体生命对自身存在价值与意义的自我认知,在关注人类生存与命运的过程中产生了生命关怀与生死体验。
二、乌拉特民间故事中的生命意识
苏珊·朗格认为:“如果要想使得某种创造出来的符合(一个艺术品)激发人们的美感,它就必须以情感的形式展示出来:也就是说,她必须使自己作为一个生命活动的投影或符号呈现出来,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b乌拉特民间故事正是乌拉特蒙古族人生命活动的符号呈现。它反映了乌拉特蒙古族人的生命活动、生命意识和生命思想。
(一)体魄与力量——野性生命力的彰显
人类在最初确证自身存在之时,是从确证自己的自然身体形式的存在开始的。按照传统社会学的理论来看,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出发,经过牧业(园耕)社会,过渡到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而在进入到工业社会之前,尤其是在狩猎采集以及牧业(园耕)社会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原始人类面对恶劣环境的时候,在与自然的对抗中,人处于被压制状态,那些为了生存、摆脱对自然依附性的生存竞争最终也成为凌驾于其他生物,充满了血腥、野蛮气息的集体生活记忆,并慢慢积淀,最终成为“兽性原型”。作为人类最直接的力量来源,强悍的身体可以增加人的生存概率和财富产出,在这种情况下,健康、强壮、富有生命活力的自然身体形式本身受到推崇。古希腊时期,希腊人们就十分注重对于体魄的锻炼。“青年人大半时间都在练身场上角斗,跳跃、拳击,赛跑、掷铁饼,把赤裸的肌肉练得又强壮又柔软,目的是要练成一个最结实、最轻灵、最健美的身体。”c
这一点在乌拉特民间故事中也表现得较为突出,乌拉特草原生命呈现出粗犷的姿态,他们高大威猛、强壮有力,迸发出蓬勃的野性生命力,这种充满力量的野性生命力在乌拉特人看来就是生的希望的象征。
乌拉特民间故事塑造了许多这样的形象。丹增扎西喇嘛身板好、力气大,一次举三百斤毫不费力。钦达玛身高八尺,腰圆臂粗,有健壮的前胸,他不仅身强而且力壮,“钦达玛到工具房挑了一个山斧,把小瓮那么粗的木墩子放在地上轻轻一打劈成两瓣儿。”即使如钢丝一般的弓弦他只要用力咬几下也会砰地一声断了。而传奇搏克手布和呼日金也是“一副好身板,到十八岁时,人长到一米九,力大无比”。靠着这样的身板儿,这把力气,似乎没有什么能难住布和呼日金的。“布和呼日金骑骆驼回家,把小蒙古包驮在骆驼上,上面让母亲坐上,走到半路地,骆驼发脾气,卧下后怎么也起不来。布和呼日金这时候拿出绳索,捆好骆驼的四肢,连驼带货背到目的地。”“到了近处才发现一个人背着一块大石头过来了。那个背石头的人正是昨日想喝水而没有喝成的那个小伙子。背上的石头有蒙古包那么大。来者直直走到那口水井旁边把那磐石正好甩在井口上。人们当时吓愣了,天下还有这么大力气的人。”
在乌拉特草原上,不仅小伙子身强体壮,连姑娘们也是腰圆臀宽,在力量方面比起后生们也是不遑多让。“有一位大个子姑娘站在水井台上为驼群饮水。姑娘用的是整块牛皮做的水斗子,大约能装三百斤水,她提这个大水斗就像提挤奶桶那样轻松。”驯马高手色日玛也是五大三粗、臂力惊人,她徒步套马可以站在原地不动就能把马拉到跟前。这种对于身体本身与力量夸张的描述,折射出的是乌拉特人对于力量的崇拜。世界上的每个民族在原始状态时期,都会崇拜一种力量,具体表述为崇拜图腾。图腾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性,拥有比人类远远强大的力量,并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对图腾的崇拜,实质是对强大力量的敬仰,希望神灵能够庇护自己,以获得征服自然的能力。而乌拉特人将这种希望寄予了人类自身。在严酷自然带来的生存困难中,他们相信源于草原的人,不仅有着蓬勃的野性生命力,更拥有不屈的意志和搏斗精神,乌拉特蒙古人相信拥有这些的草原人终将支配草原命运。
(二)意志与勇气——对生命的守护
广袤的乌拉特草原的是烏拉特蒙古人赖以生存的家园,但草原上亦是危机四伏,生存环境亦十分艰难。乌拉特人面对生存危机之时,并不逃避亦不妥协,而是努力自救。在艰难生存环境中求生的乌拉特蒙古人养成了粗犷而又强悍的性格,同时他们也具备了极强的生命力量与意志。无论是面对强大自然的力量还是生活的困境和磨难时,尽管人类显得如此卑微与渺小,但是乌拉特蒙古人从来不会自怨自艾,更加没有失去对于生活的勇气与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使他们从未选择放弃。
当人处于极度残酷的环境中,对生的渴望,会激发出人的潜能。恩泰为了逃避追踪者只能徒步在高山密林中穿梭,在严重缺水极度疲累的情况下恩泰被困在山洞之中,洞口守着十几只狼,恩泰却只有一根粗树枝和一把腰刀。“它们用爪子刨,用身体撞,周围嚎叫成一团,要是胆子小的人,吓都吓死了。”而恩泰毫无畏惧,守着洞口,以树枝和腰刀杀退狼群的一次又一次进攻,直到天亮,狼群退去。之后恩泰翻过了一座又一座高山,三天后,又饥又渴,却走到了悬崖边上,唯一的出路就是跳崖。“他果断用长袍包好头部,把身子缩成一团,闭住呼吸,用力往前一窜,飞出山崖。”坠崖后的恩泰失去了知觉,等他恢复意识的时候,浑身都疼,嘴里全是血腥味儿,左髋部分已经没有了知觉。求生的意志战胜了身体的痛苦,恩泰挣扎着向东走去,他认定那是一条起死回生的阳光大道。恩泰这一路的遭遇可谓九死一生,他在这样极度严酷的生存环境去中,因对生的渴望,迸发出强烈的生命意志, 为他走出困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最终赢得了生存的机会。
乌拉特蒙古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即使生活再困苦,也从不怨天尤人和愤世嫉俗,而是直面这些困难,对于生命给予了足够的敬重以及渴望。“台吉”那木噶的家乡,好的草场都被王爷府占了,再加上大量开垦种地,导致没有办法放牧,到那木噶40岁的时候,他变成了“三无台吉”(指没有子女、没有财产、没有奴隶的贵族)。家里的羊群也没了,粮食也没有了,秋收后只能在庄稼地里拾些麦穗、谷穗熬过一冬一春。那木噶和他的妻子甚至只有一条裤子,一个人出门了,另一个人只能躺被窝里。这种情况下,那木噶在寒冬腊月,单衣缩食出门谋生。为了生存,他可以放弃贵族的尊严,给一个平民当上门女婿,找了个脾气不好、娇生惯养、嫁不出去的丑姑娘。在生活稳定下来之后,那木噶回家乡接大老婆才知道“台吉夫人”已然成了乞丐,不知所踪。而这位由贵族成为乞丐的夫人,也没有轻易放弃自己、放弃生活,她一路靠乞讨和帮人做工,最终和丈夫团圆。而那木噶也经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三有台吉”。
乌拉特蒙古人对生命的珍视,不仅体现在对自己生命的看重,也体现在对别人生命的维护上。他们有艰难求生的勇气,也有勇于牺牲的勇气,为了他人的生命得以延续、为了草原上的人们更好地生存,乌拉特蒙古人愿意为此献出生命,他们奋不顾身、义无反顾。勃哈力将军偶遇被魔鬼莽古斯抢来的少女,为了救她与魔鬼搏斗重伤,被魔鬼封死在小石头敖包中,化成了巍峨的山;十八岁的香宝来为了好的草场放牧,不必倒场,挺身而出单枪匹马与“有蒙古包那么粗”的巨蟒搏斗,为草原铲除了危害。雅格拉代只身一人取凤羽、擒巨蟒、镇可汗,使草原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扶持、奉献与牺牲,这种人性的温情也是对生命的珍惜。
乌拉特民间故事中所反映出的乌拉特蒙古人的生命意识非常鲜明。在严酷自然环境和生活困境夹缝中努力生存的乌拉特蒙古人坚信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赎者”。他们勇猛剽悍,崇尚力量,呈现出生机勃勃的野性生命力;他们不屈不挠,负重前行,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意志;他们相互扶持、勇于奉献,流露着温情脉脉的生命关怀。
a朱欣、谢冬平:《对雅思贝尔斯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之阐述》,《学术流》2012年第2期,第195—199页。
b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页。
c〔法〕泰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3页。
参考文献:
[1]叶舒宪.原型批评的理论与方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2018.
[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尤西林.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基金项目: 本文系乌拉特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观研究(项目编号:HYSQ201811)
作 者: 曹媛,文學硕士,河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