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传统文化渗透
2021-08-03吴叶青
吴叶青
[摘 要]对于小学生而言,德育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陶。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渗透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心,进而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财富进行有效传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相关问题的导入和渗透,实现道德法治教育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还要加强课外教育环节传统文化的融入,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加快学生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的有效养成,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渗透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关键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无疑承担了非常重要的教书育人功能。除了要依托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教学外,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中汲取智慧,创编优秀的教育素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文化品质的养成,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更好地适应新课标背景下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
一、深入研读教材,丰富传统文化素材积累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需要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传统文化教学素材的积累。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授课时间相对有限,供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空间也相对有限,所以,教师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素材,对教材内容形成有效补充,并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例如,教学《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汉字的魅力,学会欣赏独特的书法艺术,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教师可以从讲解“学”字的结构入手,即在课堂上导入“学”的繁体字写法——“學”,让学生对“学”字展开丰富的想象,最后教师进行解读,即“學”的上半部分是一个人双手拿着一些木棍,下半部分是“冖”(意思是覆盖、教导)和“子”(意思孩子),所以 ,“学”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拿着一些小木棍教孩子们算数、识字等。如此一来,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中国汉字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绚烂多彩,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搜集与道德、法治相关的汉字,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不仅增添了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明白汉字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二、创新教学形式,营造传统文化教学氛围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比较深奥和含蓄的,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思维障碍或抵触情绪,教师只有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实现与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无缝衔接,才能让传统文化的渗透变得更加自然、更加有效,充分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教师要尽可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教学素材,如典故、成语、历史故事等,这些趣味化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在当今世界仍旧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学生在接触时相对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也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奠定了基础。例如,在《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导入与“孝文化”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讲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与孝文化相关的故事、诗句、名言警句等,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尽孝要在当下”的道理,积极承担个人的家庭责任,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中国孝文化的精髓,明白家庭和父母的重要性,逐渐形成知父母、懂父母和孝敬父母的积极情感,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当一名“孝子”,与父母建立起和谐关系,并实现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有效传承。
三、开展教学延伸,注重传统文化精神弘扬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授课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延伸的重要性,积极拓展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传统文化中提炼精华,使其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补充。同时,要引导学生全方位感受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例如,在《我们神圣的国土》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导入屈原、岳飞等历史名人的爱国故事,也可以导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言诗句,让学生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内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让学生明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此一来,既可以把课程教学与学生德育素质培养有效结合,又可以促进教学延伸,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组织课外活动,拓展传统文化渗透途径
在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如果仍习惯于依靠灌输性、强制性教学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效衔接,丰富课外活动和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有效拓展传统文化的渗透途径,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创新实践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在结合课程内容组织课外活动时,不仅要增强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和竞争性,还要实现活动设计的参与性和竞争性等目标,为传统文化的渗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实践、学习、反思、探究等形成有效的吸引。例如,在《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学中,可以组织“学习传统美德,养天地浩然之气”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并将积累的素材编成情景剧进行展演,将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力量进行形象化、具体化、真实化的演绎。也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引导学生奉献爱心,懂得在实践中互帮互助,这也有利于加快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
五、提升教师素养,加强传统文化素养示范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自然而然地成了向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而很多教师平时不重视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甚至认为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关系不大,因而限制了自身综合文化素养的系统养成。基于传统文化渗透的教育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教育能力。一方面,要对我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尤其要有意识地加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的积累与学习,这样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才能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学生面前展现出良好的文化修养,这样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例如,在《中华民族一家亲》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明白民族团结的内涵,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又要在主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揭示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魅力。教师加强传统文化素养示范,能够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积极的核心价值观念,更好地融入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进程中。
总之,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将其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不仅可以丰富课程教學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养成更多的优秀品质,提高文化自信,并努力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宣传者,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才能更具生机与活力,达到促进学生德育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安生旺.《道德与法治》教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J]. 新课程(下),2017,(01).
[2]陈钟山.传统文化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文理导航(上旬),2017,(09).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