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有关未来的怀旧故事

2021-08-03韩模永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怀旧重构

韩模永

摘 要:在军旅故事之外,《四面八方》更渗透着无处不在的怀旧情结,它始终张显着一种回归理想家园的强烈愿望,而同时又鲜活地指向未来。这种指向亦是一种重构,即作家更多的是通过怀旧来思考未来,通过建构一个理想的过往世界,企盼与未来交接。这一主题在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身上得到了恰当的体现,在文本内部也实现了逻辑的统一。

关键词:徐贵祥; 《四面八方》; 怀旧; 重构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7-104-002

在军旅故事之外,我更强烈地领略到文本之中渗透的无处不在的怀旧情结,它始终张显着一种回归理想家园的强烈愿望,而同时又鲜活地指向未来,这是我读徐贵祥先生大作《四面八方》的突出感受。它讲述了一个有关未来的怀旧故事,只不过是在一个军旅形式的“包装”之下的精彩演绎,内在的,仍然是一种对逝去的追忆、思索和品味。

作为一种美好的、普遍性的人类情结,怀旧带有某种情感化的、诗意的生命体验,在一定意义上,它正是一种艺术的回归:缅怀过往,涤荡心灵,诗意的栖居。我们不可能人人都变得“艺术”,但怀旧却人人适用,怀旧是一种人类的“共鸣”存在。小说《四面八方》便相当清晰地展示了这种诗性的、充满审美诱惑的存在,作者在后记中有言,“我的创作得益于我对故乡的反刍和展望中寄托了我对生命的炽烈热情和虔诚追求,日复一日地酝酿着激情和灵感,常常让我文思泉涌泪流满面,源源不断地滋生着创作冲动和想象力”,“我不能说《四面八方》是我童年梦想的结晶,但是我可以说,它同我的梦想有关”。这种自儿时就逐渐形成的故乡情结早已成了作者创作的某种“潜意识”,它强大而有力,自觉不自觉地控制着作者的创作和文本的走向。因此,作者在后记中又明确说到:“在《四面八方》里,我这支怀旧的笔描述了一段也许是绝无仅有的历史。”读《四面八方》故事本身,很易拾取三个关键词也可充分地说明这一点,即往昔故事、军旅故事和皖西故事,这与其说是作者相关的生活积累,更不如说是作者的精神依恋,本质上是一个附带着回归色彩的怀旧故事。在叙事策略上,小说的这种怀旧感也一目了然,小说中使用了许多站在现在追忆过去的怀旧语词,如“很多年后”“时下”“那时候”“这也是后话了”等等,作者在表达上亦是自觉不自觉地表明了这种回归的姿态。当然,这种回归并不是现实的空间转换,它只能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梦幻想象,其中必不可免地会重构过去。正如杜威·佛克马所言:“怀旧是一种向往过去的情愫,同时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并且常常以重写的形式被再现出来。重写往往利用标准的意象和套语来建构往昔的经历,并且由于记忆的选择性,作家可以通过重写和虚构使怀旧脱离历史的真实,从而让鲜活的意象进入人们的价值判断和对未来的思索。[1]”现实中的怀旧尚且如此,小说中的怀旧重构便更必不可少。自不待言,《四面八方》同样是作者对过往的一种重构。

这种重构也正构成了《四面八方》引人注目的特点所在,在小说中,作者的重构带有一种鲜明的理想色彩,它不再像一般的作品那样耽于过往的追忆而不能自拔,作品中的重构是指向未来的,也就是作家更多的是通过怀旧来思考未来,通过建构一个理想的过往世界,企盼与未来交接。这种指向未来的情愫在作品中主要寄托在两个人物身上,一个是理想人物肖卓然,一个是进步人物汪亦适。中共地下工作者肖卓然是作者所着力塑造的理想人物,这样的人物正是作者对未来的一种美好寄寓。肖卓然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投身革命的执着和坚持,他能认清形势、辨识大局、坚定不移,从来没有经历过其他“三条蚂蚱”的犹豫、徘徊、被动乃至迷惘,他始终是清醒的、热情的并且富有远见的。在新中国建设时期,他也始终如一,表现出了一个年青有为者的领导魄力,并能立足现实,不盲目跟风,不搞不切实际的跃进。而且对当时的现实分析也超常的冷静,在特定阶段,他首先认识到百姓“美好”生活背后所隐藏的真实,虽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他的清醒却让人折服惊叹。在肖卓然身上,作品更多地赋予了一种理想化的色彩,他是一个少有缺点的人物,从出场到结束始终表现出对进步的坚持和执着,从不逢迎和投机。从人物刻画的角度来说,他性格上的这种“凝固”也许有损其形象的生动与丰满,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许会因此而淡化许多,但在作家那里,这一定是他对未来的一种寄许和渴望。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肖卓然屡遭挫折,但最终却得到肯定的圆满结局。作者不以悲剧收场也许正是为了表明他对一种美好梦想的信念和乐观。汪亦适也是小说所重点刻画的一个代表人物,如果说肖卓然是作者展望未来的理想人物,那么汪亦适更多地则是指向未来的带有现代进步观念的现实人物。在形象上他也更富于变化,更加鲜活生动,这种性格本身可能更立体,从而更让读者印象深刻。所以在作品中倾向于对汪亦适的认同应该占有较大的比例,当然,这与汪亦适本身的性格魅力也不无关联。他虽然没有肖卓然的执着,在革命起初他也夹带着私人情感的动机,但绝不似程先觉的功利和动摇。他身上的诸多变化是与认清形势的过程密切相关的,但本质上他也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和讲究原则的人。他身上的很多进步观念也恰恰是指向未来的,他具有人道主义的情怀,他不会因为病人的身份而影响行医。在手术台上不分敌人和朋友,只存在着需要拯救的生命,他在被敌人俘虏期间的所作所为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这种观念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也恰恰是指向未来的;此外,他还淡泊名利,执着于业务的追求。能够容忍一切,但一定坚守自己的原则。这也是他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生活的有益启示。由此可见,作品中的肖卓然和汪亦适正是作家思考现在和寄寓未来的两个代表人物,前者带有理想色彩,后者则更多地立足现实。两者都有一种对进步的执着,前者富有“乌托邦式”的“坚持”,后者则体现为对现实的“容忍”。

根本上而言,怀旧就是对某种精神家园的追忆,其对象是一种心灵的“故乡”,在情感上通常有两个指向,一个是感伤的情感,即“乡愁”,有一种感伤之美;一个是反思的情感,即“乡思”,“思”在这里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在思念(少有感伤情绪)中渗透着思考。正因为《四面八方》更多地是一个有关未来的故事,它并不贪婪地沉溺于已逝的过往,而是从不间歇地建构未来。所以在作品中感伤之美淡而不显,而更多地是被一种反思未来的情绪所替代,作品中的怀旧也因此从“乡愁”走向了“乡思”,这与其他的怀旧作品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当然,这种反思是在怀旧得到的,“怀旧是朝后看的镜子,但是从不可挽回的过去中发现的东西,或許有助于思考未来。[2]”这种反思性在作品中非常完满地体现在另一个中心人物的身上,即老院长丁范生,这也是作者自以为是作品中的一个幕后灵魂人物:“在这部作品里面,事实上还有一个人,在这四个人之外,提这个问题我的脑子转了一下,这个作品里还有一个人物叫丁范生,丁范生是一个老八路、团长,解放以后当院长,这个人在这部小说里出场的过程并不多,但是这个人物是一个极其有个性的人物……丁范生这个人物是这个小说里面的一个隐性的幕后的灵魂。[3]”丁院长在小说中着墨虽然并不是太多,但却“极其有个性”,他的这种个性体现在其近似于“戏剧性”的变化上:他从一开始的克己奉公到后来的贪图享受,从固执己见到自行降职,从反对到支持肖卓然等等,丁院长的生动形象淋漓尽现。丁院长的这种易走极端的偏执正体现了作者的深刻反思,而这种反思是有助于未来的。徐贵祥先生在谈到这部小说的创作历程时也着重提到了这一点,其实作者正是借“父亲的故事深思时代”,作者披露道,他在写丁范生这样的人物时,时时想到像父亲这样的基层干部,他们口口声声辛苦一辈子,可他们确实没有做成什么事,所以“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这么多年了我们的步伐是这么缓慢,我们的改变是这么样不尽人意,责任到底在谁?所以才有《四面八方》丁范生最后提出的问题,这栋大楼你当初告诉我,一年两年不行,三年五年可能,十年八年准成,一定成功。现在多少年了?那个主人公肖卓然(是个市长)回答他,现在30多年过去了。丁范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让我等得这么久?他已经瘫痪了,他是一个劳动模范,他为了老百姓已经基本上把自己的命都搭进去了,但是他临死之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让我等那么久,我都快支持不下去了。就是这个问题,可以说他可能是我这个作品的思想。[4]”显然,作者是把这种助益于未来的反思集中地倾注到了作品之中,成了这个作品的思想所在,它一定会有助于我们思考未来的。此外,从作品中我们也可以见到,丁范生虽然是一个大老粗,他缺乏远见、有很多性格弱点:专权、固执、官僚主义等等,但他却最终并不为读者所反感,根本原因正在于其变化的灵魂中始终是充满良知的,这种良知就是他的“固执”所在。作者的深刻就在于他对这种“固执”进行了反思,不切实际的良知和想象并不能改变这个时代,真正能促进这个时代变化的是科学发展和进步的思想观念,而这一点正集中体现在了肖卓然和汪亦适的身上。如此看来,小说这种面对未来的指向在文本内部又巧妙地做到了一脉相承。

应该说这样一个有关未来的怀旧故事的主题在以上三个主要人物身上得到了恰当的体现,在文本内部也实现了逻辑的统一。作者借反思丁范生的“固执”来建构一个美好的未来,其载体正是肖卓然对进步的“坚持”,而现实总是充满着各种困难和偶然,循序渐进地实现才是最后的通达之路,汪亦适的“容忍”也许正是一条切合实际的道路。“固执”“坚持”和“容忍”代表了作者对未来的反思和想象,它们又有一个共同的取向,即“执着”,这种“执着”恰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因为“执着”,人们可以“乌托邦式”地徜徉在怀旧的家园中,信守一切美好,正如作者所言:“也许这座城堡并不真实存在,却依然屹立在我们心灵的上空。”

参考文献:

[1][2][荷兰]杜威·佛克马.无望的怀旧 重写的凯旋[J]王浩译.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71-80+96

[3]http://book.sina.com.cn/author/subject/2009-01-10/1620250638.shtm[DB/OL]

[4]http://book.sina.com.cn/author/subject/2009-01-10/1620250639.shtml[DB/OL]

猜你喜欢

怀旧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农产品供应链重构赋时层次有色Petri网建模与仿真研究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重读《重构》,呼唤匠艺
基于怀旧视角的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基于怀旧视角的传统儿童游戏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中国书吧设计的走向与思考
虚与实的倒影
老月饼的“怀旧”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