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改革设计探讨

2021-08-03廖金英

今传媒 2021年7期
关键词:案例教学课程思政

摘 要:“课程思政”的研究肇始于“思政课程”现实问题和困境的反思,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实践性,相关研究主要分为理论建构和教学改革实践两个方面。在《新闻学概论》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把专业知识点和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实施思路为“五步骤循环思路”:分为吃透两头、有机融合、课堂设计、设计实施、效果检验五个步骤,构成一个循环。

关键词:《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案例教学;“五步骤循环思路”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7-0004-03

一、文献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课程思政”的研究开始于2017年,原因有二:一是政策导向;二是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教学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即“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此为指导思想,几乎所有的高校課程都开始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进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政策导向的背后是高校思政课程遇到的现实困境,具体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未能根本改变,表现在教育理念、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等各个方面[1]。

“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理论建构和教学改革实践。前者注重从理论上建构课程思政体系,后者注重教学改革和经验总结。两类研究相得益彰,为当下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方法论和实践经验方面的指引。在理论建构方面,有学者提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观点,并提出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课程思政理念,主张发挥思政课的“群舞中领舞”作用,实现所有高校课程的“共舞中共振”效应[1]。也有学者提出“生活思政”的理念,这是对课程思政的另一种延伸和理解。他们主张生活思政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共同构成“三维”育人体系,其实施路径为改造生活是前提,队伍建设是根本,学生参与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3]。也有学者从理论上探讨了课程思政面临的内部优势与劣势以及面临的外部机遇与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在知网数据库1万多篇论文中,关于思政课程实施路径的构想或经验总结,占到总数的90%以上。

在《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的研究中,研究者多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实施意义、实施路径等方面展开讨论。也有学者指出在当下《新闻学概论》课程的讲授中,存在教学内容和思政内容两张皮的现象[4]。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使用恰当的方式寻找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引导”,拓展爱国主义、人文情怀、创新意识,激发新闻学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力尤为重要。在具体的实施路径上,有学者从教学实践总结出:立足地区特点编写“课程思政”案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进一步完善相关案例库;也有学者提出课程思政的系统观念,新闻学专业思政教育应当融入专业认知、课堂教学、专业实践、课后作业、社团活动和日常宣传等全过程。

无论是理论建构还是实践经验的总结,都为课程思政的开展做了铺垫性工作。但关于《新闻学概论》课程的相关研究有待完善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研究的视角多为自上而下,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课程思政的改革,这或许影响到思政改革的效果和可行性;二是研究对象过于窄化,只是就一门课程研究一门课程,而且仅局限在课堂教学内,而忽视了其它环节在课程思政过程中的作用,缺乏系统性且教学效果无法保障;三是研究范围较小,大多研究局限在一个学校或学院之内,没有在学校之间进行对比性关照,视野有待扩展;四是案例教学法用于课程思政的方式太过生硬,把文件、讲话直接用于课堂教学,有可能会遇到思政课程同样的问题,教学效果较差。

鉴于此,本研究突破课堂教学领域,把学生的培养过程联系在一起,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在案例的使用上,本研究主张通过典型新闻报道、新闻事件自然渗入思政内容,通过分析、讨论、批判、辩论等形式翻转课堂,实现“案例浸润,思政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以案例教学进行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改革的特点

第一,把本科课堂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系统,从课程教学案例分析开始,指导学生理解和接受思政案例的意义(理论的和现实的)、基本观点、逻辑思路、落脚点,并作为课堂讨论的重要内容,实现从案例分析到课堂翻转的自然过渡。在此基础上,把思政思想贯彻到学生的作业布置、启发问答、讨论辩论、毕业论文选题和撰写中,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系统化。

第二,把思政内容融入“翻转课堂”中。在课堂教学中,以习近平新时代新闻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及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引,并把相关价值取向和专业知识的传授相结合,达到思想和知识的同步提升。本课堂一改传统课堂灌输的方法,而是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辩论等形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第三,用课前阅读扩充课堂时间。本教改设计知识点和思政内容的融合,并通过案例为中介实现。案例阅读是关键,需要较多的时间完成,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课堂外的时间以补充课堂时间。这样就有效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强了课堂教学互动和交流,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四,用多种案例形式调动学生兴趣。本课堂以讨论案例为切入点,通过优秀作品确立学习的高起点和高水准,通过一些作品的批判,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调动学生的讨论兴趣和学习热情,课堂讲授需要紧密结合讲授内容,准备较为丰富的文字、视频等案例素材。

三、以案例教学进行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目标

之前的课程教学主要培养新闻传播的相关业务能力。思政改革的教学目标融入了思政育人的目的,把其与专业教学目标放到同等的位置来思考。两个目标互相促进,并行不悖。简言之,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思政育人目标实现的基础,思政育人目标是专业教学目标的方向。就《新闻学概论》课程而言,两类教学目标的设定如下。

(一)专业教学目标

主要包括两方面:1.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什么是新闻,新闻有哪些基本的特点、性质,以及在新闻传播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2.指导学生认识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新闻传播活动整体运作的规律和效果,为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技能提供帮助。

(二)思政育人目标

包括三个方面:1.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知识体系,并能用相关知识指导新闻的采、写、编、评、摄等技能;2.过程和方法方面,本课程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学术阅读等方式翻转课堂,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在讨论、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基础上,能用相关知识分析和反思社会现实;3.情感价值观方面,课程通过把主流价值观与专业课知识点相结合,有效地达到主流价值观的渗入,使学生在互动和反思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改实施路径:案例教学的五步骤循环路径

本课程的实施思路为“五步骤循环思路”,分为吃透两头、有机融合、课堂设计、设计实施、效果检验五个步骤,构成一个循环。

第一步:吃透两头。一头是对本课程专业知识的系统梳理,另一头是对习近平新时代新闻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及相关文件精神的学习和研究,吃透两头是教改的前提。就当下《新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而言,可以划定六个以上的知识重点,如新闻本源、新闻真实、新闻价值、新闻舆论、新闻宣传、新闻党性等。然后,再根据内容选择相关媒体的典型报道或评论作为案例,把思政内容和知识点巧妙结合。媒体选择上以国内主流媒体为主,兼顾其它优秀的媒体作品。

第二步:有机融合。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契合点,进行无缝对接,切忌生拉硬拽,牵强附会。“党性原则”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这一部分自然是本课程的重点之一。那怎样准确理解党性,怎样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呢?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与人民性”的重要论述作为思政内容,并以《人民日报》经典评论“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案例进行探讨和分析。

第三步:课堂设计。根据专业知识点和思政内容确定两者结合的融入点,从引出话题、课程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发言等各个环节自然嵌入,注重随机应变和灵活机动。课堂设计应根据讲授内容、思政内容和案例本身的特点实施,或设问开头,启发思考;或开门见山,点名主旨;或引出话题,展开讨论;或树立靶子,批判思考。如本教改在讲“党性原则”部分时,列举了一些平时生活中的错误理解,引起思考,反思批判。再通过《人民日报》的社论深入认识,最后交代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就是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这也是本章内容章节设置的思路。

第四步:设计实施。原则一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状况及时调整授课的节奏和方式;原则二是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紧跟党和国家重要战略和重要理论。专业知识点相对固定,而思政内容随时发生改变,教学过程需要及时更新思政内容,易凸显本教改的特色。在挑选案例时,需要做到难易适度,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新闻学概论》课程是新闻传播学类第一门专业必修课,既要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思政内容,又要顾及学生“专业初学者”的身份,把知识和趣味相结合,使要求和鼓励相配套。

第五步:效果检验。检验的方式通过期中考试、平时书面作业、课堂讨论等形式进行检验,及时分析和调整教学效果不好的环节,及时纠正学生的理解误区。这五步骤的结束也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如此循环,探索前行。这就涉及作业类型和考试类型的问题,笔者建议多以开放性的考核为主,主要考察学生思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试卷设计上,尽量减少客观题,增加融合了丰富知识点的主观题。如在考察“新闻事业的诞生”这个知识点时,不要用“新闻事业产生的条件是什么”这样的题目,没有思考的空间。而应当变为:“有人认为新闻事业产生于国家产生之后,有人认为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后,谈谈你的看法。”这样的话,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全囊括在内,可以检测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 语

“课程思政”的研究肇始于“思政课程”现实问题和困境的反思,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实践性。《新闻学概论》课程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课更需要面对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如何有机融合的问题,本文提出“五步骤循环思路”把两者有机融合,且从入学伊始贯穿到毕业之际,以完整的学业周期为一个循环,希望有助于改变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进而提升人才培养的思想高度,为培养新闻战线的合格工作者提供一些经验。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2] 蒋建军,朱美燕.高校生活思政:内涵、价值及实现路径[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20(7).

[3] 赵金红.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人才培养主题的变化[J].青年记者,2018(15).

[责任编辑:杨楚珺]

收稿日期:2021-01-18

基金项目: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闻传播学类专业2+2本科培养方案中科学史课程的设置研究”(JY2062229)。

作者简介:廖金英,女,四川外國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案例教学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钢琴对环境污染的探讨
浅议课堂教学与管理的体会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EXCEL在《投入产出法》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运筹学》教学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