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在南洋成了神
2021-08-03兰丹凤
兰丹凤
中国郑和『跑』去南洋当神?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转变?
说起郑和这个名字,只要是学过中国历史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郑和,这位留名青史的明代宦官和航海家,曾带领船队七下西洋。他多次穿越西太平洋、横跨印度洋,最远曾航行至中非地区。郑和的航海事迹对中国、亚洲乃至整个世界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而言之,在中国人的印象里,无论是宦官郑和,还是航海家郑和,他的名字总归还是处在历史人物的范畴里,但在东南亚,郑和却脱离了这个范畴而变成了神。
遍布南洋的郑和庙宇
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三宝垄市,被华侨称为垄川,是该岛最大的城市,也是一座十分著名的旅游城市。其较为知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就是与中国郑和有关的庙宇—三保庙。
三宝垄是一个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东南亚城市。相传,郑和下南洋时,曾路经爪哇岛,并于岛中某地登陆休憩。因郑和有“三保(宝)太监”之称(这也是东南亚各地郑和庙宇“寶”“保”二字混用的原因),故当地人将其在爪哇岛的登陆之地命名为“三宝垄”。后来,该地逐渐扩张,兴起一座城市,就是如今的三宝垄市。据说,郑和抵达三宝垄时为阴历六月三十,故该日也被视为“圣日”。如今,每年的阴历六月三十,三宝垄的三保庙都会举办庙会。此庙会是当地华人圈的一大盛事,吸引着印度尼西亚全国乃至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人们前来观瞻。
三宝垄市的三保庙坐落于该市西南方的望安山麓,建于1450—1475年间。该庙飞檐斗拱,红漆灰瓦,是一座传统中国式建筑,其一砖一瓦皆来自中国。据说,此三保庙的前身是一座清真庙。郑和原姓马,祖籍云南,回族,信奉伊斯兰教。他带领船队登陆三宝垄后,岛上原本已有一座清真庙,他又在其驻扎休整的石洞内另建了一座清真庙。1450—1475年间,当地居民将郑和所建的清真庙改建为三保庙,以供奉郑和的塑像。此后,该庙几经扩建和修缮,如今,它是东南亚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座三保庙。
在印度尼西亚的邻国—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市,也坐落着一座郑和庙宇,叫宝山亭。据说,郑和第一次率领船队下西洋时,曾在马六甲的一座小山上进行过休整、补给。后人为纪念郑和,便将这座小山取名为三宝山。马六甲的这座宝山亭建于1795年,内供奉一尊约一米高的郑和石像。宝山亭边侧有一口据说是古代马六甲国王(苏丹)的中国妻子汉宝丽所掘的三宝井,也称王井、汉宝丽井。
在马来西亚,关于汉宝丽公主的传说故事流传甚广。据马来西亚文学作品《马来纪年》撰述,明代中国皇室为加强与马六甲国王的友好关系,曾将一位皇室公主远嫁马六甲。这位公主被称为汉宝丽公主,其送亲负责人就是郑和。
然而,这个美丽的传说经不起历史的推敲。根据中国史料记载,整个明代,根本就无任何一位公主远嫁马六甲。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和亲是一件重要的国家大事,正史不可能毫无记载。有学者推测,那位汉宝丽公主可能是当地华人后裔。若是如此,那么汉宝丽公主嫁马六甲国王的故事可作为华人与当地人通婚的印证。
除了三宝垄和马六甲,东南亚其他地区还有不少郑和庙宇,如印度尼西亚的泗水、雅加达和巴厘等城市皆有三保(宝)庙或郑和清真寺,井里汶的威勒斯·阿茜庙虽不是以郑和命名,但其内陈列着据说是当年郑和船队所留下的大铁锚,以及后人绘制的郑和船队壁画。此外,还有马来西亚的槟州、丁加奴和砂拉越的古晋,泰国的阿瑜陀耶、吞武里和北柳府,柬埔寨的磅湛市……与郑和相关的庙宇可谓在东南亚地区遍地开花。由此可见,郑和对东南亚地区有着深远影响。
风靡南洋的郑和崇拜
外来游客,尤其是中国人,在参观东南亚各地的郑和庙宇时,心中难免疑惑:怎么中国历史人物郑和到了东南亚就变成了神?或者说,为何东南亚地区的人们要将郑和供奉为神?这种东南亚地区独有的郑和崇拜现象,确实引人深思,其形成背后投射出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所形成的良好关系,更多的则反映出近代以来众多下南洋的华人们的奋斗史。
众所周知,郑和七下西洋,并非如西方殖民者那样是以侵略为目的。相反,郑和船队所经之处的居民,皆因郑和的到来而接触到中国先进的器物和技术。总之,郑和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对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影响甚深,这是毋庸置疑的史实。这一点也可从东南亚地区的各种传说故事中窥见一二。
东南亚地区流传着各种不同版本的郑和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几乎都展现了一个乐于助人、帮贫扶困的郑和形象。例如,印度尼西亚流传的一个关于郑和的传说:郑和在一次访问印度尼西亚时,当地正瘟疫肆行。当地华人纷纷向郑和求助,郑和告诉他们应多吃榴莲。榴莲不是中国产物,因味道奇特浓郁,很多华人不喜食,但在郑和说了这个方法后,华人们纷纷吃起了榴莲。于是,瘟疫最终被消除,印度尼西亚的华人也爱上了吃榴莲。这个传说真假难辨,但其实质表达得很是清晰明了:郑和对印度尼西亚的友好态度。
通过这些传说和故事可以发现,在东南亚人的心目中,郑和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正面形象,说他是一位英雄人物也毫不为过。这个英雄形象正是那些在东南亚打拼的华人所迫切需要的。
一方面,华人需要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从让当地人感到亲切的郑和入手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另一方面,背井离乡、在外拼搏的艰苦也促使华人们寻找精神安慰和寄托。在华人们看来,郑和远渡重洋,多次落脚东南亚,饱受离乡之苦,甚至客死异乡(印度),他的故事很能引起华人们的情感共鸣,不啻于是一种鼓励和慰藉。因此,随着东南亚地区华人的增多,郑和崇拜也越来越盛行,这种崇拜的直接体现就是建郑和庙,过郑和节。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郑和庙宇的香火越来越旺,郑和也几乎从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转变成一位具有神力的世俗神或传说人物。也就是说,在东南亚,郑和已非纯粹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文化范畴内的象征。正如2003年时任印尼驻华大使阿·库斯提亚在昆明第二届郑和研究国际会议上指出的那样:“在印度尼西亚,人们更熟知的郑和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而不是历史人物。”
在东南亚地区,郑和历史身份的“隐退”与西方的鼓吹有很大关系。西方不遗余力地宣传如哥伦布、达·伽马这样的西方航海家,遮盖了郑和的航海事迹,让很多东南亚人不了解郑和的真正身份及其历史。因此,如何将真正的郑和的历史介绍出去,依然是摆在中国人和海外华人面前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