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的语言艺术

2021-08-03杨阿敏

中华瑰宝 2021年7期
关键词:语言艺术诗经孔子

杨阿敏

儒家十分重视语言的力量,以孔子为代表的学者曾论述过语言对修身、写作、教育、表达思想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关于如何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他们大多认为应研习先人经典,学诗以养心气。胸中有万卷之富,何愁遣词造句之难?

语言是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交流思想、表达意见,对语言的运用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和智慧。《左传》《论语》等文献中记录了大量孔子对语言艺术的看法,可見孔子对言说的重视。这些观点在今日依然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

这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的一段评论。孔子引用古书的说法:言语用来完成意愿,文采用来完成言语。不说话,谁知道他的意愿是什么?说话没有文采,不能到达远方。晋国是霸主,郑国进入陈国,不善于辞令就不能成功。要谨慎地使用辞令。这里就涉及语言艺术的问题。如能恰当地使用语言,将有助于达成目的,甚至事半功倍。

孔子提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观点,明代学者曹端解曰:“凡言人道德而不极其文之美者,则人不爱而不传,所以行之不远也。此犹车载物而不能行。”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文学观念很有代表性,他说,“某闻《传》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君子之所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故其言之所载者大且文,则其传也章;言之所载者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章”。文章如欲传世,须兼有事实可信与富有文采两项,文学语言的艺术成就直接影响到文章的流传。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没有语言则无以表达思想。即使是主张不立文字的禅宗,亦离不开文章以传扬其佛法。元人朱右说:“文所以载道也。文为艺而道为实,笃其实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故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予观僧家者流,能传其道以淑夫人者,亦未尝不资藉文章以发之也。师业勤而行修,道全而德劭,有德者之言也,其有不行远也哉!后之人即其言以入道,得其道以传心,是又斯录之不可无也。”僧家传道教人,也要通过语言来实现,后人亦可根据前人的得道之言而参悟佛法,最终实现信仰和思想的流传。

清人彭会淇说:“古之称三不朽者,以立德为上,立功次之,立言又次之。岂德与功与言之不可以兼乎?然《传》称‘有德者必有言,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是言也者,所以载德、功而使之不朽者也。故有禹、皋而典谟作,有伊、傅而训诰传,有周公而雅颂之道兴,有孔子而《春秋》之义著。百世而下,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并其所谓骏德丰功无不炳炳麟麟照耀简册,夫岂徒以为言云尔哉!”其对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的关系作了新的阐释。义虽深,理虽当,如果词不工,不成文,那也就不能流传开来。文理义三者兼有,才能独立于一时,而不泯灭于后代,必定能传于后世。伟大的作品将使丰功伟绩、高风亮节永垂人间、万古长青。如《尚书》《诗经》《春秋》所记录的尧舜禹三王之道、周公孔子之教,虽历数千载,而光辉不减,令人追慕。

于此可见,立德、立功虽然重要,亦不可缺少立言之人,所以西汉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终前嘱咐他一定要完成《史记》。《史记》之所以成为后世古文家学习文章写作的典范,并得以家弦户诵,与司马迁高超的语言艺术有莫大关系。《史记》不仅是史学名著,亦为文学经典,百世之下读来,其书写之人物犹凛凛有生气。北宋曾巩指导陈师道通过熟读《史记》来提高文章写作艺术,而陈师道经过实践,文章写作水平也确实得到了提高。曾巩指出的方向,今人亦可为之努力。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中专门写有一条《修辞》,强调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反对以文章为小技,主张不必用力的观念。顾炎武认为,《尚书》的典谟、《周易》的爻象是二帝三王的语言,《论语》《孝经》是夫子的言论。文章在这些书里,性与天道也就在其中。所以说有德者必有言。还引用北宋理学家游酢的话,“不能文章而欲闻性与天道,譬犹筑数仞之墙,而浮埃聚沫以为基,无是理矣”。后世的君子,在问学之初即大谈性与天道,而视文章为小道末技,不必用力学习。然而孔子不是说“其旨远,其辞文”吗?不还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乎?孔子弟子曾子也说:“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要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

顾炎武看到当时的讲学先生从语录入门的,大多不善于修辞,有人竟然反用孔子弟子子贡之言以讥讽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可得而闻,夫子之文章不可得而闻也。”明代杨慎说:“文,道也。诗,言也。语录出而文与道判矣,诗话出而诗与言离矣。”在杨慎看来,文与道本是合一的,文以载道,诗与言是统一的,自古就有诗言志的传统。但自从理学家的讲学语录出现以后,学者大多不学习文章写作,不注意语言修辞艺术,所写文章大多质木无文,道与文分而为二。这个传统源于北宋理学家程颐,他认为作文害道,《尚书》说玩物丧志,作文也是玩物。这种偏颇之论,导致后世学习理学者摒弃诗文,多不解诗情画意,所留下的也多是讲学语录之类的东西。这是顾炎武所不能赞同的,也与孔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说法相悖。

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诗”之为教,温柔敦厚,学之则心气和平,而事理通达,可以培养语言能力。若不学“诗”,则无以养其心气,而达于事理。这里的“诗”即指《诗经》。孔子指出了培养语言艺术的方向,即学习以《诗经》为代表的经典作品。输出之前必须得先输入,胸有成竹方能下笔成章。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自己语言贫乏,即是因为读书太少,吸收不够。唐代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中有万卷之富,何愁遣词造句之难?此可谓经验之谈。典雅优美的语言,代表着一种修养与气质。这不是仅靠学习几句交际用语所能做到的,只有在学问上真积力久,方能左右逢源,无入而不自得。

陈亢受学于孔子,不知孔子立教之公,妄以私意窥度孔子,认为孔子会私下特别教导自己的儿子。于是他就问孔子的儿子伯鱼说:“你也许听到过与众不同的教诲吧?”伯鱼答道:“没有。父亲曾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走过庭院,他说:‘学了诗吗?我答道:‘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能言谈应对。我退下来就学习诗。另一天,父亲又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走过庭院,他说:‘学了礼吗?我答道:‘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能立身处世。我退下来就学习礼。我所听到的就是这两次。”陈亢告辞后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件事得到了三个收获,得知了诗,得知了礼,又得知了君子不偏爱他的儿子。”

对于学诗的重要性,《论语·阳货》中记载有孔子对伯鱼说的话:“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对墙壁站立吧!”《周南》《召南》是《诗经·国风》的前两篇。昔日周文王与后妃俱有圣德,修身、齐家以令于国中,又让周公治陕以西,召公治陕以东。因此周文王的教化自北而南传播,远被至江汉流域,所以诗人咏歌其事。《周南》之诗,自《关雎》以下,说的是文王后妃闺门之化行于南国。《召南》之诗,自《鹊巢》以下,说的是南国诸侯夫人与大夫之妻都受了文王后妃之化而成德。

《周南》《召南》两篇所说都是修身、齐家之事,对人伦日用最为切要。学者应该把这两组诗,讲诵玩味,身体力行,才有益处。如果不学《周南》《召南》,则无以正性情,笃伦理。不知道修身,不懂得齐家,又怎么能够指望有经邦济世、化民易俗的能力?就好像正对着墙面站立一样,咫尺之地,隔碍障蔽,什么东西都看不见,一步都不可行。《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未有不修身齐家,而可以治国平天下者。

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是兴起,观是观感,群是群聚,怨是怨刺。《诗经》之为教,有益于人甚大。“诗”之所言,有善有恶。学习之后,善者可以效法,恶者可以避免。而心中的好恶之机将勃然兴起,不能自已,所以说可以兴。“诗”之所载,有美有刺。学习之后,美者可以考见其得,刺者可以考见其失,故可以观。

《诗经》叙述情好于和乐之中,不失庄敬之节。学之,则可以处群,和而不流。《诗经》抒发悲怨于责望之下,犹存乎忠厚之情。学之,则可以处怨,虽怨而不至于怒。近而家庭中事父的道理,远而朝廷上事君的道理,备载于《诗经》中。学之,则可以为忠臣孝子。而且《诗经》的情景所发,或因鸟兽以起兴,或托草木以寓言,其中称名不一,种类至繁。学之,则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学习《诗经》有如此多的益处,岂能不学?

学习《诗经》最大的益处在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受了詩教的影响,则不仅说话可以远离粗鄙之辞气,待人接物亦能儒雅温润。焦循《毛诗补疏序》说:“夫诗温柔敦厚者也。不质直言之,而比兴言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务胜人而务感人。”诗教不是直接说理,而是以情动人,其感人也深。自从后世兴起理学,欲以理服人,即使所言有理,如不采取符合人情的方式,也不易被人接受。

荀子在《劝学》中写道:“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个人的生命历程与经验智慧终究是有限的,只有善于学习的人,才能充分借鉴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的智慧。儒家关于语言艺术的相关论述,在今日依旧没有过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修养,我们的语言表达将不再是空洞且无意义的情绪宣泄;最重要的是,不再只会人云亦云。

猜你喜欢

语言艺术诗经孔子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巧用语言艺术生动小学数学课堂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视听语言
巧用《诗经》解难题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