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钱币文化
2021-08-03庞春燕
庞春燕
中国人为何崇拜财神?千古奇文《钱神论》为何把钱尊为『神』?古人又为何在生活中处处不离『压胜钱』?
从财神信仰看中国人的金钱观
很多人认为孔子品行高洁、不接地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虽是贵族后裔,但“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十一二岁时就开始干仓库管理、放牛羊等活挣钱养家。他甚至表示“富贵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为了赚钱愿意做王侯出行时拿着鞭子开路的下等差役。孔子也不吝赞美“有钱”,如卫国的公子荆学问好、修养好、善治家,当他刚开始有点钱时,孔子认为“可以了”;当他钱稍微多点时,孔子认为“很好了”;当他非常富裕时,孔子认为“真是太完美了”。孔子表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他反对的是“不以其道得之”的金钱。孔子也反对不接地气的清高,其弟子子贡曾帮助鲁国赎回一个奴隶,但没有去领取法律规定的奖金,孔子批评他坏了“规矩”,这样鲁国以后就没有人再去赎自己在外受难的同胞了。相反,听说弟子子路救人后收下了一头牛作为谢礼,孔子大加赞赏,认为这样能鼓励更多的人做好事。
代表儒家的孔子可说是一位通达世事的智者,而最能体现道家金钱观念的当属春秋末期的范蠡(前536—前448年)。他和文种一起辅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被尊为上将军,此时范蠡却清楚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毅然辞掉高官厚禄,将家产全部充公。他辗转来到齐国,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渔业和晒盐,很快便积累了千万家产。因为他善于经营、乐善好施,被齐王拜为相国。范蠡却认为,自己居官位及卿相,治家能获千金,已经达到了普通人的极限,久处尊名实为不祥。于是三年后他向齐王归还相印,把大部分财产分给了亲友和百姓,悄悄带着家人来到了宋国陶邑(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创业。范蠡善于捕捉商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细葛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加上仁义为本、诚信经营,几年后再次成为巨富。
儒道两家对金钱的态度奠定了中国人的金钱观,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普遍的财神崇拜—春节要“接财神”,满街的店铺中都供奉“财神爷”……中国人的财神体系包括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和范蠡、武财神关羽及五路财神(赵公明及四位部将)等。
被奉为正财神的赵公元帅,本名朗,字公明。传说他是秦朝人,年青时为木材商打工,因力气大、技艺精、为人仗义,深得老板和工友的信任。他攒下钱后开始经商,因为既有商业头脑又诚实守信而积累了巨额财富。有人曾向他借百金经商,不想遭遇天灾亏了本而无力偿还,赵公明仅让其还一双筷子抵债。他还在国家需要时亲自参军并资助国家的军事行动。之后他到终南山修道,驯服了一只骚扰百姓的黑色老虎。在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封赵公明为“玄坛真君”,统帅招宝、纳珍、招财和利市四位小神,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民间因而称其为“正财神”。
范蠡的事迹上文已有说明,此处不再赘述。至于比干,他被纣王挖心而死,后人尊其为文曲星(即福禄寿三星中的禄星)。为什么会选中比干呢?有说法是因为比干没有心,也就不会贪心,因而被尊为财神。
关羽本是三国名将,因忠义而被后人不断神化,成了能与孔子比肩的“武圣人”和道教中的“关圣帝君”“三界伏魔大帝”,不仅能“治病除灾,驱耶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还能“司命禄,庇护商贾,招财进宝”,所以也成为财神。
由是观之,财神信仰是儒、道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具象表达。财神们在帮助人们求财致富的同时,也从不同侧面提供了道德参照,如赵公明的仗义疏财、富而好道,关羽的忠义,范蠡的智慧,比干的公正,等等。或许,这年年祭拜、满街供奉的财神爷,代表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金钱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千古奇文《钱神论》
对居家生活而言,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久远的古代,人们就看到了金钱的巨大作用,并在西晋时期出现了描述“金钱万能”的奇文—《钱神论》。
“钱神”之谓并不突兀,古代中国是多神之国,山河树石皆可为神,何况钱乎?据《晋书》记载,作者鲁褒(字元道,南阳人,生卒年不详)“好学多闻,以贫素自立”。在“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司马衷统治下,西晋朝廷“纲纪大坏”,贪赃枉法,贿赂公行。鲁褒“伤时之贪鄙,乃隐姓名,而著《钱神论》以刺之”。
文章通过虚构人物司空公子和綦毋先生的问答展开,刻画了金钱的神通广大和时人对金钱的无限崇拜。作者首先将钱比喻为“孔方兄”—“大矣哉!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为世神宝。亲爱如兄,字曰孔方”。
接着,文章从社会生活和人生价值的各个方面描述了金钱的魔力。官场上,有钱就可攀附官员—“官尊名显,皆钱所致……无位而尊,无势而热,排朱门,入紫闼”。司法上,打官司就是拼财力—“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人生价值上,金钱万能—“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在古人最重视的人格修养上,何必像孔子说的那样去修养臧孙纥的智谋、卞庄子的勇力和冉有的才艺,然后再学习禮乐呢?有钱就能被看作是完人。在个人命运上,以前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而今“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长短,相禄贵贱,皆在乎钱,天何与焉?”生死、富贵全在于钱,与天命何干?
金钱既有如此神通,不仅老百姓“执我之手,抱我终始”,连士大夫也在“疲劳讲肄,厌闻清谈,对之睡寐”时,“见我家兄,莫不惊视”。故而,当司空公子听说綦毋先生仍在皓首穷经时,忍不住拊髀(拍着大腿)大笑曰:“何必读书,然后富贵?”那么綦毋先生怎样获得金钱呢?司空公子经过分析认为,如果朝廷里没有靠山,不如先去挣钱,即便有靠山,想要升官也得先有钱,否则“空手掉臂,何所希望?不如早归,广修农商”,先务农、经商挣到钱,然后再打通关系后升官发财。
《钱神论》所揭示的金钱崇拜、政治腐败和社会混乱,很快便引发了西晋皇族内部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导致了近300年的“五胡乱华”,中华民族陷入了社会黑暗、苦难深重的乱世之中。结合历史来看《钱神论》,对于金钱崇拜造成的极端后果,可不慎乎?
护佑美好生活的“压胜钱”
居家生活一刻也离不开钱,以至于古人在正式流通的钱币之外,还发明了非正式流通的民俗钱币—压(此处同“厌”)胜钱,用于日常佩戴、玩赏、馈赠等。学者认为,压胜钱出现在战国至西汉时期,繁荣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其内容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辟邪用压胜钱多为方孔圆钱,正面刻辟邪、通宝、十二生肖及各种符咒等纹饰,背面为七星龟蛇剑、八卦图、本命星官图等。
祈福用压胜钱数量最大、内容也最广泛,贯穿了人的一生。小孩满月时亲朋要馈赠“洗儿钱”,周岁时要送“长命钱”,字样多为“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等。长大结婚时,女方要用“和合百年”“龙凤呈祥”等字样的“陪嫁钱”压箱底,用“风花雪月”字样和男女和合图案的“秘戏钱”进行性启蒙,男方要抛洒“天作之合”“早生贵子”等字样的“撒帐钱”。年龄大了有“延年益寿”“福寿康宁”等字样和龟、鹤、松柏、寿桃纹饰的“祝寿钱”。临终时还有刻有八卦、符咒等纹饰的“买路钱”“压棺钱”。
男女老幼、各行各业都有专用压胜钱。读书人喜爱“独占鳌头”“状元及第”字样和“鲤鱼跳龙门”图案;商人喜欢“日进千金”“一本万利”字样;玩家的“行乐钱”有一面是马或骑马将军图案,另一面是名驹或名将名号的“打马格钱”,还有游戏钱、棋钱、占卜钱、酒令钱等。女性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比较少,那就把金银首饰做成“春钱”佩戴。
时节在古代农业社会意义重大,压胜钱同样不可或缺。春节给孩子发“压岁钱”,吃饺子有“口福钱”,元宵节有“挂灯钱”,端午要戴五毒图案的“驱邪钱”,中秋有“花好月圆”“团团圆圆”字样的“祈月钱”……
此外,中国文化最看重的道德修养也体现在压胜钱上,如上有“无学为贫”“无德为孤”等字样的压胜钱,鼓励人们砥砺品行、修养人格。
还有一种以图案、纹饰来表现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的压胜钱。如“二十四孝”压胜钱有四组图案,分别描绘古代孝子、孝女的事迹。“渔樵耕读”压胜钱则代表了古代社会中四个比较重要的职业:“渔”以东汉严子陵为代表,他是光武帝刘秀的同学,虽然刘秀多次请他做官,但都被严子陵拒绝了,他一生不仕,垂钓终老;“樵”以朱买臣为代表,他虽是樵夫,但酷爱读书,妻子不堪其穷而改嫁他人,朱买臣依然自强不息,后经同乡推荐成为汉武帝的大臣;“耕”表现的是舜在骊山下教民耕种的场景;“读”则是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为博取功名而以錐刺股、埋头苦读的场景。“周处斩蛟”压胜钱是古人为劝勉浪子回头而制。三国时吴人周处年少时横行乡里,与南山猛虎、长桥蛟龙共称为“三害”。后周处游山杀虎,玩水与蛟龙搏斗,三日未出。乡里都以为周处死于蛟口,家家庆贺。此时周处斩蛟归来,才知自己如此遭人痛恨,幡然悔过,最终成为造福一方的父母官。后世称其为“浪子回头”的典范。
压胜钱既是财富的象征,也彰显着中国人对道德修养的不懈追求、对杰出品行的推崇敬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