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四五”铁路货运发展思考*
2021-08-03石利群胡俊豪袁宇晨
石利群, 胡俊豪, 袁宇晨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17)
引 言
江苏省位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融合的重要区域,地理区位优势独特,是我国经济集聚程度、开放程度、城镇化程度、社会文明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十三五”以来,江苏省高度重视补齐高、快速铁路的“短板”工作,作出了“以我为主、系统谋划”“苏北突破、苏中提升、苏南优化”等一系列决策部署,“轨道上的江苏”蓝图渐成为实景。“十三五”期间江苏省高、快速铁路的跨越式发展有效推动了客货分线运输,大幅释放了铁路的货运能力,铁路货运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基于江苏省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需求,抢抓机遇发展铁路货运成为了重要议题。
1 江苏省铁路货运发展背景
1.1 响应国家新战略,铁路货运发展面临高质量变革需求
当前全球新冠疫情导致的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全球经济与产业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对此中共中央提出了“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要求加快推进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着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各个环节,带来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以高端现代服务行业及先进制造业为辅的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高附加值货物运输需求将大幅上涨。此外,在大力倡导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煤炭等大宗货物的运输需求将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铁路应充分发挥自身低碳、环保、绿色的运输优势,紧抓机遇发展高附加值货物铁路运输。在“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支持下,长三角区域间合作持续深化,江苏出海口的战略优势也在不断加大。铁路货运作为重要基础产业,在江苏抢占战略高点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间,江苏省需科学规划铁路货运体系,推动以铁路为核心的多式联运及现代物流业发展,有效整合长江经济带沿线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1.2 促进江苏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江苏省物流总成本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十九大以来,国家及省级政府部门都对发展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逐步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由此带来的高附加值货物运输量将不断增加,货物运输品类结构也将不断调整。铁路货运与物流业是服务业体系中重要组成,且铁路货运的发展能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加快资源要素的流通。因此,通过研究铁路货运体系,提升物流发展水平,是有效加快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
1.3 提高铁路货运竞争力,优化江苏货运结构
铁路运输是我国大宗物资进行长距离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我国铁路平均运距为785 km。从理论上来说,铁路货运在时限、价格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比公路、水运及航空运输等更具竞争力,但由于受多方因素限制,其竞争力优势尚未得到充分体现。目前,江苏省货运仍主要由公路运输承担,水路运输为货运周转量最主要的运输方式,而铁路集装箱运输体系尚未形成规模,铁路货运量近年来持续走低。为加快江苏省货运结构调整,需通过分析江苏铁路货运体系的症结,完善铁路货运市场化服务,提高铁路货运整体效率,从而使铁路货运竞争力得到充分发挥。
1.4 适应时代要求,推进铁路货运向现代化物流转型
在全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多种类、多批次、小批量特点的货物运输需求激增,该类货物的运输对货物流通的高效性、仓储管理的弹性保障等要求均较传统货物运输有所提升,推动铁路运输进一步加强在加工、包装、仓储一体化、门到门运输、物流信息跟踪等方面的服务。铁路货运向现代化物流转型是货运发展的重要趋势,提前谋划江苏省铁路货运体系对于提高铁路核心竞争力以更好地服务江苏省社会经济意义重大。
2 江苏省铁路货运发展现状、趋势及问题分析
2.1 发展现状
2.1.1 线网及货运场站布局
截至2020年底,江苏省具备货运功能的铁路包括京沪铁路、宁启铁路、宁芜铁路、新长铁路等13条铁路干线及支线,共计约2600 km。江苏省铁路货运场站主要有6个层级,包括3个特等站、1个一等站、4个二等站、13个三等站、其余均为四等站和五等站,覆盖了13个地市,其中徐州市货运场站数量为19个,为全省货运场站数量最多的地级市。
2.1.2 铁路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
如图1所示,目前,江苏省综合货运量仍主要由公路运输承担,2020年公路货运量占比约为60.53%,水路货运量占比约为32.40%,而铁路货运量占比仅约为2.38%,且份额逐年下降。此外,江苏省“两头在外”的资源结构导致其货运运距普遍较长,水路货运已成为承担综合货运周转量最主要的运输方式。2020年水路货运周转量占比高达61%,而铁路仅为2.78%,低于全国14%的平均水平,更是远不及美国、俄罗斯等国家40%以上的铁路货物周转量比重[1]。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铁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在管理体制上存在一定割裂,各方式运输量的统计口径尚未统一,铁路运输的实际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占比要高于统计数据,但总体相较于公路运输及水运仍处于较低水平。
图1 2010-2020年江苏省主要运输方式货运量占比情况
2020年江苏省铁路客运量因疫情影响受到了较大冲击,但相比之下铁路货运量却保持了稳定增长,铁路运输由于在疫情中承担了较多战“疫”物资等的运输任务,其2020年货运量较上年同比增长了约11.3%,货运量占比也有一定幅度提升。由此可见,面临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铁路货运韧性较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2.1.3 货物品类及货源结构
铁路运输的主要货物品类分为大宗货物(煤炭、石油、焦炭等28个品类)和零散白货(电子机械、金属制品、纺织品、农副产品等除大宗物资以外的其他物资)两大类[2]。2019年,江苏省铁路货运中大宗货物发送量占铁路货运中大宗货物发送量占总发送量的比例为78%,主要为煤炭、石油及其制品、矿石、矿建、钢铁等;零散白货发送量占总发送量的比例为22%,主要为粮食、电子机械、纺织品等[3]。
2.1.4 货物流量流向
江苏铁路货运主要承担途经本区域的货物运输,本地发送量及到达量较少,2019年江苏省铁路通过货运量为12591万t,发往省外量为6170万t,到达货物省外来源为9619万t。从方向来看,江苏铁路货运主要联系华北、西北等地区,其中铁路通过货运量主要为京沪铁路承担的东北、西北、华北,以及山东与上海、浙江的铁路货运交流等,主要来源地为河南、陕西、山西等省,主要去向为安徽、山西、河南等省[3]。
2.1.5 货运服务
“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加快优化完善铁路货运体系,加快老线路扩能改造,统筹推进沿江沿海重点港区铁路专支线建设,不断推进以铁水联运为主的多式联运,超前谋划高铁快运基地的布局,加快建设铁路货运网络。中欧班列方面,2020年江苏省新增“连云港-乌兰巴托”“徐州-汉堡”“海安-东盟”三条线路,线路总量达到12条,同比增长30%以上,共开行1273列、货值123.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4%和53.8%,实现逆势双增长。中欧班列成为了特殊时期稳定国际供应链的重要支撑。
2.2 发展趋势
2.2.1 货运结构不断调整
“十三五”时期,江苏省个各种运输方式货运增速的分化程度将明显加剧。总体上看,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大宗物资需求逐渐下滑,加之铁路市场化改革的滞后,导致铁路货运量占比仍然较低,货运结构调整成效不明显。未来随着江苏省铁水联运的不断发展推进,运输结构调整进程也将持续加快,“公转铁”、“公转水”进程不断推进。
2.2.2 货物品类向高附加值货物转变
目前,江苏省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省内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为物流需求拓展带来新空间,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得货运产品逐渐向多样化、重量轻、附加值高的趋势转变,江苏省货运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2019年江苏省实现社会物流总额31.8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0.7%,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同比增长5.8%;完成物流业增加值5778.79亿元,同比增长5.5%。由于居民消费升级带动了电商快递等民生类物流市场快速发展,全省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完成业务量57.4亿件(其中同城业务量约占30%,异地业务量约占70%)、收入61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0.8%,28.7%,人均快递量达71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6件。我国及江苏省旺盛的快递市场需求,对铁路货运提出了向高铁快运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要求。
2.2.3 铁路货运迎来良好发展契机
铁路在货物运输上具有安全、环保、快捷、价格低廉等多方面的优势。江苏省高、快速铁路的发展一方面释放了较多铁路货运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江苏省利用高、快速铁路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坚实基础。在环境治理和公路治超管理加强的形势下,铁路货运可以通过物联网等技术的运用,扩大运输能力、优化货运服务供给、发展多式联运等措施为企业提供供应链全程物流解决方案,全面降低社会综合物流成本,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3 问题诊断
2.3.1 货运功能主通道能力难发挥
目前,陇海铁路、京沪铁路、宁芜铁路、新长铁路、宁启铁路总体利用率均超过了70%,但由于各线均为客货共线铁路,受“保客限货”运营政策影响,铁路货运受到了客运的大幅挤压,各铁路线货运平均利用率仅约20%-30%。此外,部分地区及港口专支线也存在着铁路货运量远少于设计货运量的问题,货运铁路网与运输需求量不匹配。
2.3.2 铁路过江能力严重不足
江苏省内432.5公里的长江段仅有南京长江大桥及沪苏通长江大桥两处货运铁路过江通道,且二者均为客、货共用的铁路通道,沪苏通长江大桥每日仅开行7对货物列车。货运铁路过江通道能力的不足,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长江南北地区间的货物沟通与联系。
2.3.3 铁路专支线建设有待加强
疏港铁路线是实现铁水联运无缝衔接、推动多式联运发展的关键。目前江苏省疏港铁路专用线建设滞后,且部分疏港铁路处于废弃状态,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制约了江苏省铁水联运的发展。此外,由于地方政府和港口、铁路部门的考量不同,导致铁路专支线的建设资金难以筹集,使得江苏省港口铁路专支线建设推进缓慢。
2.3.4 货运枢纽场站能力不足
既有的铁路货运场站货物装卸能力不能满足线路运输需要,随着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业的不断发展,江苏省开始了对高铁快运发展的提前谋划。但由于高铁快运的发展除配建高铁物流园区外,还需配套动车所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对场站的要求也与高铁客运场站存在一定区别;而江苏省既有高铁枢纽设站时,均以服务客流为主,对高铁快运的相关技术装备、基础设施及运输组织等考虑不足,导致铁路货运的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
3 江苏省“十四五”铁路货运发展路径
“十四五”期间,江苏省基本实现铁路货运干线通道供需匹配,既有老旧铁路基本实现扩能改造;以铁路为核心的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多式联运占比不断提高,运输结构持续调整,铁路与水运结构占比之和达到40%;前瞻性规划布局高铁快运物流基地,深入研究高铁快运配套设施布局方式;提升中欧班列运输效率,优化运输资源,构建境外揽货体系,实现提质增效。
3.1 科学布局货运铁路通道
3.1.1 强化对外货运铁路线网布局
结合江苏省运输结构调整及货运发展需求,对既有货运铁路网进行补齐加密,加快推进沪通铁路二期、蚌埠至大丰铁路、徐菏铁路、连临铁路等的规划建设工作。与高、快速铁路发展统筹协调,加快实现江苏省客货分线建设,从而充分释放普速铁路货运能力,也为高铁快运发展创造条件。同时,货运铁路线网的完善可进一步强化江苏省与周边地区的货物沟通,充分发挥江苏省的辐射带动作用。
3.1.2 重点加强货运铁路过江通道建设
一是提升既有过江通道的能力。通过加快高、快速铁路的建设,缓解京沪铁路压力,释放南京长江大桥通道铁路货运发展空间,重点推进七乡河公铁合用大桥建设,加快京沪铁路外绕线,京沪铁路、宁启铁路联络线,高里编组站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二是规划新建货运铁路过江通道。在江阴铁路轮渡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新长铁路过江通道,加强江苏省铁路过江能力,强化省内长江两岸地区间的互动及经济交流,充分发挥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对苏中、苏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3.1.3 提升既有铁路货运设施能力
目前,江苏省铁路货运通道能力受客运挤压严重,导致货运能力整体偏低。因此,为提高老旧铁路的运能,亟需对其进行高标准扩能改造,从根源处提高江苏省铁路货运的综合能力,其中需重点加快对宁芜铁路、京沪铁路、新长铁路等扩能改造研究工作。此外,为保障铁路货运能力,需进一步推进铁路客货分线进程。
3.2 合理布设铁路货运枢纽站点
3.2.1 加快物流基地规划建设
当前江苏省货运枢纽场站正处于向物流基地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为满足未来将持续增长的物流运输需求,需对江苏省铁路货运枢纽等级及布局进行重新划分。规划形成“3+10+N”的三级物流体系,即南京尧化门、徐州铜山、苏州西三个一级物流基地,连云港、海安、无锡南、新沂等十个二级物流基地,及N个其他既有货场。其中南京尧化门、徐州铜山、苏州西、常州等项目已经建成,连云港、南通、新沂等项目正在快速推进。
3.2.2 提前谋划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布局
依托江苏省日益完善的高、快速铁路网络,构建多层次快捷货运网,对高铁快运的发展提前谋划。以淮安东站、南京北站为核心,加快开展各市的高铁物流基地研究工作。针对禄口机场、硕放机场等枢纽积极充分预留空铁联运发展条件。积极配合并参与货运动车组、站台、装卸机具、货柜等硬件设施设备标准化、作业流程标准化等研究[4]。
3.3 完善末端集疏运体系建设
在与铁路干线通道能力相适应的基础上,强化铁路干线与铁路物流基地及重要港口间的集疏运体系,加快推进疏港铁路建设。“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连云港赣榆港区铁路专用线、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徐圩新区)产业区专用铁道工程、滨海港铁路专用线、南通洋口港区至吕四港区铁路联络线、大丰港铁路支线、运河宿迁港铁路专用线、徐州丰乐作业区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建设。
3.4 加快创新货运服务
3.4.1 推动多式联运发展
结合江苏省地理优势,进一步加快铁水联运为主的多式联运发展。一是从基础设施层面完善铁路货场、铁路专用线等相关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二是推动运载单元、转运设施等的标准化进程,构建转运便捷、系统高效的江苏省铁路货运体系,充分发挥铁路在长距离、大运量运输中的竞争力优势,打造以铁路为核心的多式联运体系。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统筹规划,降低铁路运输壁垒,推动多式联运各环节间、各运输方式间的协调联动。
3.4.2 推动中欧班列发展
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的经济性和竞争力。一是打造特色班列服务,推进海外仓、跨境电商、省内保税交易展示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开行定制出口、回程班列,开发粮食班列、冷链班列、保鲜班列、木材班列等特种班列运输服务[5-6]。二是因地制宜打造各市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品牌线路。连云港需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东方起点和过境中转枢纽优势,更好地发挥陆海联运结点的作用,重点开行至中亚塔什干、阿拉木图等地直达班列;南京和苏州需依托外向型经济优势,服务本地产业进出口货物、国际邮件中转及跨境电商业务需要,承担中欧班列货源集结直达功能;徐州则需依托铁路枢纽地位,承担班列集零成整、中转集散功能,吸引省内及周边地区零散货源参照国内“洛郑欧”、“宜汉欧”模式,以公路、铁路集货至徐州加挂班列,重新编组发送,重点探索开行至中亚、欧洲的境外多点停靠班列。
3.4.3 适时发展高铁快运
依托江苏省区域内的政策导向、电商快递产业及技术支持,充分发挥高铁在快递业务发展中的优势,创新探索“空铁联运”新模式,打造高铁快运体系新格局。首先,需完善高铁客运场站物流设施,根据高铁快运物流发展需求,对以客运服务为主的高铁场站进行完善,实现作业场合理分区,流畅设计物流动线。其次,需加快推动相关地区动车所(存车场)建设,预留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建设用地及联络线建设条件,以及空铁联运实现条件,将高铁快运物流基地纳入全路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发展规划,打造综合型货运枢纽。最后,以高铁场站、高铁快运物流基地以及产业园区为依托,建设融合快递企业、物流企业、电商贸易企业、高精尖制造企业、金融企业等可依托高铁快运发展的企业集群,争取政府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推动以高铁快运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发展,最大限度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地区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
3.4.4 加快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
铁路集装箱运输在现代物流业和多式联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我国制造业不断进步,适箱货物的运输需求也持续增长,铁路集装箱运输高效、安全、便捷等优势开始凸显。目前,江苏省港口地区以集装箱为运载单元的多式联运发展有序推进,2020年末在江苏省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的政策支持下,全省集装箱公铁联运量达77.16万标箱,同比增长49.1%;集装箱铁水联运量达62.8万标箱,同比增长55.2%。“十四五”期间,集装箱运输将成为江苏省货运主要增长点。对此,江苏省需以集装箱运输为核心,不断提高专业物流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内陆集装箱集并场站布局,深化双层集装箱铁路研究,借助港口发展优势打造现代化、高质量的集装箱铁水联运。
3.5 大力推动智能化、信息化建设
加强铁路货运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降低铁路信息壁垒,研究制定各运输方式间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交换标准。加快多式联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全程货物信息追踪系统建设,依托全面的智能化技术装备、自动化操作、移动互联(5G)和全球定位系统等促进铁路、公路、水运等不同运输方式之间,以及海关、检验检疫、物流和工商企业等不同业务系统之间衔接,实现全过程的可视化及多运输方式、多部门间运输信息的交换、开放、共享[7]。
4 总 结
随着江苏省高、快速铁路网的不断加密,未来铁路货运将释放较大运能,江苏省运输结构的不断调整也为铁路货运带来了较多发展契机。2021年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奠定铁路货运发展方向的关键。首先,应从优化通道布局、合理布设铁路货运枢纽、完善铁路集疏运体系等方面出发,强化江苏省铁路货运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应把握集装箱运输优势,充分开发创新以多式联运、高铁快运及中欧班列为核心的运输服务,牢固铁路货运的竞争力优势。最后,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铁路货运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打造高质量的铁路货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