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超级电容器用织物基复合电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021-08-03靳凯丽蔡再生
靳凯丽 蔡再生
1. 东华大学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620;2. 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上海 201620
随着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相应的柔性储能装置急待开发。柔性超级电容器除具备普通超级电容器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可快速充放电的特点外,还能满足柔性化、可穿戴的要求[1-3]。织物具有分层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活性物质用于制备电极,是柔性电极材料理想的基底[4],但织物本身没有导电性,故不能直接作为电极使用。棉织物经碳化后不仅能获得大量的微孔、介孔结构,还能获得良好的导电性能,保持较好的可弯曲性能,故在柔性电容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5]。硫化铜 (CuS) 是一种重要的P型半导体材料,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催化活性、可见光吸收性、光致发光性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降解、电磁屏蔽、锂离子电池等领域。由于铜具有多种化学价态,可形成不同化学计量的CuS,且不同的试验方法可获得不同晶体形貌的CuS,因此CuS是赝电容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的重点[6-8]。以碳化棉织物为基底,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式负载CuS制备织物基复合电极,这在柔性超级电容器领域极具发展前景。
虽然有关CuS/碳材料的研究有很多,但大多数文献中所制备的电极为非柔性电极,这限制了电极在柔性储能装置中的应用,而少数文献中制备的柔性CuS/碳材料电极的比电容、电化学稳定性及能量密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多壁碳纳米管(MWCNT)是碳的一种同素异形体,类似于石墨结构,其形态通常为由六边形网状石墨片卷曲成的同心圆筒[9],直径在几纳米至几十纳米,长度一般可达数微米,可视为准一维结构,故可实现大量电子沿管壁朝一个方向移动,因而可携带大量电流[10]。此外,MWCNT具有化学稳定性好、比表面积大、导电性好及密度小等优点,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在超级电容器领域,已有很多学者将MWCNT与赝电容电极材料复合,成功地提高了赝电容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11-12]。
本文将以具有大量微孔、介孔结构的碳化棉织物(Cc)为柔性自支撑基底,并将酸化的MWCNT通过超声的方式沉积到碳化棉织物上,构筑三维柔性导电基底——MWCNT/碳化棉织物(MCc)。通过研究不同沉积次数制备的MWCNT/碳化棉织物的微观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确定最佳沉积次数。再进一步运用恒电流电沉积法,在三维柔性导电基底上复合电化学活性物质CuS,构筑电化学性能优良、柔性自支撑、双电层电容与赝电容复合的织物基电极——g-CuS/MCc。
1 试验部分
1.1 材料
棉织物,面密度220 g/cm2,购自中恒大耀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三水合硝酸铜、硫脲、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D-葡萄糖酸钠、乙二胺、氢氧化钾、浓硫酸、浓硝酸,均为分析纯,购自国药集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MWCNT,购自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
1.2 试样制备
1.2.1 MWCNT的酸化处理
称取0.5 g 的MWCNT,加入到100 mL的混酸溶液(V浓硫酸∶V浓硝酸=3∶1)中,于50 ℃的环境中超声4 h;自然冷却至室温,重复进行抽滤-洗涤,直至MWCNT为中性;再将MWCNT于80 ℃真空烘干24 h,取出后待用。
1.2.2 MWCNT/碳化棉织物的制备
将棉织物置于OTF-1200X管式炉(合肥科晶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氮气氛围,800 ℃碳化2 h,得到碳化棉织物。
1.2.3 恒电流电沉积CuS
将2 mmol三水合硝酸铜、3 mmol硫脲和1 mmol D-葡萄糖酸钠混合均匀,配制出沉积液。采用恒电流电沉积法将CuS负载到MWCNT/碳化棉织物上,制备g-CuS/MCc。沉积电流为9 mA,沉积时间为2 400 s,沉积温度为60 ℃,沉积面积为1 cm×2 cm。
1.3 性能表征
1.3.1 场发射扫描电镜
采用S-48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Hitachi公司),观察不同沉积次数制备的MWCNT/碳化棉织物及g-CuS/MCc的表面微观形貌。
1.3.2 电化学性能
使用CHI660E电化学工作站(上海辰华仪器有限公司),在2 mol/L的 KOH水溶液中,采用三电极电化学测试系统测试碳化棉织物、不同沉积次数获得的MWCNT/碳化棉织物及g-CuS/MCc的电化学性能。测试时,铂片电极为对电极,g-CuS/MCc为工作电极,氧化汞电极为参比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 (CV)、恒电流充放电法 (GCD)、交流阻抗法 (EIS)及充放电循环测试法,衡量被测试样的电化学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电极材料的比电容按式(1)进行计算。
(1)
式中:C——比电容,F/cm2;
I——放电电流强度,A;
Δt——放电时间,s;
S——电极有效面积,cm2;
ΔU——电压窗口,V。
1.3.3 X射线衍射
采用D/max 2500 PC型X射线衍射仪(日本Rigaku公司),测试所制备的g-CuS/MCc的晶体结构。测试时,以Cu靶的Kα为辐射源(λ=0.154 16 nm),采用步进扫描方式,工作电流为200 mA,工作电压为40 kV,扫描范围为5°~90°。
1.3.4 拉曼光谱
采用In Via-Reflex拉曼光谱测试仪(英国Renishaw公司),分析g-CuS/MCc的石墨化程度及缺陷情况。测试时,激发波长为532 nm,功率为180 mW。
1.3.5 比表面积及孔径
采用TriStar Ⅱ 3020型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美国Micromeritics公司),测定g-CuS/MCc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及孔径分布等参数。测试前,试样先在1×10-4Pa、120 ℃的环境中脱气处理10 h,随后在-196 ℃的液氮条件下进行测试。
2 测试结果与讨论
2.1 MWCNT/碳化棉织物
2.1.1 微观形貌
不同沉积次数获得的MWCNT/碳化棉织物的微观形貌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沉积次数获得的MWCNT/碳化棉织物的微观形貌
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沉积次数的不断增加,沉积到碳化棉织物表面的MWCNT的量不断增加。当沉积次数为1时,MWCNT会先沉积到碳化棉织物纤维间的沟槽处,随后向其他地方延伸;当沉积次数增加到4时,MWCNT会均匀地铺在碳化棉织物的纤维表面;当沉积次数增加到6时,沉积到单根纤维表面的MWCNT的量减少,更多的MWCNT聚集到一起形成了块状结构。此外,从局部图可以看出,沉积到碳化棉织物上的MWCNT成功构建了三维网状结构。
2.1.2 电化学性能
图2反映了碳化棉织物及不同沉积次数获得的MWCNT/碳化棉织物的电化学性能。
图2 碳化棉织物及不同沉积次数获得的MWCNT/碳化棉织物的电化学性能
从图2可以看出:无论是CV曲线、GCD曲线还是倍率性能曲线,不同沉积次数制备的MWCNT/碳化棉织物和碳化棉织物相差都不大,这表明MWCNT在酸化过程中引入的羧基、羟基等含氧性基团的比电容较小,故对整个三维柔性导电基底的电化学性能的贡献率较小。
综合沉积次数对MWCNT/碳化棉织物微观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本文最终确定沉积次数为4。
2.2 g-CuS/MCc
对碳化棉织物沉积4次后得到的MWCNT/碳化棉织物基底,采用恒电流电沉积法进行CuS的负载,制备g-CuS/MCc,研究其微观形貌、物理性能及电化学性能。
2.2.1 微观形貌及物理性能
图3为g-CuS/MCc的微观形貌照片。从图3可以看出:通过恒电流电沉积到三维柔性导电基底上的CuS呈纳米片状,这与沉积在碳化棉织物上的MWCNT形成了三维网状结构紧密相关,且较少的小颗粒状结构与少部分的MWCNT直立于碳化棉织物表面有关,但它们对沉积的CuS整体形貌影响不大。
a) 低倍 b) 高倍
图4为g-CuS/MCc的X射线衍射图。图中,37.1°、46.8°、48.9°处出现了3个尖峰,分别对应Cu7S4的(155)晶面、(0160)晶面、(886)晶面(对应标准卡片23-0958),表明在恒电流电沉积的过程,大部分Cu2+被还原,并与碳化棉织物周围的H2S反应生成了Cu7S4。
图4 g-CuS/MCc的X射线衍射图
图5为g-CuS/MCc的拉曼图谱,其上出现了CuS的特征衍射峰,以及碳材料的特征峰D峰和G峰[13],且ID/IG值约为1.00,说明g-CuS/MCc中石墨化程度的降低和缺陷程度的增加相当。
图5 g-CuS/MCc的拉曼谱图
图6为g-CuS/MCc的氮气吸附/脱附曲线,其为tapy-I和tapy-IV的结合型吸附等温线,即在初始阶段存在大量的单分子层吸附,表明g-CuS/MCc内部有微孔存在;随后在相对压力(P/P0)为0.45处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氮气吸附,且出现了H3型回滞环,说明有介孔结构存在[14-15],这与图7的孔径分布曲线相对应,其中g-CuS/MCc的比表面积为376.21 m2/g、平均孔径为2.15 nm、比孔体积为0.27 cm3/g。介孔和微孔结构的存在有利于电解液在电极中传输与反应,有利于提高电化学性能。
图6 g-CuS/MCc的氮气吸附/脱附曲线(实心曲线为吸附曲线,空心曲线为脱附曲线)
图7 g-CuS/MCc的孔径分布曲线(纵坐标中V为孔容,D为孔径)
2.2.2 电化学性能
从图8的g-CuS/MCc的CV曲线可以看出,CV曲线中存在两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说明g-CuS/MCc的比电容主要来源于CuS与KOH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其中,位于-0.45 V和0.10 V 处的氧化还原峰对应Cu2+/Cu3+的可逆氧化还原反应[16];位于-0.30 V和-0.25 V 处的氧化还原峰可归因于通电情况下,非化学计量的CuS在碱性溶液中发生的Cu1+/Cu0的可逆氧化还原反应[17-18]。随着扫描速率的增大,g-CuS/MCc的CV曲线图面积不断增大,氧化峰向正电压方向移动,还原峰向负电压方向移动,并且氧化还原峰越来越不明显。这是因为,在较小的扫描速率下,电极材料与电解液接触时间较长,电解液有足够的时间渗透到电极材料内部,形成大面积的吸附,导致与电极活性物质发生充分的反应;随着扫描速率的不断增大,电解液中的离子来不及与电极活性物质进行充分的反应,故氧化还原峰变得不明显。其中,当扫描速率为100 mV/s时,CV曲线仍为闭合曲线,表明较好的可逆性能与较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电性能有关。
图8 g-CuS/MCc的CV曲线
与CV曲线相对应的GCD曲线(图9)也有两对充放电平台,这进一步证明了g-CuS/MCc在电解液中可以发生两对可逆法拉第氧化还原反应。图9中,随着充放电电流密度的增大,充放电时间逐渐减小,但g-CuS/MCc的充放电曲线形状基本一致,表明g-CuS/MCc即使是在较高的充放电电流密度下也能够快速充放电,故能适应高电流密度下工作。其中,在2 mA/cm2的充放电电流密度下,g-CuS/MCc的放电时间达到了4 045 s,根据式(1)可计算得到其比电容达8 090 mF/cm2。
图9 g-CuS/MCc的GCD曲线
图10为g-CuS/MCc在开路电压为5 mV、扫描频率为100 kHz~0.01 Hz条件下得到的交流阻抗测试结果。在高频区,曲线与x轴的交点即为电极材料的固有电阻与电解液、电极材料的接触电阻之和。图中g-CuS/MCc的固有电阻和接触电阻之和为2.1 Ω,说明g-CuS/MCc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在中频区,所形成半圆的直径表示电极材料与电解液间的反应电阻。图中,g-CuS/MCc的反应电阻为1.6 Ω,表明g-CuS/MCc表现出了较好的电荷反应动力学。在低频区,斜线的斜率反映了电极材料的Warburg阻抗,其可表征电荷在电极材料中扩散、转移速度的快慢,斜线的斜率越大,则电荷在电极材料中扩散、转移得越快。图中,g-CuS/MCc的交流阻抗曲线在低频区的斜率比较大,表明其作为电极材料更有利于与电解液进行反应。
图10 g-CuS/MCc的交流阻抗曲线
循环稳定性是评价电极材料使用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图11为g-CuS/MCc在2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进行3 000次恒电流充放电得到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在测试的初始阶段,由于电解液的活化作用,g-CuS/MCc的比电容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着测试的进行,比电容因电极本身的消耗而开始下降。经过3 000次充放电循环后,g-CuS/MCc比电容保持率为92.3%。
图11 g-CuS/MCc的循环稳定性曲线
3 结论
(1)将棉织物碳化,再在其表面沉积MWCNT,可制备三维柔性导电基底。当超声沉积次数为4时,MWCNT在碳化棉织物表面分布比较均匀,且所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较好;
(2)以恒电流电沉积的方式在制备的MWCNT/碳化棉织物上生长纳米片状CuS,制备织物基复合电极g-CuS/MCc。测试表明,最终生长在三维柔性导电基底上的CuS为Cu7S4,g-CuS/MCc的比表面积为376.21 m2/g。
(3)对g-CuS/MCc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发现,在2 mA/cm2充放电电流密度下,g-CuS/MCc的比电容高达8 090 mF/cm2;在2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经3 000次充放电循环测试后,g-CuS/MCc的比电容保持率达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