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忧两鬓白 但喜满眼绿
——记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王吉贵

2021-08-03

山东绿化 2021年3期
关键词:广平王老苗圃

26年前,他挖沟打井抬高地面育苗造林,创新按劳取酬激励机制,硬是把“将死”的苗圃救了过来,从此职工过上了好日子。

20年前,他带领团队攻坚“枣乡建设项目”,寻遍全区枣树良种,将林场周边村民纳入枣树产业链,发展枣林4 万余亩,“茌平圆铃大枣”声名远扬。

6年前,他积极建言修改城市发展规划,护得国有林场生态完整,如今这里满目苍翠,野禽群雊,宛若森林……

42年的坚守,一步步的扎实苦干,为王老苗圃、广平林场乃至聊城林业赢了一项项荣誉,让他成为“鲁西林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他就是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王吉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誓把“涝洼地”变“聚宝盆”

1979年,16 岁的王吉贵成为王老苗圃职工。可是地处“十二连洼”的苗圃,土壤盐碱化严重,“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十年有九年是灾年,入不敷出。人心比沙子还散。

有一年夏天,连降大雨,苗圃内涝成灾,九成的苗木被淹死,损失惨重,有的职工吃上了亲朋好友的接济粮;春节,来串门的亲戚看着苗圃职工韩相珍住的房子是半阴半阳的土坯房,裂缝都有手指宽,开玩笑地说,“你住的房子还不如俺家的牛棚好哩”。

“两千多亩地放在那里,没有任何效益,太可惜了。如果有人去治理,说不准就能变成聚宝盆。能否成功,总得有人去试试。”王吉贵不止一次这样想。

恰逢艰辛担使命。1995年,王吉贵临危受命,担任王老苗圃书记、主任,现实的困境和重担压在王吉贵身上。

“改革势在必行!”王吉贵深知,“必须下决心挖沟开渠、改造土质、换来发展新天地。”然而,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有人说单位账户负债几十万,谁出钱?有人不发工资,谁会干?有人说盐碱涝洼地,改了也白改……听到这些,王吉贵心一横、脚一跺,背着妻子卖掉了自己经营中的门店,拿出了母亲葬礼亲朋随的份子钱,东拼西凑凑了15万元。妻子知道后,生了一肚子气,足足一个月不答理他。

王吉贵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苗圃面貌,一定要让苗圃活起来,一定要让职工富起来。”用这15 万元做改革启动资金,又陆续通过争取项目等方式,先后筹集资金500 多万元,王吉贵带领大家为苗圃掀起了一场“变脸”运动。

没人干,王吉贵就身先士卒带头干。即使离家只有3 公里,58 天硬是没回过家。吃在工地、住在帐篷,白天和职工一起推沙、平田、砌渠道,夜晚则点着灯研究第二天的工作。三伏天挖渠道,需要用人工的地方,他拿着铁锨冲在前面,一铲一铲地挖,再用扁担担走,职工担一趟,他就担两趟,肩膀时常被磨破。冬天抢灌冬水,水渠被冲垮,他先跳下去抱着麦草站在冰水中保护渠道,尽可能减少损失……

越干职工对他越服气。职工朱学增说:“王书记吃苦耐劳、脑子活,全场里也挑不出他这样的能人。”职工陈希刚也表示赞同:“有这样的带头人,咱苗圃有救了……”

经过一番“寒彻骨”,王吉贵把苗圃规划得像棋盘一样,道路顺直,地块方正,路路相连、沟沟相通,累计挖沟造渠12000 米,抬高土地1500 亩,建桥梁20 座,打机井25 眼。王老苗圃旧貌换新颜,盐碱涝洼地变成“聚宝盆”,成为年均出圃苗木120 万株、种条200 万根、绿化苗10 万株的示范性苗圃;苗圃职工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新建办公楼800 平方米、家属楼(院)76 户,苗圃干部各项待遇得到有效保障。

引领科技发展,带来枣业兴旺

茌平是中国圆铃大枣之乡,具有2000 多年的栽培历史。2001年,茌平启动实施了枣乡建设工程,将“圆铃大枣”作为特色产业,建设万亩枣林,擦亮枣乡名片。

面对当时全县不足百亩的枣树种植现状,万亩枣林的目标就像满天繁星,遥不可及。王老苗圃临危受命,承担起打造枣乡“桥头堡”的重任。王吉贵说,当时面临三大难题——选育纯正品种、培育专业人才、繁育推广育苗。

选育纯正品种是当务之急。无数个清晨午后,他看花开、听花落,察叶片、数座果,枯燥到连小学生都会干,王吉贵团队日复一日;无数次讨论和争辩,只想把如何除虫害、治防病害,如何防落果、如何防软果,是环剥还是环割,是促花还是促果等一系列问题弄得更清楚、更明了;无数次的对比又对比,实验又实验,总是想找出契合度更高的嫁接砧木,抗逆性更强的株系,丰产性更好的那个品种……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初选、复选、终选和栽植对比试验,从16 个乡镇156 村庄的325 个优良单株中成功选育出了4 个优良品种,摸出了枣树丰产栽培关键技术,在圆铃大枣新品种选育和标准化栽植技术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王吉贵坚持把人才建设放在首位,在工作中锤炼技术、锻炼人才,并借助科技特派员工程,为苗圃培养了21 名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熟练掌握实践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又通过这些技术人员培训农民技术员3000 余人,其中嫁接、栽培能手500 余人,这些人成为茌平枣乡建设工程的中坚力量。

为解决优质纯正枣树苗供应紧张的问题,王吉贵创新机制,全面推行合同育苗新模式。苗圃提供种子、技术和服务,农户提供土地,并负责日常管理,苗圃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枣苗繁育从育种、嫁接到出圃需要三年时间。种好了能挣钱,种不好“竹篮打水一场空”。凭什么苗圃周边十几个村庄的老百姓都愿意跟王吉贵“冒险”?

唐洼村村民靳新才说:“王书记人好,说到做到。只要他能办到的事,找他就没问题。以心换心,他的事,不要钱也跟他干,他不会让我们老百姓吃亏。”

一纸合同解决了育苗推广难题。几年下来,王老苗圃累计发展社会育苗基地1000 余亩,带动农民增收2000 多万元,同时,也保障了枣乡建设的苗木供应大问题。

目前,全区建成两处圆铃大枣生态观光园,并连续举办了九届中国圆铃大枣采摘节,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茌平枣乡建设工程的实施,使王老苗圃步入科技发展的快车道,先后获评“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质量信得过苗圃”“山东省十佳苗圃”。王吉贵个人也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山东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坚守绿色使命,留住绿水青山

2014年底,正当他在王老苗圃干得风生水起时,王吉贵调任茌平国有广平林场场长,承担起广平林场生态恢复、湿地保护和推进茌平金牛湖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的重任。

刚上任不久,聊城市黑龙江路东延线将穿行广平林场的消息,让王吉贵坐不住了。根据方案,黑龙江路东延将不仅压占林场的国家级公益林,更会将林场拦腰切断,严重影响林场湿地生态环境,给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和聊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造成不利影响。

对此,王吉贵心急火燎,立即整理材料,逐级汇报。聊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到现场视察,听取王吉贵和有关专家的汇报。几经周折,最终,黑龙江路东延线修改了方案,整体南移60米,保住了绿色。

他说,有时也会反思自己为啥要这样干。种树护绿对他而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爱好、一种责任,也是一项沉甸甸的使命。他说:“人老了,还有树在,有林子在,这是一笔社会财富!”

王吉贵治下的林地欣欣向荣,然而他原本健壮的身体却因透支亮起了红灯:糖尿病性低血糖、糖尿病肾病、高血压1 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硬化、左膝半月板损伤、老年性白内障……

一张去年6月的出院报告单显示,王吉贵身患10 多种疾病。医生说他的身体像是一台报废的机器。疾病的折磨并没有让王吉贵退缩。亲朋好友劝他“退居二线”,王吉贵的话斩钉截铁:“只要还能喘气,我就得站好这班岗!”

年过半百、两鬓斑白,但王吉贵仍然像个年轻的小伙子,干劲十足,热情不减。每每看到这些树木、这些鸟类,他不禁驻足打量,成就感油然而生。

为保护和发展好湿地生态资源,抢抓国有林场改革机遇,收回林场对外承包的土地1200 亩,植树6 万余株,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

为推进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国有广平林场修缮道路12 公里,制作湿地科普宣传栏100 余幅,建成31 米高防火瞭望塔1 座,建成科普宣教室、石亭、凉亭、木栈道等设施,安装湿地生态动态监测系统……

2019年12月25日,金牛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式通过国家林草局的验收,国有广平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70% 以上,负氧离子含量达到约5000 个/cm3,温度较场外低2℃—3℃,生态环境越发改善,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

生态保住了,绿色留下了,王吉贵的头发却更白了。

今年58 岁的王吉贵,快到了退休的年龄,但他的目标又望向了2035年、2060年。

他说:“作为一名基层林业工作者,干了一辈子林业,对林业产生了深厚感情,生命不息,使命不止,我将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广平王老苗圃
“广平建行乡村振兴杯”首届微型小说征文获奖名单
粉彩瓷板|祝壽圖 王锡良·陆如合作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我与王锡良的那些故事
种植苗圃抢先机 解决好这些问题
彩霞苗圃优惠提供新优果树苗木
试论加快国有林场苗圃经济发展的对策
青岛市国有苗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考里的“一元二次方程”
与民谣诗词相伴的九旬老人
老人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