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BE理念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21-08-03林法力何春木姜凤华刘子振
金 辉,林法力,何春木,姜凤华,刘子振
(台州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0 前言
CBE[1]即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是指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它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在美国、加拿大职业教育中得到了推广,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并于1992年引入到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在200多所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试验改革,这种教育模式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CBE的含义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也就是以胜任岗位要求的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行业企业参与培养体系的构建和落实,并以能力获得作为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组织的依据,强调自我学习和实践操作技能,使毕业生的能力与工作岗位有效衔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由5大部分组成:(1)市场调查与分析;(2)能力图表的制定;(3)学习包的开发;(4)教学实施;(5)教学反馈与管理。
CBE的理念与当下教育部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精神是一致的。2015年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2]。也就是说,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从事专业社会实践所需的基础知识,还特别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与CBE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对于处在应用型转型中的地方高校,更应积极突破原有人才培养范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合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的特点和传统本科教育强调完备理论知识教育的特点,走出一条符合社会需求和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之路。尽管CBE起源于职业教育,但它强调能力本位培养的理念,可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所用。
台州学院是浙江省第一所开办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下简称道桥渡)专业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立之初就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对比分析了不同层次高校开办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符合地方高校开办道桥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基于CBE教育理念的道桥渡人才培养模式,即紧紧围绕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构建“道桥并重、突出养护”的专业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双核强化教学改革,以培养具备“首岗胜任、多岗适应、具有潜力”特质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引入CBE理念的教学模式改革,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获得用人单位一致好评。本文以台州学院道桥渡专业的综合改革试点为样本,详细阐述基于CBE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 人才培养的定位分析
1.1 行业需求分析
随着“十三五”交通基础设施的巨大投入,以及“一带一路”“美丽中国”等战略的实施,社会对交通土建人才的需求旺盛[3]。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要求,未来我国公路网总规模约580万km,其中国家公路约占总规模的7%,省级公路约占9%,乡村公路约占84%。庞大的乡村公路网一般按中低等级公路标准建设,由县、乡镇一级政府主管,参与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事业单位多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事业单位是地方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方向。经调查发现,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培养体系较粗放,希望毕业生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应用能力,上岗即上手;由于其业务需要,希望毕业生能完成行业内大部分业务,成为既懂路又会桥的行业通才。
目前,从“重建轻养”到“建养并重”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来“重建轻养”带来的后续问题凸显[4],其中养护管理人才的匮乏问题尤为严重。高校在培养道桥渡专业人才时应转变思路,不仅要重视设计和施工管理基本理论及技能的教学,还应加强道路桥梁养护管理理念和能力的培养。
1.2 国内道桥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近年来很多地方高校开办道桥渡专业,多由土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转型过来。但是道桥渡专业是交通工程和土木工程学科交叉而成的专业,专业的行业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办学过程中往往因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实验条件的欠缺,导致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毕业生质量不高[5-6]。国内本科院校道桥渡专业一般有三种培养模式[7-8]:
(1)原交通系统直属高校专业细分程度非常高的培养模式。道桥渡专业两年统一学习,大三分流为公路工程、桥梁工程、岩土与隧道工程三个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也是按方向设置,各方向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交叉较少,人才专业性强,毕业生一般继续深造或进入分工较细的大型央企或设计院。
(2)研究型大学“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模式。桥梁工程作为土木工程的一个方向进行培养,道路工程则是在交通运输工程系,按宽口径研究型人才标准进行培养,大部分毕业生继续深造。
(3)地方性高校培养模式。一般将道桥渡(交通土建)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个方向,两年统一学习,大三开始分流,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培养的学生专业能力较差,行业评价不高。
1.3 人才培养的定位
根据中小企业人才需求点,本着与传统交通强校、研究型大学差异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台州学院道桥渡专业瞄准养护管理人才紧缺现状,构建“道桥并重、突出养护”的课程体系;结合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形成道桥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培养具备“首岗胜任、多岗适应、具有潜力”特质,能胜任常规道路桥梁设计、养护、施工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 结合CBE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课程体系改革
基于CBE教育理念,在专业的设置或课程的开发中进行了详细的市场调查分析,确定人才需求、人才规格和课程体系。根据广泛的行业企业调查分析[8],确定本专业学生培养规格为:能胜任中小企业“常规道路桥梁设计、养护、施工”等工作。相应地构建了“道桥并重、突出养护”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专业课程分核心课、强化课和实践课。通过整合,道路和桥梁两个模块的相关课程占比相近,养护管理模块课程数量充足,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图1 “道桥并重、突出养护”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专业认知实习、毕业设计等各类综合性实践环节,落实“道桥并重”理念。如毕业设计环节,虽然分道路设计和桥梁设计两个方向,但设计任务同时涵盖道路和桥梁设计两部分。道路方向要求完成山区公路道路设计或主/次干市政道路设计和简支梁桥设计,桥梁方向要求完成连续梁桥或其他较复杂桥型以及平原区公路设计两部分,通过任务难度和工作量区分主次。在成绩评定时,考虑各自特点,各得分项赋予不同的权重。
通过上述改革,培养既懂路又会桥,设计、施工、养护管理面面俱到的“多面手”,毕业时具备“多岗适应”特质,从而更好地适应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
2.2 校企协同育人
企业界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协同育人是CBE教育理念的重要特点[9]。校企协同育人为高校在转型中探索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思路,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又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是实现政、校、企等多主体互利共赢的必由之路[10]。高校可以通过人才交流、平台共享等方式,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协同育人。
1)人才双向互聘:引进具有代表性的校外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全过程。聘请企事业单位专家7人,涉及行政主管部门、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多个方向,主要参与人才需求研讨、培养计划修订、核心能力提炼等教学活动;聘请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29位,涉及测绘、施工、设计、造价、监理、养护、实验等主要工作岗位,参与实践教学指导、核心能力考核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等教学活动,用企业标准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进企业对教学质量提升的效果更直接。鼓励教师以挂职锻炼、进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合作等方式进企业,学习先进工程技术和经验,了解行业发展状况、人才需求,打造100%“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双向互聘使高校充分了解企业人才需求,量体裁衣式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企业收获知识服务和人才储备,提升核心竞争力。
2)平台共享:挖掘各自优势共建实习实训和生产基地是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本专业以校企共建方式创建了三个特色生产实习基地和十多个顶岗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形成以下四类有特色的实训基地。
(1)以企业捐赠形式建立“筑业园”道桥构件认知实习基地,包括T梁、盖梁钢筋骨架、墩柱等大型道桥结构构件,如医学解剖模型一般陈列在校园内,供学生课内外参观学习。
(2)与BIM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建设道路桥梁BIM工程中心,该中心除支持日常课程教学和大学生BIM技能竞赛培训等教学活动外,还承接BIM工程师线上线下培训、企业BIM技术服务等生产活动。
(3)道路勘测设计野外实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对毕业要求的达成起重要的支撑作用[11]。台州学院综合考虑建设成本、教学效果、行业发展现状,利用当地某现状道路建立“道路勘测设计野外实习基地”,有效解决了道路勘测设计实践能力培养难题。
(4)与地方大型设计院、施工龙头企业、公路管理局等十多家企事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接纳学生顶岗实习,每年约30%左右学生直接留在实习企业。
2.3 双核强化应用能力培养
目前高校教学中存在理论讲述远超实践应用、理论知识落后社会实践的问题,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差等尴尬[12]。CBE强调岗位能力培养,按能力需求开发课程,课程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提供资料、指导学习和监督考核,较好地解决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
美国、加拿大等国的CBE课程一般多针对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开设,近年来美国普渡大学和得克萨斯大学等对其在校生也开设CBE课程[13]。我们教学团队结合行业的需求,开设核心能力考核CBE课程,课程性质为必修课,道桥渡专业共设6个核心能力、8个学分。课程实施模式:学院提供课程考核大纲、考核细则、参考学习资料,全天候开放实验室提供自学空间和硬件条件;根据考核方式,每学期安排1~2次考核;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进行指导,学习完成后学生自评并选择是否参与考核;考核合格认定该课程合格,考核不合格可以继续参加后续考核,而不记录不及格学分。
核心能力的提炼由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研讨确定,考核大纲和考核细则由企业一线工程师根据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制定,一线工程师直接参与后期考核结果的评定。为更好地实施CBE课程教学,将与核心能力直接相关的7门课程定义为核心课程,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型教材建设等方式开展核心课程“金课”建设,最终构建“双核强化”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图2所示。
2013年开展工程测量核心能力考核试点,2015年全面实施。经统计,2019届毕业生核心能力考核初次通过率最低25%,最高81%,工程图学考核次数达6次,所有考核最终通过率100%。CBE课程的实施和“双核强化”培养模式对技能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锻炼效果十分明显,毕业生具备“首岗胜任”的特质[14-15]。
图2 核心课程和核心能力考核课程体系
3 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措施
3.1 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大力引进有工程背景的博士和高学历的高级工程师,完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和能力结构。实施应用型教师培养计划,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施以不同的培养计划。对没有行业经历的新教师,鼓励其参加半年到一年的行业挂职锻炼;搭建平台,引导教师参与行业的技术攻关、去企业攻读博士后等;在评奖评优、职称评定、项目扶持等方面向“双师双能型”教师倾斜;专任教师按学科分为道路课程组与桥梁课程组,每组配3~4位行业专家,经常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和技术攻关研讨活动;发挥外聘教师在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等方面优势,促进教师成长。
3.2 双环式持续改进机制
对核心课程教学和核心能力考核,构建双环式的质量评价反馈机制,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如图3所示。第一环:一线工程师参与专业能力考核,分析学生技术能力短板,并反馈到任课教师,及时改进核心能力考核内容和方法。第二环:根据考核结果,对核心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分析,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更好地支撑核心能力的培养。
图3 双环式持续改进机制
3.3 全员育人机制
建设六方联动机制(党政、教学、家校、师生、考学、校企等六方联动),全员育人。着力建设两个文化:第一课堂文化建设,出台系列制度开展学风教育和督查,实现“无手机课堂”;第二课堂文化建设,开展教师下公寓指导学生的课后活动,推进学生科技创业创新实践,形成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结合机制。同时践行“课堂思政”建设,在专业课堂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工程伦理观,树立工程质量意识、责任意识、环保意识等思维。
4 人才培养质量分析
4.1 就业形势良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5.16%、100%、100%。2016届毕业生主要流向中小型单位,2017届开始引起省内外交通行业大中型单位的广泛关注。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方向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设计、施工、养护是三个主要就业方向,与人才培养定位相符;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高达86.54%,远高于省平均水平。
图4 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方向统计
4.2 学生教学满意度高
浙江省评估院调查数据显示,近三年道桥渡专业本科生毕业后一年总体满意度居全校前列。其中2017届毕业生一年后满意度调查各项指标均居全校第一,总体满意度95.59分,远高于省平均分85.33,离职率仅为全省平均的一半。
4.3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强
学生在国家和省级力学竞赛、结构竞赛中屡获佳绩,近三年获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国赛三等奖1项,省A类学科竞赛一等奖10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体现良好的竞赛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5 结语
结合CBE教育理念,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传统交通强校、研究型大学差异化发展,立足地方、服务行业,形成适应中小型企业能力需求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毕业生具备“首岗胜任、多岗适应、具有潜力”的特点,以期为其他地方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路上提供一点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