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剂量优化研究

2021-08-03管庆涛

智慧健康 2021年18期
关键词:阿替普溶栓脑梗死

管庆涛

(吉林省第四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吉林 长春 130021)

0 引言

我国50岁以上人群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很高,不仅威胁患者的生命,即使治疗后存活的患者,生活质量也会降低[1]。急性脑梗死不仅威胁患者本身的健康,还会使患者的家人生活质量降低,影响人们的幸福感。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堵塞或狭窄所致,及时给予溶栓药物可有效治疗。药物使用剂量不同可能获得不同的疗效,也可能会导致不同的预后。阿替普酶可激活纤溶酶原,起到栓的作用,在国内外临床上均有广泛的应用,且能获得良好的效果[2]。临床常规应用阿替普酶的剂量为0.9mg/kg。为了降低用药剂量、获得良好的预后,本次研究中我们对观察组适当将阿替普酶的剂量降低为0.6mg/kg,将用药后的神经功能、生活能力、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预后进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10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纳入标准:①同意参与研究。②符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标准。③首次发病急性脑梗死。排除标准:①凝血障碍。②近期大型外科手术史。③近期抗凝药物使用史。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共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3例,其中男33例,女20例,年龄为57~75岁,平均(66.27±3.05)岁,发病时间为0.7~4.7h,平均(2.73±0.61)h。观察组53例,其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为58~77岁,平均(66.51±3.07)岁,发病时间为0.8~4.8h,平均(2.75±0.61)h。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静脉注射0.9mg/kg的阿替普酶。观察组静脉注射0.6mg/kg的阿替普酶。先静脉推注注射总量的10%,1min推注完毕。之后将剩余药物给予微量泵静脉泵注,60min泵注完毕。泵注结束前10泵注10~20mL生理盐水,避免药物残留。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给予NIHSS评分、Barthel评分,分别用于评价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检测血清炎性因子,包括CRP、IL-6、IL-10。观察两组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残疾、死亡的情况,用以评价预后。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HIHSS评分、Barthel评分的结果

两组治疗前的HIHSS评分、Barthel评分经统计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周后的HIHSS评分、Barthel评分经统计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周后的HIHSS评分、Barthel评分经统计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周后、治疗4周后的HIHSS评分、Barthel评分与治疗前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HlHSS评分、Barthel评分的结果

2.2 对比血清炎性因子的结果

两组治疗前的血清CRP、IL-6、IL-10经统计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周后的血清CRP、IL-6、IL-10经统计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周后的血清CRP、IL-6、IL-10经统计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周后、治疗4周后的血清CRP、IL-6、IL-10与治疗前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血清炎性因子的结果

2.3 对比预后的结果

两组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残疾率、死亡率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预后的结果[n(%)]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可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可导致急性脑梗死的发生。脑梗死患者部分脑组织无血流或血流速度缓慢,脑组织可因此缺氧缺血而坏死[3]。脑梗死的发病可有多靶点和因素的参与,病情发病突然,进展快,变化多样,致死率较高,生存患者也可能发生后遗症,影响以后的生活。及时给予对症治疗能良好控制患者的病情,挽救生命。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静脉溶栓是非常普遍的疗法。静脉溶栓药物临床上有很多,其中包括阿替普酶。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已经被多个临床试验证实有效。阿替普酶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能激活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并使其转化成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起到良好的溶栓作用[4]。阿替普酶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使闭塞的血管通常,恢复脑组织的血流[5]。但急性脑梗死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治疗后患者仍可能发生出血、残疾和死亡。因此目前临床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方法仍需要改进。

事实上,临床上虽然主张应用有效溶栓剂量,但始终警惕溶栓药物的不良风险。将大剂量阿替普酶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中,可导致患者的凝血功能下降,反而易导致其发生继发性颅内出血[6]。为了使脑梗死患者得到良好的预后,临床做了很多关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剂量的实践。本次研究中,适当降低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剂量,意图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预后对比常规剂量(0.9mg/kg)和低剂量(0.6mg/kg)的阿替普酶治疗。遴选NIHSS评分评价两组神经功能。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能力会降低,因此本研究中选用Barthel评分评价两组神经功能。由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上升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本研究中通过观察两组血清CRP、IL-6、IL-10来评价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HIHSS评分、Barthel评分、血清炎性因子均得到改善,但组间差异不大。由此可见,适当降低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剂量也可获得良好的疗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此外,两组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残疾率、死亡率有差异,且观察组较低。由此可见,适当降低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剂量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几率。

综上所述,在临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时适当降低阿替普酶的剂量,能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残疾率、死亡率。

猜你喜欢

阿替普溶栓脑梗死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