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山为苑 因谷成景:西夏贺兰山离宫的空间格局

2021-08-03张瑶刘庭风易敏

风景园林 2021年7期
关键词:贺兰山西夏遗址

张瑶 刘庭风易敏

西夏园林是西夏灿烂文明的一部分,是10—13世纪党项族带领下的多民族人民在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创造的园林,它与同时期的宋辽金园林一样,是一脉相承的华夏园林体系中的重要分支。但西夏史料匮乏,宫殿、建筑、园林大都毁于历代战火,被历史所掩埋,导致西夏园林不被了解。目前近20种版本的中国园林通史专著中,仅刘晓明的《中国古代园林史》中将西夏园林纳入,但无具体描述,只提及西夏园林“具体情形尚有待进一步研究”[1]177;《中国园林年表初编》中5 000个园林亦无收录[2]。发掘研究曾被尘封的西夏园林与文化,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谐性、包容性,传承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贺兰山离宫是西夏政权在兴庆府西的贺兰山中建造的宫苑,是重要的皇家活动场所,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技艺水平和审美。现存于贺兰山中的离宫遗址是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西夏建筑遗址,保留了重要的西夏园林的历史信息。但目前仅考古界一文《西夏京畿的皇家林苑——贺兰山》中表述了贺兰山离宫的文献记载和遗址概况,并对遗址功能进行了推测[3]。因此,本研究在考古调查报告的基础上,以空间格局的视角,综合地方志、诗词等文献,对比分析计算机山川模拟与实地勘察所观测到的实景,探究贺兰山离宫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期明晰西夏时期皇家宫苑形象。

1 西夏贺兰山离宫考

贺兰山位于银川西约30 km处,南北长200多km,东西宽15~60 km,一般海拔2 000~3 000 m,与银川平原1 200 m左右的海拔,高差达约2 000余m。从平原望去,山势连绵起伏、巍峨雄伟。西夏时期的贺兰山中峰峦叠翠,崖壁险峻,林木茂密,环境幽雅,且因地势高寒,“冬夏降雪”[4]58,夏季清凉爽快,适于消夏避暑。优越的自然环境和都城近郊的区位优势,使得西夏统治者在此大兴土木,修建离宫和皇家寺院。

1.1 遗址发现

西夏离宫遗址发现于1983年的考古调查。1983年考古工作者对贺兰山地区的文物古迹进行了考察后,出版了《贺兰山文物古迹考察与研究》,书中指出“在贺兰山大口子沟、小滚钟口、黄旗口、镇木关沟、拜寺口、贺兰口、插旗沟、西番沟和大水口等处,都发现了西夏建筑遗址”[5]36,这些遗址有寺庙、窑址、宫殿等多种类型,有的分布在沟口,有的位于沟内数十千米,环境不同,规模不一,但共同特点是:均位于沟谷两岸,周围形胜俱佳,依山就势砌成台地,建筑庭院设在台地上。

1991年,考古工作者对拜寺沟内的西夏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发表《贺兰县拜寺沟西夏遗址调查》,对拜寺沟内的殿台子遗址上采集的建筑构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6]。2014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了贺兰山东麓的遗址考古调查,基本探明了西夏大型建筑遗址和皇家御窑的分布情况,但资料尚未发表[7]。

1.2 古籍钩沉

目前的可考文献中,关于贺兰山离宫的记载寥寥无几。仅北宋《西夏地形图》中标有“木栅行宫”,明清地方志中记载贺兰山中有“避暑宫”“元昊故宫”遗址,清代吴广成的《西夏书事》记载李元昊在贺兰山中建设离宫。1.2.1《西夏地形图》中的“木栅行宫”

《西夏地形图》中的“木栅行宫”是历史文献中最早的西夏宫苑。《西夏地形图》相传为北宋范仲淹所作①,目前有3个版本[8-9],一为国图藏《重校范文正公集》,一为《西夏纪事本末》卷首附图,一为苏联国家列宁图书馆藏,三者标注的内容基本相同。图上的贺兰山上自北向南标有“木栅行宫”(旁标“夏贼逃所”)、“五台山寺”、“卫国殿”(旁标“卧家庄”)、“有泉九十九眼”(旁标“贺兰池”)的地名(图1)。从名称上很容易判别:“木栅行宫”为皇家行宫,卫国殿、五台山寺为重要的寺庙,“有泉九十九眼”的“贺兰池”是风景名胜。

1 三版《西夏地形图》中的木栅行宫Muzha Palace in three Tangut Maps

《西夏地形图》的创作时间虽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于范仲淹戍边西北(1040—1045年)之后。1044年,夏辽“河曲之战”,两军交锋于贺兰山北麓,夏军节节败退、连退百里、坚壁清野,最终以火攻险胜。从距离上计算,其撤退之地极有可能为“夏贼逃所”木栅行宫。若1044年河曲之战时撤退至木栅行宫,说明此时该行宫已经存在。依此推测:木栅行宫建于1044年之前;宫址是否为许成(1986年)推测的贺兰口内“皇城台子”,尚需更多史料验证[8-9]。

1.2.2 历史事件中的离宫

吴广成《西夏书事》载②: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九年(1047年),元昊废黜野利皇后,夺太子宁令哥(野利皇后所生)之妇没氏,并立为皇后,因“阴闻宁令哥有怨言”,便在贺兰山之东“营离宫数十里,台阁高十余丈”,“日与诸妃游宴其中”[10]439。1048年元昊薨,1岁的李谅祚继位,其母没藏太后执政。1049年,辽伐夏,“十月,招讨使耶律敌古率阻卜军至贺兰山,获元昊妻及其官属”[11]1527。

1.2.3 地方志中的遗迹

明清代地方志中屡有“避暑宫”“元昊故宫”记载(图2)[12-15]。这些记载中二者是否为同一处不得而知,但提供了3方面的信息:1)地点位于贺兰山拜寺口南山之岭或之巅;2)离宫在西夏至元时已毁,明初尚有遗迹,清朝佛寺有重建,宫殿尚有废墟残存;3)关于建筑园林的信息极少,除了“台高十余丈”“构木为台”“铁钉一二尺”之外,无建筑形制和布局的记录。

2 明清地方志中“避暑宫”“元昊故宫”的记载The Summer Palace and Yuanhao Palace in local chronicle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综上,目前可考的3处文献所记载的几处离宫均建于西夏立国前后(1020—1047年),但宫址不详,这些离宫是否为同一处不得而知,与11处离宫遗迹的关联亦不可考。且目前的遗迹均无地面建筑遗存,也无发掘报告,只有文字叙述的调查报告,无测绘图和图像资料。基于现有史料信息,西夏离宫的形象模糊不清。因此,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本研究基于现代地理信息分析离宫空间格局,初步探讨西夏离宫的特征。

2 以山为苑的功能格局

从遗址分布来看,贺兰山离宫的建筑散落于深山之中,以整个山体作为皇家苑囿而布局。这是由行猎的园林活动需求所决定的。

2.1 猎苑功能

西夏时期的贺兰山“冬夏降雪,有种种林丛、树、果、芜荑及药草。藏有虎、豹、鹿、麂坚依,挡风蔽众”[4]58,拥有良好的动植物资源,是天然的猎场。作为游牧民族的党项族善骑射,且“立国西陲,射猎为务”[16],射猎是西夏贵族的重要活动之一。

在西夏重要的历史事件中都可见贺兰山射猎的记载:大庆二年(1037年)秋七月,元昊“盟诸蕃于贺兰山,谋攻鄜延”[10]391;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年),李元昊为新妃没氏“筑离宫于贺兰山”[10]439;福圣承道四年(1056年),没藏太后与情夫保细吃多已“猎于贺兰山。夜归中道,有蕃骑数十,猝戕之,并杀吃多已”[10]450。天盛七年(1155年)九月,“仁孝猎于贺兰原”[10]586。从西夏百科性典籍《圣立义海》③来看,仁孝时期,十月份大规模的军事演练和年末仪式性的射猎已成定例:“御寇行猎:十月时天霜降,故蒲草尽枯,君依顺于天,率军行猎也”[4]54;“年末腊日:国属金,土日,君处射猎备储食,星影生,准备供奉天神,赏赐官宰风药”[4]55。

这些贺兰山中射猎活动记载贯穿了西夏建国前期至后期,虽无离宫的直接记载,但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贺兰山及山内离宫作为猎苑的功能。这里既是西夏统治集团游猎宴乐之所,更重要的是与部落领袖会盟议事、通过围猎活动增强凝聚力的政治舞台。

2.2 成组分布

依据考古调查的文字描述,将遗址位置在卫星图上一一定位,根据分布聚集程度、交通连接情况,结合行猎活动的功能需求,11处离宫遗址在空间上自南向北可分为4组,通往今山前公路的4条车马通行的道路④各通一组(图3):第一组以滚钟口青羊溜山巅离宫(规模大)为核心,南有大口子山口(规模小)的前哨站、北有黄旗口“上下花园”(密林深处)的游猎地;第二组以拜寺沟内十几公里的“殿台子”(规模大)为核心,以镇木关沟口处的城郭、“皇城台子”(规模小)和拜寺口的“皇城台子”(密林深处)为前站,“殿台子”对面的“东西花园”为游猎地,翻过分水岭、大殿沟深处山谷中还有相传为元昊赏樱、避暑、打猎所建的巴润别立西夏古塔;第三组以贺兰沟内约5 km的“皇城台子”(规模大)为核心,以山口处和鹿盘沟口的“皇城台”(规模小)为前站;第四组以大水沟的建筑群(规模大)为核心,西番沟“皇城”为马场,附近的山林为游猎地。

3 贺兰山离宫分组Grouping of Helan Palaces

这种“交通要道–山下防御关口–山上宫殿–深山密林猎场”的组合,形成建立在军事防御基础上的离宫组合体系,也奠定了以山为苑、因沟筑宫的风景化的宫苑景观特色空间基础。

3 因谷成景的风景格局

离宫的载体和背景是风景形胜,因此虽然宫殿建筑已经消失,亦无考古发掘报告,无从得知建筑群体的具体排布情况和特征,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山形模拟,可大致推测离宫与周围山形地势的关系。从贺兰山东麓保存完好的拜寺口双塔等各西夏建筑遗址来看,800年来贺兰山一带并未发生导致地陷山移的剧烈地壳运动,因此今天的地理信息可适用于西夏时期的总体山势。将离宫所在的位置在LocaSpace Viewer生成地形模型,可以明显地看出每一组离宫群是一个袋形的自然风景区:以主峰为核心、以分水岭为两翼呈包围状;离宫立于谷心、面向山口、居高而建,近赏山景、远眺平原;以谷道为风景轴线,串联沿线的自然景点和建筑组群功能区(图4)。

4 四组离宫群环抱山势示意图Schematic diagram of surrounding mountains of four palaces

3.1 四面围合,谷心布点

每一组的核心离宫——滚钟口青羊溜山巅、拜寺口殿台子、贺兰沟皇城台子、西番沟皇城,均位于周围群山环抱的盆地之中,两侧的山脊线环抱,形成口袋状的围合,沟口处有关口,形成天然的保护圈层。沟内离宫处海拔1 500~2 000 m,高于沟口300~800 m,低于周围山梁750~1 500 m。这种选址,不仅拥有良好的视野,也拥有良好的小环境:夏季因地势高而温度较低,便于避暑;同时处于山势环抱,东向向阳又避寒风,冬季温暖。

虽然位于深山之中,但4组离宫群中,每组的核心建筑群均位于居高临下、视域开阔的地带,层层山峦交错,立于离宫之处,近可赏山景,远可望兴庆府。以滚钟口青羊溜山为例,站在青羊溜山上,向内可赏层峦叠嶂、密林殿宇,向外可居高远眺,掠过层层环护的山岭,眺望平坦辽阔的宁夏平原、自兴庆府通往滚钟口的主路,甚至可远眺到兴庆府城(图5)。一旦自兴庆府有任何兵马行动,远在几十里外的离宫上就能够观察到,为山上、山下的防守准备预留充足的时间;反过来远在兴庆府和山下的人只见层层叠叠的山,无法发现深山之中的离宫。进入山中后,山路蜿蜒曲折,行走于山路上的人也看不到离宫。这样的选址保证离宫隐蔽性的同时,还保证了对外监视性。利用Locaspace Viewer对青羊溜山巅离宫的视域分析验证了这一点(图6)。

5 青羊溜山东侧远眺宁夏平原Overview of Ningxia Plain from Qingyangliu Mountain

6 青羊溜山离宫视域分析Viewshed analysis of Qingyangliu Palace

3.2 峰峦掩映,建筑点景

离宫建筑遗址均位于沟旁山坡所砌成的台地上,与山形地势紧密结合,层叠而建。虽建筑已无存,但通过遗址地表的大量残砖碎瓦和石制建筑构件、巨大的柱础(推测柱子直径至少为0.5 m),可以想象建筑之宏大。

西夏时期的石窟壁画中可略窥山间离宫之形象。榆林窟第3窟西夏时期绘制的《文殊变》《普贤变》[17]72,116中的山间佛殿(图7),是典型的宋式多层木构建筑群,在层层山峦和树木的掩映下,歇山顶的建筑飞檐悬挑而出,应和了西夏《宫廷诗集》中形容新修太学“廊檐排列赛鹫翼”[18]178的描述。

7 榆林窟第3窟西夏壁画中的山间佛殿The hall of a Buddhist temple in a Tangut mural7-1《文殊变》Illustration of Manjuist7-2《普贤变》Illustration of Samantabhadra

3.3 谷道为轴,望峰逐水

贺兰山沟谷众多,山中谷道是贺兰山东西麓连通的交通要道。至今贺兰沟、大水沟离宫旁的小路仍通达阿拉善高原。《西夏地形图》中标有9条谷道⑤,虽名已失传,不知确切位置,但从《西夏地形图》上看,穿过小路可到达白马强镇军司。离宫临谷道而建,进可攻、退可守、败可逃,故而可成为“夏贼逃所”。

除交通功能外,谷道亦具有串景的功能,串联奇峰怪石之景、泉溪密林之景、宫殿佛寺之景。谷道的路线设计基本沿谷底铺设,两侧奇峰怪石、悬崖峭壁较多,如滚钟口的莲花山、笔架山、钟锤峰,拜寺沟内红石峡等;山内诸峰的汇水沿沟底谷道两侧缓缓而流,“水泉甘冽,色白如乳,各溪谷皆有”[15],沟谷两侧植被丰茂、环境清幽(图8);登山沿线布置关口、佛寺等建筑群,如拜寺沟自沟口至离宫之间依次布置了南寺、北寺、“皇城台”离宫遗址、红石峡、拜寺沟方塔区寺庙;同时谷道在局部体现出明显的山峰指向,今滚钟口景区内通向青羊溜离宫的山路仍有体现(图9-1、9-2)。

8 滚钟口青羊溜山下的良好环境Beautiful scenery of Qingyangliu

9 谷道和建筑中轴指向山峰Valley road and building axis point to the peak9-1 山路对景为山峰The road is opposite to the mountain peak9-2 建筑轴线正对山峰The axis connects the building and the mountain peak

4 离宫格局的思想渊源

4.1 备战务实的军事思想

西夏四面环敌、战争频仍。李元昊在西夏立国之初即说“蕃俗以忠实为先,战斗为务”[10]391。贺兰山离宫在功能、选址、环境营造、建筑布局上都体现了军事立国的战略考量。

功能上,一宫多用。贺兰山离宫出于征战需要而建,用作战时指挥、平时备战的行政中心。同时在“射猎为务”的传统下,贺兰山离宫作为猎苑的核心,不仅是游宴之地,也有着团结各族、鼓舞士气的政治作用。

选址上,利于军事据守。离宫选在易守难攻之地,山间小路通山后,进退皆宜。建筑隐藏在深山密林之中,同时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满足其据守的要求。

环境营造上,以山为苑,减少人工建设的资金投入。围合的山岭形成天然的保护圈,适宜的选址既充分利用了山林资源、营造良好的小气候,又兼顾了近赏奇峰幽谷之景、远眺田原城池之景。

建筑布局上,采用小组群、大连绵的策略,以最小的人工投入形成最恢宏的效果。小型的建筑院落依山就势形成台地小群组,几个群组由沟谷串联形成一个区域,几个区域互为呼应,形成“逶迤数里”的宏大场景。

4.2 高山崇拜下的自然布局

西夏人尊崇高山,《圣立义海》解释山的含义为“山根地立、上端云合”,具有“柱天镇地”的作用,山间“野兽坚依、诸鸟宿栖”,是“珍宝本源、永流不竭”[4]58。《圣立义海》中夏国三大山——贺兰山、积雪山、焉支山[4]58,将贺兰山列为首位,并称之为“贺兰山尊”⑥。西夏诗集《宫廷诗集》甲种本第2首《圣□大贤歌》:“皇天下八坡美,八坡美无伦比,名虽不大犹如贺兰何其高!”[18]103贺兰山的地位崇高,其中佛寺众多,离宫成片,不仅是由于贺兰山的优美环境,也有圣山崇拜的因素。

在这种高山情结下,西夏注重山川审美。《宫廷诗集》赞颂大内御苑的万花厅“西面兰山门前横,山色如黛碧玉生。”[18]158凉州护国寺“繁茂瑞林密聚山峰美”[18]163,充分表达了西夏人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和建筑与山水环境的融合关系。因此,西夏的贺兰山离宫继承了中国顺应自然、师法自然的传统理念,采用了因山就势砌成台地、建筑分散布置的自由布局,充分融于山水的自然美,形成了延绵成势的壮观效果。同时通过建筑的点缀,增加了自然环境的人文气息,增强了贺兰山风景秀美、环境清幽的艺术效果。

4.3 堪舆思想下的相地择址

西夏城池、建筑等营造活动承袭了中原的五行、八卦和堪舆思想。西夏《宫廷诗集》中描写新修太学“沿金内设窗西方黑风萧瑟瑟;顺木处开门,东方白日当空照”(《新修太学歌》)[18]177,歌咏兴庆府“王舍城合卦象,巽坎之下河露水”(《圣殿俱乐歌》)[18]171,黑水城出土了2页堪舆文书残页(图10)[19]1631-1632,对来龙、案山的判词“文笔贪狼”“出泥螃蟹形”与唐·杨筠松《撼龙经》、廖瑀《喝形名目》等堪舆书的内容极为相似。贺兰山西夏离宫的格局也体现了形势派⑦相地择址的基本模式:背靠蜿蜒千里的来龙,左右有低岭山峰护卫,对面有远山近丘朝案拱卫,明堂宽敞,土地肥沃,树木葱郁,河水清澈。因此,西夏离宫的择址极有可能是在堪舆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10 黑水城出土的堪舆书残页Surviving pages of Geomantic omen book unearthed in Khara-khoto

5 结论

贺兰山离宫遗址是西夏建筑遗迹的重要部分,结合文献梳理和遗址空间分析,可以发现贺兰山离宫承担着猎苑核心的功能,是都城兴庆府政治功能的重要补充,备战务实的军事思想造就了以山为苑的战略选址和成组分布的功能格局;高山崇拜的审美思想造就了因谷成景的环境营造;在堪舆思想的指导下选择环境良好的宜居环境。这些离宫遗址体现着西夏人巧于因借的匠心匠意和兼顾自然审美与射猎功能的务实精神。

注释(Notes):

① 清代张鉴《西夏纪事本末》的附图上标注“范文正公集附录西夏堡寨并地图二”,指出《西夏地形图》来源为范仲淹的文集。苏联学者克恰诺夫(1959年)、陈炳应(1985年)均认为,此图可能是清代学者依据宋元时期的资料、地图编绘而成;黄盛璋、汪前进(1992年)在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校范文正公集》中找到了《西夏地形图》,并提出该图作于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张多勇、李并成(2017年)支持这一观点。

② 清代吴广成《西夏书事》卷十八:“(庆历七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年))秋七月,筑离宫于贺兰山。贺兰阳屏西夏,阴阻北蕃,延亘五百余里,树木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故名。曩霄自夺没氏,废野利后,阴闻宁令哥有怨言,大役丁夫数万,于山之东营离宫数十里,台阁高十余丈,日与诸妃游宴其中,悉以国事委之讹庞。”

③ 编撰者与初刊时间不详,现存俄藏《圣立义海》为仁孝皇帝在位期间的再版本,其第一卷中标有“乾祐壬寅十三年(1182年)五月十日刻字司重新刻印”。

④ 道路虽然为现代所建,但这种远离城市建设的偏僻区域,道路走向具有很高的历史延续性,因此将其作为历史道路进行考虑。

⑤ 分别为新山谷、罗保大陷谷、信宿谷、小白羊谷、大白羊谷、大象谷、横涧谷、前石门谷、后石门谷,其中后3条正对西夏王陵。

⑥ 西夏《圣立义海》中“山之名义”译文:“夏国三大山,冬夏降雪,日照不化,永积。有贺兰山、积雪山、焉支山。”“贺兰山尊,冬夏降雪,种种林丛、树、芜荑及药草。藏有虎、豹、鹿、麂坚依,挡风蔽众。”

⑦ 形势派是堪舆的主要流派之一,由前文提到的唐代杨筠松为代表,主要通过考察山形地势来相地择址。

图片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图1改绘自参考文献[8]、[9];图2~4由作者绘制,图3底图来自百度地图,图4底图来自LocaSpace Viewer;图5、8、9由作者摄于2020年7月;图6利用Locaspace Viewer绘制;图7引自参考文献[17]72、116页;图10引自参考文献[19]1631、1632页。

猜你喜欢

贺兰山西夏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贺兰山沿山地区强对流潜势预报方法研究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辽上京遗址
印象贺兰山
西夏陵雕塑与自然人文环境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西夏河渠技术述论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千年遗址 追寻炎帝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