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馆区合作”推动社区美育的策略探讨

2021-08-02李川

艺术评鉴 2021年11期
关键词:策略探讨美术馆

李川

摘要:随着美育的深入发展和社区的大量涌现,社区美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社会美育的新亮点,开展社区美育对于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居民的审美素养起着积极的影响。当前社区美育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诸多问题,采取“馆区合作”方式进行美育,在社区美育中充分开发和利用美术馆资源,多维度的开展美育活动,提高美育活动质量。“馆区合作”是社区解决美育问题的新途径,是推进新时代社区美育发展的风向标。

关键词:美术馆  馆区合作  社区美育  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1-0186-03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美育,从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再到习总书记倡导的“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都体现出美育的重要性和独特性,推广美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义务,社区美育作为社会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广美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区实施美育的过程中,美术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美术馆是社会的美育机关和审美机构,为公众感受艺术、了解艺术常识、提升精神境界提供了平台,成为公众和艺术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所以充分利用美术馆丰富的美育资源,能够带给居民更好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因此美术馆与社区合作十分必要。通过“馆区合作”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将美育真正普及到日常生活中。

一、社区美育的现状分析

社区美育作为社区教育里的一个分支,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对象是社区全体成员,旨在提升社区居民的审美认知和审美素养,营造健康文明、美好和谐的社区氛围,教会公众发现美、欣赏美、表达美,真正与生活“美遇”。当前,全国各地的社区美育实践在“大踏步前进”,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社区在进行美育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区域美育资源不平衡,建设经费缺乏,导致部分社区忽略了发展美育,或者力不从心;美育实践缺乏专业人员指导,致使错误审美观念的滋生;社区美育活动流于表现和形式,民众对于何为美、如何欣赏艺术等知识仍然匮乏,美育成效低下。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调动相关资源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将美育真正地浸润心灵。其中,“馆区合作”的方式在当前的社区美育中体现了有效性和可行性,应充分发挥美术馆的特殊性,在社区环境中增添美的因素,让艺术进入社区,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使公众感受艺术的熏陶,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馆区合作”方式的优势及价值

(一)和谐建构——促进美育的生活化与多样化

美术馆与社区美育面向的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强调居民的广泛参与,体现出当前美育全体性和普及性的特征。美术馆与社区合作,充分利用社区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等优势,一方面,走出美术馆封闭的高墙,改变以往单一的公教形式与场所,走进社区把展览、艺术教育与社区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扩充公教场所,借助艺术构建新型公共空间,将美育融入社区的文化活动中,使美育日常化、贴近化、全面化。正所谓“诗可以群”,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居民怡情养性,感受美的熏陶,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利于社区的和谐创建。另一方面,在进行美育的过程中,离不开社区的地域民俗特色与传统文化影响,通过挖掘成员的文化价值取向,在公教活动中融入具有本地特色的内容,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推出多样的公教项目,以更好地保存与发扬当地的传统文化,强化文化认同,推动社区文化建设。

(二)丰富资源——提升社区居民的审美素养

众所周知,美术馆不仅有丰富的馆藏品、雕塑、绘画、摄影等艺术展览资源,还有多样的工作坊、讲座、艺术沙龙、现场授课等教育资源。通过馆区合作,充分利用美术馆的资源优势,发挥美术馆服务大众的功能,在社区举办艺术展览、讲座、美育大课堂等多元的公教活动,营造美的社区环境,丰富社区美育形式,为居民提供互动平台,让居民不仅在社区就能够欣赏艺术、感受艺术、创造艺术,还可以利用这个共享空间进行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与艺术发生关联,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有利于居民审美素养的建构和培养。此外,通过公教活动的参与,可以增加居民对美术馆的了解,拉近居民与美术馆的距离,吸引更多的人走进美术馆,感受更浓厚的艺术氛围,从而提升精神境界和整体素养,形成双向良好互动,让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更好的满足。

(三)专业指导——提高社区美育活动的质量

社区美育工作的实施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目前大多数社区的美育工作均由非专业的社区工作者领导、组织和协调,未配备专门的社区美育人员,缺少专业人才支撑。因此,日常有针对性的美育活动多为自上而下的发起,基本上未成规模,且较单一,主要方式以美化环境和表演文娱类活动为主。美术馆作为社会美育的重要平台,拥有专业的策展人员、美术馆管理人才和公共教育推广人才,他们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且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在社区美育活动的策划上能够进行更专业的引导,提供丰富多样的方法与途径,增加专业性与有效性。因此,通过“馆区合作”填补社区美育专业人员的空缺,在社区定期开设美育基地学习,通过美育讲解、艺术知识学习、基地创设,以培训带动队伍,可以提升社区美育工作者自身的审美能力和专业素质,进一步改善美育活动的质量,以“输血”的方式为推进社区美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以“馆区合作”推动社区美育的策略探讨

(一)建立社区美术馆,多维度开展公教

社区美术馆有别于传统的美术馆和社区文化馆,是美术馆与社区结合的新形式。作为专业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延伸,可以直接将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职能应用到社区中,与公众近距离交流。在社区设立美术馆可以建设为室内与室外两种方式,室内馆的建设一般选择专门场所或租用企事业单位闲置空间、基层的办公场所、室内文化场地等,美术馆将“藏品”和“展览”送进社区,主要展览一些不便在外展出的作品,用作公教活動的场所。室外馆也称作无墙美术馆或街区美术馆,强调更多的是开放性与公众性,它充分利用了社区的公共空间,可以把空白墙面、街道、文化广场等改造为社区艺术空间,在展览的作品旁附上简介和二维码,提前邀请艺术家和专业播音员录制音频,详细介绍作品内容。居民通过手机扫码就可以听到作品讲解,实现语音导览,给予观众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参与文化体验,利于公众更好地理解作品,也可以在社区安放装置艺术品、举办艺术展,建设“艺术园区”或“艺术街坊”。在观看展览时,增加居民间的交流,凝聚居民的情感,将艺术渗透于居民生活中。居民在社区就能看到丰富的艺术作品,室内和室外两者相互补充,使文化空间点线面相结合,体现出展览的“创新性”与“灵活性”。

当前,社区美术馆如雨后春笋在我国各地纷纷建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北京朝阳区的呼家楼街道社区流动美术馆,以室内与室外两种形式营造了浓厚的审美氛围,提高了居民的审美能力,让居民在社区就可以欣赏艺术名作。这种方式可以把平时看似高深的各种艺术,通过平易近人的形式输送到居民日常生活中。

(二)与社区商业体合作,多角度贴近生活

美术馆与社区内各商业体合作是“艺术公共化生活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目前,多數社区建立社区美术馆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可以整合社会资源,为美育提供有效载体,在生活中多角度地进行美育,潜移默化的培养居民审美。

首先,美术馆可与社区内的艺术少儿培训机构、居民活动中心合作,共同开展美育大课堂,构建美育课程。如:宜昌美术馆在果园路社区居民活动中心开展“美育大课堂”公教活动,引起居民广泛参与。其次,美术馆还可与社区内的书店、衣店、工艺品商店等合作,开展独具当地特色的项目或联名设计文创产品。人们都喜欢独具特色的产品,在购买时既满足了实际需要,也提高了审美能力。正如故宫博物馆与文创公司共同设计的故宫特色文化产品,既宣传了故宫文化,深度深挖和利用藏品所蕴含的审美元素和文化内涵,帮助受众更好地了解藏品价值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进行了美育。美术馆与社区内商业体合作,建设独特的社区文化,打造社区品牌文化,形成社区凝聚力。再次,美术馆也可在菜市场、咖啡店、超市、商场、医院等地举办展览和活动,将展览“搬家”,打破场地限制。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来福士购物中心等地举办的第三届CAFAM双年展,这次展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展览实验模式,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正如我们在商场、广场等活动场所也常会见到一些艺术展,艺术展不再是美术馆的纯粹与专属,美育应该通过浸入式的氛围来培养,让艺术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多角度的融入居民生活,真正地从公众的生活“场域”出发开展美育活动。只有通过整合社区资源,产生延伸效应,在居民的日常生产消费中形成共生关系,才能将艺术的形式美、精神美渗透于居民的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中,使居民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培养对事物的审美观察力和感受力。

(三)开设线上平台,多途径传播信息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当前和今后很长时间“智慧学习”“智慧生活”成为常态,特别是5G的广泛应用将很大程度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所以信息化时代,利用线上平台开展美育非常有必要。美术馆与社区联合开设线上学习社区,在微博、微信、腾讯会议等线上讨论区进行交流互动,并整合相关网络资源,提供学习网站链接,有组织的引导居民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碎片化的阅读与学习,同时注重公众的互动需求,不是单向的浏览与学习,而是成立专门的集体讨论组,居民可随时提出自己关于艺术的问题和看法。美术馆人员固定时间进行解答,使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艺术家之间、居民与馆内人员之间产生有效互动,在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集、情感的交流中自然而然的获得新感受、积累新知识,提高审美能力,丰富审美经验,深化美育成果。

目前大多数的美术馆都在积极建设数字美术馆、全景美术馆、导览直播等线上新形式,利用网络优势共享资源,在官网开设线上公教活动和云展览,使居民可以足不出户全方位的在线浏览丰富的藏品和艺术展览,解决人们的时间和地域问题,体现出自由性、灵活性和便携性,突显线上平台共享艺术的优势。美术馆通过开设线上学习社区和线上展览,扩充公众了解艺术的途径,创新美育方式,使美术馆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利用交互式媒体和互联网平台信息扩大传播范围,冲破空间限制,通过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实现传播方式的众播、互播,形成多元化的美育传播结构途径。

(四)针对不同年龄居民,多层次策划活动

社区居民年龄层次丰富,因此美术馆在社区策划公共艺术教育活动时,应当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居民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审美需求,尊重居民的自由选择权,多层次的策划美育活动。当然对于社区美育活动的策划,也可以让居民参与进来,共同策划美育活动的新内容及形式。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而言,互动性、趣味性的美育活动更能激发儿童和青少年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例如:结合游戏和比赛设计美育活动。儿童和青少年具有喜爱游戏的共性,对游戏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寓美育于游戏中,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还能提高认知能力和想象力,他们在比赛时也会带有较强的荣誉感,会更加认真努力的学习和完成美育活动。此外,美术馆也可设计团队活动和亲子活动,亲子共同参与艺术的学习、创作或表演节目等。通过亲子之间的交流合作,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获得知识,融入到美育活动中,达到更好的美育效果。对于中老年人而言,需要多组织绘画、表演等文艺活动,主要以陶冶情操的美育活动为主,例如传统的手工艺、书法、绘画、雕刻等美育课堂或讲座。相对于儿童和青少年,中老年人心智成熟,更加倾向于实用性或修身养性的活动。成年人可通过美育活动调节心态,释放工作压力,疏导宣泄自身情感,从而获得精神快感;老年人可以排解孤独感,增加自身修养。因此美术馆通过多层次的策划美育活动,营造感性放松的环境,能够提高居民参与美育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和发现生活的美好,使个人的审美感受既外显于活动创作中,又内化于心灵体验,从而不断积累审美经验。

四、结语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其社区环境、文化氛围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生活质量,所以在社区进行美育对整个社会的美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进社区美育的进程中,美术馆进入社区营造美育环境,为居民提供艺术精神食粮,将艺术与居民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艺术的“在地性”,以一种日常化、生活化的方式将美带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居民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进而推动社区美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峰.和谐社会呼唤社区美育——对美育进入社区的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05):206-207.

[2]赵冰林.基于社区的社会美育实践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9年.

[3]屠家宝.当代美术馆自媒体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7年.

猜你喜欢

策略探讨美术馆
美术馆里的少年
美术馆
美术馆的怪物传说
初中英语情感教学的实施探讨
探讨初中数学学法指导策略
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教学策略思考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失窃的美术馆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加州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