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人之际”思想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体现

2021-08-02秦本伟张川

艺术评鉴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美学

秦本伟 张川

摘要: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最初的产生与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为根基,形成特有的“天人之际”美学感念。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舞的“天人之际”美学感念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梳理,形成对中国古典舞的“天人之际”美学感念的全面认知和深刻理解,更有利于展现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关键词:天人之际  中国古典舞  美学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1-0083-04

一、“天人之际”的思想概念

自古以来,对于“天人之际”概念的讨论一直是学界的热点。许慎曾在《说文解字》中提及:“际,壁会也”。①段玉裁注:“两墙相合之缝也”。②通过二者的表述可以看出,“天人之际”不是指事物本身,而是指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天人之际”是将天人之间存在的有待弥合的缝隙简体关联起来的中间态,体现为天与人的相遇、相应、相互给予。

“天人之际”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重要的美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始终都在探讨天与人的关系。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指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③道出了当今古典艺术类型都遵循的核心价值观点。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古典发展的典型代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传统哲学为基础,加上当代有意义的符合现代审美特点所创造出来的。在当代的中国古典舞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表达中,古老的传统美学通过中国古典舞的这一非语言的艺术形式及其所蕴藏的人生哲理得以重新激活生命力,从而很好的构建出当代表达的意义,实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审美价值,为中国古典舞在其独特的气质风格上寻求到新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二、古代乐舞对 “天人之际”思想观念的呈现

在中國传统艺术领域,古代乐舞呈现出的“神人以和”和“濠濮间想”思想将“天人之际”的美学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神人以和:“中和”思想观念的风格指向

“中和”思想观念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早在上古时代,“神人以和”思想就早有体现。《尚书·尧典》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是一段带有图腾崇拜的原始舞蹈。吕艺生评述道:“这种原始巫术形式包括了舞、乐、诗(咒语)甚至饮食的统一。很清楚,这是古老的礼乐合一的典型仪式,其目的是通过‘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最后达到神人以和的状态”。④汉唐时代,以天人关系为背景,以天人之际为场所、以祥瑞灾异为主要感性的表现形式,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巫术祭祀活动。巫术祭祀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盛行于世,作为天与人交会生成并显示的形象,更具超验性质的现象,将天人关系展现得更为直观透彻。例如在商代的国家级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乐舞《桑林》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传说在汤继位之时,商王统治的界内出现了灾异,骄阳似火,河流枯竭,于是汤就牺牲自我,寻求了大雨的降临。为了歌颂汤的恩德,便产生了乐舞《桑林》,乐舞《桑林》一直流传到春秋的墨子时代。《桑林》乐舞的传说是人与天之和谐的最好阐述,它包含了感恩的内容,其实质就是说明了“中和”的思想。宗白华先生在讲到《桑林之舞》时说:“‘道的生命和‘艺的生命,游刃于虚,莫不中音,合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⑤说明了,“道”的最高目标是讲究天人之和,也正是“中和”思想的深远影响,他们不像西方理论那样在矛盾对立中成立,而是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贯穿、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因此,中国艺术贯穿着“中和”的思想,中国古典舞在创作、表演与观赏中一直都呈现出刚柔并济、动静结合、形神合一、清空曼妙、含蓄内敛、虚实相生等审美气质。

(二)濠濮间想:“自然”观的艺术想象

“濠濮间想”语出《世说新语·言语》,“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⑥简文帝对山水的认识,是其感受到来自大自然与人的亲和,它是一种山林之想、自由之想,表达的是人与自然亲和无间的情怀。“濠濮间想”也成为中国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境界、中国艺术家的一种重要情怀,在诗歌、园林、绘画、音乐以及舞蹈的发展历程中都能渗入这种思想观念。中国艺术强调,和谐的根本在于人对自然的回归,在与自然的亲和中感受无上乐趣。“濠濮间想”的境界是一种对于自由与和谐的向往。通过解脱人为的障碍,感受到清淡无为、逍遥脱俗的情趣。“濠濮间想”这种观点正是由传统“天人之际”思想所衍生出来的审美倾向。中国古代舞蹈大多是比较抽象的,是舞者根据自己的情感与心境营造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从而给观众引发来无限的遐想与展望,而这种想象空间旨在艺术与大自然链接起来。由于舞蹈的现实当下性,给舞蹈的保存与流传带来局限性,但是我们可以从文人墨客的诗词之中窥探一二。中国舞蹈史学家把这些单独汇集成册,出版了《唐诗中的乐舞资料》《宋词中的乐舞资料》。比如白居易的《胡璇女》:“胡璇女,胡璇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⑦白居易将舞者的舞动想象成莲花、回雪的大自然景观,都是“濠濮间想”的自然流露,体现出人与自然交融互摄的关系。可以看出,古代舞蹈运用抽象性表达,着重对人与自然、天地的精神层面进行解读。这种舞蹈化的具有大自然属性的诗性美,正是“天人之际”在历史的岁月探讨中体现出来的。

三、当代中国古典舞作品中对 “天人之际”思想观念的呈现

中国古典舞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创建起来的,它是以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为基础加上现当代人们的审美观念的转化而逐步总结、归纳、创立的。

中国古典舞对“身韵”的追求,对“形、神、劲、律”的有机结合,是外部动作与内在神韵达到艺术的和谐统一,从整个创作过程、主题内容、表现形式、审美特征等方面,无不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一致的“天人之际”的思想。中国古典舞特有的细腻圆润、刚柔相济、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以及手、眼、身、法、步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之际”思想在美学中的完美展现。

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出发,艺术作品不是简单的娱乐和享受,更值得强调的是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递。当代舞台舞蹈创作中,舞蹈作品已然构成了文化价值的重要输出“场域”,在舞台语境下,舞蹈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达到最好的契合点,才能诠释出该作品所要流露出的情感意境以及审美价值。当代中国古典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当代价值的完美结合,它所呈现的各具特色的气质之美都贯穿着中国传统的“天人之际”思想。

(一)《踏歌》:天人之际下的“中和”文化思想的呈现

孙颖老师的女子群舞《踏歌》是十二位羞涩女子以倾头、掩臂、拧腰、斜跨为基本体态,在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的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一群穿着淡青色的长裙少女手拉着手,踏着平缓而又均匀的歌声翩翩起舞,其中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樂中有诗,诗中有舞,诗舞互衬,三者相互融合,展现出江南社会一片安宁、轻松、自由的情感韵味。《踏歌》体现的是中国人的人体运动时空观,同时也对应着我们民族的宇宙观——“大化”意识。从舞蹈动作的外在形态中来看,《踏歌》主要表现为圆曲流转。《踏歌》双肩轻缓左右的摆动呈现“圆”的运动轨迹,在队形调度上采用“圆场”的步伐,因此《踏歌》在“求圆”的动势中彰显柔和含蓄、不张扬、不外放的“中和”之美,是该舞蹈的基本韵律。从舞蹈动作的节奏特征上看,《踏歌》呈现出动静结合和抑扬顿挫这两大特点。《踏歌》的动作幅度比较大,重心移动灵活,尤其是动作转换间的重心失控现象给人带来强烈而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并且在音乐的配合之上,领舞面向身后,头部左倾,只露出侧脸,膝盖的呼吸顿挫感,使得《踏歌》在平缓流畅之中蕴含着曲折跌宕之感。《踏歌》的歌词:“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浴凤”……⑧蕴藏着人们对于人生的思考与感慨,这里的“天上云”“云中鸟”不正是在一对的“中和”关系中所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是生命短暂,但是其中最大的乐趣与幸福在于平凡的点滴。舞蹈、诗歌、音乐有着共同的审美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在“圆”“动静结合、抑扬顿挫”中彰显了天人之际所引领出来的“中和”审美气质。

(二)《春江花月夜》天人之际下“自然的人化”观的呈现

在2006版《春江花月夜》中看不出任何的指向动作,更加强调舞蹈本体(身体)的作用,完全靠舞蹈动作描绘出静谧优美、清明澄澈的春江月夜图,展现了强烈的“濠濮间想”的情趣。舞蹈虽然与《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笔下的《春江花月夜》同名,但是表现的并不是诗歌美景,而只是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角度来展示人生观。它既是人心中涓涓细流的春江,也是大自然中奔流的春江,更是浩瀚宇宙间永流不息的春江。诗中“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意境已经经过舞蹈艺术被解构、重建、解构再重建,舞蹈中的江月是变幻无常的,是古今共存的。舞蹈《春江花月夜》是将诗歌的语言转化成舞蹈的非语言,舞者运用灵动的身体语汇与丰富的内心情感把中国古代意象的事物“春”“江”“花”“月”“夜”表现出来,仿佛把我们带入到一幅水墨画卷中来,体会人生的有限以及追寻人生归宿,不仅体现在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表达上,还体现在对自然与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之上,渲染一个天人合一的纯然美妙的世界,带引观众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四、结语

从“天人之际”思想观念的角度去理解中国古典舞,主要是从中国古典舞背后所透露出来的文化底蕴来论述。贯通古今,中国古代舞蹈与中国古典舞的思想观念一脉相承。通过中国古代舞蹈的“神人以和”祭祀符号激发出的情境和“濠濮间想”自然符号激发出的情境,是前人在“天人之际”影响下通过乐舞的艺术形式来呈现,满足自己对于天人之间存在的有待弥合的缝隙关联起来的中间态。伴随着历史潮流的不断发展,“天人之际”的美学感念逐渐在当代社会价值中找到了可生发的立足点。建国至今,由“天人之际”的美学感念衍生的“中和”思想观的价值追求和“自然的人化”观的审美追求一直在中国古典舞作品的创作中得到饱满的体现。我们对于“天人之际”美学感念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梳理的探求,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更是为了中国古典舞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和美好广阔的未来。只有形成对 “天人之际”美学感念的全面认知和深刻理解,才更有利于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中展现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更有利于富含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古典舞打开中国大门,傲立于世界舞蹈艺术之林,更有利于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吕艺生.中国古典舞美学原理求索[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余凯亮.明月两番共潮生[J].舞蹈研究,2008(02):65.

[4]冯双白,茅慧.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2015,(09).

[5]赵满姣.浅谈古典舞作品《踏歌》的艺术特征[J].当代音乐,2016(14):82-84.

[6]于平.戏曲音乐、戏曲舞蹈、戏曲舞美摭论[J].艺术百家,2011(03).

[7]龚倩.论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的继承与背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05).

[8]胡伟.“多歧为贵,不取苟同”——以《春江花月夜》为主题的四个版本的舞蹈艺术创作[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3):60-63.

[9]丁玲.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与“气韵”[J].舞蹈,2015(06):62-63.

[10]卢晓军.《春江花月夜》中体现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J].发展,2020(06):94-95.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舞美学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纯白美学
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模式发展探究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如何体现禅境意韵研究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