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2021-08-02宁丽英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学德育工作高中生

宁丽英

摘  要:现阶段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相较于优秀的成绩,强健的体魄、强大的心理素质、正直的开朗的性格,对高中生的成长来说同样非常重要。高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和塑造良好的品德,规范其行为习惯。

关键字:高中;德育教育;心理健康;融合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转折点,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學习的压力非常大,内心的压力得不到释放,容易出现很多负面的影响,对其学习和成长都不利。这就需要班主任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地进行疏导,对德育进行加强教育。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提高教育效率,更能在把德育教育推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从幼儿园开始,直至高中毕业,学生的成绩一直是家长教师谈论的第一个关注点。对于成绩优秀的孩子,家长津津乐谈,而对于学习成绩一般或者较差的孩子,家长往往避而不谈。相对于学习成绩,孩子辛苦付出的努力以及阳光正直的品德,却很少有人去关注和肯定。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假设学生没有健全的心理,没有良好的品德价值观,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学习成绩再好有什么用呢?近些年新闻有这样的报道,某某学生因为某次考试成绩不合格,被家长或者老师批评之后自杀轻生的案例比比皆是;那些成绩优良,心理扭曲,危害社会的大有人在。所以说学校仅仅关注德育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孩子的心理健康也需要特别注意。因此,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显得格外重要。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高中的德育教育重要目的是根据社会需求、教育理念,来端正学生的行为规范,树立健全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爱国爱人爱己的正确的观念和道德品质。而心理健康则关注的是学生内心的感受感觉,对一件事的处理态度以及解决后果对其内心产生的影响。通过心理健康教学,让学生的内心变得阳光开朗,充满正能量。

两者的教育方法不同。德育教育主要通过授课、讨论、报告、表扬、批评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重在言传身教;而心理学教育重要方法是个体洽谈,重在让学生宣泄内心的想法,对学生内心的情绪进行安抚、倾听和理解。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疏导。

这两种教育手段一个属于外在矫正,一个是内在干预疏导。将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相互融合,可以更好地在高中生中展开德育工作。高中生的性格正处在青春期的关键时刻,心理疏导尤为重要,这个时期的德育工作也是重中之重,利用心理学手法把德育教育更好的在学生中实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学教育相结合的优势

1.有利于推进德育工作的质量

在高中校园里开展德育工作,部分教师工作者由于缺乏对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把握和青春期思想变化的深刻认识,在德育工作推进中,遇到了很多的阻碍,在实践工作中,总是会把学生身心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习惯归结为学生的道德品质的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甚至过分地矫正。这样的德育工作成人化思想过大,没有从高中生心理发育水平出发,违背了教育的目的,容易让学生的心理出现逆反,达不到德育教学的预期效果。把心理学教育引入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从学生的心理发育出发,分析学生的行为目的,避免学生的行为都一概归结为德育问题的现象发生。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在德育工作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学,也可以更好的推进德育工作的进程,和学生对德育的接受程度,提高德育工作的教学质量。

2.两者相互融合,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际推行效果

在高中德育工作的进行中,工作的实效性高低,取决于学生是否能把德育教育的核心要求转变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情感。高中生已经开始参与社会生活了,当现实生活中的真假善恶与学校德育教学中的善恶相互冲突的时候,会在学生的头脑和内心产生矛盾,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比如现在社会中常见的“碰瓷”现象,总是在向学生伸出“毒手”。到底该不该扶起倒地的老人?种种疑虑困扰着我们。这样的困扰也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这时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解除困惑,排除学生心理的矛盾点。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可以一边推进德育工作,一边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自己性格情感的认识,能够在帮助学生排除心理不良的干扰和障碍的同时,又能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可以让德育教育变得有温度,没有那么冰冷严肃,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愿意为此作出好的改进。

结束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培育一代心理健康、高品质、高效率的知识型人才,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把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德育的接受程度。教师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高中生的心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教师依据心理学研究,合理地开展德育教育,有效地区分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的性格发育特点与实际的行为缺陷,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让德育工作在高中教学中开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谈黎吉.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下的德育教育浅谈[J].读写算,2021(03):41-42.

[2]朱杰.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试题与研究,2020(32):112-113.

猜你喜欢

心理学德育工作高中生
“没有用”的心理学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跟踪导练(二)5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