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2021-08-02黄恩良
黄恩良
摘 要:在时代发展中,心理问题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积极探索有效的引导途径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在农村留守儿童引导中,为保证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有必要从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多个方面进行引导,从而及时纠正留守儿童的不良心理状态,助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思考
一、引言
在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并不少见,并且会在城镇化进程中日益增加。尤其是在所带学校中,受到地理位置和教育资源的影响,大规模的贫困农民想要走出山区,也让一部分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因此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据统计发现,学校中处于13到15周岁的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57.5%,且8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仅依靠传统的心理教学引导方法指导学生,不利于达到良好的心理教育效果。尤其是在初中这一学生叛逆的关键时期。因此,有必要结合学生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分析,为留守儿童打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还给留守儿童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
二、教师:积极开展校园活动引导感受
教师是留守儿童前行路上的指明灯,能够为留守儿童指明前行的方向。尤其是针对有心理健康的留守儿童,想要保证学生的健康心理,需要在校园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在进一步感悟活动的内涵的过程中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作为教职工作者,可以在教学指导中积极组织校园活动,努力为留守儿童打造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从日常活动中帮助留守儿童感受到活动的快乐,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留守儿童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例如,在发现班级中比较内向的留守儿童的字具有一定优势的时候,可以以此为基础搭建才艺展示的舞台。在提出活动项目后,可以先组织班级中的学生相互探讨,并讲一讲自己擅长的才艺项目。针对班级中的留守儿童,教师则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指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表演项目,如书法、朗诵等。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也能够得到同学的关注和教师的重视。最后,教师再针对留守儿童的表现给予肯定的评价,将有助于在逐步引导中带领留守儿童走出心理的误区。
三、家长:融入多元沟通引导感悟亲情
在众多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中,家长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尤其是针对于一些从幼儿园或者小学阶段就处于留守状态的儿童,在初中阶段想要保证这一类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长的融入和指导。在实践中融入多元沟通模式引导是一种比较不错的方法。在沟通中,留守儿童可以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關心,也能够理解家长的不容易,并在家校双方的科学引导中逐渐摆正心理状态,走出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的误区。例如,在日常管理中可以结合微信、微博、QQ、电话、博客、视频聊天等途径,搭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沟通途径。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家长沟通留下影像视频,并以此为基础,在班级中播放,从而让留守儿童可以在教师的讲解引导和与家长积极沟通中感悟亲情,继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四、学校: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教育引导
在教学中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需要尽可能地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样才有助于带领留守儿童作出心理的误区。作为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教师也需要认识到学校的重要性,并尝试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教育引导,让留守儿童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中获得心理的慰藉。例如,在学校中可以由各班教师 组成教学小组,并紧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的指导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为达到良好的效果,学校可以搭建“心情小屋”。在小屋中,帮助学校中的心理问题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开展心理疏导工作,从而借助学校中教师心理指导的优秀案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五、社会:加快当地发展完善法制建设
欲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还有必要从根源上出发,站在社会大形势思考,找出合适的方法积极引导,从而以社会为基础,以法制建设为手段,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健康情况,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要加强留守儿童法律保护,做好法制建设工作。如,针对所属辖区的留守儿童,可以以派出所或者学校为单位,做好详细登记并明确专人关注引导。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将汇总信息上报给上一级,以确保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够得到关注。针对当地发展问题,需要广泛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开拓当地产业,从而以积极的措施改革当地经济现状,让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可以遵循政策有序流动,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朝夕就可以完成的问题,却是社会面前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实践中有必要结合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站在社会大环境积极分析探索,从而为留守儿童打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保障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继而为社会输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21):86-87.
[2]朱园梅,李月霞.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一些思索[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8(04):151-151.